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孩子會做家務長大後更優秀,父母愛孩子就要捨得用孩子

2020-12-02 騰訊網

文丨飯飯媽

哈佛大學的格蘭特研究人員發現,一個人想要幸福,那麼最需要的就是兩個因素,一個就是愛,而另一個是很多人沒有想到的家務勞動。

研究人員通過長時間的追蹤統計,發現那些幸福的成功人士,通常小時候就有做家務的習慣。

有些家長可能對此不太理解,家務勞動真的能夠讓一個孩子更加趨於成功和幸福嗎?

朋友家有一個6歲的孩子,朋友經常會教孩子一些日常家務技能,就比如簡單的煎蛋等。

孩子並沒有對家務產生反感,反而十分負責地承包了一家人的早餐。

當然,早餐並不複雜。不過,雖說早餐的準備很簡單,但是對於很多六歲的孩子來說,這也是非常難得的一種能力。

而更難得的,其實並不是這個六歲孩子出色的早餐準備能力。在這個孩子上學之後,成績總是名列前茅,是老師心中典型的好學生。

你以為這就完了?並不是,這個孩子不但學習好,而且在興趣方面的進展也是十分優秀,並且多次獲獎。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孩子的興趣有點廣泛,喜歡的事情從演講、樂器到體育運動,跨度非常大,而且幾乎在每個領域都能夠獲得成績。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其實很簡單,我們看看哈佛格蘭特研究項目就知道了,幸福的成功人士都會做家務。

01父母捨不得用孩子才是害他

一些父母出於疼愛孩子,捨不得讓孩子幹一點家務,還認為幹家務是大人做的事情, 不應該讓孩子插手,孩子只要負責好好學習就可以了。

誰知道,到最後竟然將孩子養成了一個好吃懶做的「白眼狼」,甚至還責備孩子,自己為他付出了那麼多,對孩子那麼好,把最好的都給了他,孩子卻還是沒有達到自己的心理預期。

其實問題的根源跟父母的教育也有關係,因為從小好吃懶做,不愛勞動的人,長大了多數也是不能吃苦的,可能面對困難就會退縮,今後在社會上成就也只能平平沒有出眾的地方。

因此父母別小看做家務這樣簡單的事情,要「捨不得用孩子」,讓孩子從小參與做一些他利索能力的家務事,它給孩子的成長所帶來的好處是終身受益的。

02做家務到底對孩子有什麼實質性的好處?

很多家長對於家務的看法存在錯誤,認為家務就是一種簡單的體力勞動,是一種負擔,讓孩子做家務是一種對孩子不好的行為。

可能對於生活技能完善的大人來說,家務勞動是一個負擔。但是對於孩子來說,家務卻是一個成長的機會,是一種歷練,是一種經驗累積,是一種提升。

那麼,孩子經常做家務,會受到哪些良性影響呢?

1)讓孩子做事更加投入

經常做家務的孩子,在做事情的時候更容易投入進去。做事投入,就是孩子能夠專心的,全心全意的去做一件事情,不會受到周遭環境的幹擾,遇到困難會有很強的解決積極性。

那麼,家務勞動為什麼會讓孩子做事更投入呢?其實,家務勞動本身能夠幫助孩子養成一種習慣,一種靠自己完成事務的習慣。

另外,由於家務勞動幾乎是每天需要數次進行的事情,所以對孩子的鍛鍊程度是非常高的。

而且投入的心態一旦被孩子養成,是很不容易被改變的,所以,孩子可能在其他方面都會受到投入的良性影響,變得更加出色。

2)讓孩子擁有更強的責任感

家務勞動行為,所要求的其實就是一個結果,就比如說洗衣服,目的是將衣服洗乾淨,孩子被分派到這樣的家務之後,就需要對這樣一個勞動結果負責。

也就是說,孩子的目的是將衣服洗乾淨,而不是洗多久,也不是怎麼洗。

另外,由於家務勞動本身的目的性是比較好達成的,所以孩子在逐漸的家務勞動中,就會養成一種將事情解決完畢的習慣,而這種習慣,逐漸的就會幫助孩子達成一種做事負責的性格。

3)增強孩子們的生活技能

其實嚴格來說,家務勞動基本上就是孩子生活技能的來源,通過家務勞動,孩子能夠很好的獲得個人生活技能的提升,像是小時候的自主吃飯、自己穿衣服、自己洗漱等,到長大之後的做飯、洗衣服等等。孩子在做這些家務的時候,都會讓相應的生活技能得到明顯的提升。

4)讓孩子變得更加自信

經常進行家務勞動的孩子,其本身的成功經歷就會變得非常多。因為從事家務勞動這種簡單的事情,是比較容易獲得成功的,而這種成功的狀態將會極大的激發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逐漸擁有較強的獨立性,變得自強、自立,從而更加優秀。

03飯飯媽碎碎念

孩子終究會有長大的一天,父母學會放手,讓孩子學會獨立,一味地將孩子保護太好,才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在孩子還沒有步入社會的時候,儘早讓孩子學會更多的技能,讓孩子各方面的能力都能鍛鍊,那麼今後孩子進入社會也更容易適應,更容易成大器!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不狠心做到這5點,培養出優秀的孩子比登天還難
    在溺愛中長大的孩子,只懂得照顧自己的感受,不能體諒別人的辛苦,也沒有學會愛的能力。 可在以孩子為中心的家庭模式中,哪裡會捨得讓孩子動手,家長排隊輪著伺候。 口渴了,水杯送到手邊;房間亂了,自有人收拾;等到大一點,學業那麼繁重,興趣班那麼多,哪有時間去忙活這些瑣碎繁雜的生活小事?
  • 孩子的愛太易被父母忽視,當孩子有這些舉動時,就是在表達他的愛
    小時候可能這種肢體接觸比較多,慢慢隨著孩子的長大,有些孩子會不好意思再和家長求抱抱了,但是孩子偶爾的撒嬌也是愛父母的表現。喜歡和家長黏在一起,哪怕什麼事不做就只是乖乖的坐在一邊陪著家長工作,孩子都會感覺很滿足。2.分享自己的事情如果孩子總是喜歡告訴父母自己的各種事情也是愛父母的一種體現。
  • 有孩子做點家務要給錢,也有孩子給錢也不做家務 面對「小懶蟲...
    新華調查「暑假與其逼孩子做作業,不如教他做家務。」「孩子做不做家務,直接影響學習和就業!」「暑假讓孩子做些啥?快收下這份兒童做家務年齡對照表,捨不得用孩子才害了他!」進入暑假以來,多個微信公眾號不約而同發文勸家長讓孩子做家務。
  • 哈佛大學75年研究發現:小孩做不做家務,對今後人生影響巨大
    朋友的女兒特別優秀,除了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外,在演講朗誦鋼琴體育等項目中都拿過一等獎。用這位朋友的話來說「一個家務做得好的孩子,其他都不會太差!」無論年齡多少,我們都會有自己的家務活,這是很有意義並且很值得的一件事。如果家長從小就教孩子做家務,那麼當他們面對更困難的挑戰來臨時,他們就能夠很自如的去應付這些難關。
  • 父母的鼓勵,能讓孩子更優秀?看看愛因斯坦的經歷就明白了
    單親媽媽把腦癱兒子送上哈佛哈佛大學是世界級頂級大學,能夠在裡面學習的人,基本都非常優秀和出色。如果有人說,有腦癱男孩考上了哈佛大學,相信你一定會難以置信。他不僅成功進入北京大學學習,還在工作兩年後被哈佛大學法學院錄取。媽媽一邊工作一邊撫養丁丁,並且還會培養他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在孩子受到同學歧視和質疑的時候,她連夜坐30多個小時的火車趕過去,對同學們說了一番肺腑之言。
  • 讚美是孩子成長的必需品,利用「皮格馬利翁效應」,讓孩子更優秀
    明星徐靜蕾,圈內公認的才女,人們都以為她一定經常會受到父母的表揚,畢竟生了一個這麼優秀的女孩,但徐靜蕾的回答讓人驚呆,她從小就是在被打壓的環境下成長,曾經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她一直感到非常的自卑,覺得自己無能。
  • 飯桌上,有以下表現的孩子長大後不孝順,不糾正的父母會自食苦果
    文|文兒百善孝為先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一環,每一位做家長的都在思考如何把孩子培養成孝順感恩的人。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想知道孩子是否孝順也不必等長大,只需要觀察孩子的言行舉止中即可,尤其在飯桌上。
  • 哈佛研究發現:父母這六種行為會讓孩子大腦「變笨」,可別大意了
    哈佛研究發現:父母這六種行為會讓孩子大腦「變笨」,可別大意了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快樂的長大,大多數父母還對孩子給予厚望,而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影響很大,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選擇的方法不同,孩子的能力會大有不同。可能在孩子年齡小的時候還看不出來,隨著年齡增長,自己家的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差距會越來越大。
  • 哈佛大學教育家:家有男孩常對他說三句話,兒子長大後更有出息
    從小重視對孩子自信心的培養,不畏懼、不膽怯,長大後他才能更勇敢地面對自己的人生。比如,孩子幫忙做家務,或者是考試得了滿分,請家長具體且詳細的表揚他,增強他的自信。自信的男人更容易成功,自信的男人更優秀!
  • 哈佛大學研究3到19歲人群:孩子從小做什麼,長大更能當學霸?
    你是不是連做夢都在想,怎麼才能讓孩子當學霸?自己打小學習不好,輔導不了,交給培訓班,又擔心白花錢。哈佛大學的學術研究幫你解決了這個問題。不用多花錢,只要你從小培養孩子讀繪本,讀得越多越好,長大了他就很可能是個學霸。
  • 豆瓣高分動畫《鷸》:父母愛孩子,要讓他吃苦
    相信看過短片的人都知道,故事裡的母鷸,為了讓孩子成長,幾次都「狠心」拋下鷸寶寶,自己外出覓食。而鷸寶寶餓了,只能自己探險尋找食物,母鷸在這樣的放手下,鷸寶寶才得以蛻變成長。只有6分鐘的故事,耐人尋味,能讓人聯想到自身的家庭教育問題,到底怎樣做,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母鷸捨得讓小雛鷸吃苦,更是狠得下心來放手讓小雛鷸學會生存的技能,在經過幾次的磨礪後,終於成長。
  • 巧用「破窗理論」,讓孩子變得更優秀,值得父母學習
    "破窗理論":高素質的父母,可以讓孩子變得更優秀"破窗理論"也叫做"破窗效應",是心理學家詹姆士·威爾遜及喬治·凱林兩人聯合提出的一個犯罪心理學理論。他們是以之前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做過一個實驗為基礎,進而提出這個理論。
  • 如何用心理引導讓孩子變得更優秀?巧用戈培爾效應,父母該了解
    有用題海戰術的,讓孩子不斷地去做題目,最好能把考試可能會出到的題目都過一遍;還有一心多用法,讓孩子同一個時間做多件事情,通過這樣來節省更多的時間……各種各樣的辦法,有些可能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不過更多的都是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為什麼?
  • 家庭教育中的「五層」父母,不同的層次,決定了孩子不同的高度
    有人問:如果做家長是你的事業,那麼這個事業,你可以走到第幾層?人民日報曾發表過一篇文章,叫做《教育改革要從家庭教育開始》。而在文章中,將家庭教育詳細的分為了5個層次。第一層次:捨得給孩子花錢。而孩子往往就會懟一句:那你也不看看他們的父母是怎麼做的?的確,當父母在羨慕別人家的孩子時,孩子也在羨慕別人家的爸媽。大多數父母總是認為讓孩子吃好穿好,就算是盡到義務了,但是真的有盡到義務嗎?第一層次:捨得給孩子花錢(物質滿足)現在的生活水平都在穩步提升,父母也捨得為孩子花錢了。
  • 「我兒子在外面欠下的錢是個天文數字,我也不知道該如何收場 」 :孩子還沒長大,是父母這輩子最大的機會
    「孩子越大,越不聽話、「兒大不由娘」......生活中,我們也常常聽到類似的說法。 很多時候,並不是孩子不聽話,而是孩子小時候父母從來沒有和自己好好說過話,長大了已經不習慣聽父母的話。在知乎上看到了這樣一幅照片: 在一個裝修豪華的網吧裡,剛剛下工還沒來得及換乾淨衣服的父親找到了沉溺遊戲的兒子。
  • 哈佛教授:低情商孩子的父母有這3種特徵,孩子沒出息怨不了別人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丹尼爾·戈爾曼對此總結道:情商是決定人是否能成功的關鍵因素。  因此如果家長想讓孩子成才,就需要給孩子培養出優秀的情商。  孩子的情商來自於父母  情商是人面對社會和他人時所使用的一種方式方法,是人在成長過程中跟隨外界環境受到影響而不斷成長起來的一種能力。父母作為孩子最早接觸、也是接觸最頻繁的社會環境,自然也是孩子情商的發源地,如果父母不能給孩子帶來良好的影響,那麼孩子的情商也自然會因此大打折扣。
  • 會玩的父母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這麼歡脫有愛的神仙家庭我真的太酸了 」!提到父母會玩,有個人是不能不提的,他就是錢鍾書。錢鍾書生性開朗,有了女兒後,就更越來越有童心了。錢鍾書成了小錢瑗的玩伴,兩人天天淘氣打鬧。錢鍾書愛在小錢瑗肚子上畫鬼臉,臉上畫鬍子。
  • 如何培養高情商的孩子?學會這3種方法,孩子會更受歡迎
    現在的父母只注重孩子的智商,而忽視情商教育,這是不可取的。據研究,在一個人的事業成功、幸福、人際關係等方面,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情商是能力,需要父母培養,那麼父母應該怎麼做才能提高孩子的情商呢?學習這三種方法,孩子長大後會更受歡迎。情商是什麼?
  • 會主動學習的孩子,父母都善用「鳥籠效應」,別再強迫孩子學習了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詹姆斯退休後,與他的好友卡爾森打賭:「我一定會讓你不久就養上一隻鳥的。」卡爾森不以為然:「我不信!因為我從來就沒有想過要養一隻鳥。」過了幾天後,詹姆斯在卡爾森的生日上送了一隻鳥籠。沒過多久,每個去卡爾森家裡的客人都會問:「教授,你養的鳥什麼時候死了?」
  • 為什麼不能打孩子?有一種情況該打就打,娃可能長大後更優秀
    有的父母認為肌膚止痛能讓娃長記性,不打不成器,而有的父母則認為簡單粗暴的體罰只會破壞親子關係,到底要不要打呢?挨打與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異大1、性格差異經常被父母打的孩子,性格比較膽小,普遍聽話懂事,可是遇到事情往往需要徵求父母的意見,不敢擅作主張,缺少主見。而有的孩子因為父母的長期打罵,內心壓抑難過,不良心理長期得不到釋放,進入青春期後會變得特別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