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央提倡節約、反對浪費,特別是珍惜糧食的一系列指示像一盞催人醒悟的明燈,喚醒了全國人民勤儉節約,反對浪費的自覺性,並正在時刻落實於行動上。
大家都知道,現在浪費糧食,特別是餐飲浪費現象特別嚴重,各餐飲行業、機關單位、學校浪費糧食現象特別嚴重,令人痛心。有些小青年甚至說:我抽一包煙的錢足可以購買吃一個月的米。他們根本不知糧食的來之不易,「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句千年名句在他們看來只不過是一句漫不經心的順口溜,並不了解其中的深意。因為他們從未嘗過饑荒無糧、飢餓難耐的滋味。生在福中不知福,只知擺闊氣、論體面、講揮霍。
在新中國成立後的三年自然災害困難時期,農作物歉收,糧食極度匱乏。當時的農村家家戶戶共食堂,基本上是一個生產隊一個食堂。食堂裡每日只能煮粥。每日由炊事人員把少量的米浸透後放入石臼用木錘舂,把米舂碎後再拿去煮粥,這樣可以用少量的米煮出更多的粥,而且粥還顯得比較稠。食堂備著一大一小兩個竹桶,大桶可裝粥一斤左右,小桶約可裝半斤粥,這樣的稀粥出工的大人每餐吃一大桶,小孩和未出工的大人每餐吃一小桶,由炊事員一個一個分舀。那時,人們端一個碗接過炊事員舀來的稀粥,大人、小孩只在一分鐘內一飲而盡,「吃飽」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我那時只七、八歲,每日飢腸轆轆,面黃肌瘦。有一次在食堂玩,無意中發現炊事員舂米的木錘橫面裂開了一條縫,炊事員舂完米後,這木錘的裂縫裡還殘存著一些米屑,等炊事員一走,我就找來一根小柴棒從木錘的裂縫裡把米屑絞出來用巴掌接住,每次都可得到一點點米屑。然後悄悄拿回家交給奶奶。奶奶就用一隻破瓦罐(當時每戶人家的鍋都上交集中打碎放進了土煉鐵爐裡去煉鋼鐵了)把這些米屑煮成大約一小碗稀得不能再稀的粥給我吃。我嘗到甜頭後每日都去等著炊事員舂完米後去絞那木錘裂縫裡的米屑。這樣大約過了半個月得到糧食補充的日子。後來炊事員換了一把新木錘,斷了我的「糧路」。為此,我還傷心地哭了一場。
由於經歷過糧荒與飢餓,使我深知糧食的珍貴。雖然現在不愁吃穿,但我從不敢糟蹋浪費一粒糧食。每時家人,特別是兒孫們吃完飯,碗裡殘存一點飯,我都要收集起來吃掉或餵雞鴨。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如今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尚在肆虐,並仍存在反彈擴散的危險,各國都非常關注糧食問題,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珍惜糧食、節約糧食的重要性。要知道「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絲一縷,恆念物力維艱」。各機關單位、學校、餐飲行業都應狠剎浪費之風,重點抓好珍糧惜糧這些實事。
青年朋友們更應提高自身素質,把勤儉節約納入自身修養的範疇。俗云:誰在平日節衣縮食,在窮困時就容易渡過難關,誰在富時豪華奢侈,在窮困時就會死於饑寒。糧食是寶中之寶,浪費糧食就是暴殄天物!
人人都要行動起來,珍惜糧食、杜絕浪費,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讓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在全社會蔚然成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