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車沒房沒存款。上有老,下有小,房貸,車貸,被生活壓的直不起腰。還沒有結婚,家人天天催,自己越來越焦慮。工作沒有什麼進步,看著一波波年輕人步入職場,突然覺得有些恐懼,害怕被替代。疫情,被迫離職,天天跑招聘市場,一直沒有合適的工作。想要改變,卻不知道要怎麼改變,一直在迷茫。......
常言道:三十而立。但現在的30歲卻被無休無止的焦慮包圍著,每天睜開眼無數的壓力和迷茫撲面而來,麻木的洗漱吃飯,乘坐交通工具去上班。在單位做著重複了無數遍的工作,看著身邊或是意氣風發的年輕人,或是與自己一樣麻木狀態的老油條,突然不知道活著的意義在哪裡。
也許有過那麼幾次受到某些事情某些人的刺激,告訴自己,你得改變,不能再過重複麻木的、無聊的、沒有生氣的生活。制定好了計劃,按照計劃也實施了一段時間後,發現自己堅持不下去了,改變計劃就無限期的擱置下來。
我們為什麼會焦慮?我們能改變自己嗎?
焦慮的原因就兩條:想同時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王小波說: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焦慮的本質也契合這一觀點:自己的欲望大於能力,又極度缺乏耐心。焦慮就是因為欲望與能力之間差距過大。——《認知覺醒》
仔細想想,可不就是這樣嗎?總是希望做點什麼以後能夠立竿見影的看到效果,好像只有這樣的改變才值得做。當然了焦慮並不完全取決於我們的主觀意識,因為人類的天性是避難趨易和急於求成的,很多時候我們不願意努力確實是天性使然。
人類的成長就是要與天性為敵。
巴菲特在《致股東信》裡斷斷續續論述過,他做的每一項投資都是長期投資,抱定的目標是持續持有,不因為價格原因而出售。
成長必然是需要一個過程,並且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我們需要堅持行動以及耐心等待。
知易行難,我們都知道改變自己才能讓自己成長,但我們總是會找出各種各樣的理由解釋自己為什麼不行動,其實不願意行動的原因只有一個:沒有清晰的認知體系。也就是說沒有找到改變自己的內在動力,也不知道改變自己應該從什麼地方入手,更不知道有哪些方式可以改變自己。
《認知覺醒》的作者周嶺,在36歲的時候突然發現到他自己幾乎什麼都不會,焦慮油然而生,他強烈地意識到不能這樣下去,他必須改變,他開始廣泛涉獵知識,從腦科學、心理學及社會學等學科中看到了自己成長的可能性,他慢慢改變自己的方法和路徑,最終實現自我改變,寫下《認知覺醒》,希望更多的人能夠通過此書找出自我改變的方法和路徑。
一、 你需要重新認識你自己
職場中,跟同事聊八卦的時候,你是否經常會停不下來,不管是不是真的,總是嘴快什麼都說了?
工作的時候,經常說:差不多就行了。明知道要事優先,卻整天圍著瑣事打轉,常常加班。
生氣的時候,口不擇言,總是什麼難聽說什麼,抱怨的話一刻不停,好像怎麼說都是自己委屈。
有些年輕人在職場幹不了幾個月,受不了「委屈」,直接甩手裸辭。為什麼會這樣呢?明明自己不想這樣做的。那是因為他們真的不了解自己,讓我們來看看為什麼我們經常會在做出會後悔的選擇。
人類有三重大腦:理智腦、情緒腦和本能腦。
理智腦:源於靈長動物時代,主觀認知。情緒腦:源於哺乳動物時代,主觀情緒。本能腦:源於爬行動物時代,主觀本能。
本能腦和情緒腦無論是從出現的時間,發展的成熟程度還是佔據人腦神經元的數量來看,都遠遠超過理性腦,另外本能腦和情緒腦還主管潛意識和生理系統。種種跡象表明,理性腦對大腦的控制能力很弱,這就造成了我們在生活中做的大部分決策依賴於本能和情緒。
這樣的大腦構造總會導致我們陷入「明明知道,但就是做不到;特別想要,但就是要不到」的怪圈。
難道我們真的不具備改變自己的潛力嗎?不是的,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無限的潛力,關鍵在於有一個清晰的認知、願意改變的內在動力以及正確的方法途徑。畢竟改變自己的習慣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二、 紙上得來終覺淺
自我改變,自我成長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們不應該把改變當做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情。曾經我以為閱讀和寫作很難,直到有一天認識了土豆老師,在她的引導下,我發現閱讀的樂趣,並且越來越喜歡閱讀,後來開始寫書評,儘管目前寫作的水平不高,但我相信未來自己的寫作水平一定會提高。
1、想清楚
改變自己第一步需要想清楚:在選擇的節點審視自己的第一反應,並產生清晰明確的主張。
為什麼是想清楚?因為很多時候我們無從下手是因為感覺模糊,也就是說,我們想要改變自己,卻不知道從何處入手。我們可能想減肥、讀書、跑步、學習,但覺得哪個都好,就是沒辦法做出選擇。
清晰的認知就是對模糊零容忍,就是要想盡辦法讓自己找出最需要、最迫切、最重要的選項。
2、專注力
「做A想B」,這是我們大多數人的日常狀態,其實這種分心走神模式對我們造成了很壞的影響:生命質量變差,因為分心走神的時候,要麼沉浸過去,要麼擔憂未來,或者幻想不可能實現的情況,它會讓我們生活在任何可能裡,唯獨不讓我們活在當下。
改善的方法:讓感受回歸行動。也就是說要讓身體感受當下,吃飯的時候感受吃飯,睡覺的時候感受睡覺,慢慢練習回收感覺,讓注意力回歸當下,專注力必然提高。
3、拉伸區
距離我們太遠的事物,我們通常無法把握,無論它們是令人痛苦的還是令人享受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舒適區,當我們處在舒適區裡面的時候,我們為人處世就會非常舒適,當然因為熟練,很多時候我們感覺到的是:簡單、枯燥、無聊。
一旦事情的難度超出舒適區的時候,我們就會感覺到壓力,困難,就會產生焦慮和不安的情緒。當我們這個事情的難度遠超出我們的能力時,我們可能會出現自我否定的情緒,更甚至覺得人生無望。
走出舒適區是成長的必經之路,但難度太大並不能讓你成長,拉伸區才是讓你成長最快最好的地帶。
三、 絕知此事要躬行
任何知識如果不能轉為自己的東西輸出,如果不能付諸行動,那就不叫知識。《認知覺醒》中介紹了一種「笨」且非常有用的辦法:寫下來。
把工作計劃寫下來,把閱讀感受寫下來,把每日反思寫下來等等,不但要寫,還要及時查看,讓自己知道下一步自己需要做什麼,看到的新知識點與舊知識點是否能夠連結起來,每天反思是否有新的靈感等等。
「寫下來」之後,會讓我們的腦子變的清晰,我們更容易進入「沒得選」的狀態,這樣就促使我們就當下的選擇繼續下去。
除此之外,我們必須要學會反饋。
科學的學習策略是產品產出、獲取反饋,驅動本能腦和情緒腦去「玩玩玩」,而不是一味地努力堅持,讓理智腦苦苦地去「學學學」。
你發現了嗎?我們現在的生活被各種「打卡」約束著:閱讀打卡、英語打卡、寫作打卡、跑步打卡。對著這些要打卡的活動,你是否感覺到壓力,是否半途而廢,是否匆匆應付?
回過頭來看一看,這些打卡是否真的讓你達到了最初的目的?我相信大部分是沒有的。反饋對於我們來說至關重要,比如讀書,你可以選擇堅持做筆記,不斷把新知識連結到舊知識上;比如學英語,你可以選擇翻譯美文,把手機設置為英語模式等等。
有產品作為反饋,就會促使我們進一步去吸收知識去產出更好的產品。
真正的學習成長不是「努力,努力,再努力」,而是「反饋,反饋,再反饋」。
30歲的焦慮依然還在,當你重新認識了自己,找到確定的自我提升方法,不斷突破舒適區,不斷吸納新知識,不斷擴大認知體系,不斷讓自己有產品輸出,不斷向前,你會發現這個世界原來這麼有意思!
人生沒有什麼定數,不折騰,時間同樣會過去,所以,去做總比不做好,開始總比放棄強。只要你心中還有希望,什麼時候都是開始最好的時機。《認知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