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可口可樂進入中國市場起,就沉迷於可樂。
不過小的時候並沒有特別明顯,因為沒有錢。年紀越來越大,幾十年來唯一沒有漲價的就是咪咪和可樂了。隨著四塊、五塊、十幾塊的飲料誕生,一直在2塊5的罐裝,3塊錢的瓶裝可樂就從年輕時的奢侈飲料變成了現在的快消品。
大概是工作之後,相對於一些喝茶的朋友,我就用喝可樂代替了喝白水,每天兩大瓶。後來年紀漸長,量沒有長進,口味卻刁鑽了起來。
比如只喝可口,但是中國下一級市場,特別是飯店,基本只提供百事,就需要自己跑到超市去買紅色的,雖然麻煩,卻也樂此不疲。如果實在沒有紅色的,那藍色的寧可不喝。
比如只喝小瓶裝,有玻璃瓶的最好,但是玻璃瓶逐漸消失,那麼就是罐裝的最好,不得已才買三塊的,但是喝不完稍微放一會就不願意再喝。大瓶裝就更不用說,不是很多人一起,絕不會去購買。
因為保證氣壓、保證冰度,是保證酸甜口味的關鍵。
真正喝可樂的人,就在乎入口的那一線喉,氣體在胃中奔騰,打出一個飽嗝,帶走體內熱量的快感。
所以說,實際上到了如今,量慢慢地減少了。幾天不喝,也沒什麼關係。可樂的咖啡因成癮,也不見得就比茶、咖啡更嚴重。
只不過確實不再習慣喝涼白開,純淨水——因為太寡淡了。
長期喝可樂的人,必然是被人因為健康的原因規勸過的,也自己去查證過,什麼可樂殺精、可樂帶走鈣、可樂壞牙齒等等,最活靈活現地,就是可樂是洗廁所水,有腐蝕性。不過作為21世紀,放眼看世界的一代,看來看去並沒有發現這些說法的科學依據。
也曾經試過戒可樂,後來發現其實和人類抽菸喝酒之類的嗜好比起來,喝點可樂實在算不得什麼問題。煙、酒、檳榔這些有著明顯的,可見的壞處的習性,人類一直保持,卻因為商業利益的宣傳性,大眾居然沒有那麼反感。
後來學會了一句話,「談毒不談量,都是耍流氓」。
其實人活在世上,不論什麼東西,過量都會對人體有影響。
就算是喝涼白開吧,喝多了也會水腫呢,是吧?
可樂這個東西要是真的對身體有害,咱們國家現在對衛生標準要求這麼高,怎麼可能允許生產毒害我們的身體?食品管理部門瘋了嗎,國際上的那麼多檢測機構都瘋了嗎,世界上所有喝可樂的人都瘋了嗎?
可樂的成癮,無非還是一點咖啡因的神經刺激。這種上癮是心理上的,並沒有肉體依賴。
正因為沒有肉體的依賴,不會形成危害,所以能長期存在,能拿到食品許可證。
怎麼說呢?這種依賴,就好像蘇軾的「日啖荔枝三百顆」,在條件允許下,每天都想吃,但吃多了也上火,並非好事。而一旦到了沒有吃的環境下,想起來就流口水,還要賦詩紀念,但是沒有荔枝吃,只是在腦海裡想,如果能搞到,也就大快朵頤。
如果實在搞不到,也沒什麼打緊。
這種上癮,人類在生活中時時刻刻都存在的。有時候想吃大盤雞,有時候想吃火鍋,恨不得天天吃,其實就和可樂上癮差不多。
有壞處嗎?吃多了,營養攝入不平衡,當然沒好處。
但是如果在去吃火鍋的路上,被車子給撞死了,你能怪是火鍋對身體不好?
這就是那些證明可樂讓身體出現問題的例子中荒謬的地方。
沒關係也可以扯出關係來,聽風就是雨,正是謠言產生的巨大群眾基礎。
談毒不談量,都是耍流氓。
可樂當水喝,晚上會尿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