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目的在於認知自我和產生影響及價值-認知自我(方法論)

2021-01-07 滄瀾悅讀

探索自我是一個反覆的,不斷發展的過程。尤其是在細節上,需要我們去反覆的思考和總結,再結合實際加以驗證。正所謂「細節決定成敗」。

其實,早在兩千多年前,春秋末期思想家曾參,就如何認知自我給出了一個最基礎的方法--「吾日三省吾身」,這句話出自《論語》。其核心就是「內省」。具體方法,我將從以下四個方面展開論述:一是認識我的外在,二是認識環境與我的關係,三是思維意識系統,四是建立自我。

一,認識我的外在

我們一定要對自己的外在形象保持客觀、正確、合理的認識。外在形象主要包括相貌、年齡、身體狀況、衣著打扮和言行舉止。說到這兒可能會有人質疑,這是不是以貌取人?

很顯然,這個世界上沒有幾個人可以做到只在乎你的內心而不看外在形象,只要看看我們身邊的男人和女人就知道了。我們所說的「第一印象」也包括外在形象,任何情況下,我們都要給對方一個良好的印象,乾淨利落、有禮有節、面帶微笑、衣著得體,這是最基本的,一般情況下,這樣的人運氣都不會太差。

在性格方面,沒必要去區分優缺點,優點和缺點取決於所處的環境和處理相應的事物。但是我們可以培養一個良好的興趣,你的興趣會影響你的性格。看看身邊那些愛唱歌的人,他們大多都比較開朗;愛讀書的人,他們語言一般都透著內涵……

此外,他人的評價和自我評價也極其重要。如果他人的評價和自我評價能保持一致,也就開啟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二、環境與我的關係

「我」和「我」周圍的整個環境是一體的,我們的生存依賴周圍的環境,反過來講,周圍的環境也會影響到我們自身,能否互相融合是衡量這個關係的唯一標準。

從整體上來說,環境可以分為家庭環境、工作環境、教育環境和其它社會環境。

我們中國人向來是注重「家」這個概念的,家庭環境是一切環境的基礎,「家和萬事興」嘛!營造一個美好的家庭環境對於我們的工作、生活、孩子的教育是至關重要的。現在我們大部分人都特別注重孩子的教育,在整個家庭裡面,孩子的教育是排在第一位的。但是,殊不知家庭環境的協和才是對於孩子教育的基石。家庭裡的每個人都能做到尊老愛幼、相互尊重和包容,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學校教育提供更多的是知識,而且很多知識無法付諸於實踐。在家裡,做家長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孩子都看在眼裡,他會模仿,模仿的過程就是在融入整個家庭環境。

在工作環境中,效益是一切的核心,所以我們努力地提高自己在公司的價值。我們學習技能和知識都是為了給公司創造效益,進而提高我們在公司的地位,我們就會賺取更多的報酬。

到了其它社會環境中,我們要輸出正能量。我們的人脈圈子也是在這個環境中建起來的。因此,這個環境對我們產生的影響取決於我們的輸出。「吸引力法則」在這個環境中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三、思維意識系統

良好的思維意識系統的建立是一個複雜的過程,也是最難的,但也並不是無跡可尋。

愛因斯坦曾說:「直覺是大腦的神奇禮物,而理智是大腦的忠實僕人。可是我們的社會風氣是,崇拜僕人,而忽視禮物。」這句話直到現在仍能夠反應現實。許多人推崇和過於信任我們的理性思考,它使我們把注意力過於集中在分析事物上。所以分析到最後我們會迷茫,不知如何是好。大部分人所謂的「自我」是理智的結果。我們用豪車,別墅、手錶和經歷的事來定位自己和他人,導致我們陷入認知自我的困境。

「我是誰」的問題的核心存在於我們的直覺中,而絕非理智。理智的功能是有限的,而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遇到具體事物的時候,比如解決問題或組織決策時,理智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們一定要在直覺中去尋找自我。

直覺也就是意識,它是一個出發點,思維可以通過後天的學習和經歷去建立。千萬不能忽略了這一事實。

四,建立自我

建立自我的核心是建立自我的核心價值觀。這個「核心價值觀」指的是我們內在的、可以給我們提供巨大動力的想法,是我們人生道路上的指路明燈,它可以告訴我們什麼是有意義的事情。

老子曰:「不出乎,知天下牖(you三聲),見天道。」這句話的大意是:不出門戶,能推知天下事理;不望窗外,可認識天道規律。老子之所以影響了我們兩千多年,就是因為他發現「道」自在人心。所以,這個「核心價值觀」需要我們向內心深處去尋找,方法有很多。比如說曾經一度風靡的「九型人格」,還有「SEE」法。不過我覺得最簡單和最容易操作的就是寫「日記」。我們可以把每天的心情和處理的事物記下來,每隔一段時間去整理一下,然後反思一下自己的生活。切記要誠實求真!它可以讓你找到個人價值和滿足感得到實現的時刻。

至此,有關如何「認知自我的」方法論已經告一段落。由於篇幅有限,本篇內容所呈現的是方法論的精華和個人的一些感悟,如果有值得討論的地方,還希望大家在評論區留言,多多交流。

相關焦點

  • 自我認知——是對人生與人性的最好啟示
    人生最大的困惑、最不容易做到的在於「自我認知」。很多人都會問同樣的一個問題;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也許有更多的理由可以闡述人生的意義,大多只不過是鸚鵡學舌。無論怎樣的闡述,看似有意義,實則是一件無聊而又無趣的事情。人生無論有怎樣的目標與追求,只有自己體驗到的所有生命內容、才是人生的意義。「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 南哲思享|李承貴:「自我認知範式」的形成、意義與問題
    由是而人論中國哲人之思想者,恆喜先論其宇宙觀形上學,或更進而先論其知識論與思想方法論。然不知由宇宙觀以引出人生哲學等,唯是西方哲學之路數。以西方哲學乃先發展自然哲學,後又重神之哲學;近世又重科學之哲學,故其哲學勢必首重宇宙觀,而再由之以引出人生哲學文化歷史之哲學。又在西方哲學,恆以自然宇宙或神為超越而外在,故又必先之以知識論方法論,以使吾人認識此自然宇宙或神之事,成為可能。
  • 獲得自我意識的覺醒,培養正確的自我認知
    最近聽了樊登講書中樊登老師講了一本《內在動機》這本書不單單是講了該如何獲得內在動機這種力量,還包括對自己以及世界的認知。經過反覆的思考,我終於明白真正的自我認知到底是什麼。自我認知指的是對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自我觀察:是指對自己的感知、思維和意向等方面的覺察以及對外界的看法。
  • 斯坦福學霸的認知方法論:打破慣性模式,主導自我人生
    其實,很多表面的現象和矛盾,歸根到底都是自我認知的問題。小李的困惑表面上是職業選擇,其實稍作分析就會發現,本質上是對自我價值觀的認知不清晰。 其實很多人都會存在和小李一樣的認知偏差,因為在過去太多年裡,人們都會帶著濾鏡來獲取信息,習慣性地把社會普遍的認知當作自己的價值和追求,從而形成了慣性思維,導致很難分辨自己到底想要什麼。
  • 抑鬱症患者對自我產生負面評價,怎麼辦?改變認知歪曲並遷移思維
    對於抑鬱症患者來說,最痛苦的莫過於對自我的負面評價和對未來的一種失望。一個人最好的狀態是什麼?就是面對未來抱有極其強烈的渴望,並且對自己的人生規劃有足夠的能力去實現它。而抑鬱症患者的情緒狀態是非常低落的,甚至是比較頹廢的。自己不能轉彎過來思考,那麼誰也無法去把他拉回來。
  • 孩子太過自我?巧用「投射效應」,避免孩子產生「自我認知偏差」
    其實孩子太過自我有原因,了解「投射效應」,解決孩子自我認知偏差的問題,減少自負。朋友小喬家有個7歲的孩子,因為爸爸媽媽的身材都比較好,個子高挑,所以孩子的身高在一眾朋友當中,非常出挑。以前在老家的時候,孩子很容易信息小孩子之間的事情鬧彆扭。比如玩具怎麼分,遊戲誰主導,誰扮演哪個角色等,那個時候小喬覺得,是不是孩子不習慣和這些孩子來往,才會變得不受歡迎呢?
  • 哲學的價值在於方法論,而非本體論
    引言:數學屬於認知方法論,和其他方法論一樣,所有的基礎本身都是源自經驗。方法論和本體論不同,本體論是抽象存在,方法論則用抽象存在構建結構,用構建的結構與感應信息同構、與經驗認知對應。方法論的本質是用抽象存在重構感應信息。
  • 認知:自我的潛能與價值
    人的潛能和社會價值並無本質矛盾。人的需要的等級越髙,必然也越少自私,創造潛能的發揮具有最高的社會價值。只有充分實現全部潛能或人性全部價值的人才能成為自由的、健康的、無畏的人,才能在社會中充分發揮作用。理想社會的主要職能在於促進人的潛能的發揮。
  • 別讓「年齡標籤」綁架自我認知
    小姐姐、小哥哥、油膩大叔、中年少女……當下,很多流行的標籤都和年齡有關,年齡標籤影響著一些人的社會形象和自我認知。日前,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通過問卷網,對2017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62.4%的受訪者在意和年齡相關的標籤,90後比其他年齡段更在意年齡標籤。受訪者認為年齡標籤最容易影響的是社交和職場發展。(1月7日《中國青年報》)中國有句老話叫「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給不同年齡段的人們或某一特定群體賦以標籤式稱謂的做法,並非始於今日,而是一種古往今來的文化現象。
  • 《認知覺醒》:在「邊緣」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
    隨著年齡漸長,我們組建了家庭、事業開始邁入正軌,卻突然發現周邊那些一起成長、求學的人紛紛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他們中的有些人開始進入加速跑階段,將其他人遠遠地拋在了後面。每一個抬頭向前看、而非低頭享受手中幸福的人,都不免產生焦慮和緊迫感,想要趕緊給自己充點電,想要自我改變和提升,想要追上其他人的步伐,甚至想要領跑某個賽道。但如何自我改變和提升?
  • 心理學:關鍵是提升娃的自我認知
    你要相信,在其他人眼裡你也許是最美的,所以不要讓他人的話影響你的心情,更不要給自己貼上醜的標籤。兒童成長心理學認為,2歲半到6歲是孩子的審美敏感期,審美觀的雛形就起源於這個時候孩子對"美"的基本認識。如果在這個階段,父母總是沒有原則性地誇孩子,說他們長得好看,長得漂亮,那麼很容易引起孩子自我認知的混亂。
  • 經典模型第一講:冰山模型建立自我認知
    借用冰山模型建立自我認知,這是一個分析自我的有效方式。作者闡述其中的具體步驟,希望能夠給大家提供幫助。在職場和生活中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你永遠不會知道對方是什麼的人,自私而毫無底線?同一個團隊裡,誰值得相信?選擇誰將會你的產品Team裡的合適的人?或者辨識領導的性格,以及深層次的人格、動機、價值觀,讓自己融入團隊節奏?
  • 自我提升的秘密:你的認知體系決定了你的成長空間!
    《認知覺醒》的作者周嶺,在36歲的時候突然發現到他自己幾乎什麼都不會,焦慮油然而生,他強烈地意識到不能這樣下去,他必須改變,他開始廣泛涉獵知識,從腦科學、心理學及社會學等學科中看到了自己成長的可能性,他慢慢改變自己的方法和路徑,最終實現自我改變,寫下《認知覺醒》,希望更多的人能夠通過此書找出自我改變的方法和路徑。
  • 優秀的人如何成長:從自我迭代到認知升級
    有一個理論,說,人體所有的細胞,平均每七年會全部更迭一次,以此來清除舊細胞,產生新細胞。這雖然是偽科學,但在思維層面,的確如此。如果一個人的思維和認知,經歷五年、十年,沒有實現升級和飛躍的話,他的思維,其實就已經進入了」老年」。他的每一天,都是在重複自己過去的生活罷了。 為什麼呢?
  • 開啟自我改變原動力,「現在」,依然是認知覺醒的最好時機
    他發現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主要來自認知能力上的差異。認知影響選擇,選擇改變命運,只有讓大腦認知變得清晰,才能從混沌到警醒,從迷茫到清晰。為此,周嶺慢慢揭開了「願望覺醒」.和「方法覺醒」的秘密。在《認知覺醒》這本書中,隨意翻看任一章節,把它當作工具書,找到自己感興趣的主題,時常回顧、思考和實踐,相信都會給自己帶來覺醒的改變。《認知覺醒》分上、下兩篇,共八章內容。
  • 心理學:改變自我的出發點不只是性格,還有認知和信念
    人們在改變性格的過程中,會面臨種種衝突和矛盾。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一個人如果不從所有的方面改變,那麼他一定會因為某一方面的改變而與其他所有方面之間產生衝突。例如:一個人總是覺得自己沒用,於是他想要改變自己。他沒辦法全面改變自己,只能改變自我效能感。他從感覺上覺得自己很有用,可是這導致了與其他方面產生了衝突。
  • 不要氣餒,三個步驟,幫你提升自我認知
    ——馬來西亞人類的認知其實是受限制的,經常都在一個框架內思考,很難做到正確的自我認知,不可避免的會產生局限性,甚至一葉障目,不見泰山。關於自我認知,美國戰略設計諮詢公司XPLANE的創始人戴夫·格雷寫了一本經典的著作,叫作《閾限思維》。書中認為,我們每個人都處在一個臨界點:一邊是自己認知的現實,另一邊是真正的現實。這就像道門檻,關鍵在於怎麼跨過去。
  • 《九型人格:職場指南》:認知自我、了解他人的人生進階手冊
    這個世界上有形形色色的不同脾氣秉性和行事風格的人。有的人崇尚規則和制度,凡事講求完美;有的人總是咄咄逼人,處處想佔盡上風;有的人是工作狂,忙起來沒日沒夜還樂在其中;也有的人敏感又浪漫,認為自己與眾不同......如何在職場中與不同性格特質的人相處,如何更好的認知自己的同時,更深層次地了解他人,從而掌握與人和諧共處之道,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 實驗表明:感知錯覺與幻覺如何改變我們的自我認知
    如果你所以為的這個事實是錯誤的,那麼你所基於這個錯誤事實基礎上的認知,在認知科學上稱為感知錯覺;如果你所以為的這個「事實」甚至是虛幻的,那麼你所基於這個虛幻事實基礎上的認知,在認知科學上稱為感知幻覺。這種對自我概念的心理認知,稱為心理自我概念,有時又稱為自我意識。這些感知錯覺或幻覺的自我意識,與我們的身體自我面對的現實不匹配。
  • 激發你的潛能,從自我認知開始
    所謂的潛能,其實就是沒人發現,連自己也從未察覺,當然也不曾被其他人發現過,偶然一個機會,你被人點醒了,或者就是一句話,或者一個故事,或者只是一句歌詞,你明白了人生的意義,也領悟了活著的樂趣,甚至也懂得了感情的喜怒哀樂究竟來自於哪裡,那麼,這個時候的你,就會有一種潛能的激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