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飯飯媽
哈佛大學的格蘭特研究人員發現,一個人想要幸福,那麼最需要的就是兩個因素,一個就是愛,而另一個是很多人沒有想到的家務勞動。
研究人員通過長時間的追蹤統計,發現那些幸福的成功人士,通常小時候就有做家務的習慣。
有些家長可能對此不太理解,家務勞動真的能夠讓一個孩子更加趨於成功和幸福嗎?
朋友家有一個6歲的孩子,朋友經常會教孩子一些日常家務技能,就比如簡單的煎蛋等。
孩子並沒有對家務產生反感,反而十分負責地承包了一家人的早餐。
當然,早餐並不複雜。不過,雖說早餐的準備很簡單,但是對於很多六歲的孩子來說,這也是非常難得的一種能力。
而更難得的,其實並不是這個六歲孩子出色的早餐準備能力。在這個孩子上學之後,成績總是名列前茅,是老師心中典型的好學生。
你以為這就完了?並不是,這個孩子不但學習好,而且在興趣方面的進展也是十分優秀,並且多次獲獎。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孩子的興趣有點廣泛,喜歡的事情從演講、樂器到體育運動,跨度非常大,而且幾乎在每個領域都能夠獲得成績。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其實很簡單,我們看看哈佛格蘭特研究項目就知道了,幸福的成功人士都會做家務。
01父母捨不得用孩子才是害他
一些父母出於疼愛孩子,捨不得讓孩子幹一點家務,還認為幹家務是大人做的事情, 不應該讓孩子插手,孩子只要負責好好學習就可以了。
誰知道,到最後竟然將孩子養成了一個好吃懶做的「白眼狼」,甚至還責備孩子,自己為他付出了那麼多,對孩子那麼好,把最好的都給了他,孩子卻還是沒有達到自己的心理預期。
其實問題的根源跟父母的教育也有關係,因為從小好吃懶做,不愛勞動的人,長大了多數也是不能吃苦的,可能面對困難就會退縮,今後在社會上成就也只能平平沒有出眾的地方。
因此父母別小看做家務這樣簡單的事情,要「捨不得用孩子」,讓孩子從小參與做一些他利索能力的家務事,它給孩子的成長所帶來的好處是終身受益的。
02做家務到底對孩子有什麼實質性的好處?
很多家長對於家務的看法存在錯誤,認為家務就是一種簡單的體力勞動,是一種負擔,讓孩子做家務是一種對孩子不好的行為。
可能對於生活技能完善的大人來說,家務勞動是一個負擔。但是對於孩子來說,家務卻是一個成長的機會,是一種歷練,是一種經驗累積,是一種提升。
那麼,孩子經常做家務,會受到哪些良性影響呢?
1)讓孩子做事更加投入
經常做家務的孩子,在做事情的時候更容易投入進去。做事投入,就是孩子能夠專心的,全心全意的去做一件事情,不會受到周遭環境的幹擾,遇到困難會有很強的解決積極性。
那麼,家務勞動為什麼會讓孩子做事更投入呢?其實,家務勞動本身能夠幫助孩子養成一種習慣,一種靠自己完成事務的習慣。
另外,由於家務勞動幾乎是每天需要數次進行的事情,所以對孩子的鍛鍊程度是非常高的。
而且投入的心態一旦被孩子養成,是很不容易被改變的,所以,孩子可能在其他方面都會受到投入的良性影響,變得更加出色。
2)讓孩子擁有更強的責任感
家務勞動行為,所要求的其實就是一個結果,就比如說洗衣服,目的是將衣服洗乾淨,孩子被分派到這樣的家務之後,就需要對這樣一個勞動結果負責。
也就是說,孩子的目的是將衣服洗乾淨,而不是洗多久,也不是怎麼洗。
另外,由於家務勞動本身的目的性是比較好達成的,所以孩子在逐漸的家務勞動中,就會養成一種將事情解決完畢的習慣,而這種習慣,逐漸的就會幫助孩子達成一種做事負責的性格。
3)增強孩子們的生活技能
其實嚴格來說,家務勞動基本上就是孩子生活技能的來源,通過家務勞動,孩子能夠很好的獲得個人生活技能的提升,像是小時候的自主吃飯、自己穿衣服、自己洗漱等,到長大之後的做飯、洗衣服等等。孩子在做這些家務的時候,都會讓相應的生活技能得到明顯的提升。
4)讓孩子變得更加自信
經常進行家務勞動的孩子,其本身的成功經歷就會變得非常多。因為從事家務勞動這種簡單的事情,是比較容易獲得成功的,而這種成功的狀態將會極大的激發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逐漸擁有較強的獨立性,變得自強、自立,從而更加優秀。
03飯飯媽碎碎念
孩子終究會有長大的一天,父母學會放手,讓孩子學會獨立,一味地將孩子保護太好,才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在孩子還沒有步入社會的時候,儘早讓孩子學會更多的技能,讓孩子各方面的能力都能鍛鍊,那麼今後孩子進入社會也更容易適應,更容易成大器!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