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能打孩子?有一種情況該打就打,娃可能長大後更優秀

2020-12-05 育兒深度觀察

執筆:明珠

定稿:蘇子後

當孩子犯錯時,到底要不要打孩子呢?有的父母認為肌膚止痛能讓娃長記性,不打不成器,而有的父母則認為簡單粗暴的體罰只會破壞親子關係,到底要不要打呢?

挨打與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異大

1、性格差異

經常被父母打的孩子,性格比較膽小,普遍聽話懂事,可是遇到事情往往需要徵求父母的意見,不敢擅作主張,缺少主見。而有的孩子因為父母的長期打罵,內心壓抑難過,不良心理長期得不到釋放,進入青春期後會變得特別叛逆。

文中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

2、表達能力的差異

棍棒教育粗暴簡單,是最低端的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如果父母不懂得溝通,孩子的表達能力會受到限制,長期如此,他們會壓抑自身的需求和情感,不懂得與人相處,遇到問題不知如何合理解決,另外,打孩子容易扼殺孩子的天性,讓他們做事中規中矩,缺少靈活性。

3、親子關係的差異

經常被父母打罵的孩子,內心要麼恐懼,要麼就是怨恨,很難與父母親暱,很少跟爸爸媽媽撒嬌,親子之間總是隔著一道牆。如果孩子長期在父母身上得不到尊重和理解,會逐漸對父母失去信賴,孩子容易產生孤獨感、無助感,親子關係會慢慢疏遠。

看到這裡,你肯定覺得不能打孩子,其實不然,遇到某些特殊情況,如果不及時糾正,可能影響孩子一生。

案例

劉女士的兒子壯壯非常調皮,經常在學校裡惹事,不僅欺負同學,還會頂撞老師,是出了名的「小霸王」,老師多次要求劉女士能夠注重家庭教育。

可劉女士夫婦因工作忙,對壯壯疏於陪伴,內心難免有些愧疚,對孩子千般萬般好,即使是犯錯了也不忍心打罵,正因如此,壯壯十分驕縱霸道,動不動就愛發脾氣,甚至各種無理取鬧威脅劉女士。

儘管有時候劉女士很生氣,可她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忍耐,她覺得孩子還小,等到長大了自然就懂事了,可是孩子如今都8歲了,在學校的表現不盡人意,讓老師倍感無奈。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孩子的某些不良行為如果在小時候得不到及時的糾正,長大後會習慣如此,這種以「孩子還小」為藉口的輕易放過,只會助紂為虐。

當孩子犯了原則性錯誤、屢教不改、明知故犯,甚至觸及道德和法律時,父母該打就打,尤其是對父母發脾氣、不尊重長輩、喜歡動手打人等行為,如果反覆說教不聽,可以採用懲罰的方式讓其長記性,為自身行為付出代價,以便養成良好的性格。

正所謂,養不教父之過,適當的棍棒教育不僅能能起到警示作用,樹立父母的威嚴性,還能規範孩子的行為,讓其意識到不對,建立一個正確的規則感和價值觀,他們可能長大後更加優秀,更能約束自身的行為。犯了錯誤卻沒有挨過打的孩子,可能會因父母疏於威嚴管教變得目中無人,不能很好地約束自身的行為,更容易捅婁子、幹壞事。

需要注意的是父母在打孩子時一定要控制好自身的情緒,萬不可在氣得暴跳如雷時打孩子,都說衝動是魔鬼,此時你是情緒的奴隸,這會兒打孩子只是單純的洩憤,往往會欠缺分寸誤傷孩子。

總而言之,父母在打孩子時要張弛有度,既能讓孩子長記性,又不對其身心造成影響。

兩個年齡段的孩子打不得

1、0~3歲

0~3歲的孩子心智不夠成熟,他們某些在父母眼裡的錯誤行為只是為了滿足心理需求,父母的質問和打罵,只會讓其焦慮、敏感、缺乏安全感。並且,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身體發育並不成熟,有的家長脾氣上來了很難控制住情緒,可能力度不當,造成不可逆的身體傷害。

2、青春期

青春期的孩子比較叛逆,他們的自尊心很強,父母如果此時動手打孩子,會讓其感覺到人格被侮辱,得不到尊重和理解,由於身體和心理的特殊發育,青春期孩子的情緒波動較大,行為表達異常激烈,父母的打罵很容易激起孩子的衝動情緒,做出出格之事,這無疑是將娃往火坑裡推。

相關焦點

  • 家有熊孩子怎麼辦?該打還是要打,也是孩子成長的一部分
    自從熊孩子事件逐漸進入大家的視野,很多家長對自家孩子的管教越發上心,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就養出了一個「熊孩子」。孩子肯定都是調皮的,但最讓家長們頭疼的還是,如果孩子真的犯錯了,我們又該怎麼管教?該打就打嗎?
  • 李玫瑾:孩子到了「可怕的兩歲」!這三個毛病不能慣,該打就得打
    在這個階段,孩子已經擁有了自我意識,他們學會了對父母的各種要求說不,而且特別喜歡這樣做。除此之外,他們也會對很多事物都特別好奇,再加上他們的精力充沛,於是就開始惹出很多的麻煩。在這種情況下,孩子的鬧騰過程也就開始了。此時對他們進行管教是非常有必要的,否則就會形成不太好的習慣,以下這些習慣是不能慣的,該打就要打。
  • 一個實驗,讓所有打過孩子的家長陷入沉思
    但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到了各種敏感期,么蛾子層出不窮,還能保持和顏悅色的父母真的不多。老編輯就是這其中的典型,在娃犯熊時被氣得火冒三丈,忍不住揍他一頓,揍完又後悔。在德克薩斯大學醫學部曾經曾有調查顯示,小時候經常被打屁股的孩子,長大後在親密關係中,往往會對伴侶有更高的暴力傾向。
  • 有些部位真不能打,孩子身體的小秘密你了解嗎
    殊不知,這種「體罰」對於寶貝來說,危害很大,尤其是打了不該打的地方,不僅對其身體和心理造成危害,還很有可能會造成不可預估的後果。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案例倩倩已經6歲了,隨著年齡的增長,張女士很少打女兒。
  • 教師打學生手心被通報停課,網友反應不一:「熊孩子」該不該打?
    但絕大多數都會感謝老師恨鐵不成鋼嚴加的管教,越是參加工作後有成就的人,越是感謝老師對自己的嚴厲管教。七八十年代以前的的人上學挨訓挨打是正常現象,那個時期的孩子不好好學習,不僅老師揍,回到家裡,爸爸媽媽也會用腳端,用手扭,甚至用棍子用皮帶打、罰站牆角等行為來訓斥打罵孩子。那時候要是敢和老師頂嘴,學校就會讓請家去學校,挨班主任和教導主任的訓話。
  • 公獅帶小獅子有苦說不出:親生的,不能打!
    如果說有什麼能鎮住獅子,那就是小獅子,它們真的太煩了!肯亞一獅子家族,這天不知為何母獅不見身影,只有2隻公獅在帶孩子。兇猛的公獅遇到這些小屁孩,真的是有苦說不出。兩隻公獅只想躺著睡個午覺,然而一群精力旺盛的小獅子一刻都不放過它們,時不時就跳上去招惹它們。
  • 為何有這麼多孩子在學打橋牌?
    小學生橋牌入門培訓橋牌,雖然被視為是一項高雅的智力運動,但這並不能只理解為只有智商高的人才能打橋牌,更應該認識到,通過打橋牌能有效地開發人的智力。江蘇太倉這個小小的縣級市,目前為什麼有好多中小學校開設了課外橋牌興趣班,學習橋牌的中小學生達數百人?為什麼這些學生家長並不反對自己的孩子在玩牌?就是因為這些學校老師以及家長們,看到了橋牌運動對孩子們智力開發所帶來的實際成效。當然,這些老師和家長對橋牌有這樣的認知,也不是一憱而就的,而是在不斷得到驗證後得出的。
  • 孩子有這4個行為時不要慣,李玫瑾:該打就得打,長大再改就晚了
    李玫瑾教授曾說,孩子有這4個表現時別慣著,該打就要打,長大再改就難了。那麼是哪4個表現呢?家長這時就可以告訴孩子用勺子敲碗不僅很吵,而且很影響其他人,這是不禮貌的行為,寶寶不可以這麼做。我們經常說「無規矩不成方圓」,家長一定要言傳身教,教會孩子最基本上的禮儀和規矩,要是你的孩子不懂規矩,不管是現在還是長大後進入到社會,都會被排斥的。
  • 打蛇為什麼打七寸?為什麼不打頭?
    很多人蛇是沒打過,但是「打蛇打七寸」這句話是聽過很多次了。為什麼打蛇要打七寸呢?這句話引申到現在的意思就是—抓重點,打該打的地方。看過武俠小說沒有,很多人練得了絕世神功,你看似怎麼都打不贏,但是實際上他們都有個罩門,你只要知道他們的罩門,並瘋狂攻擊,那麼你的勝率也就大大提高了。
  • 為什麼中國孩子要打這麼多針疫苗?-虎嗅網
    至今我還記得,在我的孩子來到這個世上最初的 9 個月裡,幾乎每個月都需要跑去接種站接種疫苗,有時因為同時要接種好幾種,醫生會非常體貼地建議今天接種一種,下周再來接種剩下的一兩種,一個月跑幾趟的情況並不少見。當然,我在這裡不是想抱怨孩子疫苗接種得太多,而是,跑接種站的次數,實在是太多了。
  • 83人接種流感疫苗後死亡,這8種情況孩子不適合打疫苗!
    目前並不能說明,這83人的死亡和流感疫苗有直接關係,更可能是死者的原發疾病導致的。死亡病例同一天在同一家醫療機構注射同一批疫苗的接種者沒有出現異常反應。今年情況特殊,新冠肺炎和流感有疊加的風險,有證據表明,如果發生了新冠肺炎與流感的雙重感染,症狀會加重。 推薦60歲及以上老年人、6月齡至5歲兒童、孕婦、6月齡以下兒童家庭成員和看護人員、慢性病患者和醫務人員等人群,每年接種流感疫苗。 3、打了流感疫苗就不會得流感了嗎?
  • 農村老人都說見到壁虎不能打,這句話科學嗎?長大後才明白
    在農村的生活中總有著很多新奇的事情,這些事情讓大家的生活變得更有趣味性。從小的時候孩子們都會在村裡漫天遊蕩,在各種遊戲中尋找著快樂的元素。老人們也都會告訴我們很多的道理,比如說看到壁虎後不能將其打跑,不然會不吉利,這句話科學嗎?長大後才明白。
  • 為什麼說看見壁虎不能打?除了「庇護」,還有另一種道理
    比如說在老人們的眼裡,家蛇不能隨意的敲打,如果將其打死,那家裡則會出現一些變故。雖然聽起來很邪乎,但其實家蛇本身就是以老鼠為食,可以讓家裡少了很多的麻煩,就憑這一點也不能隨意敲打。也有老人認為,家裡如果來了土狗不能將其趕走,要好生餵養,因為它是吉祥的象徵。
  • 為什麼說有靈性的動物不能打
    古代的先民敬畏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歷經幾千年的農耕文化,認為一些和人相處的家畜家畜和自然界的神秘動物具有靈性,因此對這些家禽、家畜自然界的神秘動物產生一種敬畏心理。認為這些動物不能打,如果打了會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因此需要和它們保持一種和平共處的關係。
  • 打「屁股」或影響孩子智商
    提醒:打孩子有損心理健康 兒童保健專家介紹,「打孩子」等暴力教育手段除了讓孩子身體健康受損外,對孩子心理健康也極為不利。用體罰會破壞孩子和父母之間的親密感情,還容易對孩子的心理產生不良影響。
  • 家長打孩子時,這4個部位千萬別打,網友:原來智商是被打低的
    「棍棒教育」在當今社會上是非常不被支持的,都說小孩教育是需要講道理,但是小朋友在一些時期,叛逆的讓家長不知道該怎麼辦好。於是很多家長被小孩的叛逆行為惹毛,就會不受控制的發脾氣,重則直接用手打。《十句話》裡有一這麼一句話:經常被苛責的孩子,學會了苛責;經常被打罵的孩子,學會了仇恨。
  • 今天是國際不打小孩日!
    ,甚至長大後「會不自覺將暴力的手伸向自己的孩子」。「國際不打小孩日」還有一個口號:「請來試試看,至少在今天不要打小孩,或者你將會發現,今天過後的每一天,你都不需要打小孩了。」或輕或重的體罰,被許多家長當做管教孩子的一種方法,但承受一切的孩子的身體和心靈都會受到嚴重的創傷,甚至可能在未來的生活中產生暴力傾向等惡劣影響。
  • 四價宮頸癌疫苗來了,生了娃再打還有用嗎?
    最近有好消息傳來,從17年的11月15日開始,雲南、河南、重慶等地開始接種該疫苗;18年元旦之後,浙江、上海等更多的地區都可接種四價宮頸癌疫苗「佳達修」,這對於咱們來說可是天大的好消息啊!那二價四價怎麼選?打了二價還能打四價嗎?孕期能打嗎?
  • 需要自費的二類疫苗,家長該不該給孩子打?看看過來人的經歷
    曾經有一位媽媽分享了她的經歷:14個月的寶寶沒有打五價輪狀疫苗,結果她的寶寶就感染了輪狀病毒。醫生也說這種病毒沒有特效藥,只能暫時得到緩解,因此孩子進了兩次醫院,受了不少苦。因為當時孩子已經過了打疫苗的年紀,然後媽媽又覺得國外這種疫苗病毒發生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就沒有特別留意,誰知道這麼巧合,自己的孩子就感染上了。
  • 國際不打小孩日 心理專家:暴力行為會被孩子模仿
    國際不打小孩日網友聲音@蛋黃果:第一次聽說「國際不打小孩日」,晚了,我已經成功地被我爹媽男女混合雙打到成為大人了。@唐小維wei:「80後」有多少人是一路被打大的?@劉思雨:有些時候必須打,不然以後長大被別人打,比如拿別人東西、搶別人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