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調查
「暑假與其逼孩子做作業,不如教他做家務。」「孩子做不做家務,直接影響學習和就業!」「暑假讓孩子做些啥?快收下這份兒童做家務年齡對照表,捨不得用孩子才害了他!」進入暑假以來,多個微信公眾號不約而同發文勸家長讓孩子做家務。
「小能幹」讓家長欣慰
「每天起床時我會自己疊被子,每周我都會對房間進行一次大掃除!」滿臉稚氣的9歲男孩張誠說起自己暑期做家務的事,很是自豪。
張誠是安徽一所小學的三年級學生,與弟弟常年跟爺爺奶奶生活,只有寒暑假才能到南京跟打工的父母團聚。這個暑假來南京後,看到父母平時打工很忙很累,他便與弟弟包攬了疊被子、掃地、倒垃圾、用洗衣機洗衣服等簡單的家務活。「我們在外面累了一天回來,看到孩子把家裡收拾得乾乾淨淨,真感到蠻開心蠻安慰的。」張誠的媽媽一臉欣慰。
南京外國語學校初一(10)班的楊天從小學開始,課餘生活就被各種興趣班佔滿了,暑假更不例外。「雖然孩子很忙,但派給他的洗碗任務還是要完成。平常每天一次,寒暑假每天兩次,每次最多十幾分鐘,佔不了多少時間,也是一種調節。」楊天媽媽告訴記者,這個習慣楊天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堅持到現在,已經有5年。「我以後會出國學習,生活技能肯定要學會,今年暑假我開始學做菜,爭取假期結束時學會5葷5素。」楊天自信滿滿。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2014年對全國2萬多名家長和2萬名小學生進行家庭教育狀態調查,認為「只要學習好,做不做家務都行」的家庭,子女優秀的比例僅為3.17%,而認為「孩子應該做些家務」的家庭,子女優秀比例高達86.92%。
「小懶蟲」還真不少
7月17日下午,記者在南京街頭隨機採訪了20名7歲至13歲的學生,有6個孩子暑假完全不做家務,6個偶爾做,只有8個經常做家務。
「我暑假不幹家務活,這不是爸爸媽媽的事情嗎?」在新東方教育培訓機構的門前,南京一位姓楊的小學三年級女生反問記者。她的媽媽有點無奈:「孩子10歲了,根本沒有做家務的意識。」
暑假一開始,南京鼓樓區的賈女士就想讓上初一的女兒沾手家務活,但發現女兒已經懶得做了。「讓她去盛個飯,就跟沒聽到一樣坐在沙發上刷手機。發火逼著她去掃地,也掃得不像樣子,我和孩子爸爸都覺得這樣下去不行,孩子生活不能自理的話,以後就算上了大學我也會擔心。」
還有些孩子雖然做家務,但必須是「有償的」。在鳳凰國際書城內,南京某小學四年級男生薑同學告訴記者,自己每次幹家務活都有獎勵,如洗個碗就能得到5元錢。而身旁的姜同學媽媽則搖頭嘆氣說,兒子放假在家從來不主動做家務,每次「請」他做,都會跟父母要報酬。「我家女兒也這樣,讓她做點家務就找藉口拖,一談錢就高高興興地去幹活。」望著身邊看童話書的女兒,王女士一臉無奈:「家長不能用給錢的方法誘導孩子做家務,時間長了,孩子就會形成『金錢至上』的理念,做點事就要錢。」
見不得娃「笨手笨腳」
家住南京江寧區的嚴女士,每年寒暑假都會給兒子列一張家務清單。「從三年級開始,我就這麼做了。」嚴女士坦言這樣做是因為受過「刺激」:「以前,為了讓兒子一門心思學習,生活上的很多事情我都包辦了。然而有一次,我發現他看見桌子上的水杯倒了竟然無動於衷,我特別生氣,後來仔細反思,問題還是出在我們家長身上,譬如吃飯時每次都是我把飯菜端上桌子、擺好碗筷,而他吃了飯就扔下碗筷,自己玩去了。找到問題癥結後,我就在假期給他列一個單子,每天幹什麼都寫清楚。今年,他要上五年級了,打掃衛生、收拾碗筷都已經駕輕就熟,還學會了煮米飯,簡單炒兩個菜也不成問題。」
也有些家長見不得孩子做事「笨手笨腳」。家住南京仙林的王女士,本打算暑假讓二年級的孩子幹家務賺零用錢,兒子也很高興。但兒子洗了一次碗以後,她就作罷了。「完全是幫倒忙,水灑了一地不說,還差點報銷了一個碗。他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算減輕我的負擔了!」王女士感言,訓練孩子做家務需要很大耐心,有這個時間還不如自己做了。
「上個寒假,我專門布置了一項做家務的家庭作業,而且給每位家長發了一張反饋表,要求開學時把學生做家務的情況記錄在案反饋給學校。」南京鼓樓區一所重點小學的郭老師告訴記者,學校鼓勵學生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但實際執行效果很不理想,不少家長不監督不配合,反饋表形同虛設,有些甚至是學生自己隨便填的。
孩子成長家務不可缺席
「現在的中小學生普遍缺乏自理能力,一離開父母就什麼也不會了,主要是平時缺少必要的家務勞動訓練。」南京洪武北路小學大隊輔導員秦意潔直言,家長往往只盯著孩子學習成績,而忽視了生活技能等基本生存能力的培養,殊不知這對孩子的個性發展並沒有好處。
在南京中山小學副校長李萬青看來,家長越俎代庖,不利於孩子家庭責任意識、社會責任意識的形成。「不少家長認為『家務活本來就不多,不需要孩子幹』,對此我並不贊同。要知道,並不是家務勞動需要孩子,而是孩子個性發展需要家務勞動。」
「交給孩子一項家務,實際也是讓他們承擔起一份責任,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困難和麻煩,但孩子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及責任意識都可以得到很好的鍛鍊和培養。而且,通過做家務,孩子還可以了解和體會父母撫育自己的艱辛,產生體貼之情,學會愛父母,學會為他人著想。」南京南師附中新城初中校長韓暉表示。
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所的徐良老師認為,家務勞動屬於家庭集體生活的一部分,每個人都有義務付出,孩子也不例外。在做家務的過程中,孩子會發現通過自己的雙手可以完成很多事情,感受到自己是有價值的,這種「被使用」和「被需要」的感覺,是自尊、自信的源泉,帶給孩子的獨立、自強、自信其實是一生的財富。
記者 蔣廷玉 葛靈丹 楊頻萍
實習生 嚴 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