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孩子到了「可怕的兩歲」!這三個毛病不能慣,該打就得打

2021-01-15 暖兒語

孩子在每個階段都有特定的表現,同時家長也需要按照孩子的一些表現,來進行適當的培養。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就很有必要去對其進行觀察。

相信很多家長都特別不喜歡兩歲的孩子,當孩子到了這個階段之後,往往就變得叛逆,不愛聽話,同時也經常惹出很多的麻煩,於是讓家長也感到特別生氣。其實這個時候也是他們習慣養成的階段,大人們的管教也就非常關鍵了。

其實兩歲並不是指他們到兩歲的那個點,而是指1~3歲之間。在這個階段,孩子已經擁有了自我意識,他們學會了對父母的各種要求說不,而且特別喜歡這樣做。

除此之外,他們也會對很多事物都特別好奇,再加上他們的精力充沛,於是就開始惹出很多的麻煩。在這種情況下,孩子的鬧騰過程也就開始了。

此時對他們進行管教是非常有必要的,否則就會形成不太好的習慣,以下這些習慣是不能慣的,該打就要打。

第一、隨意亂摔東西

相信很多家長都碰到過這樣的小孩,一旦他們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然後就開始摔東西,這種小孩我的脾氣特別暴躁,而且也經常以自我為中心,從來都不會考慮別人。在這種情況下,孩子也有可能會養成這種不良的習慣。

父母千萬不能慣著孩子,所以要在這一方面進行適當的制止,讓孩子在有脾氣的時候也能得到控制才行。

沒有人能一直將就孩子的脾氣,所以大人在發現孩子有這種行為時,一定要及時與之進行交流。這是最合理的一種方法,如果孩子屢教不改,那麼就要對其進行一定的懲罰措施,當然這種懲罰儘量是在他們平靜時來進行。

如果孩子正處於生氣的階段,那麼大人進行怎麼樣的懲罰,他們都會不服,只會變得越來越暴躁。所以一定要注意懲罰的時機,然後及時改掉他們的這種毛病。

第二、動不動就打人

這同樣也是一種非常惡劣的習慣,一般在兩歲左右孩子雖然有了一定的意識,但是他們並不能分辨對錯,所以在打人的時候,他們也沒有想到對錯之分,甚至還會打長輩。

在這種情況下,就要及時對其進行制止,要讓他們嘗到一些苦頭,並且在平常也要明確制定一些規則,告訴他們打別人是不對的。如果無意間打到了別人,那麼也要道歉。在這種約束之下,他們也就可以漸漸改掉這種毛病,千萬不要讓他們的這種毛病繼續下去。

第三、熬夜不睡覺

大人可能會因為一些工作而不得不熬夜,但是小孩在平時也養成了熬夜不睡覺的習慣,那麼對他們的成長發育是非常不好的,所以在發現孩子有熬夜的習慣時,一定要及時去制止。

其實很多孩子之所以會出現熬夜,就是因為他們受到了大人的不良影響,所以到了睡覺的時候就要營造出一種睡覺的氛圍,把所有的娛樂設備都給關掉。

在睡覺前可以與孩子一起去聊天,或者是讀一些故事書。可能一開始他們覺得無聊,但時間久了之後他們也就養成了這種習慣,不會有太多的改變。只要漸漸讓他們養成這種早睡早起的習慣,那麼孩子也就不會有太惡劣的行為。

千萬不要讓他們在晚上的時候還看手機,這是非常不健康的一種做法。平常就要規定好看手機的時間,畢竟這個年齡看手機也是沒有什麼用處的,所以要及時進行控制。

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會出現很多的問題,父母經常疏於引導,從而導致孩子性格上的缺陷,外在表現為:自私、暴力、懦弱、孤僻等。

面對這些,父母可能感覺有點力不從心,不妨試試通過閱讀繪本來引導,雙管齊下,會省力的多。

3-8歲是孩子行為習慣和性格培養的關鍵期。父母可以通過繪本故事來引導孩子,讓孩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性格,這對於孩子的一生是非常重要的。

幼兒園老師推薦的這套彩繪注音版《兒童習慣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很不錯,最近一直在讀給自己的孩子聽,寶寶很喜歡,效果很顯著,分享給大家。

包括《養成好習慣》《培養好品德》《媽媽我能行》《勇敢做自己》《輸了沒關係》《分享讓我很快樂》《我不亂發脾氣》等。

全套共20冊,原價200,限時優惠,現在購買只需69,平均一冊不到3塊5。點擊下面連結即可購買

總的來說,孩子們自身的習慣養成是非常重要的。在這一過程中,如果能夠有不錯的表現,那麼自然可以擁有突破,所以在面對孩子的時候,一定要讓他們去進行更多的提升,改掉他們的各種毛病。

如果孩子表現得特別抗拒,那就適當採用一些強硬的方法,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及時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雖然在改變壞習慣的過程中,孩子有的時候會感覺非常委屈,但這也是他們必須經歷的。只有這樣才不會影響到他們之後的發展,所以身為家長的我們必須要有所行動才行。

相關焦點

  • 孩子有這4個行為時不要慣,李玫瑾:該打就得打,長大再改就晚了
    為人父母者,都需要面對和孩子交流中的不少難題。幼年期子女心智不成熟,如何幫助他們樹立規則意識,同時保護孩子的童心?李玫瑾教授在節目中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孩子在六歲之內有兩個臺階, 第一個臺階叫情感撫養,第二個臺階叫性格培養。情感撫養是0到3歲,性格培養是3到6歲。這兩個臺階都是人一生墊底的。
  • 李玫瑾:為了孩子智力發育,家裡再「窮」這幾樣東西也不能斷太早
    說到李玫瑾教授,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很多人雖然沒有聽過她的育兒課,但肯定都聽過她的育兒觀點。李玫瑾教授認為:孩子的智力發育跟遺傳因素、飲食、後期培養都有很大的關係。我們沒辦法改變基因,只能從孩子飲食、培養等方面促進孩子智力開發。
  • 孩子不聽話都是慣出來的?人民日報:教你如何不打不罵管教孩子
    這類的事情出現越來越頻繁;女兒要看電視,她便說:「你不讓我看電視,我就不讓你工作。」如果女兒要買一條粉色的裙子,她便說:「如果你不給買裙子,我就不去上學了!」女兒要挾的東西越來越多。有人安慰這位媽媽說:「孩子還小,不過分就可以了。」
  • 喜歡讓孩子寫保證書的父母,不妨讀下李玫瑾的語錄,會後悔莫及!
    ——李玫瑾讀完李玫瑾的語錄,相信很多做父母的也恍然大悟了,多少父母話說到了,還要逼著孩子寫檢討書,保證書,貼在牆上,每天讓孩子讀一篇,這樣這的對孩子傷害太大了,也難怪孩子會對那些父母不恭敬,李玫瑾也說過,要讓青春期的孩子承認錯誤是很難得,要講究方法。
  • 李玫瑾教授: 不要讓孩子學會用哭鬧解決問題, 教會孩子溝通很重要
    寶媽無奈上網求助 原來,這位寶媽有一個五歲的兒子,在家裡的時候經常大哭大鬧,不僅讓寶媽頭疼心煩,還吵得鄰居上門投訴。 「我這個兒子,打不得罵不得,說他一句就哭上了。有時候事情不順著他的意,他也會嗷嗷大哭。真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希望各位寶媽能夠教教我,這孩子到底該怎麼治?」
  • 李玫瑾:孩子睡覺時有這3個反應,說明大腦發育好,智商低不了
    李玫瑾教授認為,與其給孩子買各種提高智商的營養品,不如提高孩子的睡眠質量,而且她還說道「孩子在睡覺時如果有這3個反應,說明孩子的大腦發育好,將來智商也低不了」。這一話題引起了很多家長好奇,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李玫瑾教授指的是在睡覺時有哪三種反應吧。
  • 為什麼不能打孩子?有一種情況該打就打,娃可能長大後更優秀
    看到這裡,你肯定覺得不能打孩子,其實不然,遇到某些特殊情況,如果不及時糾正,可能影響孩子一生。案例劉女士的兒子壯壯非常調皮,經常在學校裡惹事,不僅欺負同學,還會頂撞老師,是出了名的「小霸王」,老師多次要求劉女士能夠注重家庭教育。
  • 李玫瑾:如何培養出快樂、溫暖、人格健全的孩子?
    在公開場合,李玫瑾教授不止一次這樣公開呼籲。 源於美國的「哭聲免疫法」曾一度風靡全球,年輕的中國父母也追捧不已——孩子哭鬧時不能馬上抱起,這樣有利於培養孩子獨立睡覺的好習慣,避免養成哭鬧的習慣。 李玫瑾教授不同意這種觀點。
  • 李玫瑾:現在的孩子為什麼動不動就想輕生?馬未都:缺乏挫折教育
    針對個問題,李玫瑾教授和文化學者馬未都,在參加綜藝節目《圓桌派》時,給出了正確答案,馬未都說:我覺得,在整個教育系統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挫折教育,就是人一定要知道自己有不成的地方,現在的家長總喜歡向孩子灌輸成功學,鼓勵、教育孩子如何取得成功,但卻意識不到人一生中取得成功的概率很小,但遭遇挫折的概率卻很大。
  • 家裡再窮,這4樣東西也不能斷太早,李玫瑾:會影響孩子大腦發育
    近來發覺李玫瑾教授在網絡上的育兒講座越來越火了,李玫瑾教授是我國著名的犯罪心理學專家,因犯罪心理問題許多有源於人早期的生活環境故此李玫瑾教授在研究的過程中時常會了解兒童的一些行為和表現,正是因這種長期的調查和了解,讓李玫瑾教授針對育兒方面也擁有 自己的獨特的見解。
  • 小學生寫試卷能「懶」到什麼地步?老師看了想打叉,卻挑不出毛病
    不過,也些孩子在學習中耍起了小聰明,答題不走尋常路,"偷懶"到了極致,讓老師束手無策,想打叉又覺得沒毛病。小學生寫試卷能"懶"到什麼地步?小學生寫試卷到底能有多懶?"交白卷"只是最簡單的偷懶方式,更聰明的孩子已經開始鑽題目的漏洞了。
  • 孩子睡覺時若有這三個反應,李玫瑾:暗示大腦發育快,將來雙商高
    李玫瑾教授相信很多父母應該都知道,她是中國公安大學的犯罪心理學教授,專注於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學。在育兒領域也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她的育兒觀被廣大父母所認可。她的育兒觀在網絡上非常的火爆。並且多次上過育兒類節目,給許多家長解決了疑惑。
  • 李玫瑾:好孩子是管出來的!6歲前管什麼?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現在的家庭大多都一兩個孩子,家長對孩子可以說是百般依賴,吃的穿的都會儘自己最大能力給孩子最好的。可以說很多孩子都是在「蜜罐」裡長大的,不論孩子犯什麼錯誤,家長都捨不得打孩子。有的家長會說以前總說要給孩子自由,讓孩子在愛的環境下長大難道錯了嗎?其實愛孩子、給孩子自由本沒有錯,不過這不代表「溺愛孩子、放縱孩子」。
  • 李玫瑾教授提醒:這四樣東西不能斷太早,可能會影響孩子大腦發育
    尤其是有了孩子之後,家庭的開銷會翻一倍,有的家長為了經濟方面的考慮,認為孩子只要吃飽穿暖就行了,剩下的該省省,但這樣的想法是不對的。李玫瑾是我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同時也是一名優秀的育兒專家,近幾年關於她的講座得到很多家長認可,對於養育孩子,李玫瑾教授提醒:家裡面再窮,這四樣東西不能斷太早,可能會影響孩子大腦發育!
  • 李玫瑾直言:孩子「看電視」和「不看電視」,差距可不是一星半點
    導語:李玫瑾直言:孩子「看電視」和「不看電視」,差距可不是一星半點現如今社會,很多80後父母都是家中的獨生子女,在自己成家之後,基本都是跟老人一起住,那麼一家「三代」已經成了現如今社會的一個整體現象。為此小媛還專門諮詢了有關這方面的問題,孩子看電視其實不是什麼大問題,只要能合理地安排好時間就行,若是無節制的無安排地看,肯定是不行的。對此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也曾說過這個話題,深受廣大父母家長的認可。李玫瑾直言:孩子「看電視」和「不看電視」,差距可不是一星半點。
  • 事關中印邊境,中國專家給出說法,不能慣印度的壞毛病
    ,絕對不能慣下去針對中印兩國的邊境問題,中國專家也給出了說法。在討論這個話題的時候,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劉友法表示,印度這種蠶食爭議領土的壞毛病,我們絕對不能再慣下去了。而如今,在面對我們的時候,印度又想故技重施,所以,劉友法認為,印度這個壞習慣,絕對不能再慣下去了。要知道,中印邊境問題可不是一天兩天就能解決的,所以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印度可能隔三差五就會搞一些小動作,逼著中國做出動作。
  • 被慣得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 該如何糾正?
    你家孩子有沒有說過這句話:我不管,我就要!爸爸媽媽的寵愛,爺爺奶奶的無條件滿足,讓孩子漸漸的被慣得以自我為中心,認為人人都要滿足他。久而久之,孩子形成自私自利,性格暴躁的壞毛病,也很難融入集體生活。原來是一位媽媽想讓孩子給同行的其他孩子分享零食,但是孩子死活不願意。剛開始這位媽媽還耐心的說:「寶寶,剛剛小朋友們都給你分享了他們帶的零食,你也吃得很開心,所以現在我們也要分享給他們呀。」不料,這孩子哭得更兇了:「我不要分享,我的都是我的,他們的也是我的。」 其他小朋友看到這個情況,連忙說:「阿姨,沒關係的,我們不吃。」一時間,這位媽媽無比尷尬。
  • 被慣大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慣子如殺子,溺愛出逆子」,這句話帶來的恐慌,曾經貫穿一代人的成長。無數家長將它放大,極端化,然後作為自己的育兒座右銘,用它剝奪孩子被愛的權利,毀掉孩子一生的安全感。每當女兒撒嬌或者求助,陳姐都會將她推回戰場:「不慣你這臭毛病!」女兒八歲時,有一次回家哭著和她說:「媽媽,你幫我去打小武!」陳姐不僅沒問原因,還一臉嫌棄:「哭什麼!沒出息的樣子!早跟你說那家人不好,你招惹他們幹嘛!」後來,孩子再沒為任何事情求助過她。
  • 李玫瑾:孩子學習總「三分鐘」熱度?培養專注力,試試這3個方法
    我的一個老師朋友說過,班級裡學習好的同學他們身上往往都都有一個共性,就是只要在學習的時候,都會非常認真,外界的聲音很難打擾到孩子,這樣的孩子專注力都比較強。而班級裡學習中等或者末等的孩子,他們的專注力都比較差,常表現為上課不認真聽講,寫作業也不能老實的坐著。
  • 李玫瑾教授:孩子有這3個特徵,說明右腦很發達,是個學霸苗子
    李玫瑾是心理學教授,同時她在育兒方面也有很多接地氣的方法,頗受關注。 李玫瑾教授曾在某次講座中說過:孩子有這3個特徵,說明右腦很發達,是個學霸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