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提升的秘密:你的認知體系決定了你的成長空間!

2020-12-05 胖璃說

沒車沒房沒存款。上有老,下有小,房貸,車貸,被生活壓的直不起腰。還沒有結婚,家人天天催,自己越來越焦慮。工作沒有什麼進步,看著一波波年輕人步入職場,突然覺得有些恐懼,害怕被替代。疫情,被迫離職,天天跑招聘市場,一直沒有合適的工作。想要改變,卻不知道要怎麼改變,一直在迷茫。......

常言道:三十而立。但現在的30歲卻被無休無止的焦慮包圍著,每天睜開眼無數的壓力和迷茫撲面而來,麻木的洗漱吃飯,乘坐交通工具去上班。在單位做著重複了無數遍的工作,看著身邊或是意氣風發的年輕人,或是與自己一樣麻木狀態的老油條,突然不知道活著的意義在哪裡。

也許有過那麼幾次受到某些事情某些人的刺激,告訴自己,你得改變,不能再過重複麻木的、無聊的、沒有生氣的生活。制定好了計劃,按照計劃也實施了一段時間後,發現自己堅持不下去了,改變計劃就無限期的擱置下來。

我們為什麼會焦慮?我們能改變自己嗎?

焦慮的原因就兩條:想同時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王小波說: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焦慮的本質也契合這一觀點:自己的欲望大於能力,又極度缺乏耐心。焦慮就是因為欲望與能力之間差距過大。——《認知覺醒》

仔細想想,可不就是這樣嗎?總是希望做點什麼以後能夠立竿見影的看到效果,好像只有這樣的改變才值得做。當然了焦慮並不完全取決於我們的主觀意識,因為人類的天性是避難趨易和急於求成的,很多時候我們不願意努力確實是天性使然。

人類的成長就是要與天性為敵。

巴菲特在《致股東信》裡斷斷續續論述過,他做的每一項投資都是長期投資,抱定的目標是持續持有,不因為價格原因而出售。

成長必然是需要一個過程,並且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我們需要堅持行動以及耐心等待。

知易行難,我們都知道改變自己才能讓自己成長,但我們總是會找出各種各樣的理由解釋自己為什麼不行動,其實不願意行動的原因只有一個:沒有清晰的認知體系。也就是說沒有找到改變自己的內在動力,也不知道改變自己應該從什麼地方入手,更不知道有哪些方式可以改變自己。

《認知覺醒》的作者周嶺,在36歲的時候突然發現到他自己幾乎什麼都不會,焦慮油然而生,他強烈地意識到不能這樣下去,他必須改變,他開始廣泛涉獵知識,從腦科學、心理學及社會學等學科中看到了自己成長的可能性,他慢慢改變自己的方法和路徑,最終實現自我改變,寫下《認知覺醒》,希望更多的人能夠通過此書找出自我改變的方法和路徑。

一、 你需要重新認識你自己

職場中,跟同事聊八卦的時候,你是否經常會停不下來,不管是不是真的,總是嘴快什麼都說了?

工作的時候,經常說:差不多就行了。明知道要事優先,卻整天圍著瑣事打轉,常常加班。

生氣的時候,口不擇言,總是什麼難聽說什麼,抱怨的話一刻不停,好像怎麼說都是自己委屈。

有些年輕人在職場幹不了幾個月,受不了「委屈」,直接甩手裸辭。為什麼會這樣呢?明明自己不想這樣做的。那是因為他們真的不了解自己,讓我們來看看為什麼我們經常會在做出會後悔的選擇。

人類有三重大腦:理智腦、情緒腦和本能腦。

理智腦:源於靈長動物時代,主觀認知。情緒腦:源於哺乳動物時代,主觀情緒。本能腦:源於爬行動物時代,主觀本能。

本能腦和情緒腦無論是從出現的時間,發展的成熟程度還是佔據人腦神經元的數量來看,都遠遠超過理性腦,另外本能腦和情緒腦還主管潛意識和生理系統。種種跡象表明,理性腦對大腦的控制能力很弱,這就造成了我們在生活中做的大部分決策依賴於本能和情緒。

這樣的大腦構造總會導致我們陷入「明明知道,但就是做不到;特別想要,但就是要不到」的怪圈。

難道我們真的不具備改變自己的潛力嗎?不是的,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無限的潛力,關鍵在於有一個清晰的認知、願意改變的內在動力以及正確的方法途徑。畢竟改變自己的習慣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二、 紙上得來終覺淺

自我改變,自我成長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們不應該把改變當做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情。曾經我以為閱讀和寫作很難,直到有一天認識了土豆老師,在她的引導下,我發現閱讀的樂趣,並且越來越喜歡閱讀,後來開始寫書評,儘管目前寫作的水平不高,但我相信未來自己的寫作水平一定會提高。

1、想清楚

改變自己第一步需要想清楚:在選擇的節點審視自己的第一反應,並產生清晰明確的主張。

為什麼是想清楚?因為很多時候我們無從下手是因為感覺模糊,也就是說,我們想要改變自己,卻不知道從何處入手。我們可能想減肥、讀書、跑步、學習,但覺得哪個都好,就是沒辦法做出選擇。

清晰的認知就是對模糊零容忍,就是要想盡辦法讓自己找出最需要、最迫切、最重要的選項。

2、專注力

「做A想B」,這是我們大多數人的日常狀態,其實這種分心走神模式對我們造成了很壞的影響:生命質量變差,因為分心走神的時候,要麼沉浸過去,要麼擔憂未來,或者幻想不可能實現的情況,它會讓我們生活在任何可能裡,唯獨不讓我們活在當下。

改善的方法:讓感受回歸行動。也就是說要讓身體感受當下,吃飯的時候感受吃飯,睡覺的時候感受睡覺,慢慢練習回收感覺,讓注意力回歸當下,專注力必然提高。

3、拉伸區

距離我們太遠的事物,我們通常無法把握,無論它們是令人痛苦的還是令人享受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舒適區,當我們處在舒適區裡面的時候,我們為人處世就會非常舒適,當然因為熟練,很多時候我們感覺到的是:簡單、枯燥、無聊。

一旦事情的難度超出舒適區的時候,我們就會感覺到壓力,困難,就會產生焦慮和不安的情緒。當我們這個事情的難度遠超出我們的能力時,我們可能會出現自我否定的情緒,更甚至覺得人生無望。

走出舒適區是成長的必經之路,但難度太大並不能讓你成長,拉伸區才是讓你成長最快最好的地帶。

三、 絕知此事要躬行

任何知識如果不能轉為自己的東西輸出,如果不能付諸行動,那就不叫知識。《認知覺醒》中介紹了一種「笨」且非常有用的辦法:寫下來。

把工作計劃寫下來,把閱讀感受寫下來,把每日反思寫下來等等,不但要寫,還要及時查看,讓自己知道下一步自己需要做什麼,看到的新知識點與舊知識點是否能夠連結起來,每天反思是否有新的靈感等等。

「寫下來」之後,會讓我們的腦子變的清晰,我們更容易進入「沒得選」的狀態,這樣就促使我們就當下的選擇繼續下去。

除此之外,我們必須要學會反饋。

科學的學習策略是產品產出、獲取反饋,驅動本能腦和情緒腦去「玩玩玩」,而不是一味地努力堅持,讓理智腦苦苦地去「學學學」。

你發現了嗎?我們現在的生活被各種「打卡」約束著:閱讀打卡、英語打卡、寫作打卡、跑步打卡。對著這些要打卡的活動,你是否感覺到壓力,是否半途而廢,是否匆匆應付?

回過頭來看一看,這些打卡是否真的讓你達到了最初的目的?我相信大部分是沒有的。反饋對於我們來說至關重要,比如讀書,你可以選擇堅持做筆記,不斷把新知識連結到舊知識上;比如學英語,你可以選擇翻譯美文,把手機設置為英語模式等等。

有產品作為反饋,就會促使我們進一步去吸收知識去產出更好的產品。

真正的學習成長不是「努力,努力,再努力」,而是「反饋,反饋,再反饋」。

30歲的焦慮依然還在,當你重新認識了自己,找到確定的自我提升方法,不斷突破舒適區,不斷吸納新知識,不斷擴大認知體系,不斷讓自己有產品輸出,不斷向前,你會發現這個世界原來這麼有意思!

人生沒有什麼定數,不折騰,時間同樣會過去,所以,去做總比不做好,開始總比放棄強。只要你心中還有希望,什麼時候都是開始最好的時機。《認知覺醒》

相關焦點

  • 不要氣餒,三個步驟,幫你提升自我認知
    今天,我們就將圍繞著【疫情在家期間,如何提升自我認知】這個話題進行一些探討,我們將主要從以下3個方面展開:打破「認知金字塔」,擴展自我認知的思維局限記錄「美好時光日誌」,找到興趣和特長所在,以此作為核心拼圖,構建自我認知的世界觀堅持問題導向和「自我進化」,培養閾限思維,提升自我認知
  • 個人成長,提高認知的三個方法,認知的高度,決定你一生的成就
    上面的是複雜的說明,來看一下簡單版本獵豹CEO傅盛總結得很到位: 認知的本質就是做決定。認知,就是幫助能幫你做決定的思維方式。每個人的思維方式都不一樣,認知也就不一樣,同樣一個蘋果落在頭上,農民看到了想的是蘋果熟了,要趕緊把蘋果採收了。
  • 優秀的人如何成長:從自我迭代到認知升級
    我再也不去追求」記住了什麼」」讀完了多少」,而是讓自己的知識體系生長,延伸,層疊交叉,構建出屬於自己的知識圖譜。所以這兩年,當」知識管理」和」知識體系」成為熱詞的時候,我有點啞然失笑 —— 這不就是我大學在做的事情嘛。(現在比較後悔的,就是大學沒有好好利用時間多讀點書,工作後實在是太忙了)。至今為止,我所有的文章,幾乎都得益於閱讀方式的升級。它對我的助益,無法估量。
  • 你對自己真的了解嗎?有良好地自我認知真的很重要!
    在一堂心理學自我認知課上,老師出一個小題目,說在10秒鐘之內,你可以鼓掌多少次?學員們的回答大多在20多次到30次之間。隨後,老師計時,學員們在10秒的時間內儘可能多地去鼓掌,結果呢,大多數學員都鼓掌次數超過了50次,甚至有100次的,基本上都在自己預期的2倍以上。這雖然只是一個小遊戲,但也反映出自己的認知與實際的差異。
  • 普通人想要躍遷,你的認知應該升級了!
    #哲學上講世界觀決定方法論,即什麼樣的思維認知,決定了什麼樣的行為選擇。我們想要實現人生的躍遷,就不能不提升自己的認知。認知水平並非是與生俱來的,在《認知升級》這本書中,作者指出智力並非由遺傳決定,一個人所受的文化教育和生活環境,才是決定認知水平高低的關鍵。只要我們努力改變自己的學習環境,接受良好的教育,就可以提升自己的認知!
  • 《隱藏的自我》:3個方面幫你打破局限及謬誤,提高自我認知
    《隱藏的自我》是提高自我認知的一本絕佳讀物。作者大衛·伊格曼以進化的眼光,用豐富的實驗、經典案例、前沿科技,輔以哲學性的思考,循序漸進,逐步深入,帶我們一窺人體中複雜又重要的器官——大腦。我們的希望、夢想、 恐懼、靈感、迷戀、幽默感和欲望,都源於大腦這個奇怪的器官,當它改變時,我們也會隨之改變。
  • 隱蔽你跨越式成長的秘密是什麼?《躍遷》這5點告訴你答案!
    成為高手的秘密本書教會你升級認知、迭代作業系統、實現跨越式成長、成為高手。自我躍遷的三個階段:認知躍遷、能力躍遷和能級躍遷。外包大腦:把不重要的技能外包,聚焦核心技能的躍遷。2.只做頭部,不得貪勝今天是一個機會更多、概率更小的世界。戰略能力就是找到那些「更少但是更好」的事。
  • 如何激活自我的潛能:學會看見你的內在小孩,修復成長的創傷
    一個人的潛能受限,往往來自我們內在小孩的成長創傷。如果我們內在成長創傷沒有得到修復,我們內在就會受阻,這份成長的受阻往往影響我們自身的探索。如果我們想要讓自己恢復自我的具足,從本質上來說,就是深入內心深處看見內在小孩,我們越能深處看見,我們越能收穫豐盛的自我。
  • 《認知覺醒》用7個切實科學的方法,重啟自我原動力,助力成長
    你是否有這些問題困擾?想變好,卻總是缺乏耐心,急於求成?想勤奮,卻總是心生惰性,自我消耗?我想這是很多人面臨的困擾,我也位列其中。所以,這本書的標題文案吸引了我,希望通過讀這本書能得到看問題的不同視角和方法,幫助自己成長。讀完發現,確實有幫助,這是一本關於自我認知,覺醒,改變的個人成長指南。作者周嶺,身份是作家,自媒體人,心智探索者。
  • 心理學:改變自我的出發點不只是性格,還有認知和信念
    在心理學中,一個人的性格是一個完整的自我體系,想要將這個體系推倒重建,無疑是讓個體經歷一次「死亡」,然後脫胎換骨的過程。對於大部分人而言,都沒有這個決心和必要。今天的文章,將從認知和信念出發,為你改變自我找尋新的思路。為什麼性格難以改變?口語中的性格,在心理學中稱之為人格,是一個極為複雜的自我體系。
  • 《認知覺醒》:成長的本質,就是讓大腦的認知變得更加清晰
    有了情緒的加持,就能在惡劣的環境中趨利避害,提升生存優勢。第三重大腦稱為「理智腦」,源於靈長動物時代,主管認知。這是人類獨有的,從而佔據了絕對的生存優勢。本能腦和情緒腦主導著大腦的抉擇,因此我們傾向於做簡單和舒適的事,做事也希望立即看到結果,這是由內在的生存本能所決定的。
  • 心理學:關鍵是提升娃的自我認知
    一個叫做林琳的女孩說,你長得這麼醜,如果你都能當公主,大家都能當公主了!媽媽告訴朵朵每個人的審美觀是不同的,也許在林琳的眼裡,你長得並不好看,但那只是她個人的看法,並不能代表所有人的觀點。你要相信,在其他人眼裡你也許是最美的,所以不要讓他人的話影響你的心情,更不要給自己貼上醜的標籤。
  • 《認知覺醒》:在「邊緣」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
    隨著年齡漸長,我們組建了家庭、事業開始邁入正軌,卻突然發現周邊那些一起成長、求學的人紛紛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他們中的有些人開始進入加速跑階段,將其他人遠遠地拋在了後面。每一個抬頭向前看、而非低頭享受手中幸福的人,都不免產生焦慮和緊迫感,想要趕緊給自己充點電,想要自我改變和提升,想要追上其他人的步伐,甚至想要領跑某個賽道。但如何自我改變和提升?
  • 經典模型第一講:冰山模型建立自我認知
    借用冰山模型建立自我認知,這是一個分析自我的有效方式。作者闡述其中的具體步驟,希望能夠給大家提供幫助。在職場和生活中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你永遠不會知道對方是什麼的人,自私而毫無底線?同一個團隊裡,誰值得相信?選擇誰將會你的產品Team裡的合適的人?或者辨識領導的性格,以及深層次的人格、動機、價值觀,讓自己融入團隊節奏?
  • 給產品經理的一封信——6個維度自我提升
    編輯導語:在任何崗位上,抓住一切機會進行自我提升是很重要的一個行為,對於產品經理崗位來說也不例外。具體怎麼做?本文作者依據自身工作實踐中的所思所想,分享了自己對於產品經理自我成長的幾點看法,供大家一同參考和學習。每年都會做一個自我的總結,在去年的總結是《一位產品經理的野蠻生長》。今年正好在寫給團隊小夥伴的一封信,索性以這個來作為今年新的開啟吧。
  • 獲取教育的基本方式-自我提升之了解世界簡史
    自我提升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自我的契合,這個難度太高,也需要藉助很多哲學概念,心理學技巧。是一個認識自己,和自己妥協的過程。這裡提一句「妥協」,作為一個曾經的少年,我可以了解到妥協是一個非常「慫」的樣子。但是這裡我要告訴你這個世界發現所有的偉大事件都是強勢中帶有妥協,如果非要去掉一個詞那去掉強勢。
  • 獲得自我意識的覺醒,培養正確的自我認知
    最近聽了樊登講書中樊登老師講了一本《內在動機》這本書不單單是講了該如何獲得內在動機這種力量,還包括對自己以及世界的認知。經過反覆的思考,我終於明白真正的自我認知到底是什麼。自我認知指的是對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自我觀察:是指對自己的感知、思維和意向等方面的覺察以及對外界的看法。
  • 終身成長:對待失敗的態度,決定了你成長的高度
    美國作家卡羅爾徳韋克在《終身成長》一書中給出了答案,並就其原因做了深入細緻的分析。卡羅爾徳韋克研究表明:一個人的能力和天賦固然重要,但底層的思維模式才是最關鍵的。她在書中首次提出了兩種思維模式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單靠能力和天賦,可以獲得成功,但很難一直保持成功,最終決定結果的是面對失敗作出的反應,這是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具備的獨特品質。本書在結尾處還提供了通往成長型思維模式旅程的實操方法。
  • 為什麼要提升振動頻率?因為你的振動頻率決定你要去往哪裡
    因為你的知識將會提升你的認知,而你的認知又會潛移默化提升自身的振動頻率,一個人的振動頻率越高,越知道「自己是誰」,該做什麼事,也知道接下來「將會去往哪裡」。沒有人會決定你要去這裡、去那裡。這不會是其他人做出的決定,直到你開始意識到你在過程中處在什麼位置之前,這也不是你做出的決定。
  • 認知可以決定一個人的思想深度
    認知決定了一個人的思想深度,事業高度和幸福指數,如何判斷自己的認知層級?青白蘿法國託利得定律把認知從低到高分為三層:第一層,一元思維模式,其表現就是以自我為中心第二層,二元思維模式,這個階段能夠兼容兩種不同的觀點和不同的人,具備基本的理性和共情,其表現就是,我不同意你,但是我尊重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