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日前,以「新中國成立70年青少年發展與青少年工作」為主題的第十五屆中國青少年發展論壇(2019)在北京舉行。大會收到參會論文258篇,來自全國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黨校系統和共青團系統的專家學者及青少年工作者近200人到會,圍繞論壇主題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交流和探討。本期《思想者》特摘發部分學者的發言,以饗讀者。
----------------
「100+70」:雙重紀念語境下的中國青年運動
胡獻忠(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青運史首席專家)
紀念是為了喚醒歷史記憶,傳承精神價值。在五四運動100周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雙重紀念語境下,我們以歷史邏輯、實踐邏輯、理論邏輯相結合的觀察視野,對青年與國家、青年與社會、青年與政治等重大關係進行研判,既有利於把握青年運動發展的特質和趨勢,也思考闡釋中國青年運動的新價值,從而增強當代青年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歷史擔當。
發生在100年前那場由青年知識分子發動的五四運動,促使中國近代以來的現代化探索發生根本性逆轉,愛國青年在多重比較中最終選擇了社會主義。五四理念構成中國現代人格的必備要素,主體意識覺醒的青年知識分子在五四運動中成長起來,此後成為推進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力量。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及其同中國工人運動的日益結合,推動現代政黨的誕生,從此成為領導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關鍵性政治力量。
中國青年自五四運動登上歷史舞臺,在長達100年的奮鬥歷程中,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高揚五四精神,同全國人民一道,反對強權,抵禦侵略,艱苦奮鬥,銳意創新,迎來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推動國家、社會日益走向現代化。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程,實際上燃燒的是青年激情,依憑的是青春力量。我們如果以五四運動為起點展開反思,主要是考察現代理念、現代意識的啟蒙何以在青年群體中持續,中國青年運動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革命中如何發揮作用。如果以新中國成立為起點展開反思,則主要考察在新國家、新社會、新制度的交互作用下,青年運動是如何促進國家制度建設和現代化進程的,青年又如何在這一過程中獲得全面發展。
對中國青年運動的研究考察,可以基於兩組邏輯展開。第一組為橫向邏輯:一是政治邏輯,政治時空的變遷決定著青年運動的政治方向。二是社會邏輯,社會時空的變遷擴大或壓縮青年運動的社會空間。三是青年邏輯,青年的代際變遷影響著青年運動的呈現形態。第二組為縱向邏輯,一是解放的邏輯,廣大青年緊跟中國共產黨在追求民族獨立的同時,也實現著青年的獨立;在解放社會的同時,也是解放青年自己。二是建設的邏輯,廣大青年在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同時,也建設自己的家園;在開創社會新風的同時,也塑造青年的靈魂。三是改革的邏輯,廣大青年同全國人民一道,在改革束縛生產力發展體制和機制的同時,也改變自己的人生境遇;在建構國家現代化的同時,也實現人的現代化。
在「100+70」的雙重紀念語境下,回望中國青年運動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我們可以得出如下啟示:
第一,黨的正確領導是青年運動的成敗關鍵。中國青年運動最為突出的特色,就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離開了先進政治力量的引領,只憑青年的激情和衝動,難以持久,也難成大事。歷史已經證明,在過去的90多年裡,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攻堅克難,砥礪探索,贏來了民族的新生和現代化的新曙光;歷史還將證明,在未來30多年實現強國夢的徵程中,同樣需要中國共產黨的高瞻遠矚、舉旗定向。相應地,中國青年運動也必須堅持黨的正確領導,才能保證運動的科學方向和良好效度。儘管每一場青年運動的發生發展,都有其深刻的歷史因素和現實邏輯,但如果離開遠見卓識的謀慮規劃和有效力量的策動組織,只能誤入他途或無果而終。
第二,共青團是青年運動的主要組織者和動員者。中國共產黨是青年運動的領導者,所謂領導者,有時是直接發出政治號召,有時則是創造社會氛圍。中國共青團是青年運動的組織者,所謂組織者,是奉命而獨立開展工作,從事具體的宣傳發動、組織動員乃至調配整合。在不同歷史時期,共青團的全部工作和一切活動都是圍繞黨的奮鬥目標、政治綱領、戰略部署展開的。於是,「黨有號召,團有行動」是共青團工作最大的政治邏輯。
第三,青年自覺是青年運動得以勃興的深層因素。所謂自覺,是指青年有所認識而主動去做,是一種內在自我發現、外在創新的自我解放意識。自五四運動以來,中國青年一直走在時代前列。在青年運動的舞臺上,青年是充滿激情與想像的自覺的行動者和創造者。憤怒是青年的天性,生理稟賦使然;而奮鬥則是青年的天職,社會使命使然。在某種意義上說,中國青年運動100年的歷程,也是從「稟賦」青年到「使命」青年轉換的過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人的現代化是基礎性工程。
第四,植根民眾是青年運動得以持久的動力源泉。中國青年運動產生於中國社會土壤之中,與社會各階層保有千絲萬縷的聯繫。青年運動要達到影響社會、變革社會的目標,必須遵從人們的認識水平、思維習慣、傳統風俗、道德倫常和價值取向等,與廣大民眾同向而行,通過有效的工作獲取更廣泛的認同和最有力的支持。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前進的根本動力,任何脫離人民群體的事業都將一事無成。這是一條歷史鐵律。
黨旗所指就是團旗所向
——認真學習和理解習近平關於共青團工作的論述
李玉琦(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
2018年7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團十八屆領導班子集體談話時指出,共青團是黨的助手和後備軍,這體現了我們黨對共青團的高度信任和殷切期望。團的所有工作,歸結到一點,就是要當好這個助手和後備軍。關鍵是要抓住3個根本性問題,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就是必須把鞏固和擴大黨執政的青年群眾基礎作為政治責任,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作為工作主線。要加強對青年政治引領,黨旗所指就是團旗所向。要在廣大青年中加強和改進理論武裝工作,引導廣大青年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觀察分析問題,從而堅定正確政治方向,增強「四個自信」,堅定聽黨話、跟黨走的人生追求。
這既是總書記關於共青團工作論述的核心內容,也是新中國70年來共青團歷史凝聚成的必須遵循的工作原則和重要的理論成果。這個理論成果既有對新中國70年共青團工作歷史的繼承,也有在新時代對共青團工作理論的發展,是我們學習和理解習近平關於共青團論述的總綱。
在習近平關於共青團工作的論述中,一部分是在全面總結了新中國70年共青團的工作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重申一些重要的歷史結論,同時融入了一些新的因素。總書記在不同場合下指出的:「共青團要毫不動搖堅持黨的領導」「要加強對青年政治引領,黨旗所指就是團旗所向」「團的所有工作,歸結到一點,就是要當好這個助手和後備軍」「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作為工作主線」等,就是70年共青團工作始終遵循的基本原則,是70年共青團工作實踐的重要理論成果,並且在70年的工作實踐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成為共青團工作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正因如此,習近平總書記對上述理論觀點在給予充分肯定的基礎上,又賦予了新的因素,例如「共青團所有工作歸結到一點」和「工作主線」的提法,「根本任務目標」和「黨管青年」的明確原則,都是對原有理論成果的補充和完善。
總書記關於共青團工作論述並沒有停留在對固有理論成果的闡釋和發展上,而是以深刻洞察力、敏銳判斷力和戰略定力,準確把握新時代青年和共青團工作的新特點,開創性地圍繞共青團工作作了新的戰略謀劃和部署。
進入21世紀,中國青年的成長面臨著一種新形勢。在國內層面,社會結構和治理方式發生深刻變化、經濟組織和商業模式有了深度調整、技術變革和社會生活在持續更新;在國際層面,國際體系和國際秩序出現深度調整,國際力量對比發生深刻變化,國際競爭日趨激烈,新機遇新挑戰層出不窮,這必然給青年的成長發展帶來深刻影響。
隨著民族復興大業的深入推進,當代青年肩負起了新的時代使命。「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宏偉藍圖,既表明當代青年既生逢其時,也重任在肩。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際遇,每一代青年都必然在自己所處的時代條件下謀劃人生、創造歷史。在當代,隨著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推進,青年思想意識多樣多變的特徵更加明顯,而社會、人口結構的新特點、新變化使得青年一代的工作和生活壓力不斷增大,在健康、婚戀、就業創業、社會融入和社會參與、社會保障等方面面臨許多實際問題。
面對上述這種情況,共青團工作必須在適應這些新變化、新特徵的基礎上創新發展,因此習近平對於當代的共青團工作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
一、共青團要「把鞏固和擴大黨執政的青年群眾基礎作為政治責任。」政治責任的提法在新中國共青團工作的歷史上是第一次出現,這既反映了總書記對共青團工作的高度重視,也體現出共青團工作的重要擔當。
二、「共青團是黨聯繫青年的橋梁和紐帶,要緊緊圍繞這個職責定位來謀劃改革……真正從思想上、工作上、制度上把這個問題解決好。要樹立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推動改革舉措落到基層,使基層真正強起來。」這是總書記為共青團當前的改革指示了明確的方向和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需要共青團在工作實踐中切實做好。
三、共青團要更好聯繫服務青年,擴大團的工作覆蓋面,強化服務意識、提升服務能力,做廣大青年信得過、靠得住、離不開的貼心人,增強團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增強對青年的組織力和號召力。這是總書記針對共青團存在的主要問題指出明確的改正方向,需要共青團在工作實踐中認真地體會、理解、認識,並且按總書記指示的目標和方向加以改正。
四、要從嚴治團,政治上要嚴,要堅持以政治建設為統領;團幹部隊伍建設要嚴;團員隊伍建設要嚴。這是總書記著眼共青團長遠和持續發展提出的要求,共青團必須時刻牢記,並且認真貫徹和落實。
總之,習近平總書記著眼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從我國青年運動的歷史和時代主題出發,深刻闡述了新時代共青團的性質、任務和作用,為新形勢下共青團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擘畫了發展藍圖,提供了基本遵循。青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青年、關懷青年、信任青年,始終堅持把青年作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生力軍。各級共青團組織一定要明確「共青團是黨的助手和後備軍,是黨的青年工作的重要力量」,一定要認真學習、理解習近平關於共青團工作的論述,切實搞好共青團的改革,做到從嚴治團,加強團的思想建設和組織建設,承擔起黨賦予的鞏固和擴大黨執政的青年群眾基礎的政治責任,完成好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務。
新中國70年青年發展的歷史邏輯
鄭長忠(復旦大學政黨建設與國家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中國青年始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先鋒力量。」這意味著,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整個過程,中國青年都起著開風氣之先的帶頭作用。其作用不僅體現在民主革命時期也體現在新中國成立之後的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
在黨的領導下,中國青年投身偉大民族復興事業和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既發揮了作用,也隨著社會進步實現了自身發展。這一邏輯既在近代以來的中國歷史中得到演繹,更在新中國成立發展過程中得到了體現。在現代化建設快速發展和中國社會巨大變遷的推動下,中國青年也呈現出了迭代性進步和跨越性發展。
現代文明、黨的領導與青年發展
馬克思主義認為,在古代社會條件下,人們是以共同體化形態存在著,個體依附於共同體之中,因此,在古代和古典時期的中國,只有生理性意義的年輕人,而不存在作為完整意義的青年概念。
鴉片戰爭後,中華文明由古典向現代轉型,並在清末出現了現代的企業和學校,部分青年開始離開家庭,被組織在企業和學校之中。為此,作為社會學意義上的青年群體開始被建構出來。五四運動爆發,使中國青年第一次登上了政治舞臺,作為政治意義上的青年也因此出現。至此,完整概念的青年在中國誕生了。
古典文明向現代文明轉型的過程中,中華民族選擇了中國共產黨作為領導和組織人民進行民主革命和現代化建設的核心力量。在建黨之初,為了有效領導、組織和動員青年,中國共產黨就建立了中國共青團。在黨的領導下和共青團直接推動下,中國青年在全國範圍被組織起來參與社會革命和政治革命。這意味著,中國共產黨建立,為中國青年能夠在民族復興和現代化建設中發揮作用,提供了領導力量和組織基礎。
由於現代化建設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因此,與現代文明在中國同時誕生,就從性質上決定了,中國青年扮演著民族復興和現代化建設的先鋒力量,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發揮著開先氣之風的帶頭作用。同時,也必將在與民族復興和現代化建設同頻共振過程中實現自身的發展。
現代化建設、社會變遷與青年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在黨的領導下,建立了計劃經濟體制和單位社會體制,構建了高度組織化的單位社會,告別了一盤散沙的社會局面,社會成員也從傳統共同體化生存形態向現代單位化生存形態轉變。中國青年因此被組織進各個基層單位之中,黨團組織和單位組織成為組織青年的主導性力量。計劃經濟體制和單位社會體制建立,推動了中國青年從傳統形態向現代形態實現第一次大轉型和大發展。
為獲得現代化建設可持續發展動力,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改革開放決定。改革開放特別是市場經濟體制建立,使計劃經濟和單位社會退出,社會多樣性、開放性和自主性也日益增強。由於青年更能夠適應社會變革,因此,青年也更早走出單位化特徵,體現出原子化傾向,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的多樣性也更加凸顯。這就推動了青年生存形態發生了第二次大轉型和大發展。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網絡社會的生成,社會成員的生存形態呈現出相向互動的傾向,原子化傾向進一步加強,同時新型組織化類型不斷出現。這種傾向在青年群體中體現的尤為明顯,推動了中國青年生存形態的第三次大轉型和大發展,而這一次的轉型和發展還在持續之中。
青年誕生於現代文明出現之時,青年發展於現代文明建設之中,這種發展是朝著馬克思「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方向前進的。這種發展,不僅推動一代又一代青年的發展,而且推動一波又一波現代化的發展。
青年作用、社會發展與文明進步
流動、創新、迭代等特徵是現代性的重要表現,這些特徵與青年的最不保守、最富於創新精神具有高度的同構性,從而使青年最適應於現代社會。因此,青年不僅因現代文明的出現而誕生,也成為現代文明發展的先鋒力量。
新中國成立後,在黨的領導下,我們對傳統社會進行徹底改造,建立了新社會和新國家。在社會改造時期,青年發揮著積極作用。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青年扮演者著突擊隊和生力軍角色。
改革開放實質上是對傳統體制的突破。作為每個階段改革發展「原住民」,青年人比中老年人更適應改革,而青年特性也是歡迎變革的。這就使青年總是能夠在改革中起到先鋒作用,積極響應,全力投入,並獲得機會,得以發展。
科學技術是推動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力量。改革開放後,全社會都重視科學技術,快速迭代的科技進步使青年優勢凸顯,特別是高科技領域,青年已成為主力軍。不僅如此,信息革命還使青年能夠通過網絡增強其影響力。這意味著,網絡社會使青年比過去任何一個時期都掌握了更多的社會權力,社會因此呈現出青年化傾向。
做好青年工作,過去是處理與下一代人的關係,現在則是建立與下一個時代的關係。因為,越來越快的社會迭代發展,青年的先鋒作用越發凸顯。
新時代、民族復興先鋒力量與現代化強國建設
在黨的領導下,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進入新時代,標誌著我國現代化建設已經取得了輝煌成就,我們比過去任何一個歷史時期都更加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新時代,標誌著我國現代化建設將面臨更加艱巨的任務,我們必須引領時代,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推動人的全面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這意味著,進入新時代,國家更應該發揮青年的先鋒作用,更需要推動青年的全面發展,因為這既是動力,也是目的。
「新時代中國青年運動的主題,新時代中國青年運動的方向,新時代中國青年的使命,就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同人民一道,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習近平總書記的這個論斷為中國青年在新時代的發展與作為明確了方向,規定了任務。
建構中國特色新型青年學科體系
吳魯平(中央團校教授)
「青年學科建設重大理論問題研究」是圍繞青年學科建設的研究對象、理論基礎、研究範式和核心概念四大方面進行了創新性探索。從立項到整個研究過程,都堅持清醒的背景意識和自覺責任意識:兩大政策文件的出臺標誌著中國的青年學科建設經過30多年的發展,由初創和反思階段進入重建階段。一是2015年7月中央頒布《中共中央關於加強和改進黨的群團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加強群團學科建設,群團工作研究列入國家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二是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要求「社會科學研究機構、高等院校加強青年學研究」。黨和政府的重視對我國青年學科建設提出了必須大有所為的新要求,也為青年學科建設提供了必將大有作為的廣闊空間,學者們有責任為青年學在新起點上的重建和發展作出理論貢獻。
新時代青年學科建設的大方向
新時代青年學科建設的大方向是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青年學科。
新型青年學科的研究對象應是「青年積極全面發展與健康成長的條件和機制,或青年積極全面發展與健康成長的規律」。因為定位於群團學科背景下,青年學科必須服務於黨的青年群眾工作的需要,必須為共青團有效地開展青年工作提供理論依據或決策參考的經驗證據。這一屬性決定了新型青年學科必須回答兩個最基本的理論問題:一是青年是怎樣的人?二是青年應當成為怎樣的人以及怎樣成為這樣的人?將「青年積極全面發展與健康成長的條件和機制,或青年積極全面發展與健康成長的規律」作為青年學科的研究對象符合上述要求。
在研究內容方面,新型青年學科要繼承傳統青年學科建構起來的主要內容。同時,必須充分考慮「青年+哲學社會科學」的新的研究範式,構建一個包含青年學的基礎理論與方法研究、哲學社會科學各領域的青年研究、社會實踐層面青年面臨的問題研究等三個層次的理論體系。
在研究任務方面,新型青年學科應該從正確認識青年向教育引領青年和服務青年等應用功能拓展。在學科歸屬方面,應將青年學科歸入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將學科建設推進到學科建制的層級進行。
從研究的理論範式看,未來的青年研究應以互構論這類既具世界眼光又有中國特色的理論為指導。通過對處於快速轉型社會中的中國青年進行經驗實證研究,來檢驗、豐富、完善和發展已有學科的理論和知識,從而增強學術對話能力以及建構新的學科知識的能力。
從學科建設的規律來看,青年學科建構的關鍵是構建學術知識體系。堅持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形成「青年在場」理論研究範式的共識,堅持「沉浸青年現場」的研究方法論,倡導「青年立場」的青年學科構建理念。
中國特色新型青年學科的建設
所謂中國特色,是相較於西方青少年研究而言的,在指導思想、理論基礎、學科屬性等方面具有中國「個性」。中國特色新型青年學科的建設,應該為促進中國青年的積極全面發展與健康成長,為把廣大青年培養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成擔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提供學術理論支撐和政策建議。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在指導思想方面,中國特色新型青年學科建設必然以馬克思主義青年觀,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為根本指導。黨管青年原則是馬克思主義青年觀在新的發展階段最鮮明的理論創新和對現實最鮮明的制度回應。青年首先發展理念是黨對青年在革命、建設、改革中都積極發揮的生力軍作用的理論概括,也是對聯合國提倡的青年優先發展理念的借鑑、提升和中國化表達。
在理論基礎方面,新型青年學科建設研究青年的全面發展。這是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理論在青年學領域的應用和體現。根據馬克思主義觀點,青年的自由全面發展就是每位青年通過各種實踐活動在多維社會關係生成過程中獲得個體能力和素質的全面、充分、自由、協調發展,從而滿足各種需要,實現自由個性,獲得最大幸福。在黨的全面領導下,通過中國特色青年發展政策體系的建立和完善,這一價值理念將轉化為現實的制度和治理體系優勢。
總之,中國的青年學科應以青年積極全面發展與健康成長的條件和機製作為研究對象,強調要研究青年的全面發展。而且中國語境中的青年健康成長除了包括身心、情緒、行為方面,還包括思想道德、政治面貌等方面。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