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秋是我的同事,他兒子也在我們學校讀書。其實都是一所學校的同事,孩子幾乎都在這裡就讀。但他兒子有點不一樣。哪不一樣呢?原則性極強。
這個同學有點不一樣
舉個例子,我們老師經常會學生走光後拉晚開會。這時候,我們的孩子就放羊了。當然,我們也會說你幾點幾點要做什麼。孩子們除了上在線網課比較聽話,老老實實去。其他時間就不見得了。
而秋的兒子,就算和一群男生籃球打得火熱,一看時間是約定的寫作業時間,馬上就走,一分鐘都不耽擱。到什麼時間就幹什麼事,也絕不會因為別人在玩,心裡長草一般糊弄著寫。他這類的事情很多:看電視劇,約定看一集就是一集;玩手機、打遊戲都是這樣。
其實我們都有體會,這種上癮的事情總想給自己找個理由再多玩一會兒。口腹之慾也是啊,減肥總打算從下一頓開始。
教育的秘密來自可樂
平日裡,大家一問秋秋是怎麼教育的,可她總說自己什麼也沒做啊。原因終於被我偷偷發現了。
她兒子過生日的時候,我們一起出去吃飯。秋秋問小壽星同學想喝什麼飲料?她兒子的回答是:「媽媽,不用了。這周已經喝過2次飲料了。」秋秋說:「過生日,可以破例一回。」可還是被拒絕了。
原來,她兒子從小特別喜歡喝可樂。但一般家長都不希望孩子喝太多飲料。所以她定下的規則是一周可以喝2次可樂。如果沒用完就可以順延到下一周喝。同理,如果遇到特殊情況這周多喝了一次,下周要還上。這個規則從4歲生日開始,到我們一起吃飯時整整堅持了8年。
我一下頓悟了為什麼秋秋的兒子那麼有原則了。原來秋秋無意給兒子樹立了一種說話要算數的意識。這不是靠說教或懲罰,而是身體力行地做了8年說話算數的實踐。因此孩子認為答應的事情就要做到,這沒什麼稀奇的。
老爸才是神助攻
但我又產生了另一個困惑。秋秋的兒子為什麼沒有去偷偷喝可樂,或者靠耍賴爭取每周多喝點可樂呢?而且生日時還主動拒絕了多喝一次可樂的機會。
原來這裡孩子爸爸功不可沒。秋秋老公喜歡喝點小酒。因此也被秋秋規定了和兒子一樣的規則。但他老爸成了反面典型,今天偷酒喝,明天求兒子打掩護,後天找理由多喝一次。因此在家總被批評,更積極的意義是讓秋秋兒子對自己有原則、守承諾的行為有深深的自豪感。
教育就是這樣,一件小事對了,可能如同蝴蝶效應,影響深遠。培養一個有原則、守承諾的孩子不是靠盯得緊、管得嚴,而是要激發孩子對自己行為的管理、負責和認可。秋秋和她老公,無論是歪打正著,還是蓄謀已久,都給我們上了生動有趣的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