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6歲前這樣教數學,小學不吃力》專欄的第五節課,我們來聊一聊怎麼教孩子「排序」的概念。
預告一下,今天的最後一項活動能幫孩子提升左右腦的聯結,讓大腦更靈活、更高效,一定要看到最後哦。
排序是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就是把一組物品按照一定的規律進行排列。
比如孩子在學校排隊,會按從矮到高的順序排列。
我們平時收納的時候,會把書從矮到高排,把碗從大到小疊,甚至把衣服的顏色按從淺到深的順序排列。
你可能會問,「排列和孩子學數學有什麼關係呢?」
關係非常大。因為排列的時候,我們首先要確定一個規律,比如從矮到高,就是高度依次遞增的規律。
其次,我們要識別出物品的這種屬性,並且始終用剛才的規律去表達。這對孩子的數學思維和邏輯能力都是很好的訓練。
拿一道小學題來舉例,用1、2、3這3個數字,可以組成多少個沒有重複數字的兩位數?
如果孩子思維混亂,想到什麼就寫什麼,那一定很容易遺漏。
但如果孩子按照規律,依次以這三個數字開頭,就能很輕鬆地寫出12、13、21、23、31、32這6個兩位數了。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哪些數學活動可以幫孩子培養這種邏輯性的思維吧。
活動1 給吸管排排隊
上一節課,我們介紹了6個維度的比較遊戲,爸爸媽媽有帶孩子操練起來嗎?
拿長短來舉例,上節課,我們只要求孩子比較誰長,誰短,找到最長,最短。今天可要增加難度了。
我們需要孩子把長短不同的5根吸管,按照從短到長(或從長到短)的順序,依次排列好。就像小朋友在幼兒園排隊一樣。
需要注意的是,孩子的年齡不同,對排序活動的勝任能力也不同。所以一開始玩這個遊戲,我們可以給孩子一點「提示」。
首先,準備5根吸管,分別剪成1cm,2cm,一直到5cm的長度。
接著,在白紙上畫出同樣長度的5條線段,像圖片裡一樣,從短到高,均勻地排列。
孩子需要完成的任務是,把吸管放到對應長度的線段上。
我們也可以在線段上粘上雙面膠,這樣孩子就可以把吸管固定在紙上,增加他的完成感和成就感。
在蒙臺梭利幼兒園,有很多訓練感覺的教具。
比如圖片裡的這套插座圓柱體,不僅能幫孩子做觸覺和視覺的訓練,同時也是一種帶自我糾正功能的排序玩具。
通過觀察圓柱體和孔的尺寸,孩子能夠練習匹配,把圓柱體放到合適的洞裡。
而當圓柱體太大,沒有辦法放進任何一個洞裡時,孩子會仔細觀察,或者搖晃洞裡的圓柱體,來找到放錯的那個。
類似的,我們也可以讓孩子做這類練習。
找一張硬紙板,在上面畫5個大小不同的圓,剪下來後,孩子就可以按大小順序,把圓形紙板歸位了。
等孩子能熟練完成上面這些任務後,我們就可以不再給提示,直接讓孩子排序。
不同長短的筆,不同大小的玩具,不同高矮的瓶子,都可以讓孩子排排隊。
遊戲過程中,爸爸媽媽一定要注意,不要隨意糾正孩子。可能你叫他從小到大排,結果孩子從大到小排,甚至有兩個排錯了位置,都沒有關係。
肯定他的專注,提醒他再觀察一下,給孩子機會自己發現問題,才是更積極的引導方式。
小樣媽給大家準備了一些電子版的素材,列印出來裁剪好後,就可以讓孩子邊玩邊練了。
活動2 大碗配大勺
如果覺得上面的活動對孩子來說太簡單,我們再來增加一點難度。準備4個大小不同的碗,4把大小不同的勺子。
首先,把碗打亂順序,請孩子按大小排好。
接著,把勺子也打亂順序,請孩子按照「大碗配大勺,小碗配小勺」的規則,依次把勺子放進對應的碗裡。
為了增加趣味性,你可以對孩子說,「大碗要和大勺做朋友,小碗要和小勺做朋友,你能幫他們找到自己的朋友嗎?」
最後,請孩子閉上眼睛,我們把四把勺子重新打亂,拿走其中一把。接著問孩子,「這把勺子應該和誰做朋友呢?」
孩子可能會很困惑,不知道這把勺子對應的是哪個碗。這時我們可以啟發他,「把勺子重新排一排順序,是不是就能找到它的好朋友了呢?」
這個遊戲的重點在於,培養孩子整理的思想,這點對將來的學習很重要。
有些孩子做題時不仔細審題,也沒有整理「條件」的習慣。拿到題就做,結果越做越糊塗。
如果能在讀題的時候,就把題目裡的條件都用數學的語言整理出來,孩子的思路就會更清晰,也更懂得出題者的意圖。
活動3 會整理的孩子更聰明
其實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藏著很多排序的練習機會。
舉個例子,孩子回到家後,是不是經常把鞋一脫就進去玩了呢?
我們可以找一天,故意把鞋橫七豎八地堆在門口,然後對孩子說,「寶貝你看,這些鞋太亂了,容易把人絆倒,我們來擺整齊吧。」
整理鞋子的時候,我們可以一邊說,一邊做。
「這是爸爸的鞋,一隻左腳,一隻右腳,兩隻要放在一起。」——這是教孩子配對。
「爸爸的鞋最大,寶貝的鞋最小,媽媽的鞋不大也不小。」——這是教孩子比較。
鼓勵孩子參與進來,他來整理,你來看,同時把孩子擺放的順序說出來。
「你擺的很有意思呢,先是爸爸的鞋,然後是媽媽的鞋,最後是寶貝的鞋。從大到小,真整齊。」
即使孩子沒有按照大小順序擺放,也不要糾正他,可以聽聽孩子的想法,看他為什麼這麼擺。
我們只需要在平時抓住機會,給孩子演示按順序整理物品就可以了。
和孩子一起整理他的書、玩具;洗完碗,請孩子放回廚房的抽屜;和孩子一起整理他的衣櫃,把衣服從長到短地排列。
鼓勵孩子做家務,尤其是做一些整理工作,不僅能培養他的自理能力和獨立性,對於數學和邏輯思維的培養也很有好處。
活動4 誰先,誰後?
最後,我們來學習另一種維度的排序,按照時間先後排序。
很多媽媽會刻意教孩子看時鐘,認時間。但其實,能報出時間的孩子,並不一定真的理解時間的概念。
想要讓孩子明白什麼是時間,一個辦法是多在孩子面前使用代表時間先後順序的詞。比如首先、然後、最後、以前、以後、昨天、今天、明天等。
我們在做飯、疊衣服,給孩子講故事的過程中,都可以使用這些詞彙。
其次,我們可以通過遊戲,來幫孩子練習按時間順序排序。
上面這張圖裡,首先有一個雞蛋,接著,雞蛋殼裂開了一條縫,最後雞蛋殼碎了,鑽出來一隻小雞。
假如3張圖的順序打亂,孩子能把它們重新排好嗎?
小樣媽給大家準備了26張這樣的3步驟排序圖,爸爸媽媽列印出來後,裁剪成卡片,就可以讓孩子來排順序了。是不是和小學語文的「給段落標序號」很相似呢?
由於我們的左腦負責處理語言信息,右腦負責處理圖像信息。所以鼓勵孩子用自己的話把這些圖片串聯成一個故事,能夠促進左右腦的聯結,增強胼胝體的功能,讓大腦更有效地運作哦。
今天給大家分享了如何教孩子排序的內容。陪孩子玩這類遊戲,讓他在生活中多做一些整理類的家務,對他今後的學習、生活都大有裨益,一定要堅持做哦。
下一節,我們會講解「模式」的內容,它不僅能培養孩子找規律的能力,是數學學習的重要一環,也是智力測驗中的測試內容,一定不要錯過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