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燕趙女性」可以訂閱哦
孩子想喝飲料,你會怎麼辦?
前兩天去逛街,看到了一幕,讓我心酸得受不了。
一名男孩看著旁邊的飲料攤,滿心期待地對媽媽說:「媽媽,我想喝可樂。」
「不行,我帶水了,渴了喝點水」男孩的媽媽本能地拒絕。
「我不想喝水,就想嘗嘗可樂。」孩子可憐巴巴地乞求著對媽媽說到。
媽媽依舊堅決地說:「不行,你還小,喝可樂對身體不好」,說完繼續向前走。
孩子瞬間委屈的眼淚掉了出來,一邊抹淚一邊追著媽媽,追上後用兩隻小手緊緊地揪著媽媽的衣角,不甘心地看著媽媽。
被孩子委屈的樣子,戳得心尖疼。
不禁想,當孩子用乞求的眼神說:「媽媽,我想喝飲料」時,我們到底該怎麼辦?
愛喝飲料,是孩子的天性
夏天,天氣炎熱,孩子們看到滿大街賣的飲料和人流中人手一杯的飲料,不免會產生好奇,想嘗嘗。
昨天下午,帶孩子去遊泳。
在路上,孩子看到門前排隊的冷飲店,對我說:「媽媽,我想喝飲料。」
我本能地對孩子說:不能喝。
可孩子依然不依不饒地想要,看著孩子的樣子實在不忍拒絕。
可想到飲料對孩子的危害,最終狠下心對孩子說:不能喝。
感受到我的堅決,孩子眼中含淚,生氣地對我說:我討厭你,你不愛我。
看著委屈哭泣的孩子,不僅想起之前曾看到過的一個實驗,是關於喝飲料對孩子身體危害的。
一個科普類的研究小組做個一個實驗,將飲料倒入錫紙容器,燒開熬出糖,最後稱重。發現:冰糖雪梨中含有65g糖,鮮橙多含有56g糖,可樂含有46g糖,脈動含有31g糖。
而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提出的建議是:每人每日添加糖的攝入量不得超過50g,最好限制在25g以內,而兒童的量更少,不能超過12g。
若經常喝飲料,不止糖的攝入量會影響孩子的身體,還有添加劑和色素,也會影響孩子的健康。嚴重的會導致孩子出現齲齒、增加腎的負擔、容易患肥胖症,提早發育等情況。
之前看完這個實驗後,我曾決定在孩子6歲前,一定不讓孩子喝飲料。
昨天也正是因為擔心孩子的身體,所以拒絕了孩子。
但看到孩子如此強烈的反應,不免反思,這樣堅決地拒絕孩子真是對孩子好嗎?真是愛孩子嗎?
拒絕孩子的需求,
對孩子是另一種傷害
其實好奇、想嘗試是孩子的天性,雖然飲料的危害很多,可我們長期拒絕孩子喝飲料的要求,雖然保護了孩子的身體,卻影響了孩子的心理。
尹建莉老師在《自由的孩子最自覺》一書中說:扼殺孩子小小的欲望,會導致孩子對某種事物極度渴望,產生補償性心理。
有心理學研究表明,成年人那些奇奇怪怪的癖好,例如:喜歡某種食物的食物癖;愛收集某類物品的收集癖;總是喜歡摸腳的戀足癖;喜歡穿奇異服裝的異裝癖,等等。
都是由於小時候不被滿足而引起的補償性心理。
老公去超市,總有一個習慣。
每次去都要買幾袋方便麵,有時候買了會吃,很多時候都不吃,可總要買。對於他的習慣我不能理解,有次我阻止了他,可他依然不甘心地去方便麵區轉轉。
後來在和婆婆聊天,婆婆說,老公小時候,看到別人吃方便麵,也特別想吃,可是由於老公從小瘦弱,婆婆擔心吃了對身體不好,於是每次都拒絕他。
有次老公賭氣地對婆婆說:等我長大了,我自己有錢了,一次一箱的買,我要天天吃方便麵。
瞬間明白了老公愛買方便麵的原因,他是在用買方便麵來彌補童年的遺憾。
也許我們以為小時候的事已經過去很久了,肯定忘記了,但是心理學上有個說法叫:身體從未忘記。
也就是說:也許我們真的忘記了事情本身,但是我們卻不會忘記這件事帶給我們的影響,在某一些特定的時候,這件事留給我們的影響就會一次次地重演,如同後遺症一般,伴隨著我們終身。
正如老公一次次買方便麵,每次去方便麵區,就是小時候的欲望沒被滿足而產生的後遺症。
當我們對孩子說:「不能喝、不能吃、對身體不好」,我們總以為這是對孩子好,殊不知,卻是對孩子的另一種傷害。
面對孩子的需求,
聰明的父母這樣做
孩子其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樣不明事理,只是孩子還小,自控力不足、好奇心重,所以每次看到大人喝飲料,總想嘗一嘗。
而作為父母的我們,如何做才能既不傷害孩子的身體,又不傷害孩子的心理呢?
1.尊重和理解孩子的感受,不強勢拒絕
若孩子想喝飲料,我們不應該強勢拒絕,而是試著去理解孩子,也就是做到共情。
當父母表現出理解孩子的感受,孩子也會願意考慮父母的意見,不會為了喝飲料而大喊大叫、大哭大鬧。
之前在網上看到一名網友的分享,非常棒。
她說,有天帶孩子出去玩,孩子玩累了、玩熱了,看到旁邊賣的飲料想喝,於是對我說:「媽媽,我想喝飲料」。
聽到孩子的話,媽媽沒有立即拒絕,而是對孩子說:「你是不是玩累了、玩渴了,想喝?」
孩子說:「不光是,我看好多人買,也想嘗嘗是什麼味道。」
聽到孩子的話,她沒有再拒絕孩子,而是對孩子說:「那媽媽買了,你只能嘗一下,少喝一點,可以嗎?」
孩子點頭,之後孩子也按照約定的那樣,少喝了一點。
其實孩子和我們大人一樣,在有需求的時候,希望自己的感受能被尊重和理解。若此時,父母表現出的是理解和尊重,孩子也必然用信守約定來回應我們。
2.適當滿足,有利於孩子發展
之前在一期《拜託了冰箱》中,黃磊曾公開表示,自己不反對孩子吃糖果和冰淇淋等零食。
而他的做法也很值得學習。他說,冰淇淋店的勺子太大了,於是自己會把買來的盒裝冰淇淋分別裝到製冰盒裡面,孩子想吃的時候,一次只給孩子吃一小格。
他覺得吃零食是孩子最幸福的事,並說:「沒吃過零食的童年是不幸的。」
當孩子想喝飲料的時候,我們也可以按照同樣的方法,根據孩子的年齡,和孩子提前做好約定,適當地滿足孩子。
3歲以內,最好不給孩子喝,若孩子真的想喝,可以將飲料倒在杯蓋中,讓孩子嘗一點。
3-6歲,可以和孩子約定喝的量,如果是500ml,可以讓孩子喝1/3.
6-12歲,每次可以讓孩子喝一半,也就是250ml。
12歲以後,可以一次喝一瓶,但是不能每天都喝。
太重視孩子的身體而不顧孩子的心理,輕則讓孩子失望,重則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而只有兩者兼顧,孩子才能健康地成長。
3.要求孩子前,我們要先以身作則
孩子愛喝飲料,和父母的關係很大。
當我們對孩子說:「喝飲料對身體不好的時候」,自己卻總拿著飲料喝,孩子就會對父母的話產生質疑。
孩子會以為不是對身體不好,而是父母不想讓自己喝。
所以,我們要以身作則,在孩子3歲前,堅決不在孩子面前喝飲料,在孩子3歲以後,我們也要減少喝飲料的次數,多喝白開水,讓孩子也逐漸習慣喝白開水,這樣孩子才會減少想喝飲料的欲望。
孩子想喝飲料,這樣的需求很正常,我們不要強勢拒絕,更不要給孩子講大道理,而是在理解孩子的情況下,適度滿足孩子。
在保護孩子身體的同時,呵護好孩子的內心需求,這才是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
愛從來不是打著「為你好」的幌子,忽視和拒絕孩子的需求,而是尊重和理解孩子的感受,真的為孩子好。
當我們越忽視和拒絕孩子,孩子就越想。
聰明的父母都懂得:孩子的身體很重要,孩子的心理需求更重要,而兩者是可以同時兼顧的。
當我們允許孩子喝飲料並給孩子控制量的時候,孩子就會明白,父母允許自己喝,是因為愛自己,而父母給自己控制量,更是因為愛自己。
不同的是,前者是尊重孩子的需求,後者是愛孩子的身體。
飲愛而生的孩子,才能健康地成長。
願每一個孩子,在年幼時,心理需求都能被父母尊重且重視,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
願每一對父母,在滿足孩子需求的同時照顧好孩子的身體。
來源: 凱叔講故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