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福果媽媽
現在談到父母的教育方式,我們經常覺得我們這一代的父母對我們的教育不夠好。
他們會打孩子,他們控制孩子太過,他們不經常對孩子說愛……
不知不覺我們站在了西方教育理念的角度,去批判我們的父母們,同時要求我們自己。
但是我最近發現,東西方在各個方面都是完全不同的,白種人,黃種人,黑人,不同種族甚至可以看做不同的物種,因為我們的思維方式差異太大了,如果我們一味的用西方那一套教育理論來看待父母要求自己,是不行的。
所以在親子關係這件事上,成套的學別人,或者片段式的學別人,是行不通的。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明白了。
有人在街頭採訪老年人,問了一位阿姨一個問題:「如果您生了重病,會讓孩子賣房救您嗎?」
阿姨說,她早就跟孩子說了,如果她病重的話,一律不許治。
記者就問,為什麼?
阿姨說:「人財兩空,沒必要啊,60多歲了,早早晚晚也是走這一步,把錢都花了,活個三四年,沒必要啊。完了孩子呢,孩子還有孩子。我們年輕的時候是苦過來的,知道自己在拖累孩子,我不需要。」
記者又追問,「那就是您覺得,您的命和孩子的幸福相比,孩子的幸福更重要?」
阿姨想了想還是說:「我覺得孩子的幸福最重要。因為我窮怕了,我不想孩子窮,孩子現在剛起步,我不想給他增加壓力。」
採訪的人繼續和阿姨聊:「什麼都是為了孩子,您不會覺得這樣太辛苦了嗎?」
阿姨這次不假思索:「那有啥辛苦啊,因為是自己的孩子,那你可不就放在第一位嗎?」
中國的親子關係,有讓人覺得壓抑的一面,這是我們在生活幸福之後的感受。
然而,如果我們把這種關係放在一個動蕩的年代呢?
如果不是父母這樣完全地「孩子至上」思想,還能有多少孩子存活下來呢?
父母一切為了孩子,這是千百年來傳承下來的人倫,有其殘酷,也有其溫情。但只要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我們就不會不被影響。
自己重病,要求子女不要賣房,這是為人父母的倫理;父母重病,子女賣房也要救治父母,這是為人子的倫理。
即使知道這並不是一個理性的選擇,但是我們沒有辦法崇尚那個如此理性,如此冷漠的選擇。
這個時候再說父母應該先考慮自己,父母不應該一切為了孩子,這些話就顯得蒼白且格格不入了。
還記得前段時間網上有個段子。
一個外國的小朋友和一個中國小朋友的交流。
外國小朋友問:「你的爸爸媽媽每天說愛你嗎?」
中國小朋友回答:「沒有」。
外國小朋友又問:「他們會每天親吻你嗎?」
中國小朋友回答:「不會。」
外國小朋友就一臉同情地說:「噢,那你真可憐。那你的爸爸媽媽怎麼像你表達愛呢?」
中國小朋友想了想:「給錢?」
這下輪到外國小朋友羨慕了。
這就是中國父母愛孩子的方式,你說他們不是真的為孩子好?那他為孩子真金白銀付出的東西孩子真的能做到不要嗎?
再舉一個例子。
西方講人和人之間是平等的,父母和孩子之間也是平等的。
而中國人依然比較實際,我們知道,只要活在世上,我們就是不平等的。
中國式管理學之父,曾仕強老師,研究中西文化差異非常精深。他說,我們這叫做「合理的不平等」。
我們在和孩子相處的時候,如果真的決定,我要和孩子平等,那就沒有辦法教孩子了。
我曾經試過,凡是把孩子當成一個有完整權利的人來看,反思自己是不是不應該要求孩子一些東西,結果把自己搞得非常糾結,根本不知道自己能要求孩子什麼,也把孩子弄的很懵,不知道媽媽是什麼意思。
其實,凡是總是有利有弊,中西方教育理念,都是自成一體的,我們不能只要其中好的部分,然後拿自己壞的一部分去和別人好的一部分來比較。
西方父母等孩子成年之後就撒手不管了,但是我們有多少人如果沒有老人幫我們帶娃,根本不能兩個人都做到工作家庭兼顧。
我們當然不是說要排斥其他優秀的教育方式,因為我們本身處於一個新舊交替的時代,時代在變化,環境在變化,什麼都不會一成不變。
但是我們在盲目改變的之前,要先搞清楚自己的東西,搞清楚我們所處的環境,搞清楚我們自己的行為方式背後的邏輯,然後再去思考該如何做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