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70周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七

2020-12-06 國家統計局

  新中國的成立點燃了中華民族科技復興的希望。70年來,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吹響向科學進軍的號角,到改革開放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從跨越新世紀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到黨的十八大後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再到確立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艱苦奮鬥、不懈努力,中國科技實力伴隨著經濟發展同步壯大,實現了從難以望其項背到跟跑、並跑乃至領跑的歷史性跨越。中國已成為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大國,並正向著世界科技強國的宏偉目標闊步前進。

 

  一、奠定基礎,吹響向科學進軍的號角

 

  新中國的科技事業幾乎從零開始起步。1956年,中央發出「向科學進軍」的偉大號召,在「重點發展,迎頭趕上」方針指引下,國家初步建立了由政府主導和布局的科技體系,打破封鎖,發奮圖強,為我國科技事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注入了自強的靈魂。

 

  (一)科技體系初步布局

 

  新中國誕生之初,國家百廢待興,科技基礎更是極為薄弱,亟待改善。1949年,以中國科學院成立為代表,各地區各部門相繼開始布局建立一批科學研究機構。1956年,新中國歷史上首次召開全國科技大會,制定了國家首個科技發展長遠規劃——《1956-1967年全國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專題研究部署科技發展問題,擬定了多項當時發展急需的重大科技任務,成為我國科技發展史上第一個裡程碑。至「文革」以前,全國科研機構已經從新中國成立伊始的30多個增加到1700多個,專門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員從不足500人增加到12萬人,初步形成了由中科院、高校、產業部門、地方科研單位和國防部門五方面組成的科學技術體系。

 

  (二)拼搏精神影響深遠

 

  新中國的建立,激發了大批海外學子的殷殷報國心,以錢學森、華羅庚、朱光亞等為代表的海外專家學者破除一切艱難險阻,懷抱對祖國的濃濃感情,紛紛歸國效力,為新中國科技事業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到1957年,歸國的海外學者已經達到3000多人,約佔新中國成立前全部海外留學生和學者的一半以上。他們中大多數人成為了新中國各個領域科學技術發展的奠基人或開拓者,在那個激情燃燒的年代,帶領著全國科研人員在極為困難的條件下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創造了一系列舉世矚目的科技奇蹟,更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三)首創成果舉國振奮

 

  這一時期在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舉國體制下,迅速湧現出了一批追趕世界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1958年,我國第一臺電子管計算機試製成功。隨後,半導體三極體、二極體相繼研製成功;1959年,李四光等人提出「陸相生油」理論,打破了西方學者的「中國貧油」說;1960年,王淦昌等人發現反西格瑪負超子;1964年,第一顆原子彈裝置爆炸成功,第一枚自行設計製造的運載火箭發射成功;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島素;1967年,第一顆氫彈空爆成功;1970年,「東方紅一號」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70年代初期,陳景潤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這些在極為困難的條件下取得的重要成就,在我國科技發展的歷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二、砥礪前行,科技事業在改革中發展壯大

 

  「文革」期間,我國科技事業受到了極大衝擊,發展陷入停滯。改革開放猶如一場及時雨,滌雲蕩霧,我國科技事業由亂到治,由衰到興,迎來了新的春天。在1978年召開的全國科技大會上,鄧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重要論斷,使全國上下統一了思想,明確了目標。此後一系列科技規劃、計劃相繼實施,科技體制改革大幕開啟,科技實力伴隨經濟發展同步壯大,為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撐。

 

  (一)科技規劃相繼出臺

 

  改革開放後,為儘快改變科學技術落後狀況,中央審時度勢,對科技發展進行全面系統規劃。1978年,國家制定了《1978-1985年全國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確定了8個發展領域和108個重點研究項目,為新時期國民經濟和科學技術的基本方針政策奠定了理論基礎。隨後,《1986-2000年全國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編制完成,首次強調了科技發展要與經濟建設相結合的戰略方針,促進了技術成果在生產建設中的應用。上世紀8090年代,國家又相繼研究制定了《國家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綱要》《1991-2000年科學技術發展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綱要》等,進一步明確了未來我國科技發展的前景和方向。這一系列科技發展規劃的制定和實施,成為改革開放後直接推動我國科技事業快速向前發展的驅動器。

 

  (二)重大計劃順利實施

 

  為保證各項科技規劃落地生根,加強對科技活動的管理和引導,有效配置科技資源,國家又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科技計劃。如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863)計劃、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973)計劃、集中解決重大問題的科技攻關(支撐)計劃、推動高技術產業化的火炬計劃、面向農村的星火計劃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等。國家累計向重點基礎研究發展(973)計劃投入資金超過310億元,科技攻關(支撐)計劃投入近700億元,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累計安排資金約350億元。各項計劃順利實施,成為這一階段我國科技發展的重要標籤,也為科技事業的不斷進步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體制改革穩步推進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程不斷加快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確立,原有的科技體制在新的歷史時期已難以適應發展需要,科技體制改革勢在必行。1985年,中央發布了《中共中央關於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開啟了中國科技體制改革的大幕。此後相繼推出了科技撥款制度改革、科研機構改革、高等教育改革等重大制度改革舉措;制定了科教興國、可持續發展以及自主創新等重大國家發展戰略;探索形成了科學基金制、科研課題制以及技術合同制等先進科研管理機制。創建了科技園區,開闢了技術市場,優化了科研資源布局,有效促進了科技成果的產生、推廣和應用,加速了科學技術與經濟建設的結合。時至今日,科技體制改革仍在不斷深化和完善,改革為我國科技事業持續發展提供了不竭的內生動力。

 

  (四)科技支撐作用不斷彰顯

 

  科技體制改革與經濟體制改革相輔相成,互為支撐。我國科技力量結構和布局得到優化的同時,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也大幅提升。這一時期,我國高技術製造業、新興產業、建築業和服務業等領域科技能力持續增強,重大產品、重大技術裝備和重大科學設備的自主開發能力以及系統成套水平明顯提高,有力地支撐了三峽工程、青藏鐵路、西氣東輸、南水北調、奧運會、世博會等重大工程建設和舉國盛事,「中國製造」走遍世界。科技在解決「三農」問題、提供專業服務、促進社會發展和對外交往方面發揮了先導作用,在應對和處置傳染病疫情、地質災害、環境汙染、國防安全等重大問題方面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保障作用。

 

  三、創新引領,邁向科技強國新徵程

 

  進入新世紀以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風起雲湧,我國科技發展再次面臨重大機遇。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被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國科技發展再次提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顯著成績,實現了從過去的追蹤跟跑逐步向並跑領跑的歷史性轉變,踏上了從科技大國邁向世界科技強國的新徵程。

 

  (一)科技投入大幅增加

 

  研發人員總量穩居世界首位。人才是科技創新的第一資源。堅持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使我國科技創新隊伍不斷壯大;改進項目管理評價機制、擴大科研人員自主權等政策使科研人才培養、使用和激勵機制不斷完善。2018年,按折合全時工作量計算的全國研發人員總量為419萬人年[1],是1991年的6.2倍。我國研發人員總量在2013年超過美國,已連續6年穩居世界第一位。

 

  研發經費規模和強度實現歷史性突破。隨著經濟實力躍升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面實施,我國研發經費投入持續快速增長,2018年達19657億元,是1991年的138倍,1992-2018年年均增長20.0%,遠超同時期按現價計算的GDP年均增速。研發經費投入強度[2]更是屢創新高,2014年首次突破2%2018年提升至2.18%,超過歐盟15[3]平均水平。按匯率折算,我國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研發經費投入國家,為科技事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資金保證。

 

  政府扶持力度不斷加大。2017年國家財政科技撥款為8383.6億元,是1980年的130倍,1981-2017年年均增長14.1%。一系列引導和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的政策實施效果凸顯。2017年,規模以上工業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減免稅和高新技術企業減免稅的企業分別達到2.44萬家和2.42萬家,分別是2009年的3.3倍和3.5倍,減免金額分別達到570億元和1062億元,對鼓勵和引導企業開展研發創新起到了積極作用。

 

  (二)科技產出量質齊升

 

  科學論文成果豐碩。2018年,國外三大檢索工具《科學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和《科技會議錄索引(CPCI)》分別收錄我國科研論文41.8萬篇、26.6萬篇和5.9萬篇,數量分別位居世界第二、第一和第二位。論文質量大幅提升,根據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ESI)論文被引用情況,2018年我國科學論文被引用次數排名世界第二位。

 

  專利發明量大幅提升。2018年,我國專利申請數和授權數分別為432.3萬件和244.8萬件,分別是1991年的86倍和98倍。專利質量得到同步提升。以最能體現創新水平的發明專利為例,2018年,發明專利申請數達154.2萬件,佔專利申請數比重為35.7%,比1991年提高12.9個百分點;平均每億元研發經費產生境內發明專利申請70件,比1991年提高19件,專利產出效益得到明顯提高。

 

  智慧財產權產出取得長足進步。經過多年的深耕厚植,我國已成為世界智慧財產權產出大國。截至2018年底,我國發明專利申請量已連續8年居世界首位;當年通過《專利合作條約》(PCT)提交的國際專利申請量居世界第二位。2018年,我國商標註冊申請量達737.1萬件,已連續多年穩居世界首位,我國申請人提交馬德裡體系商標申請量排名世界第三;全年著作權登記量突破345.7萬件,作品、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登記量分別達到235.2萬件和110.5萬件。

 

  (三)重大成果舉世矚目

 

  原始創新不斷取得新突破。我國高度重視原始創新和基礎研究,2018年基礎研究經費為1118億元,是1995年的62倍,1996-2018年年均增長19.6%。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973)計劃支持下,我國在量子科學、鐵基超導、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CIPS幹細胞等基礎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屠呦呦研究員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王貽芳研究員獲得基礎物理學突破獎,潘建偉團隊的多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研究位列2015年度國際物理學十大突破榜首。

 

  高技術領域捷報頻傳。在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和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863)計劃等的支持下,我國高技術領域碩果頻傳。神舟飛船與天宮空間實驗室在太空交會翱翔;北鬥導航衛星實現全球組網;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海鬥號無人潛水器創造最大深潛紀錄;趕超國際先進水平的第四代隱形戰鬥機和大型水面艦艇相繼服役。國產大飛機、高速鐵路、三代核電、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叫得響、數得著的重大成果。

 

  科創基地和平臺建設如火如荼。科研基礎條件大為改善,新建了中國散裂中子源、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科學」號海洋科考船、JF12激波風洞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技術創新中心,規範管理國家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截至2018年底,正在運行的國家重點實驗室達501個,已累計建設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32個,國家工程實驗室217個。

 

  (四)創新活力競相迸發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廣泛開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極大激發了全社會的創業創新熱情,各類市場主體蓬勃發展。2018年,我國日均新設企業1.8萬戶,加上個體工商戶等各類市場主體日均新增5.9萬戶。截至2018年底,全國各類市場主體已達1.1億戶,越來越多的創客、愛好者以及普通民眾參與到創業創新的大潮中來。

 

  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全面增強。各類企業作為科技創新投入和產業化活動的主體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2017年,我國研發經費中企業資金達到1.35萬億元,佔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的76.5%。據對74.9萬家規模以上企業開展調查,有29.8萬家當年開展了創新活動,佔比達39.9%。截至2018年底,我國已累計認定國家級企業(集團)技術中心1480家。創新能力已成為各類企業發展壯大的核心競爭力。

 

  區域創新梯次聯動。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區域創新發展的主陣地。高新區數量已由1990年的27個發展到2018年的168個,區內企業數由1600家增加到11.7萬家,實現了與國家創新城市、自主創新示範區互動互補、互聯互通。此外,上海、北京兩個全國科創中心建設深入推進,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安徽合肥三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各具特色。千年大計雄安新區將引領中國創新發展的新高度,成為繼深圳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外又一區域創新的典範。

 

  科技中介服務體系加快發展。科技體制改革活躍了技術市場交易,極大促進了科技創新資源合理利用和成果轉化。2018年,全國技術市場成交合同41.2萬項,涉及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諮詢和服務等方面,成交總金額達17697億元,是1991年的186倍。在改革中應運而生的各類孵化器、加速器、眾創空間等科技中介組織如雨後春筍。截至2018年底,經國家備案的眾創空間達1952家,各類科技孵化器、加速器逾4800家,為各類創新主體提供融通合作的平臺。

 

  (五)支撐引領作用顯著增強

 

  科技創新提供專業服務。隨著科技不斷進步,我國在質檢、氣象、地震、海洋和測繪等領域提供的專業技術服務水平逐年提高。截至2018年底,全國共有檢驗檢測機構36327家,共有產品質量、體系和服務認證機構484個,已累計完成對63萬家企業的認證。2018年,全國氣象觀測站點達到67069個,全年發布預警信息25萬餘次,氣象預報預測準確率穩步提升;全國共有海洋觀測站(點)124個,測繪部門公開出版地圖1928種;全國共有各類科技館800餘個,每年為6000餘萬人次提供科普服務。

 

  科技創新優化產業結構。我國經濟正處於增速換擋、結構優化、提質增效的關鍵期,高技術製造業呈現出持續向好的發展態勢,成為帶動工業轉型發展的重要力量。2017年,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5.9萬億元,比2012年增長55.8%。高技術製造業的較快發展得益於研發投入的不斷增加。2017年,高技術製造業研發經費為3183億元,比2012年增長83.6%,年均增長12.9%,比同期工業年均增速高2.1個百分點;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為2.0%,是工業平均水平的1.9倍。

 

  科技創新提升供給質量。技術革新為企業不斷進行新產品的開發創造了條件。2017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逾四成開展了技術創新活動,共實現新產品銷售收入19.2萬億元,比2012年增長73.3%;新產品銷售收入佔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為16.9%,比2012年提高5.0個百分點。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研發項目中,以開發全新產品或者改進產品功能質量為目標的項目佔比達到82.4%,「中國製造」正升級為「中國智造」。科技創新成為改善供給質量、實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手段。

 

  科技創新助力發展新動能。隨著「網際網路+」深入開展,基於移動互聯、物聯網的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成為我國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的有力支撐。大數據、雲計算應用不斷深化,以5G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走向實用,催生出一大批大數據企業、獨角獸企業、瞪羚企業。電子政務、信息惠民、共享經濟、平臺經濟迅速興起,大力提高了政府治理水平和民眾獲得感。科技創新引領新動能發展,開闢了經濟增長的新天地。

 

  70年來,中國科技事業走過不平凡的發展之路,印證了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這一顛撲不破的真理。黨的十九大將科技創新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對新時代如何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指明了突破方向、提出了具體任務、剖析了薄弱環節,使廣大科技工作者倍感振奮、使命光榮。藍圖已經繪就,蹄疾還需步穩。我們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堅定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鼎力傳承老一輩科技人攻堅克難、敢為人先的拼搏精神,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勠力同心,奮勇突破,為建成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而不懈奮鬥。

 

註:

[1]本文全國研發人員總量、研發經費投入總量和強度以及基礎研究投入指標2018年數據為初步數。

[2]研發經費投入強度是指研發經費與GDP之比,是國際上通用的、反映國家科技投入水平的核心指標。

[3]歐盟15國:包括奧地利、比利時、盧森堡、丹麥、芬蘭、法國、德國、希臘、愛爾蘭、義大利、荷蘭、葡萄牙、西班牙、瑞典和英國。

 

  (國家統計局社科文司) 

相關焦點

  • 在蒙中資企業舉行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聯歡會
    人民網烏蘭巴託9月19日電(記者 霍文)作為中國駐蒙古國大使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活動之二,由蒙古國中華總商會和中國駐蒙古國大使館共同主辦的在蒙中資企業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聯歡會19日在烏蘭巴託成吉思汗飯店舉行,駐蒙古使館外交官、中資企業代表、蒙古國商業理事會代表以及旅蒙華人華僑等300餘人出席。
  • 雞西市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梨樹區專場...
    9月11日,由雞西市政府新聞辦主持召開的「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第十場——梨樹專場新聞發布會,在市政府新聞發布廳舉行。梨樹區委書記葉榮國作主旨發布。 本場發布會的主題是:「砥礪奮進七十載,生態梨樹譜新篇」。
  • ...我看新中國成立70周年新成就」——聽聽全國婦聯離退休幹部怎麼說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全國婦聯建會70周年。作為與新中國共同成長的一代,全國婦聯的離退休幹部們親身參與了祖國的建設和改革開放,感受到了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的巨大發展變化,是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親歷者和見證者。
  • 70位作家70部兒童文學作品,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新中國成立...
    10月20日,由北京出版集團旗下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主辦的「新中國成立70周年兒童文學經典作品集」新書發布會在京舉行。發布會當天,北京出版集團總編輯李清霞首先代表出版方致辭,她談到,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關鍵之年。在這個時間節點上,推出一批主旋律突出、正能量強勁的優秀主題出版物,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豐富、更有營養的精神食糧,為社會貢獻可以傳之久遠的精品力作,是國家之需、民族之需、時代之需,也是出版人的使命與追求。
  • 中國深度——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成就述評之四
    新華社北京9月4日電 題:中國深度——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成就述評之四新華社記者 董瑞豐3658米,國產鑽井平臺的最大作業水深,「可燃冰」噴薄而出;7018米,中國探鑽新紀錄,地球母親的「心跳」在此律動;10767米,洋底下潛的新標杆,萬米深海從此打開大門。
  • 羅馬尼亞《旅羅華人報》:華僑華人舉行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
    羅馬尼亞《旅羅華人報》:華僑華人舉行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活動 2019-09-29 10:21:35來源:中國僑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
  • 奮進四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四川發展成就述評之一
    一張張泛黃的照片,一個個真實的生活場景,一件件沉澱歲月痕跡的老物件,鋪展出一幅長達70年的歷史畫卷。  時間,是一種充滿魔力的尺度,印刻著那些至今回味仍激動人心的瞬間——  1952年7月1日,成渝鐵路全線通車,這條新中國成立後建成的第一條由中國人自己設計建造的鐵路,穿行於祖國的大西南。
  • 評論:新中國70年,與世界相互成就
    (新中國70年)評論:新中國70年,與世界相互成就  中新社北京9月30日電 題:新中國70年,與世界相互成就  中新社記者 張量  2019年10月1日,中國將用一場盛大的慶典,紀念這個國家70年來走過的不平凡歷程。
  • 新中國成立70周年商用車行業傑出人物
    寫在前面:2019年10月1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日。為此,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汽車頻道和中國商用汽車網共同推出大型專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商用車行業7位傑出人物、7件重大事件、7種經典車型。今天,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汽車頻道和中國商用汽車網推出的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商用車行業傑出人物。
  • 新中國70年文化建設的成就及經驗
    觀點提示全面回顧和展示新中國成立70年來文化建設發展歷程和成就,認真研究和總結黨在文化建設中艱辛探索取得的寶貴經驗,有助於我們更加堅定文化自信,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懈奮鬥,推動我國經濟、科技、國防、綜合國力進入世界前列,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這無疑是同我國日益繁榮發展的文化建設分不開的。
  • 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新中國成立70周年文化建設成就述評
    新華社北京9月19日電題: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新中國成立70周年文化建設成就述評新華社記者周瑋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華文化經過歷史長河的洗鍊、崢嶸歲月的磨礪、偉大實踐的鍛造,凝聚億萬人民為新中國發展不懈奮鬥。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更加自信地行進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之路上,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積蘊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 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丨生活用品極大豐富 北京百姓生活顯著改善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國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開闢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特色發展之路,首都人民生活用品日益走向多樣化、智能化、個性化和健康化,生活品質顯著提升。(三)市場供應不斷改善,日用品類零售額快速增長新中國成立後,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商品主要由國營商場、集體商店等銷售,雖購買商品大多需要憑藉票據,但隨著市場供應不斷改善,生活用品日漸豐富,日用品類社會零售額呈現塊速增長之勢,1949年,北京市日用品類社會零售額僅為0.4億元,1978年增加到16.0億元,是1949年的40倍。
  • 中山舉行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升旗儀式
    10月1日上午6時30分,中山舉行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升旗儀式,全市各界代表逾1000人齊聚市委市政府機關大院,致敬國旗,祝福祖國,深情謳歌新中國成立70年來取得的豐功偉績。撫今追昔,他說,70年來,國家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了偉大革命、偉大探索、偉大實踐,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只要更加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我們中國的明天一定會更好!曾立一等功的退伍老兵梁仁謙說,為了今天上午的升旗儀式,他凌晨三點半就已經起床準備就緒,現在一點也不覺得累,渾身都是力氣。
  • 《謝謝你來了》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特別節目:用心、用情、用力
    2019年6月份正式啟動,13個攝製組足跡遍布全國東西南北中,行程上萬裡,歷經90多天採訪、錄製和製作,從300個選題中挑選出18期節目,近40位新時代奮鬥者的故事,從9月9日至10月7日,橫跨9、10兩個月份,連續4周播出,800分鐘的播放量,這次名為「愛國情·奮鬥者」的系列特別節目,創下了《謝謝你來了》開播以來最強主題編播季,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上了一份用心、用情、用力的厚禮
  • 航天放飛中國夢,新中國成立70周年航天生物產業取得輝煌成果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從1949到2019,這70年裡,我們見證了中國從落後到強大,從貧窮到富有。一代代人的努力,為國家發展留下了一串串輝煌的足跡,鑄就了中國各項事業發展的壯麗篇章,國家進入了繁榮昌盛的新時代。這70年裡,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從溫飽型向小康型邁進。然而,我國居民的健康狀況還遠不能達到實現全面小康的需要。
  • 新中國成立70年山丹縣發展成就巡禮---霍城鎮經濟社會發展篇
    凝心聚力促發展  砥礪前行創佳績霍城鎮十八大以來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綜述 十八大以來,霍城鎮到處閃耀著亮點,一項項惠民政策相繼落實,一件件民生工程相繼建成並投入使用,群眾的夢想逐步變為了現實,群眾臉上滿意的笑容就是最好的佐證。
  • 中國駐墨爾本總領館舉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招待會
    人民網墨爾本9月26日電 (王泉驕)25日晚,中國駐墨爾本總領事龍舟在墨爾本舉行招待會,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維多利亞州州長丹尼爾・安德魯斯、反對黨領袖克爾・奧布賴恩等維州各界代表、各國駐墨爾本領團,當地華僑華人、中資機構和留學生代表等500逾人出席招待會。
  • 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國共產黨立德樹人的歷史回顧、基本經驗與時代...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從社會主義事業後繼有人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戰略高度出發,始終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始終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最根本的任務」①。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回顧黨關於立德樹人的歷史,總結理論與實踐的基本經驗,對於新時代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著重要意義。
  • 新中國成立70周年科技成就科普展開幕,這裡有1:1的原子彈模型
    今天上午,「禮讚共和國——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科技成就科普展」在中國科技館短期展廳正式開幕。從中國成功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到世界首顆連通地球與月背通訊的中繼衛星「鵲橋」;從第一顆原子彈、氫彈,到「蛟龍號」、「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從「復興號」高鐵到中國芯「龍芯」……43件(套)展品展現了新中國成立70年史詩中,科技創新這一盪氣迴腸的篇章。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150克、30克銀質紀念幣鑑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150克銀質紀念幣、30克銀質紀念幣背面圖案通過賞析這一主題的兩枚銀幣,回溯祖國70載艱苦奮鬥的光輝歷程,我們對祖國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對祖國愛得更加深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150克銀質紀念幣、30克銀質紀念幣背面圖案譜寫燦爛華章在150克銀幣和30克銀幣的背面主圖中,數字「70」以極富張力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來,它由曲線組合而成,寓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以來艱苦奮鬥、披荊斬棘、勇往直前的成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