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孩子有沒有說過這句話:我不管,我就要!
爸爸媽媽的寵愛,爺爺奶奶的無條件滿足,讓孩子漸漸的被慣得以自我為中心,認為人人都要滿足他。久而久之,孩子形成自私自利,性格暴躁的壞毛病,也很難融入集體生活。
某次坐動車去廣州出遊時,安靜的車廂中突然響起了小孩的哭鬧聲:「我不給,不給,都是我的!」原來是一位媽媽想讓孩子給同行的其他孩子分享零食,但是孩子死活不願意。剛開始這位媽媽還耐心的說:「寶寶,剛剛小朋友們都給你分享了他們帶的零食,你也吃得很開心,所以現在我們也要分享給他們呀。」
不料,這孩子哭得更兇了:「我不要分享,我的都是我的,他們的也是我的。」 其他小朋友看到這個情況,連忙說:「阿姨,沒關係的,我們不吃。」一時間,這位媽媽無比尷尬。
相信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困擾,那麼面對已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我們該如何去引導去糾正呢?
讓孩子明白,他不是「宇宙中心」
愛學生認為:首先要讓孩子「去中心」,讓他明白並不是人人都圍著他轉,即使是父母,親人也不會滿足他無理的要求。那麼,這就要求父母和爺爺奶奶學會去拒絕孩子,對孩子說「不」。
教孩子學會感恩
感恩是道德的根源。作為父母要引導孩子感恩父母的養育,感恩朋友的幫助,感恩旁人的友善,感恩努力的自己。如果一個孩子常懷感恩之心,他就會為別人考慮,而不是一切「以我為中心」。
在生活中,父母可以從教孩子學會說「謝謝」開始培養,感恩他人的給予和幫助。
教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換位思考,為他人著想,不僅是公關道德,更是予人予己最大的善意。
正如前面提到的在動車上哭鬧的孩子,因為他的無理取鬧,整個車廂的人都被打擾了。一個把天性凌駕在社會規則上的熊孩子,父母該反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