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年追蹤13孩子,導演警告父母們:別期望太高,你的孩子終將平凡

2021-01-11 沐棋心理

如果有人問,父母最關心孩子什麼?相信大部分家長都不會回答,是孩子的性格、抗壓力、溝通能力,而是孩子會不會成為人中龍鳳,以及父母還需要做些什麼,才能助力孩子成為出類拔萃的人才、精英。

幾乎沒有父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長大後只是個碌碌無為的普通人,即使只是讓他們想像一下,30歲的自家孩子在茫茫人海中沒有任何辨識度,他們都是拒絕的。

就像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之孔雀》裡面,當女兒劉巧藝抗議母親「貴族學校我們根本上不起,我以後做個普通人不好嗎?」時,母親嘶聲力竭地吼道,當然不可以!

母親當然是愛孩子的,她省吃儉用、一天打三份工,把女兒送進貴族學校,以方便她考重點大學,可是家庭條件的普通,使得孩子在學校根本交不到朋友,這部豆瓣8.5分的臺劇,把父母們望子成龍的急切心理刻畫得淋漓盡致。

可現實卻是,即使父母拼盡全力,絕大部分的孩子都只能成為平凡人,沒有姣好的容顏、絕佳的氣質和身材,更找不到錢多事兒少離家近的工作。

這個結論並不是空口無憑。概率論上有一個概念叫做中心極限定理,意思是,當一種現象受到許多相互獨立的隨機因素的影響,而每一個因素的影響都非常微小時(也就是沒有太大的宏觀操控作用,如國家政策層面的調控),最終結果,就會整體服從正態分布。

這個概念表明了大部分人都將在中間值左右波動,天才很少,蠢材也極少,成年後的我們不大可能餓死,但也很難發財致富,成為人上人。

一、沒來由的自信很可怕

為什麼很多父母都有一種「孩子一定會出人頭地」的錯覺?

心理學上有個過度自信效應,意思是。每個人都會覺得自己高於平均水平。具體表現在,認為自己比大部分同齡人年輕、聰明、幸運,認為自己的孩子比其他人的孩子更有前途等。

比如,我們經常在網上看到很多人說自己心理年齡較小,應該看起來比同齡人年輕10歲。

這個效應的邏輯錯在哪裡?其實是因為他們參考的標準不一樣。無論是比較自己的年輕面貌、聰明程度,還是孩子的未來,他們的參照物都是以前的標準,而不是實時更新的平均水平。

比如,2020年的三十歲,肯定比2000年三十歲的人更加年輕,因為他們不需要靠風吹日曬、走街串巷來養家餬口,晚婚晚育丁克的人也越來越多,把自己的30歲跟父母那輩人的30歲相比,差距是明顯的。

可是當我們跟同齡人相比時,就會發現,其實大家都差不多,你並沒有比你的同學年輕多少,他們也挺年輕漂亮的。

許多父母也認為自己比其他父母付出更多,所以孩子應該更努力、更優秀,而忽視了其實別人的父母也很拼。

別人的孩子可能不僅有良好的基因,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高瞻遠矚的陪伴也從不缺席,有條件的家庭更會高價聘請優秀的輔導老師,這種環境下的孩子,沒什麼理由比你的孩子落後。

日本有個紀錄片叫做《人生七年》,導演每隔七年對13個孩子做一次回訪,目前已至28歲。它跟英國BBC的《人生七年》不大一樣的是,BBC選取的是精英階層和底層階層的孩子,進行對比,而日本選擇的是中間,中產階級的普通家庭。

這13個孩子家庭條件較為一般,不是很差,也不算闊綽,儘管小時候躊躇滿志,有極大的抱負,可當他們28歲的時候,也都從事著極其普通的工作:

直樹沒能成為當檢察官,只在咖啡店打工;

由美沒能入職出版社,而是成為餐廳的營養師;

三重沒人成為職業棒球運動員,而是去了印刷廠……

看到小李子了嗎?

其中家庭條件最好的貴子,從小沒有度過一個完整的周末,因被寄予了厚望,她不得不在各種興趣班補習班輾轉。但她最終也只是成為了一名空姐,工作時刻高度緊張,後來父母不幸遭遇車禍,在床上躺了大半年,28歲未婚的她,各種焦慮,其他家庭有的煩惱壓力,她全都有。

父母們看到這個結果,可能內心都不願意接受,畢竟是他們從小捧在手心裡的孩子,未來卻終是這麼普通,沒有自己想像中的意氣風發、神採飛揚。

哲學家周國平曾說過:「人世間的一切不平凡,最後都要回歸平凡,都要用平凡生活來衡量其價值。」

其實他們只不過是換了個地方,延續了與父母差不多的普通生活。

二、父母為什麼會對孩子有高期望

通過網上各種父母輔導作業時,手骨折、心肌梗塞、暈倒、腦出血的新聞,我們可以看出,很多父母並沒有接受大多人終將平凡的想法。這也正常,沒有哪個父母會同意自己的孩子成為底層人。

父母對孩子的高期望是從哪裡來的呢?從心理學上,大致包括這三個方面:

1.父母把夢想投射到孩子身上

父母們對於孩子的未來似乎總有種莫名的執著,其中或許是,他們把自己未完成的夢想投射到自己孩子身上,讓孩子作為延續,來完成自己的夢想。

這類父母的心裡話其實是:「雖然我當年沒有考上某所名校/拿到某個工作,但我會竭盡全力輔助你實現它,而且,你沒有任何理由拒絕。因為你是我生的,我養的。」

這類父母,生孩子的本意並不是因為喜歡孩子,願意陪伴孩子成長,而是因為孩子可以幫忙實現他們的願望,孩子只是他們實現自己人生理想的工具而已。

2.孩子沒出息,會丟了自己的顏面

對於一些學霸家族來說,孩子的成績不好,就會讓父母在家族中顏面盡失,於是,孩子從小就被父母嚴厲地管教,不僅要學習拔尖,考上名校,琴棋書畫還得多多益善,成為脫穎而出的天才。

就像《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最後一個故事一樣,兒子楊若傑拿到優異的成績,是為了讓母親有資格繼續住在高檔的小區,因此,母親才愛他,親切地稱他「神奇若傑」,而女兒成績直線下滑,在她眼裡就是個沒用的窩囊廢,應該進行生物銷毀。

孩子的生命和快樂,難道比父母的顏面更加重要?這部電視有些科幻色彩,卻引起了關注的思考。

3.不忍心孩子長大後吃苦

如果說,前兩類父母都不是真正疼愛自己的孩子,把父母當成棋子,那第三種,不忍心孩子長大後吃苦,還算出於孩子的未來考慮。

這類父母之所以害怕孩子過於平凡,是因為擔心平凡會給孩子帶來坎坷,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較早跳出平凡的圈子,成就不凡的未來。

但其實,真正決定境遇的,是對自己人生抱有的心態和選擇。

詩人紀伯倫曾說:「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接受平凡,並不意味著退縮和放棄,而是意味著可以向著屬於自己的幸福往前邁進更大的一步。接受孩子終將平凡,接受人生之路上必然會經歷的磨礪,也是身為家長必須要掌握的一門學問。

三、平凡不等於平庸,平凡有平凡的幸福

人不能太平庸,但可以過得平凡。

平庸意味著渾渾噩噩、意志消頹,碌碌無為、情感悲觀,平凡則意味著可以沒有過人之才,但是有志向,對生活有期待,找到適合自己的人生之路。

《人生七年》紀錄片中,有位叫高江的女士。她生活在一個小城市中,21歲在老人院工作,22歲結婚,很快就有了一個孩子。她的生活按部就班,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但她從平凡生活裡得到快樂和平靜的能力。

但她說:「這正是我想要的。」

能夠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並且為之去努力,這就是平凡的力量。

但是很多時候,我們會不由自主地忽視平凡的力量。

在疫情期間,有多少默默無聞堅守在醫院崗位上的護士和醫生,他們穿著防護服,戴著面罩,我們甚至都不能看清他們的樣子,聽清他們的聲音,但正是有了他們的付出,我國疫情才能遏制得如此迅速。

許多說不上名字的普通人,他們有的主動請纓走上抗疫一線,讓我們看見了最美的「逆行」;

有的在工地上日夜顛倒地幹活,讓火神山和雷神山醫院順利完成,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力量」;

有的為了讓大家維持正常的隔離生活,挨家挨戶地送日用品,讓我們看到了疫情中的人情味。

這些都是平凡的堅守,卻蘊藏著巨大的能量。

平凡不是件可怕的事,自甘墮落的平庸才是最可怕的。人活一世,一定要明確自己想要什麼東西、成為什麼樣的人,不然只會失去了行進的方向,失去本該有的個性和張力。

很多觀眾對韓劇《請回答1988》的評價極高,因為這部電視劇足夠普通、真實,觀眾才更有代入感,也正是這個原因,它在豆瓣被63萬人評出了9.7分。

鄰居間的友愛、互幫互助,孩子們之間單純的友誼,甚至是家庭內部這樣那樣的矛盾,都是如此平凡,但又充滿了溫情。

可人們卻常常會認為,平凡就意味著不幸福。有的時候,人們會把生活中的不如意、不快樂歸結於過於平凡,卻不曾細想:究竟是平凡導致了不幸福,還是我們只是把平凡當成了不幸福的藉口。

很多時候,我們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比別人幸福,這樣的想法會讓我們徒增很多煩惱,但這些煩惱卻不是平凡所帶來的。

如果平凡是終將到來的歸宿,那也沒什麼好擔心的,因為豐富的人生經歷才是更值得我們去追求和把握的。

正如樸樹在《平凡之路》裡唱的,「我曾經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見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相關焦點

  • 28年追蹤13個孩子,暴露出世間悲劇:生而為人,我們註定一生平凡
    你覺得自己平凡嗎?你能接受自己的平凡嗎?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答案可能都是肯定的。但如果換一個問題,你覺得自己的孩子平凡嗎?你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未來很平凡嗎?對於很多人來說,答案或許又會不一樣了。在英國,有一檔名為《人生七年》的紀錄片,半個多世紀以來,導演堅持每隔7年拍攝一次,通過記錄14個孩子的人生軌跡,揭示了階層的固化問題。在日本,同樣也有一版《人生七年》,不同的是,他們選擇拍攝的13個孩子全部都來自極其普通的家庭。
  • 22年追蹤13個娃,日本紀錄片曝光殘酷真相:什麼樣的孩子沒有夢想
    這部影片的製作人通過長達56年的追蹤,對14個來自不同階層的7歲孩子進行了每隔7年一次的特殊採訪,以此來了解他們的人生軌跡。由於影片非常直觀地呈現了家庭教育、自身性格以及外部環境對於孩子的影響及改變,該影片還被網友稱為英國最偉大的記錄片之一。
  • 父母都曾是985學霸,孩子卻是成績墊底的學渣,基因突變了嗎?
    代入高爾頓的研究是這樣的:智商的平均值是100,如果有一個孩子的父母智商都是130,那麼就比平均值多了30,是不是孩子就會繼承這30呢?其實並不會完全繼承。因為要交1/3的遺產稅,也就是30裡面只能繼承到20,最終孩子可以期望得到的智商是120,而不是160。
  • 怎么正確把握對孩子的期望?父母做好5點降低期望值,欲速則不達
    但是,教育家警告,不要讓孩子去做他不願做也無法做到的事情,不可留給孩子太大的壓力,無論何事,超過了「度」就會引起質變,結果事與願違。父母對孩子的過度期望,極有可能會毀掉這個孩子的前途,這並非道聽塗說。一項調查得出結論,在我國北上廣的上海市,父母有57.8%會要求孩子每個領域都能拿到第一。因此,存一個普遍現象,父母均對孩子期望比較高。
  • 情商低的孩子大多會有這5個表現,父母別疏忽大意,會害了孩子
    因此越來越多的父母想要自家的孩子情商更高,但卻並不懂得如何分辨自家孩子的情商是不是很低。實際上,一般來說情商低的孩子大多會有以下這5個表現,父母千萬別疏忽大意,否則一不小心就會害了孩子。01低情商的孩子會有哪5個表現?
  • 為什麼孩子越大,父母對孩子期望越低?因為普通人總是大多數
    因為孩子越大,可塑性越低,選擇空間越小。說得通俗點,就是父母知道自己的孩子有幾斤幾兩,逐漸接受了孩子是個普通人,甚至平庸一生的事實。活潑、機敏的話語、活蹦亂跳、引人發笑的天真,這些都是孩子在哪個年齡典型的表現,並說明這個孩子就只是個孩子。這幾句話很好的就說明了,為什麼孩子很小的時候,父母的期望就越高。
  • 《奇蹟男孩》:面對孩子的特別,「羅森塔爾效」是父母教育小幫手
    關於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要不要給予他們期望這個問題,有的人是持支持觀點的,理由是可以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而有的人是持反對觀點的,理由是會給孩子太大壓力,不利於孩子成長。就我個人而言,我是支持的,前提是得正確的給予孩子期望。如果你不相信正確的給予孩子期望會給他們帶來多大的幫助,那麼你一定要去看看《奇蹟男孩》這部電影。
  • 英國耗時70年追蹤7萬個孩子,終於發現了是什麼決定孩子的一生
    每次說到教育孩子,很多父母都會變得焦慮不堪,總擔心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害怕孩子不喜歡學習,每天只知道打遊戲、看電視……相信家長們都感嘆過,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學習成績好、性格好、喜歡運動,而自己家的孩子卻不聽話、不愛學習呢?其實答案很簡單,就是家長教育沒做到位。
  • 父母還在罵孩子?「鏡中我效應」父母要了解,別毀了孩子的自信!
    "孩子不是只有別人家的好,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為什麼我的努力你從來看不到?"璟頤看著臺下的媽媽,說出了自己的心裡話。但是媽媽卻並不認可她的看法,不僅沒有意識到自己經常打壓孩子的錯誤,還開始講大道理。 媽媽說:"我知道我一直在不斷地打擊你,因為我認為,其實你要不打擊,你可能就有點飄。"意思已經很明了了,媽媽擔心女兒驕傲自負,所以採取了打壓式的教育。
  • 降低期望值,是維持關係和保全自己最好的方式
    別去幻想理所當然的愛,有時候,將愛人越推越遠的原因,就是因為你想要的太多。02不要對孩子期望過高詩人紀伯倫寫過一首詩: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邊,卻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 越禁止孩子越要幹?別責怪孩子,是孩子的「粉紅色大象」在作怪
    1.用肯定式的語言,而不是否定式語言很多父母經常會以禁令式的語言命令孩子警告孩子不要做什麼事,例如:不要吃零食,上課不要開小差,做作業不要玩遊戲,不要看那麼多電視,不許搶玩具……但是,孩子偏偏就沒有聽進去,反而還和父母對著幹,這說明家長的命令在孩子眼裡並不起任何作用。
  • 愛孩子母雞都會,有些父母卻售賣、毒打自己的親生孩子
    高爾基說:「愛孩子是母雞都會的事,但教育好孩子卻是一門藝術。」這句話透露出了母愛的天性,也講述了教育孩子的艱難,但有很多父母,卻連嘗試一下教育自己的孩子都不願意。而萬某並不是自己撫養這個孩子,而是將孩子給了自己的姐夫趙某。幾經周轉,辦案民警終於找到了孩子。而早在2017年1月,就有類似的新聞報導。
  • 【深讀】連續5年,我們追蹤杭州學軍小學2014屆六(1)班的這群孩子
    關於遠方,父母和孩子各有期待還有一些孩子,即將面臨和家庭的別離。47個孩子中,6人正就讀於不同的國際班。加上小學就隨父母移民的小溫,和在初中階段就出國的3人,兩年後的此時,原來的六(1)班將至少有10位同學散落在天涯。
  • 這13個孩子的真實逆轉人生,讓我看清教育本質!
    最近看了一部日本紀錄片叫《28 UP Japan》,這部片子用了整整21年的時間跨度,記錄了一群不同家庭環境的孩子從7歲時開始到28歲間的真實人生境遇,這其中就包括了種種我們所關心的孩子成長中的未知數會如何影響他們的未來—— 多上興趣班的孩子是否在競爭中更有優勢?雞娃到底是成就孩子還是毀孩子?
  • 當你學會「降低期待值」,心情就順暢了,生活也就舒服了
    其實這些都源自於你對朋友過高的期望,你希望人家人家無條件站在你這邊,希望他們違背原則去理解你,包容你。其實他只是你的朋友,你媽都不一定事事依你,何必為難人家呢?朋友之間是可以求同存異的,你做錯了事,助紂為虐的不是好朋友,認真批評你的才是。別總期望別人事事如你所願。
  • ...親子悅讀,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長,最適合父母們閱讀的繪本書單(二)
    原標題:【麥田書單】親子悅讀,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長,最適合父母們閱讀的繪本書單(二) 提示:點擊上方"「別說你快點快點。一個個順序不一樣。拿我跟他們比,我會緊張的。一緊張,我就會發冷。一緊張,我就會縮小。……一個個,不一樣,會的事情不一樣。……別問我為什麼不會。我不知道的事情,太多太多。我說不出來的心情,太多太多。別拉我。別推我。一個個長短不一樣。一個個時間不一樣。……」 麥田說:「快點!快點!」
  • 會主動學習的孩子,父母都善用「鳥籠效應」,別再強迫孩子學習了
    「陪孩子寫作業,內心是崩潰的。」這是不少父母內心的真實反應。而其中根本的原因,還是孩子不會主動去學習。很多孩子從幼兒園就讓父母們著急,看書做作業,每次都被逼著學習。 雖然嘗試過「快樂的教育」,但是孩子沒有任何變化,不知道怎麼讓孩子自主學習。
  • 學霸的孩子也聰明?不一定!專家告訴你,什麼是「智商回歸」
    2、學霸父母的期望值太高學霸生出學渣還有一個因素,就是父母的過高要求。因為這些父母自己就是十分優秀的人,所以在判斷孩子是否優秀這個問題上,他們有更高的標準。普通人:「我家娃一歲半會說詞語了,真棒!」學霸:「一歲半就開始雙語輔導了,可是效果不好,看來孩子太笨。」
  • 養孩子一年補習費花掉10個愛馬仕,這些父母的焦慮和我們無關嗎
    二十年前兩個媽媽閒聊,A發現B的孩子在補課,一定在心裡暗暗鄙視,他家娃一定成績不好,不然為什麼要花那個冤枉錢?二十年後兩個媽媽閒聊,A發現B的孩子沒有在補課,同樣在心裡暗暗鄙視:是高端班沒考上?還是家裡經濟條件不好,補習班都不上,好好的娃都給耽誤了。環境變了啊,同志們!
  • 哈佛大學:孩子會做家務長大後更優秀,父母愛孩子就要捨得用孩子
    研究人員通過長時間的追蹤統計,發現那些幸福的成功人士,通常小時候就有做家務的習慣。 而更難得的,其實並不是這個六歲孩子出色的早餐準備能力。在這個孩子上學之後,成績總是名列前茅,是老師心中典型的好學生。 你以為這就完了?並不是,這個孩子不但學習好,而且在興趣方面的進展也是十分優秀,並且多次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