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太過自我?巧用「投射效應」,避免孩子產生「自我認知偏差」

2021-01-11 林竹媽咪

文 | 林竹媽咪(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有的孩子在人際關係中自卑,因為他們總是害怕自己的一舉一動,對同齡人造成困擾,被別人不喜歡;有的在與人來往時,非常自負,因為在這些孩子的眼裡,自己眼裡心裡的世界就是全部,以自我為中心,是這種類型的孩子,身上最明顯的標籤。

其實孩子太過自我有原因,了解「投射效應」,解決孩子自我認知偏差的問題,減少自負。

朋友小喬家有個7歲的孩子,因為爸爸媽媽的身材都比較好,個子高挑,所以孩子的身高在一眾朋友當中,非常出挑。

以前在老家的時候,孩子很容易信息小孩子之間的事情鬧彆扭。比如玩具怎麼分,遊戲誰主導,誰扮演哪個角色等,那個時候小喬覺得,是不是孩子不習慣和這些孩子來往,才會變得不受歡迎呢?

後來小喬發現,孩子不是因為其他的小朋友在性格或者素質參差不齊而變得不被人接受,而是因為太自我。

觀察中小喬了解到,孩子經常說別人太矮了,以後長大了沒有什麼用,而且不容易被人喜歡,瘦瘦小小的像營養不良一樣,是家裡人不給吃飯的嘛。類似的話在小喬聽起來都非常刺耳,更別說其他的孩子。

小喬也曾提醒過孩子,凡事要將心比心,不能用那些惡言惡語去對待自己的朋友,這樣不禮貌。但是此時孩子會反問一句:「難道不是那樣嗎?就是這樣的吧。」

孩子自以為是的道理,並不符合大眾的判斷,只看到自己,看不到別人的處事方法,需要改變。

為什麼有的孩子習慣於以自我為中心?

1、家庭環境影響

許多家庭孩子都很少,最多也就是兩個,所以那麼多家長,對於幾個孩子肯定是又疼又愛,這就使得孩子一度被滿足,包容,犯錯了也不知道,習慣性接受,自然容易形成這樣的心理習慣。

2、潛意識所致

其實孩子那些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他們內心最真實的想法,也就是「童言無忌」,由於潛意識的思想,他們沒有辦法理解別人,脫口而出那些傷人的話。

孩子太自我不可取,孩子不僅人際關係緊張,成長也會受阻,父母要重視。關於投射效應,父母早知道,早幫助孩子。

投射效應有哪些表現形式?

1、願望投射

比如孩子希望自己成為遊戲的主角,他會自然而然地覺得,這是應該的,別人也會這樣想,否則就是不正常的。孩子把自身的願望合理化,覺得他人也應該如此,是投射效應中最直接的表現形式。

2、情感投射

有句話叫「情人眼裡出西施」,就是說一個人喜歡對方,就會優化對方所有的缺點,放大對方所有的優點,覺得對方什麼都好。相反,如果討厭一個人的話,那麼對方做什麼,自己都會感覺很討厭,會把錯誤放大。這就是投射效應中的情感投射。

3、相對投射

因為對彼此的認知都非常少,尤其是孩子對於別人的認識比較淺,所以特別容易出現相對投射。舉個例子,孩子覺得自己不喜歡這個遊戲,也會覺得別人不喜歡,想當然地結束或者更換遊戲,不尋求對方的意見,這就是相對投射。

投射效應大多會對孩子產生負面的影響,家長想要孩子改變行為和思想,避免人際關係中的矛盾,便需要好好想想對策。

警惕孩子的「自我認知偏差」,家長可以利用「投射效應」

由於孩子自我意識發展,自我認知產生偏差,把自己當成了世界的中心,所以常被外界影響,造成不好的結果。這幾個方法家長不妨試試,利用「投射效應」改變孩子。

1、不把孩子當做家庭中心

因為孩子是家庭的焦點,所以他們很容易把世界的中心也放到自己的身上,自然容易以自我為中心,不把別人的意見放在眼裡。因而,家長們不要把孩子當做家庭的中心了,適當轉變。

2、鼓勵孩子多融入集體

融入集體可以讓孩子多多學習如何與人相處,了解自己的缺點,別人的優點,通過活動帶來的刺激和喜悅,引導孩子融入團隊,考慮別人的感受,多多放低自己,不要把別人的包容好當成習慣和理所當然。

在這裡提醒大家,想幫娃找到歸屬感與價值,家長可以利用「投射效應」,解決孩子太自負的問題。

(圖片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這裡是林竹媽咪,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孩子習慣性依賴家長?巧用「青蛙效應」,讓孩子學會自我獨立
    一看到孩子又哭又鬧的,他的父母也就心軟了。如今林林都上初中了,每天寫作業還得要父母陪在身邊,買什麼衣服也要父母幫著做決定。孩子為什麼會習慣性依賴家長?1、父母插手過多《解放父母解放孩子》中就有強調過一件事情,作為父母不要去搶奪孩子的一切。孩子習慣性地依賴父母,往往不是孩子的錯,而是父母的插手過多,控制了孩子的一切。
  • 孩子容易被人影響?善用「鏡中我效應」,讓孩子認識真自我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望子成龍,但是父母選擇的教育方式是不同的,有的父母面對孩子的問題總是喜歡批評,但是有的父母就會溫柔的指導,不同的教育方式下,必然會產生不同的教育結果。我們把這個理念過渡到孩子身上,就是孩子對自我的認識是通過自己周邊的人互動形成的,建立在別對自己的評價之上,將這個概念運用到孩子身上,就變成了孩子個人自我概念的建立,是在與父母、身邊的人的互動中形成的。
  • 人生的目的在於認知自我和產生影響及價值-認知自我(方法論)
    探索自我是一個反覆的,不斷發展的過程。尤其是在細節上,需要我們去反覆的思考和總結,再結合實際加以驗證。正所謂「細節決定成敗」。其實,早在兩千多年前,春秋末期思想家曾參,就如何認知自我給出了一個最基礎的方法--「吾日三省吾身」,這句話出自《論語》。其核心就是「內省」。
  • 父母還在罵孩子?「鏡中我效應」父母要了解,別毀了孩子的自信!
    有的父母總是抱怨,自己的孩子膽小不自信,遇到機會也不敢把握和挑戰。父母在抱怨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其實孩子的自信心,大多源於父母對他們的看法! 教育類真人秀節目《少年說》裡有過這麼一期,一位名字叫做璟頤小女孩上臺吐槽自己的母親,總是拿她和別人家的孩子比,嫌棄自己不如別人。
  • 「心理投射效應」一席談
    愛子心切,她認為兒子一定也很冷,這種認知就有些偏差了。其實不只是她,有好多人都是這樣認為的。  蔬菜多吃,的確營養健康,但是和肉類比較起來,口味偏差,孩子們大都不喜歡。孩子需要長身體,肉類可以多吃,蔬菜可以勸孩子吃些,不能全讓孩子吃蔬菜。  究其本質,這位母親的行為心理學上稱之為投射效應。
  • 趣談人生三大錯覺;幽靈震動、達克效應及投射效應
    真正的人生三大錯覺是:幽靈震動、達克效應及投射效應。一,幽靈震動。所謂的幽靈震動綜合症是指手機雖然沒有響起鈴聲,但用戶卻產生這種錯覺。幽靈震動綜合症是預期焦慮的結果,影響近70%的手機用戶。這些用戶已經非常習慣於手機響動,大腦會在他們「需要」的時候,讓他們產生手機響動的錯覺。
  • 「巴納姆效應」並非自欺欺人,心理學:合理利用能幫娃完善自我
    顯然不太可能。 所以很顯然,巴納姆效應和人們的主觀驗證有著很大的關係,只要我們願意相信,那麼就會出現強烈的心理暗示,即便是毫不相關的兩個事物,也能在人們的主觀意識下建立關係,形成邏輯性。
  • 擺脫職場焦點效應,需要有清楚的自我認知
    焦點效應就是自我放大影響力,認為旁邊的人都很在乎你,自我認為是焦點形成的效應! 我們都有一上臺,或者一開會發言就會緊張的情緒,因為這種緊張而導致恐慌,要向擺脫焦點效應,首先我們要明白焦點效應產生的誘因。那為什麼會有這種情緒產生呢?
  • 孩子做事總缺乏信心?家長巧用「歸因理論」,助娃找到自我認同感
    很多家長會認為孩子出現這樣的情況可能是因為孩子的性格天生比較內向,不能像那些性格外向的孩子一樣一開始就能夠有充足的自信去做一些事情。同時家長也比較無奈,因為面對孩子這樣的情況,只能用一些簡單的鼓勵話語來激勵孩子,有些情況下家長的語言能夠對孩子產生作用,但有些情況下卻依然無濟於事。
  • 自我知覺理論和歸因偏差
    雖然歸因的進行會遵循一些特定的標準或法則,但是,人們在進行歸因的時候,並不一定會遵循這些法則,而是表現出一些相當明顯的有趣的偏差,這些偏差有的來自於認知過程本身的局限,有的則來自於人們的動機。下面我們將列舉一些比較常見的歸因偏差。 (1)基本歸因錯誤。基本歸因錯誤指的是這樣一種傾向:人們往往將行為歸因於內部穩定的性格特徵,而忽視引起行為的外部環境因素。 瓊斯和戴維斯認為,正確的、理想的歸因應該是這樣的:如果行為是自由選擇的,就可以歸因於行為者自身的原因;如果行為是在外部限制的作用下產生的,就應該歸因於外部因素。
  • 孩子「懶惰不上進」怎麼辦,巧用「馬蠅效應」,孩子越來越自律!
    一是父母給了孩子太多的愛。什麼叫太充裕,換句話說就是太嬌生慣養,誠然,如今的家庭大多是一個或兩個孩子,可以說兩個孩子更多。所以基於此,很多家長會給孩子太多的愛,希望給孩子提供更好的家庭生活、更好的教育。這個想法是對的,但是你有沒有想過這種愛會讓孩子變得不正常?換句話說,他還明白前進的意義嗎?。
  • 孩子對自己外貌不滿意該怎麼辦?心理學:關鍵是提升娃的自我認知
    兒童成長心理學認為,2歲半到6歲是孩子的審美敏感期,審美觀的雛形就起源於這個時候孩子對"美"的基本認識。如果在這個階段,父母總是沒有原則性地誇孩子,說他們長得好看,長得漂亮,那麼很容易引起孩子自我認知的混亂。
  • 孩子學習不「開竅」?自我驅動力的覺醒是關鍵,父母別幫倒忙了
    那想要孩子開竅,我們首先要了解,為啥孩子就是不開竅呢?有以下2個原因,大腦神經網絡沒打通和認知構架沒建立起來兩種。 二、大腦認知框架沒建立起來 孩子大腦不開竅,就是因為在不斷長大的這個過程中,沒有的到不斷提升認知的框架,大腦對於知識的儲備是零散的,很片面,就是不夠具象。
  • 闢謠:「巴納姆效應」不只是自欺欺人,合理利用可以幫你完善自我
    但正是因為這些愛,讓孩子失去了很多自我。早在2000年前,古希臘人就提出來「認識自己」的觀念,並將這一觀念刻在阿波羅神廟的門柱上。雖然這一中確理念很早被人類發掘提倡,但能夠做到的卻不多。在這方面研究中,心理學的「巴納姆效應」起到重要作用。
  • 孩子總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教會孩子「自我認同」,孩子更自信
    一、「自我認同感」對孩子的成長意義所謂「認同感」指的是一個人對於自身的接受程度、認可程度,它由他人評價和自我評價兩個部分組成。有的孩子就是太過於在意外部評價,進而決定了其自我評價,才使得性格裡負面的成分佔據領導地位,影響孩子人格成長。認同感的這些意義,家長看到了嗎?
  • 《飛馳人生》:韓寒自我的經歷投射
    四字片名展現導演情緒亦是韓寒對自我不同階段的投射  陳一愚在《今日影評》中談到韓寒導演的「四字片名」,其實它不僅展現了事件,同時也暗含了導演情緒。  另一方面陳一愚認為導演韓寒是在投射自己的人生或是投射曾經的自己。《後會無期》投射的是韓寒輟學寫小說的那段歷史, 90年代初一個孩子輟學是違反世俗觀念,而在故事中,是人們追尋遠方但遠方模糊的故事;《乘風破浪》故事是少年(鄧超 飾)去遠方為追尋夢想而放棄了家庭關係;《飛馳人生》中韓寒是重新梳理家庭關係和夢想,會呈現出一個中年男子調整後重新逐夢的故事。
  • 孩子遇事總說「不行」?3個維度幫助娃提升自我效能感,重塑自信
    那麼今天這篇文章就圍繞孩子自信心這個話題展開討論。孩子缺乏自信心會有哪些負面影響1.產生"自卑情結"那當孩子缺少自信的時候,容易自我否定,認為自己不行,進而形成"自卑情結",自卑情結其實是由於過度的自卑感而導致的,主要表現為孩子對自己、他人以及世界的錯誤認知,在任何對於孩子來說有挑戰的事物面前,孩子總是喜歡用"我做不到來應對"。
  • 孩子喜歡吹牛?家長巧用「皮格馬利翁」效應,讓他變得真正優秀
    但事實上,有時候孩子吹牛並不是因為他要說假話,而是在他的認知裡事情就是那樣的,或者是他的表述不清晰讓大人們覺得他在說假話,但對於處在同一個階段的其他孩子來說,這是真的並且可以理解。其實吹牛的孩子,只要家長培養得當也有好處,你知道嗎?
  • 警惕孩子學習無力背後的「孤島效應」,避免孩子越學越無力
    在孩子成長的漫長過程裡,有數不清的原因要讓孩子去社交,去開口,去同其他人來往,受傷了不要緊,這才是成長。但是家長們不知道的是,孤獨一人的環境相比於比嘈雜的交際場所,要更能讓孩子變得有挫敗感。孤獨感之下的自我否定,利用一分一秒的時間在傷害孩子。
  • 教孩子「自我認同」是關鍵
    朋友家的孩子彤彤今年上初一,需要在學校住宿,所以每周末會回來一次。我去的時候剛好遇到孩子準備回學校。朋友一邊跟我聊天,一邊催促著孩子回學校。朋友感到有些疑惑,在平時,彤彤為了避免公交車人太多,一般都會在午後不久後便出發回學校,而那天已經下午五點,仍不見孩子有回學校的動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