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學到大學,孩子們必須學習的科目之一就是數學。而數學作為主要學科,在考試中非常重要,作為家長,當然要為孩子儘快打好堅實的基礎。這樣在以後的學習生涯中,他們就可以更容易地學習。
因此,家長一直非常重視給孩子數學啟蒙的問題。但是!許多家長在給孩子數學啟蒙時,很容易陷入誤區。
他們在教孩子學數學的時候很多都只是死記硬背。孩子們不明白這些數字的真正含義,仍然可以指著四個櫻桃說它們是六個。事實上,如果想學好數學,總是死記硬背是不行的。
斯坦福教授:數學啟蒙關鍵在「數感」
史丹福大學數學教育教授喬·博勒(Jo boaler)說:「數感是學習數學的基礎。死記硬背只會讓孩子不願意思考數字和數字之間的關係。
雖然博勒教授從不刻意背誦這些數學結論,但這並不意味著她根本不熟悉這些結論。相反,她可以成為數學的教授。一個關鍵的武器就是「數感」。
1994年發表的一項科學研究表明,「越是強調死記硬背,孩子就越不願意思考數字和數字之間的關係,因此很難培養出數感。」
那麼,家長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數感呢?
要想啟發孩子,培養孩子的數感,最好從數量、形狀、長度、組合、時間、組織、歸納等方面入手。
數量:
讓孩子明白「數量」的概念不等於數數。孩子們數數時,只是死記硬背,這是很抽象的。要讓孩子掌握「數量」就需要讓孩子明白「多」與「少」的概念。這一概念對培養兒童的思維有重要意義。
然後,當孩子們理解了「多」和「少」是什麼之後,他們可以加入一些其他幹擾因素,比如大小不一的蘋果和櫻桃,來玩這個遊戲。它必須是一個較大的物體和一個較小的物體。
比如,一堆3個蘋果,一堆5個櫻桃,放在一起,讓孩子判斷,哪邊數量比較多?哪個數量少?通過這種比較,逐漸強化了孩子們的數量的觀念。
形狀:
幾何學是兒童從小到成人都要學習的知識點,是分數比重較大的知識點,也是數學啟蒙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
所以如果你想讓孩子們知道形狀,一個有空間感的積木是一個很好的工具。矩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這些常見的形狀都可以在積木中看到。
而且,積木有空間感,孩子們也能理解立體幾何中前後、左後、上下的位置關係。這樣在孩子們的思維中,形狀和空間的概念就可以逐漸形成。
長度、時間、重量:
事實上,這些概念的培養與「數量」概念的培養十分相似,相當抽象。
所以如果你想讓孩子們理解尺寸的概念,其實可以和理解數量的概念一樣,通過比較同一個物品的長度,然後再與不同物品的長度進行比較。重量也是。
然後稍微困難的部分是時間。
事實上,時間的概念比長度、重量等要抽象得多,因為沒有辦法用實物來比較,所以家長對孩子說:「我10分鐘後回來」,孩子們就不明白了。
因此,平時在向孩子們普及時間的時候,我們可以用「一集動畫的長度」和「奶奶講小故事的時間」來代替,這樣孩子們更容易理解時間的長短。
分類歸納與模式總結:
在生活中,家長很容易培養孩子的一個數感,其實就是分類歸納和模式總結。例如,對盤子、衣服和襪子、短袖和襯衫、不同類型的玩具進行分類
然後從這些看似簡單的分類歸納中,其實可以找到內在的簡單邏輯關係,並對模式進行總結。該模型所總結的能力無論是在學習中還是在孩子未來的工作中都是一種至關重要的能力。
實,從以上幾種方法中,家長可以看出,如果想給孩子一個好的數學啟蒙,決不能讓孩子死記硬背一些數量單位和公式。但是要逐步的幫助孩子樹立這些觀念,培養孩子從具體到抽象、從事物到規律的能力。
推薦一套數學啟蒙繪本,是為了幫助孩子在生活中理解數學的概念。按照從點到線、從線到角、從角到面、從面到體的邏輯,把有趣的數學遊戲融入生活故事,系統、邏輯地寫出了6個生動的繪本故事。
比如,「爺爺的拐杖有多長」就圍繞著爺爺的拐杖。這個小故事使孩子們能夠理解直線、線段和長度的概念。
「喬治的新蛋糕」和「珍妮的新玩具」都是為了幫助孩子們理解生活中的數學概念。而通過對空間和圖形的理解,更有利於幫助孩子更準確地感知世界,也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空間想像力和數學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