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聽眾朋友晚上好,這裡是由南粵女聲與南方新聞網聯合打造的《悅聽》欄目,每周六晚21:00與您準時相約。今天,與您分享的文章是《「孩子,你為什麼不能浪費糧食」,這位媽媽的回答太贊了》。
點擊上方綠標即可收聽主播朗讀音頻
如今,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家長們會盡全力給孩子創造最好的條件。
但正是因為得到滿足太過簡單,有些孩子不懂得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無法領會到勤儉節約的重要性,這也讓不少家長朋友感到頭疼。
如果你也有這樣的煩惱,不妨看看這位媽媽與孩子關於糧食的談話:
有天中午,孩子把不喜歡吃的菜偷偷倒掉了。
媽媽發現後告訴他:「即使不喜歡吃也不能倒掉,節約是美德,很多孩子還吃不上飯呢。」
誰知孩子出其不意地說:「可就算我們節約糧食,吃不上飯的孩子還是吃不上飯啊。」
媽媽愣住了,第一反應覺得孩子在抬槓,但又無言以對。孩子的這種想法乍一聽好像有點道理,但是仔細想來卻有些危險。
隨即她跟孩子講:「你現在珍惜桌上的飯菜,並不能立即讓一個飢餓的孩子果腹,但是,珍惜卻可以間接影響很多事情。
比如我們省下來的飯錢,可以存起來,存夠一定數額,就捐給山區的孩子,這樣就可以真正幫助到別人了。
如果每個家庭都像我們一樣,那就會有更多的孩子得到幫助,你覺得這是不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呢?」
孩子若有所思地點點頭,像是聽進去了。
然後媽媽跟孩子講起老師讓學生們做的一個實驗。
老師讓同學們每天主動撿起班裡的一片紙屑,累積在一個紙箱裡。不到兩周,紙箱就快滿了。這和節約糧食,是一個的道理。
也許在孩子看來,一粒米、一滴水,微不足道,但碗中的食物,杯中的水,就像掉在班級裡的那片紙屑,看似很小,經過日積月累,就會「積紙成山」。
今天節約一粒米,明日就能省出一碗飯。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句膾炙人口的古詩,流傳至今,是一代又一代人口口相傳教會我們的道理。
所以,從現在開始,從我們自己做起,節約每一粒糧食,給孩子做好榜樣,引導孩子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1
勞動體驗,真正明白糧食來之不易
家長們可以嘗試帶孩子在田地裡進行勞動體驗,讓孩子在勞動中體會耕種的辛苦,真正明白一餐一飯都來之不易,懂得珍惜後自然也就形成了節約的意識,不再浪費糧食。
2
制定規則,不給孩子浪費的機會
若是孩子不好好吃飯,經常剩飯怎麼辦?如果你家的處理方法是要麼扔掉,要麼家長吃掉,這會讓孩子覺得剩飯無所謂,自己浪費更無所謂。
遇到這種情況可以制定飯桌規則,誰剩的飯誰下頓吃,不能浪費。另外,給孩子盛飯時要根據孩子的需要,吃多少盛多少,這樣孩子會逐漸清楚自己的飯量,逐漸養成不剩飯的習慣。
3
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好榜樣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想讓孩子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家長首先要給孩子樹立這樣的榜樣。
如果家長鋪張浪費,不珍惜糧食,孩子自然也會養成浪費的習慣。如果家長惜物節約,也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
教育孩子勤儉節約,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會讓孩子受益一生。
從今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珍惜每一份來之不易的食物。
不攀比,不浪費,不奢靡。
對生命心懷敬畏,對食物心懷感恩,這才是我們應該做的。
文字來源:南粵女聲綜合自凱叔講故事、中國教育報
圖片來源:包圖網
每周六晚21:00
悅聽與您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