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莫愁小作家 ,作者沈不言
莫愁小作家
《莫愁·小作家》雜誌面向廣大中小學生,通過閱讀和寫作興趣的啟發與引領,挖掘孩子敢於表達的勇氣,敢於創作的熱情,敢於探究世界的能力。幫助孩子理性地認知世界,感性地表達自我。
江蘇Women+
江蘇女性的暖心家園
關注
最近,有位家長因為「用做題來懲罰女兒浪費糧食」而登上了熱搜。女兒因為盛飯太多沒吃完,爸爸想起女兒的班主任呼籲家長監督孩子不要浪費糧食,所以決定給女兒一點「小懲罰」:要麼每剩一粒米就多做一道題,要麼做家務。
這種教育方式獲得了不少家長的點讚:孩子剩飯是很多家庭經常出現的一幕,有些家長對此束手無策。這位爸爸似乎給出了解題新思路:以後孩子就不敢浪費糧食了。
但也有些家長不贊成:爸爸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把做題和學習作為浪費糧食的一種懲罰,孩子以後會不會更恨做題和學習了?江蘇省婦聯「莫愁家庭教育」名師名家工作室專家及省家庭教育研究會常務理事、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殷飛教授也認為家長的教育方式欠妥:珍惜糧食我贊同,但懲戒應該與之匹配,可以讓孩子做與糧食有關的事,譬如幹農活、做家務、助貧農等等。(點擊可觀看殷飛教授節約糧食·家庭教育系列微課)
對於一個沒有經歷過飢餓也沒有體會過農作艱辛的孩子來說,如何把「珍惜糧食」內化成孩子自己的行為準則,而不僅僅是外界對他的要求,有很多種教育方式,其中最好的一種方式是閱讀——讓孩子在閱讀的過程中,知道一粒米要經過多少人的辛勤勞作,才能到達我們的餐桌;讓孩子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到我們的祖輩曾經歷過的飢餓苦難;讓孩子在閱讀的過程中,認識到飢餓其實離我們並不遠;讓孩子在閱讀的過程中,領略到食物之美。
當孩子通過閱讀,從內心裡尊重糧食、珍惜糧食、熱愛糧食,他不會再浪費一粒米,不會辜負每一滴汗水,不會對他人的飢餓和苦痛毫不動容。
孩子,如果你知道,
飢餓其實離我們並不遠
很多孩子不知道,飢餓離我們其實並不遠。
中國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曾多次在作品中寫過飢餓:
「那時候我家有十幾口人,每逢開飯,我就要大哭一場。我叔叔的女兒比我大四個月,當時我們都是四五歲的光景,每頓飯奶奶就分給我和這位姐姐每人一片發黴的紅薯幹,而我總是認為奶奶偏心,將那片大些的給了姐姐。於是就把姐姐手中的那片搶過來,把自己那片扔過去。搶過來後又發現自己那片大,於是再搶回來。……吃完了那片紅薯幹,就只有野菜糰子了。那些黑色的、扎嘴的東西,吃不下去,但又必須吃。於是就邊吃邊哭,和著淚水往下咽。……能吃的東西都吃光了,草根,樹皮,房簷上的草。」
莫言筆下的「飢餓」年代,離現在不過60年。
有人覺得,現在條件好了,浪費點糧食沒啥事。這種想法要不得。
早在2013年,全國就開展了 「光碟行動」,目的就是為了減少「舌尖上的浪費」。
到了今年,全球糧食生產面臨著疫情、蟲害等多種不利因素,新增飢餓人口數量達到了1.3億人。
今天,我們重提節約糧食,不是說國內糧食不夠吃了。今年夏糧又豐收了,秋糧也快進入收穫季節,存糧和新糧完全能保證大家有飯吃。
今天,我們重提節約糧食,是讓每個人有節約意識、危機意識、安全意識,絕對不能糟蹋糧食。
孩子,如果你知道
一粒米要走過多少路,才能抵達我們的餐桌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憫農》,幾乎每個中國孩子都會背誦。但孩子們似乎只是短暫地感受了一下詩詞中的「憫」,並沒有把這種「憫」長久地根植在自己的情感裡。
2018年,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與世界自然基金會聯合發布的《中國城市餐飲食物浪費報告》顯示,城市中小學校園食物浪費問題相當嚴重。各種供餐方式中,盒飯食物浪費最為嚴重,浪費量高達每餐每人216 克,約佔食物供應量的1/3。
是時候讓家長帶著孩子重溫一下那些曾經打動我們的文字了。
一粒米,要經過多少勞作,才能抵達我們的餐桌?從穀粒-育秧-耕整-插播-植保-排灌-收割-大米-盤中餐,每一個階段,都有文學家懷著尊敬、悲憫和喜悅,創作出相關的文字:李紳的「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寫的是播種;五柳先生的「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寫的是除草;顏仁鬱「半夜呼兒趁曉耕,羸牛無力漸艱行」,寫的是耕整;楊萬裡的「田夫拋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從頭上溼到胛」,寫的是插秧;白居易的「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寫的是所有農人的辛苦與勤勞。
當代文學家也從未放棄過對農民的凝視和書寫。著名作家畢飛宇的長篇小說《平原》,生動地再現過「割麥」的場景:
莊稼人一手薅住麥子,一手拿著鐮刀,他們的動作從右往左,一把,一把,又一把。等你把這個動作重複了十幾遍,你才能向前挪動一小步。人們常用一步一個腳印來誇獎一個人的踏實,對於割麥子的莊稼人來說,跨出去一步不知道要留下多少個腳印。這其實不要緊,莊稼人有的是耐心。但是,光有耐心沒有用,最要緊的,是你必須彎下你的腰。這一來就要了命了。用不了一個上午,你的腰就直不起來了。
文學家的筆,除了記錄農民的汗水,也展現了農作中的詩意之美。只要我們認真品讀,就能感受到田間地頭豐收的不易,感知到鄉土文化中的煙火氣與人情味,感悟到一粒米、一簞食、三時三餐、四季流轉的詩意,從而更加堅信,每一滴汗水都能得到回報,每一滴汗水都不應該被辜負。
孩子,如果你知道
一碗飯的分量,究竟有多重?
有個媽媽對想倒掉剩飯的孩子說:「即使不喜歡吃也不能倒掉,節約是美德,很多孩子還吃不上飯呢。」結果孩子回答:「可就算我們節約糧食,吃不上飯的孩子還是吃不上飯啊。」
媽媽愣住了。真的是這樣嗎?我們倒掉剩飯時,浪費的僅僅是糧食嗎?絕對不是!
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首席代表盧思騁在談及食物浪費對環境的影響時說,全球現有農業生產使用了70%的淡水資源、33%的土地和30%的能源,排放了20%的溫室氣體。
也就是說,食物浪費不僅僅意味著食物本身的浪費,更意味著生產這些食物所投入的水、土地、能源以及其他生產資料的無效消耗,以及由此導致的環境汙染和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
那我們浪費的僅僅是糧食和環境嗎?絕對不是!
當一個民族扔掉了勤儉節約的生活習慣時,同時被扔掉的,還有道德修養。在中國人長久以來的價值觀裡,儉樸不僅是一種行為方式,更是一種大的德行,是培養良好道德的基礎。
所以,孩子,為什麼你不能浪費糧食?因為我們提倡節約,不僅是要倡導一種健康適度的生活方式,更是要讓你在厲行節約中涵養「恆念物力維艱」的道德品質,去除驕奢淫逸的不良之風,在舉手投足間展現植根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然後去擁抱更美好的生活。
來源:莫愁小作家
原標題:《【早讀】「孩子,你為什麼不能浪費糧食?」家長這麼做,效果千百倍》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