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問,父母最關心孩子什麼?相信大部分家長都不會回答,是孩子的性格、抗壓力、溝通能力,而是孩子會不會成為人中龍鳳,以及父母還需要做些什麼,才能助力孩子成為出類拔萃的人才、精英。
幾乎沒有父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長大後只是個碌碌無為的普通人,即使只是讓他們想像一下,30歲的自家孩子在茫茫人海中沒有任何辨識度,他們都是拒絕的。
就像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之孔雀》裡面,當女兒劉巧藝抗議母親「貴族學校我們根本上不起,我以後做個普通人不好嗎?」時,母親嘶聲力竭地吼道,當然不可以!
母親當然是愛孩子的,她省吃儉用、一天打三份工,把女兒送進貴族學校,以方便她考重點大學,可是家庭條件的普通,使得孩子在學校根本交不到朋友,這部豆瓣8.5分的臺劇,把父母們望子成龍的急切心理刻畫得淋漓盡致。
可現實卻是,即使父母拼盡全力,絕大部分的孩子都只能成為平凡人,沒有姣好的容顏、絕佳的氣質和身材,更找不到錢多事兒少離家近的工作。
這個結論並不是空口無憑。概率論上有一個概念叫做中心極限定理,意思是,當一種現象受到許多相互獨立的隨機因素的影響,而每一個因素的影響都非常微小時(也就是沒有太大的宏觀操控作用,如國家政策層面的調控),最終結果,就會整體服從正態分布。
這個概念表明了大部分人都將在中間值左右波動,天才很少,蠢材也極少,成年後的我們不大可能餓死,但也很難發財致富,成為人上人。
一、沒來由的自信很可怕
為什麼很多父母都有一種「孩子一定會出人頭地」的錯覺?
心理學上有個過度自信效應,意思是。每個人都會覺得自己高於平均水平。具體表現在,認為自己比大部分同齡人年輕、聰明、幸運,認為自己的孩子比其他人的孩子更有前途等。
比如,我們經常在網上看到很多人說自己心理年齡較小,應該看起來比同齡人年輕10歲。
這個效應的邏輯錯在哪裡?其實是因為他們參考的標準不一樣。無論是比較自己的年輕面貌、聰明程度,還是孩子的未來,他們的參照物都是以前的標準,而不是實時更新的平均水平。
比如,2020年的三十歲,肯定比2000年三十歲的人更加年輕,因為他們不需要靠風吹日曬、走街串巷來養家餬口,晚婚晚育丁克的人也越來越多,把自己的30歲跟父母那輩人的30歲相比,差距是明顯的。
可是當我們跟同齡人相比時,就會發現,其實大家都差不多,你並沒有比你的同學年輕多少,他們也挺年輕漂亮的。
許多父母也認為自己比其他父母付出更多,所以孩子應該更努力、更優秀,而忽視了其實別人的父母也很拼。
別人的孩子可能不僅有良好的基因,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高瞻遠矚的陪伴也從不缺席,有條件的家庭更會高價聘請優秀的輔導老師,這種環境下的孩子,沒什麼理由比你的孩子落後。
日本有個紀錄片叫做《人生七年》,導演每隔七年對13個孩子做一次回訪,目前已至28歲。它跟英國BBC的《人生七年》不大一樣的是,BBC選取的是精英階層和底層階層的孩子,進行對比,而日本選擇的是中間,中產階級的普通家庭。
這13個孩子家庭條件較為一般,不是很差,也不算闊綽,儘管小時候躊躇滿志,有極大的抱負,可當他們28歲的時候,也都從事著極其普通的工作:
直樹沒能成為當檢察官,只在咖啡店打工;
由美沒能入職出版社,而是成為餐廳的營養師;
三重沒人成為職業棒球運動員,而是去了印刷廠……
其中家庭條件最好的貴子,從小沒有度過一個完整的周末,因被寄予了厚望,她不得不在各種興趣班補習班輾轉。但她最終也只是成為了一名空姐,工作時刻高度緊張,後來父母不幸遭遇車禍,在床上躺了大半年,28歲未婚的她,各種焦慮,其他家庭有的煩惱壓力,她全都有。
父母們看到這個結果,可能內心都不願意接受,畢竟是他們從小捧在手心裡的孩子,未來卻終是這麼普通,沒有自己想像中的意氣風發、神採飛揚。
哲學家周國平曾說過:「人世間的一切不平凡,最後都要回歸平凡,都要用平凡生活來衡量其價值。」
其實他們只不過是換了個地方,延續了與父母差不多的普通生活。
二、父母為什麼會對孩子有高期望
通過網上各種父母輔導作業時,手骨折、心肌梗塞、暈倒、腦出血的新聞,我們可以看出,很多父母並沒有接受大多人終將平凡的想法。這也正常,沒有哪個父母會同意自己的孩子成為底層人。
父母對孩子的高期望是從哪裡來的呢?從心理學上,大致包括這三個方面:
1.父母把夢想投射到孩子身上
父母們對於孩子的未來似乎總有種莫名的執著,其中或許是,他們把自己未完成的夢想投射到自己孩子身上,讓孩子作為延續,來完成自己的夢想。
這類父母的心裡話其實是:「雖然我當年沒有考上某所名校/拿到某個工作,但我會竭盡全力輔助你實現它,而且,你沒有任何理由拒絕。因為你是我生的,我養的。」
這類父母,生孩子的本意並不是因為喜歡孩子,願意陪伴孩子成長,而是因為孩子可以幫忙實現他們的願望,孩子只是他們實現自己人生理想的工具而已。
2.孩子沒出息,會丟了自己的顏面
對於一些學霸家族來說,孩子的成績不好,就會讓父母在家族中顏面盡失,於是,孩子從小就被父母嚴厲地管教,不僅要學習拔尖,考上名校,琴棋書畫還得多多益善,成為脫穎而出的天才。
就像《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最後一個故事一樣,兒子楊若傑拿到優異的成績,是為了讓母親有資格繼續住在高檔的小區,因此,母親才愛他,親切地稱他「神奇若傑」,而女兒成績直線下滑,在她眼裡就是個沒用的窩囊廢,應該進行生物銷毀。
孩子的生命和快樂,難道比父母的顏面更加重要?這部電視有些科幻色彩,卻引起了關注的思考。
3.不忍心孩子長大後吃苦
如果說,前兩類父母都不是真正疼愛自己的孩子,把父母當成棋子,那第三種,不忍心孩子長大後吃苦,還算出於孩子的未來考慮。
這類父母之所以害怕孩子過於平凡,是因為擔心平凡會給孩子帶來坎坷,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較早跳出平凡的圈子,成就不凡的未來。
但其實,真正決定境遇的,是對自己人生抱有的心態和選擇。
詩人紀伯倫曾說:「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接受平凡,並不意味著退縮和放棄,而是意味著可以向著屬於自己的幸福往前邁進更大的一步。接受孩子終將平凡,接受人生之路上必然會經歷的磨礪,也是身為家長必須要掌握的一門學問。
三、平凡不等於平庸,平凡有平凡的幸福
人不能太平庸,但可以過得平凡。
平庸意味著渾渾噩噩、意志消頹,碌碌無為、情感悲觀,平凡則意味著可以沒有過人之才,但是有志向,對生活有期待,找到適合自己的人生之路。
《人生七年》紀錄片中,有位叫高江的女士。她生活在一個小城市中,21歲在老人院工作,22歲結婚,很快就有了一個孩子。她的生活按部就班,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但她從平凡生活裡得到快樂和平靜的能力。
但她說:「這正是我想要的。」
能夠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並且為之去努力,這就是平凡的力量。
但是很多時候,我們會不由自主地忽視平凡的力量。
在疫情期間,有多少默默無聞堅守在醫院崗位上的護士和醫生,他們穿著防護服,戴著面罩,我們甚至都不能看清他們的樣子,聽清他們的聲音,但正是有了他們的付出,我國疫情才能遏制得如此迅速。
許多說不上名字的普通人,他們有的主動請纓走上抗疫一線,讓我們看見了最美的「逆行」;
有的在工地上日夜顛倒地幹活,讓火神山和雷神山醫院順利完成,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力量」;
有的為了讓大家維持正常的隔離生活,挨家挨戶地送日用品,讓我們看到了疫情中的人情味。
這些都是平凡的堅守,卻蘊藏著巨大的能量。
平凡不是件可怕的事,自甘墮落的平庸才是最可怕的。人活一世,一定要明確自己想要什麼東西、成為什麼樣的人,不然只會失去了行進的方向,失去本該有的個性和張力。
很多觀眾對韓劇《請回答1988》的評價極高,因為這部電視劇足夠普通、真實,觀眾才更有代入感,也正是這個原因,它在豆瓣被63萬人評出了9.7分。
鄰居間的友愛、互幫互助,孩子們之間單純的友誼,甚至是家庭內部這樣那樣的矛盾,都是如此平凡,但又充滿了溫情。
可人們卻常常會認為,平凡就意味著不幸福。有的時候,人們會把生活中的不如意、不快樂歸結於過於平凡,卻不曾細想:究竟是平凡導致了不幸福,還是我們只是把平凡當成了不幸福的藉口。
很多時候,我們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比別人幸福,這樣的想法會讓我們徒增很多煩惱,但這些煩惱卻不是平凡所帶來的。
如果平凡是終將到來的歸宿,那也沒什麼好擔心的,因為豐富的人生經歷才是更值得我們去追求和把握的。
正如樸樹在《平凡之路》裡唱的,「我曾經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見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