物理學家,是指探索、研究世界的組成與運行規律的科學家,也意為以探索物質的組成和物質世界的運行規律(即物理學)為目的的科學家。那麼中國十大物理學家都有誰呢?下面本文為大家盤點,他們有吳有訓、饒毓泰、葉企孫、嚴濟慈、吳大猷、王淦昌、錢學森、錢三強、黃昆、楊振寧、鄧稼先、周光召。
國十大物理學家
1、吳有訓
吳有訓,1897年出生在江西省高安市,物理學家、教育家,是中國近代物理學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被稱為中國物理學研究的「開山祖師」。吳有訓的貢獻主要體現在X射線、特別是對散線和吸收方面的研究;20世紀20年代在X射線散射研究中以系統、精湛的實驗和精闢的理論分析為康普頓效應的確立和公認作出了貢獻。他回中國後開創X射線散射光譜等方面的實驗和理論研究,創造性地發展了多原子氣體散射X射線的普遍理論。
2、饒毓泰
饒毓泰,1891年出生於江西臨川鍾嶺,中國現代物理學家、教育家,中國現代物理學研究的先驅者之一。1922年,饒毓泰在美國權威雜誌《物理評論》上發表論文《水銀蒸氣的低壓弧光和它對螢光的影響》,回答了當時世界性難題「在小於最小電離電動勢的電壓下,產生電離所需要的能量問題」,在物理學界產生了較大的影響,這是當時氣體導電研究的一項新成就,饒毓泰則是在中國近現代物理學「開墾播種」階段十人世界物理學的先聲人物之一。
3、葉企孫
葉企孫,1898年出生於上海,物理學家、教育家,中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中國物理學界的一代宗師。20世紀20年代與合作者對普朗克常數作了精確測定,其值被國際物理學界沿用16年之久。其研究液壓對磁體磁導率的影響,並在12000kg/cm2壓強下測量了鐵、鎳、鈷和兩種鋼的磁導率,理論分析與實驗定性相符合。他創辦了清華大學物理系、北京大學磁學專門組,是中國當代物理學的先驅和奠基人,在培養科學人才、發展中國教育事業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4、嚴濟慈
嚴濟慈,1901年出生於浙江省東陽縣,物理學家、教育家。他在壓電晶體學、光譜學、地球物理學等方面都做出了做出重要成果,是中國現代物理學研究工作的創始人之一,也是中國光學研究和光學儀器研製工作的奠基人之一。他精確測定了居裡壓電效應「反現象」,發現了光雙折射效應;系統研究了水晶圓柱體施加扭力起電現象,發現水晶扭電定律;深入研究了鹼金屬蒸氣等光譜,發現軸向對稱的分子有效截面數值和費米━萊因斯伯格方程不符,並為原子物理學中的斯塔克效應等提供了豐富的實驗證明。
5、吳大猷
吳大猷,1907年出生於廣州府番禺縣,著名物理學家、教育家,被譽為中國物理學之父。吳大猷畢生獻身科學研究和教育事業,為中國科學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在世界物理學界享有盛譽。在西南聯大任教的八年期間,吳大猷主要負責的科目為電磁學、近代物理、量子力學和古典力學等等,在這方面也培育出許多傑出的人才,李政道和楊振寧便是其中最著名的兩位。
6、王淦昌
王淦昌,1907年出生於江蘇常熟,核物理學家、中國核科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1964年,他獨立地提出了用雷射打靶實現核聚變的設想,是世界雷射慣性約束核聚變理論和研究的創始人之一。王淦昌參與了中國原子彈、氫彈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製的試驗研究和組織領導,是中國核武器研製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其曾榮獲兩項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等獎項。
7、錢學森
錢學森,1911年生於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臨安。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飛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錢學森在1946年將稀薄氣體的物理、化學和力學特性結合起來的研究,是先驅性的工作。1953年,他正式提出物理力學概念,大大節約了人力物力,並開拓了高溫高壓的新領域。1961年他編著的《物理力學講義》正式出版。
8、錢三強
錢三強,1913年出生於浙江紹興,核物理學家。 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創始人,中國「兩彈一星」元勳,中國科學院院士。他主持建立了中國原子能研究所並任所長,主持並製成了共和國第一個核裝置――原子能反應堆。錢三強知人善任,是他大膽起用年僅26歲的鄧稼先出任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總設計師,誠如鄧稼先的老同學、諾貝爾獎得主、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博士所言:「錢三強獨具慧眼的睿智和超凡的組織才能,促成了中國原子彈的爆炸成功。」
9、黃昆
黃昆,1919年,出生於北京。世界著名物理學家、中國固體和半導體物理學奠基人之一。黃昆主要從事固體物理理論、半導體物理學等方面的研究。他提出了稀固溶體的X-光漫散射理論和晶體光學振動的唯象方程,並預見了晶體光學聲子和電磁場的耦合振動模式,被稱為「黃散射」和「黃方程」;提出並發展了由晶格弛豫引起多聲子躍遷理論,被稱為「黃一佩卡爾理論」;提出了有效解決半導體超晶格光學振動模型,並闡明其光學振動模式的要點,被稱為「黃一朱模型」。
10、楊振寧
楊振寧,1922年10月1日生於安徽合肥,世界著名物理學家,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楊振寧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等領域作出了裡程碑性貢獻。20世紀50年代他和R.L.米爾斯合作提出非阿貝爾規範場理論;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統計物理方面做了大量開拓性工作,提出楊-巴克斯特方程,開闢量子可積系統和多體問題研究的新方向等。
11、鄧稼先
鄧稼先,1924年出生於安徽懷寧縣,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鄧稼先始終在中國武器製造的第一線,領導了許多學者和技術人員,成功地設計了中國原子彈和氫彈,把中國國防自衛武器引領到了世界先進水平。1999年他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由於他對中國核科學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被稱為「兩彈元勳」。
12、周光召
周光召,1929年5月出生於湖南長沙,理論物理、粒子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20世紀50年代,周光召提出「相對性粒子螺旋態」理論。20世紀60年代他初轉到核武器的理論研究,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氫彈的研製成功和我國戰略核武器的理論設計、定型以及此後核武器的預研與其他一系列科學試驗都做出了重要工作。他參與並領導了爆炸物理、輻射流體力學、高溫高壓物理、二維流體力學、中子物理等研究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