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慣得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 該如何糾正?

2020-11-23 愛學生智能終端

你家孩子有沒有說過這句話:我不管,我就要!

爸爸媽媽的寵愛,爺爺奶奶的無條件滿足,讓孩子漸漸的被慣得以自我為中心,認為人人都要滿足他。久而久之,孩子形成自私自利,性格暴躁的壞毛病,也很難融入集體生活。

某次坐動車去廣州出遊時,安靜的車廂中突然響起了小孩的哭鬧聲:「我不給,不給,都是我的!」原來是一位媽媽想讓孩子給同行的其他孩子分享零食,但是孩子死活不願意。剛開始這位媽媽還耐心的說:「寶寶,剛剛小朋友們都給你分享了他們帶的零食,你也吃得很開心,所以現在我們也要分享給他們呀。」

不料,這孩子哭得更兇了:「我不要分享,我的都是我的,他們的也是我的。」 其他小朋友看到這個情況,連忙說:「阿姨,沒關係的,我們不吃。」一時間,這位媽媽無比尷尬。

相信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困擾,那麼面對已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我們該如何去引導去糾正呢?

讓孩子明白,他不是「宇宙中心」

愛學生認為:首先要讓孩子「去中心」,讓他明白並不是人人都圍著他轉,即使是父母,親人也不會滿足他無理的要求。那麼,這就要求父母和爺爺奶奶學會去拒絕孩子,對孩子說「不」。

教孩子學會感恩

感恩是道德的根源。作為父母要引導孩子感恩父母的養育,感恩朋友的幫助,感恩旁人的友善,感恩努力的自己。如果一個孩子常懷感恩之心,他就會為別人考慮,而不是一切「以我為中心」。

在生活中,父母可以從教孩子學會說「謝謝」開始培養,感恩他人的給予和幫助。

教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換位思考,為他人著想,不僅是公關道德,更是予人予己最大的善意。

正如前面提到的在動車上哭鬧的孩子,因為他的無理取鬧,整個車廂的人都被打擾了。一個把天性凌駕在社會規則上的熊孩子,父母該反思了。

相關焦點

  • 孩子有這4個行為時不要慣,李玫瑾:該打就得打,長大再改就晚了
    為人父母者,都需要面對和孩子交流中的不少難題。幼年期子女心智不成熟,如何幫助他們樹立規則意識,同時保護孩子的童心?李玫瑾教授在節目中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孩子在六歲之內有兩個臺階, 第一個臺階叫情感撫養,第二個臺階叫性格培養。情感撫養是0到3歲,性格培養是3到6歲。這兩個臺階都是人一生墊底的。
  • 被慣大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每當女兒撒嬌或者求助,陳姐都會將她推回戰場:「不慣你這臭毛病!」女兒八歲時,有一次回家哭著和她說:「媽媽,你幫我去打小武!」陳姐不僅沒問原因,還一臉嫌棄:「哭什麼!沒出息的樣子!早跟你說那家人不好,你招惹他們幹嘛!」後來,孩子再沒為任何事情求助過她。
  • 李玫瑾:孩子到了「可怕的兩歲」!這三個毛病不能慣,該打就得打
    孩子在每個階段都有特定的表現,同時家長也需要按照孩子的一些表現,來進行適當的培養。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就很有必要去對其進行觀察。相信很多家長都特別不喜歡兩歲的孩子,當孩子到了這個階段之後,往往就變得叛逆,不愛聽話,同時也經常惹出很多的麻煩,於是讓家長也感到特別生氣。其實這個時候也是他們習慣養成的階段,大人們的管教也就非常關鍵了。
  • 教育孩子要「3不管2不慣」,娃的專注力更集中,將來成績差不了
    因此, 想要提高孩子的專注力,教育孩子時,家長要做到「3不管2不慣」。「三不管」一、不管孩子是不是渴了、餓了皮尤研究中心在2014年發表了關於兒童專注力的報告,家長的頻繁打斷是破壞孩子專注力的主要原因。
  • 孩子這3種表現,說明情商低,家長要及時糾正,以後孩子受歡迎
    她指出:情商低的孩子,家長如果發現了問題,就要及時幫助其改正。孩子這3種表現,說明情商低,家長要及時糾正,以後孩子受歡迎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情商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美國情商之父丹尼爾.戈爾曼:情商包括認識情緒、管理情緒、自我激勵、處理人際關係、認識他人情緒。而情商較低的孩子,在這五個方面很可能有所缺失。1、孩子沒辦法克制自己的情緒,常常「陰晴不定」。
  • 飯桌上,有以下表現的孩子長大後不孝順,不糾正的父母會自食苦果
    文|文兒百善孝為先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一環,每一位做家長的都在思考如何把孩子培養成孝順感恩的人。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想知道孩子是否孝順也不必等長大,只需要觀察孩子的言行舉止中即可,尤其在飯桌上。
  • 孩子作息時間不規律,日夜顛倒,如何糾正他把作息時間改過來?
    孩子作息時間不規律,日夜顛倒,如何糾正他把作息時間改過來,說狠話的話他根本不聽?很榮幸能回答這個問題。我是尹老師,一名從教30年的老教師,在家庭教育方面有些心得,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您。作息時間不規律,日夜顛倒,是如何造成的?
  • 孩子有這3種性格表現,家長不要順其自然,趁早糾正孩子才能更好
    現在是男女平等的時代,孩子有這3種性格表現,家長不要順其自然,趁早糾正孩子才能更好!性格軟弱、自閉性格軟弱的孩子習慣逆來順受,經常會被欺負,不要低估小孩子的殘忍。校園欺凌的新聞裡,很多小孩子欺負同齡人的手段是成年人都為之震驚的,如果孩子不反抗,只會讓欺凌者變本加厲。孩子性格自閉不擅長傾訴的話,則會讓這種情況惡化,到時候,孩子求救無門,只能在內心痛苦直至心理扭曲。
  • 如何糾正孩子挑食?
    2、挑食的孩子如果在一邊吃一邊玩的話,就會使吃飯的時間過長就會影響營養的攝入,同時造成胃腸道出現紊亂現象,影響消化與吸收。如果不能夠及時糾正,就會導致生長遲緩,甚至停滯的現象。 3、挑食會使孩子的食慾減退,長此以往,就會導致營養不良以及營養性的貧血,就會有抵抗力下降的現象,容易患上一些感染性疾病,以及消化道上的疾病。
  • 平舌音、翹舌音 孩子傻傻分不清如何糾正
    平舌音、翹舌音 孩子傻傻分不清如何糾正時間:2018-03-23 13:13   來源:麼麼親子網綜合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平舌音、翹舌音 孩子傻傻分不清如何糾正 過年的時候,見到了朋友4歲的兒子,長的乖巧可愛。他跑到我跟前,對我說:阿姨,我有一個同志,你要看嗎? 同志?
  • 孩子太過自我?巧用「投射效應」,避免孩子產生「自我認知偏差」
    文 | 林竹媽咪(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有的孩子在人際關係中自卑,因為他們總是害怕自己的一舉一動,對同齡人造成困擾,被別人不喜歡;有的在與人來往時,非常自負,因為在這些孩子的眼裡,自己眼裡心裡的世界就是全部,以自我為中心,是這種類型的孩子,身上最明顯的標籤。
  • 孩子不聽話都是慣出來的?人民日報:教你如何不打不罵管教孩子
    有人安慰這位媽媽說:「孩子還小,不過分就可以了。」也有人腹誹:「這熊孩子分明就是慣出來的。」還有媽媽說:「孩子講條件的這個毛病一定要趁早幹預,不然後果不堪設想。」有些孩子純粹是「小霸王」,比如,即使和長輩一起吃飯,這個小朋友也要先動筷子,不然誰都不能吃。孩子不聽話,甚至威脅大人,弄得家長很是無可奈何的,怎麼才能在不打不罵的基礎上管教孩子並且能讓孩子聽話呢?
  • 拼命地尋求認可,恰恰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表現
    在重讀《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時,讀到:一味拘泥於認可欲求的人也是極其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我一下子被擊中了,我一直以為,尋求他人認可,是犧牲了自己,可沒想到,恰是自私的表現。比如,作為孩子,他非常努力的學習,想通過分數來獲得父母關愛。在這樣孩子的腦海中,他認為,父母的愛與他的成績是成正比的,為了能獲得這樣的愛,他就拼命的學習,而一旦考試不好,他就會覺得,自己不配得到父母的愛。你看,孩子真正關心的是他們能否能得到父母的愛,並非是真正的在關心父母。你可能會說,也有很多孩子就是為父母而努力學習,他們是真正的關心父母。
  • 孩子總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教會孩子「自我認同」,孩子更自信
    自幼謹言慎行,積極進取的她,最終掉進了自我懷疑裡,難以自拔。許多孩子在幼年的時候就因為各種原因對自己的接受程度很低,簡言之就是對自我的「認同感」極度缺乏,與其說是沒有自信,倒不如說是他們比較沒有自我,總是在尋求他人的認可,卻總是覺得不夠,內心安全感極低。孩子總是認為自己一無是處,存在的多餘性傷害,是「認同感」喪失帶來的惡果。
  • 同一個問題換個方式問,孩子就答錯?「三山實驗」證明不是孩子笨
    生活中,我們仔細觀察會發現,仍然有一部分孩子,即便是6、7歲之後,也沒有脫離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習慣,甚至變得更加的"以自我為中心"。在飯桌上見過一個9歲的孩子,愛吃的菜一上來,就吵著要把菜端到自己面前,媽媽說不行後,就開始哭鬧、胡攪蠻纏,嚷著說"我愛吃的,就得給我一個人吃"。
  • 孩子偏食挑食影響身高發育,如何糾正壞習慣
    找出原因,從源頭糾正偏食壞習慣 形式偏食挑食的原因可能有這些: 1.家長的有求必應 孩子在初時出現一些飲食偏好,父母就有求必應,甚至給予孩子吃更多這個單種食物,總是這樣的話,會讓孩子的口味越來越刁鑽,只挑喜歡的吃。
  • 扭曲人格形成,禍害孩子一生,父母難辭其咎
    良好的教育方式決定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在孩子幼小的心靈根植一顆充滿希望的種子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責任。鄰居家的孩子帥帥,總是喜歡以自我為中心。自我保護欲望會非常強,各方面都與大眾顯得格格不入,也不懂的如何轉化學習、生活和工作上的種種壓力,有時候會突然表現的很乖張甚至會作出過激的行為。
  • 為什麼孩子很自私?三山實驗:兒童自私是自我保護的本能
    現在很多的父母在遇到類似的情況時,都拿孩子沒什麼很好的辦法,只能唉聲嘆氣的說一句:這孩子怎麼這麼自私啊!但我們有沒有想過孩子為何會這樣呢?那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小孩為何會如此自私呢?l 孩子為何會有自私表現?著名心理學家讓·皮亞傑做過這樣一個有關兒童的實驗,並將試實驗命名為—三山實驗。
  • 孩子學習沒動力,運用自我決定理論,尋找孩子內在驅動力自主學習
    如果孩子出現對於學習沒有動力,則是因為孩子對自己進行了消極的自我驗證。對於目標,消極的自我驗證會讓孩子產生無論自己怎麼努力都無法達成的心理,而父母如果再反覆的對此加強,更會導致孩子不想去學習。反之,積極的自我驗證則是為自己打氣加油,會相信自己能夠去完成目標,結果也會證實自己是可以做到的。
  • 孩子不愛妥協怎麼辦?可能是自我意識覺醒,三招或能讓孩子妥協
    但是說了很多利弊,孩子就是不為所動,而且還希望媽媽不要再管束。毛毛從小就很有主見,他喜歡的事情,媽媽基本上都不會過多參與。誰能想到,正是這種「放縱式」的教育,讓孩子養成了固執的思想。孩子為何那麼固執不願妥協呢?想要改正孩子身上的一些壞習慣,自然得要先知道這種習慣的來源,這樣才便於接下來的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