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談新中國60年科學技術發展的成就與啟示

2020-11-28 中國政府網

    新中國成立60年來,我國科技事業繁榮發展,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升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加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做出巨大貢獻,探索和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發展之路。

    偉大的戰略決策

    新中國成立後,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發出「向科學進軍」的偉大號召,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逐步建立起現代科學技術體系,取得了以「兩彈一星」為標誌的重大科技成就,為國家的獨立、尊嚴和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中央召開全國科學大會,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解放思想、撥亂反正,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重要論斷。中央制定「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的方針,做出關於科技體制改革的決定。國家相繼部署實施科技攻關計劃、863計劃、星火計劃、火炬計劃,設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建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科技工作形成了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發展高新技術及產業、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等三個層面的總體布局。

    上世紀90年代,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強調創新在科技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把科技進步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位置,做出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提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國家部署實施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計劃),做出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決定。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進一步優化科技力量布局和科技資源配置,加速了我國科技進步與創新。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立足國情、面向未來,做出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戰略決策,制定和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明確提出「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新時期科技工作指導方針。黨的十七大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強調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徹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

    向科學進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教興國、建設創新型國家,這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和重要論斷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果的重要內容,是我們黨和國家發展戰略和方針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60年來,在這些重大戰略思想和重要論斷的指引下,我們黨在國家發展的關鍵時期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為推進科技事業的發展、為我國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深刻的歷史性變化

    60年來,我國已經發展成為一個科學技術大國。科技事業在艱難中起步,在改革中前行,在創新中發展,科技事業的面貌發生了深刻的歷史性變化,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改善民生和國家安全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第一,建立了比較完整的現代科學技術體系,形成了宏大的科學技術隊伍。經過60年的發展,我國已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學科體系較為完備的國家之一,形成了包括國家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地方科研機構和企業在內的重要科技力量布局,科技投入大幅度增長,科研條件和科技基礎設施不斷改善。全國財政科技撥款從上世紀50年代初的0.56億元增加到2008年的2540億元,2008年全社會研究開發經費支出4570億元,佔國內生產總值的1.52%。經過60年的發展,我國已經成為一個科技人力資源大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達到4200萬人,研究開發人員總量190萬人年,形成了一支具有相當規模的、高素質的科技人才隊伍。

    第二,科學研究水平大幅度提升,科技實力顯著增強。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科技工作者瞄準世界科學前沿,相繼在多複變函數論、哥德巴赫猜想、反西格瑪負超子、陸相成油理論、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結晶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接近或達到了同時代的國際先進水平。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高溫超導、納米材料、量子通訊、古生物考古、生命科學等領域取得了一批具有較大國際影響力的重要創新成果。超級雜交水稻、高性能計算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第三代移動通信等一批前沿技術領域取得重要突破。2008年我國SCI論文數位居世界第三位,發明專利授權量居世界第四位。目前我國整體科技發展水平處於發展中國家前列,部分科研領域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第三,集中優勢力量突破一系列重大工程科技難關,為經濟建設和國家安全做出突出貢獻。新中國成立後,中央做出研製「兩彈一星」的戰略決策。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我國科技人員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取得了揚國威、振民心的重大科技成果。隨著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的實施,我國已成為少數幾個獨立掌握空間先進技術的國家之一。一系列關鍵技術難關的攻克,確保了三峽工程、青藏鐵路等國家重大工程建設的成功實施。集中優勢科技力量,協力開展科技攻關,為北京奧運會和帕運會的成功舉辦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當前,國家又在關係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的重要領域部署實施16個科技重大專項,努力掌握未來科技與經濟發展的主動權,培育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

    第四,產業技術水平大幅度提升,為推進我國工業化進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提供有力支撐。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科技人員研製出一批國家發展急需的重大基礎工業裝備和新型材料,勘探開發了一批大型油田和礦藏,甩掉了貧油、少礦的帽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發展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在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的基礎上,開發應用了一批重大關鍵共性技術,重大技術裝備自主開發能力、國產化水平以及綜合工程化能力明顯提高,基礎工業、加工製造業的技術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能源、先進位造等一批新興產業蓬勃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規模不斷擴大,一大批富有活力的高新技術企業迅速成長。國家高新區充分發揮集聚、輻射和帶動作用,成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第五,科技惠及億萬人民,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做出重要貢獻。新中國成立60年來,我國農業科技取得長足發展,育成並推廣農作物新品種8000多個,特別是雜交水稻等新品種的培育和大面積推廣應用、糧食豐產等重大農業科技工程的實施,使目前全國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5%以上,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大幅度提高,使我國能夠以不足世界10%的耕地養活佔世界22%的人口。一大批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多元化農村科技服務體系的建設,數以百萬計的農村實用技術人才的培養,推動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支撐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城鄉統籌發展。我國在人口健康、資源環境、公共安全、防災減災等領域突破了一批關鍵技術,為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重大自然災害提供科技支撐。積極開展科學技術普及活動,在全社會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技知識,不斷提高公民科學素質,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提供精神文化和智力支持。

    第六,以改革開放為動力,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全面推進。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科技體制發生了重要變化,學科布局進一步優化,科技與經濟結合更加緊密,科技管理和運行機制不斷完善。知識創新工程取得新進展,技術創新工程全面實施,區域創新活動空前活躍,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取得重要突破。科技法制化進程不斷加快,先後制訂了《專利法》、《科學技術進步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科學技術普及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建立完善了專利制度,發布了《國家智慧財產權戰略綱要》,出臺了一大批激勵自主創新的政策措施。國際科技合作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與152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科技合作關係,初步形成全方位、多形式、廣領域、高水平的國際科技合作新格局,為自主創新和擴大開放提供了有力保障。

    豐富而重要的啟迪

    60年來我國科技發展的輝煌歷程和生動實踐,豐富了我們對科技工作戰略地位和科技發展規律的認識,為我國科技事業未來的發展提供了重要而深刻的啟示。

    一是必須堅持貫徹落實黨關於科技工作的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保證科技發展的正確方向。黨的領導是我國科技發展的堅強政治保證。科技工作必須堅決貫徹落實黨的方針政策,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重大決策部署,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發揮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發揮市場在配置科技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推動科技事業持續健康發展。

    二是必須堅持把自主創新作為發展科學技術的戰略基點。實踐證明,在關係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關鍵領域,真正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只能靠我們自己。只有大力推進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掌握核心技術,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才能真正將國家發展與安全的命運牢牢掌握在我們手中。同時也要注重借鑑各國發展科技的先進經驗,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資源,在更高的起點上推進我國的自主創新。

    三是必須堅持科學技術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我國科技發展必須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把握科技發展的戰略重點,既要從現實的緊迫需求出發,著力突破重大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支撐經濟社會持續協調發展;又要著眼長遠,超前部署前沿技術和基礎研究,增強科技持續創新能力,引領未來經濟社會發展。

    四是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科技惠民。科學技術是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力量。要堅持科技發展為了人,科技發展服務人,緊緊圍繞13億人民的切身利益和緊迫需求,大力發展民生科技,使科技創新成果惠及億萬人民群眾。

    五是必須堅持把人才資源作為第一資源,充分發揮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人才是國家發展的戰略資源,只有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下大力氣培養造就一支能夠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勇於開拓創新的高素質人才隊伍,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掌握主動。要遵循創新型人才成長規律,加強對科技領軍人才和各方面、各層次創新人才的培養,最大限度地激發科技人員的創新激情和創造活力。

    六是必須堅持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創新體系。實踐證明,要加快科技創新步伐,必須破除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束縛,大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培育和強化創新主體,促進創新要素的有效互動和創新資源的開放共享,形成技術創新體系、知識創新體系、軍民結合創新體系、區域創新體系和科技中介服務體系整體推進、協調互動的良好局面。

    七是必須堅持營造科技發展的良好環境。科學研究是創造性的勞動,需要充分發揚學術民主,鼓勵學術爭鳴,按科學規律辦事。要大力弘揚科學精神,發展創新文化,形成有利於科技創新的政策體系、法制保障、激勵機制和良好環境,凝聚各方面科技力量,形成科技工作萬馬奔騰的良好局面。

    當今世界科技發展突飛猛進,創新創造日新月異,科技競爭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中央提出把科技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科技工作者肩負著重大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我們必須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抓住新科技革命孕育和興起的重要機遇,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中心任務,發揮科技對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認真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原載《求是》2009年第19期)

相關焦點

  • 評論:新中國70年,與世界相互成就
    (新中國70年)評論:新中國70年,與世界相互成就  中新社北京9月30日電 題:新中國70年,與世界相互成就  中新社記者 張量  2019年10月1日,中國將用一場盛大的慶典,紀念這個國家70年來走過的不平凡歷程。
  • 70年,「當驚世界殊」的發展成就給我們哪些啟示
    2019年是一個歷史性年份,給人們帶來了怎樣的深層次思考?透過剛剛落下帷幕的「偉大曆程 輝煌成就——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我們可以從歷史深處、人心深處聆聽到生動回答。行穩才能致遠。70年來的輝煌成就,起自於優勢鮮明、獨具特色的治國安邦之路。
  • 新中國成就檔案: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
    1965年,中央專門委員會原則批准中國科學院《關於發展我國人造衛星工作規劃方案建議》,該報告計劃在1970年至1971年發射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命名為「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進入工程研製階段,代號為「651」任務。
  • 新中國產業結構發展演變歷程及啟示
    產業結構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走過了發達國家上百年的工業化歷程,實現了由貧窮落後的農業國向門類齊全、體系完整的工業國轉變,產業結構發生了舉世矚目的變化。
  • 超越時空的啟示——新中國七十華誕之際的探尋
    新華社北京10月5日電 題:超越時空的啟示——新中國七十華誕之際的探尋  新華社記者李斌、孔祥鑫、趙琬微、任峰  就在幾天前——2019年10月1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
  • 中國深度——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成就述評之四
    新華社北京9月4日電 題:中國深度——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成就述評之四新華社記者 董瑞豐3658米,國產鑽井平臺的最大作業水深,「可燃冰」噴薄而出;7018米,中國探鑽新紀錄,地球母親的「心跳」在此律動;10767米,洋底下潛的新標杆,萬米深海從此打開大門。
  • 新中國70年文化建設的成就及經驗
    觀點提示全面回顧和展示新中國成立70年來文化建設發展歷程和成就,認真研究和總結黨在文化建設中艱辛探索取得的寶貴經驗,有助於我們更加堅定文化自信,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值此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全面回顧和展示我國文化建設發展歷程和成就,認真研究和總結黨在文化建設中艱辛探索取得的寶貴經驗,有助於我們更加堅定文化自信,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 ——新中國成立70周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七
    70年來,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吹響向科學進軍的號角,到改革開放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從跨越新世紀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到黨的十八大後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再到確立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艱苦奮鬥、不懈努力,中國科技實力伴隨著經濟發展同步壯大,實現了從難以望其項背到跟跑、並跑乃至領跑的歷史性跨越
  • 科技部發布2015優秀科普作品名單:共50種,有星際穿越
    12月28日,科技部官方網站發布了《科技部關於公布2015年全國優秀科普作品名單的通知》。這份書單系由科技部組織的2015年全國優秀科普作品推薦活動中評出,「共收到來自22個中央、國務院部門及軍隊武警系統和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副省級城市)推薦的226部作品,共計471冊圖書」,之後,「科技部對部門和地方所推薦的作品進行了形式審查,聘請知名專家組成評議組,進行了獨立的評議、推薦工作。
  • 陳連增 雷波:中國海洋科學技術發展70年
    黨和政府始終高度重視海洋科學技術發展,伴隨著國家整體實力的提升,一代又一代海洋科技工作者不懈奮鬥、艱苦求索,中國海洋科學技術事業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總結和展示中國海洋科學技術發展的歷程和成就,有助於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強中國海洋科技工作者建設海洋強國的使命感,為推動全球海洋治理,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奉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 新中國70年:青年發展與青少年工作
    編者的話日前,以「新中國成立70年青少年發展與青少年工作」為主題的第十五屆中國青少年發展論壇(2019)在北京舉行。大會收到參會論文258篇,來自全國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黨校系統和共青團系統的專家學者及青少年工作者近200人到會,圍繞論壇主題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交流和探討。
  • 奮進四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四川發展成就述評之一
    70年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四川省委省政府團結帶領全省各族人民,緊緊圍繞全黨全國的中心工作和發展大局,攻堅破難、砥礪前行,四川這個中國西部大省,取得經濟發展的輝煌成就。  新中國成立後,蘇聯幫助中國興建的156項工程中的10項落子這裡,為四川的工業經濟埋下了第一塊基石。  「歡欣鼓舞,熱淚盈眶。」節目現場,原國營成都紅光電子廠員工雷代華,動情地回憶起60年前新中國第一隻黑白顯像管出廠的情景。  雷代華的對面,是京東方創始人王東升。他手上拿著成都生產基地剛剛投產的第6代柔性顯示屏。
  •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令(第17號) 科技部關於對部分規章和文件...
    1、科學技術成果鑑定辦法發文單位:國家科委發文時間:1994年10月26日文  號: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令第19號說  明:2004年國務院發布《關於第三批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項目決定》(國發〔2004〕16號),規定科技成果鑑定改變管理方式,不再作為行政審批,由行業組織或中介機構實行自律管理
  • 彩圖青少版《中國科技通史》貫通古今勾勒五千年科技成就
    ……書封 出版社供圖由國內中國科學技術史研究領域權威專家江曉原教授擔任主編的一套六冊的《彩圖青少版中國科技通史》日前由接力出版社推出。叢書從滿足青少年的好奇心角度出發,從問題導入,以敘述體文本為主線,串聯起一個個科學研究和發明創造,通過詳實的史料,豐深入淺出的語言、全面透徹的分析,探討科學知識的創造和傳播,以及科技與各種社會因素的互動關係。
  • 2020中考歷史知識點:新中國成立以來科學成就
    新中國成立以來科學成就     (一)兩彈一星     1、1964.6.4,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2、1964年6月,中近程飛彈飛行試驗成功。     3、1966年10月,中近程核彈頭爆炸成功。
  • 承載新中國的科普創作
    1953年,毛澤東同志視察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時說:「我們要多向群眾介紹科學知識。」1988年,鄧小平同志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科學技術研究和科學技術普及是科學技術發展的雙翼。科普工作是科教興國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科普創作肩負著傳播知識、激發興趣、啟迪智慧的重要責任。
  • 「我為祖國驕傲」——法國華僑華人盛讚新中國七十年發展成就
    他們憑藉著自己的勤勞和智慧,為法國當地經濟發展作出積極貢獻,也在弘揚中華文化、支持家鄉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值此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他們紛紛表示,祖國的發展成就令他們倍感驕傲和自豪,海外遊子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夢,祝福祖國繁榮昌盛。法國華僑華人會是法國歷史最悠久的華人協會。
  • 科技部:正組織編制面向未來15年的科技發展規劃
    央視網消息:5月19日,國新辦就「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支撐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有關情況舉行新聞發布會。在發布會上,科技部部長王志剛表示,學技術本身是無止境的,創新也沒有止境,創新型國家建設也一直在路上。
  •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公告2016年第1號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實施細則 發文單位:科學技術部 發文時間:2008年12年23日 文    號: 1999年12月24日科學技術部令第1號公布、2004年12月27日科學技術部令第9號修改、科學技術部令第13號修改 11.
  • 新中國成立70年山丹縣發展成就巡禮---霍城鎮經濟社會發展篇
    凝心聚力促發展  砥礪前行創佳績霍城鎮十八大以來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綜述 十八大以來,霍城鎮到處閃耀著亮點,一項項惠民政策相繼落實,一件件民生工程相繼建成並投入使用,群眾的夢想逐步變為了現實,群眾臉上滿意的笑容就是最好的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