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人如何成長:從自我迭代到認知升級

2021-01-11 MBA中國網

MBA中國網訊】前幾天,連續發了兩篇講」解決問題」的文章。這個方法,我把它叫做」認知升級」。大家對這個詞應該不會陌生。前陣子,傅盛有一篇文章,講的就是認知升級。他說,人要經歷三次認知升級過程,從」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最終到」不知道自己知道」。但我要講的」認知升級」,不是這個範疇。我指的,是心智和認知的全面升級 —— 亦即推翻舊的認知,全面建立新的認知和心智。這個說起來有點抽象,舉個例子。


中學的時候,大家都上過政治課。課上會講:哲學分成唯心和唯物,唯物主義又分為自然唯物主義、機械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馬列主義是辯證唯物主義,是最符合真理的哲學。有一段時間,我一直以為,哲學真的就是這樣。以至於經常尋思:為什麼從古希臘起,西方兩三千年的思想,看起來就這麼簡陋粗糙?直到馬列主義的出現,才拯救了西方哲學?


直到後來讀了《蘇菲的世界》。這本書被許多哲學學者批判,說它太過於」民哲」,內容頗多不嚴謹之處 —— 但對於當時的我來講,無異於打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在《蘇菲的世界》之後,又繼續啃了所羅門的《大問題》、牛津通識讀本(哲學部分),再到梯利的《西方哲學史》 —— 這本書相當艱澀難懂,因為裡面大量引用了哲學家的原文。我從初中讀到高中,花了三四年才勉勉強強把它翻了幾遍。從此,才知道,西方哲學並不像政治書裡說的那樣。隨便翻開一位哲學家,他的思想都是一座流光溢彩的寶庫。這段經歷對我的幫助是巨大的。不但重建了對整個哲學史的知識框架,而且從哲學家的思想中,更是學到了許多思考、看待問題的方式。


對我來說,這就是一次全面的」認知升級」。再舉一個例子。


我以前讀書時,總是追求速度和數量。讀了很多書,做了許多筆記,但總覺得真正吃透的東西很有限。直到大二的某一天,突然醍醐灌頂:我為什麼要去追求」別人的東西」,為什麼不著眼於」自己的框架」?從此,我讀書的方式產生了質變 —— 以往一個暑假能讀完幾十本,而自從明白了這個道理,我」讀完」的書大大減少了,但涉獵的書變廣了。大二、大三兩年,幾乎翻完了學校圖書館一整個人文社科書庫。我再也不去追求」記住了什麼」」讀完了多少」,而是讓自己的知識體系生長,延伸,層疊交叉,構建出屬於自己的知識圖譜。所以這兩年,當」知識管理」和」知識體系」成為熱詞的時候,我有點啞然失笑 —— 這不就是我大學在做的事情嘛。(現在比較後悔的,就是大學沒有好好利用時間多讀點書,工作後實在是太忙了)。至今為止,我所有的文章,幾乎都得益於閱讀方式的升級。它對我的助益,無法估量。




舉這兩個例子,是想說明什麼?人這一生中,要實現成長,最重要的,就是要進行」認知升級」。身處一個層次之中,你的思維、視角和看待問題的方式,就會局限在這個層次裡。無論提得多高,也不可能超越這個層次的束縛。


而」認知升級」,就是讓你的思維,超出目前這個層次,接觸到更高的層級。一旦完成這樣的飛躍,你就會發現,以前那些熟悉的事物,在你眼中,呈現出了全然不一樣的角度。你的思想將如同打開一個閘門,湧動出無限新鮮而充滿活力的念頭。


有一個理論,說,人體所有的細胞,平均每七年會全部更迭一次,以此來清除舊細胞,產生新細胞。這雖然是偽科學,但在思維層面,的確如此。如果一個人的思維和認知,經歷五年、十年,沒有實現升級和飛躍的話,他的思維,其實就已經進入了」老年」。他的每一天,都是在重複自己過去的生活罷了。


為什麼呢?我在以前的文章講過,人的思想,其實是自己所接觸過的一切信息的聚合。你潛移默化接受到的一切信息,會構建起你的」思維框架」。你的一切思考、分析和觀點,都是建立在這個」思維框架」裡面。簡而言之,你學習到的一切,構成了你的大腦。所以,如果想要讓已經成型的」思維框架」,更加貼近真實,更加高瞻遠矚,就需要每隔一段時間,對它進行又一次的推翻、打破、修復、重建。這就是」認知升級」。


而兩次認知升級之間的過程,亦即是讓自己的思維,接受磨礪、否定和推翻的過程,我稱之為」自我迭代」。通過」自我迭代」實現」認知升級」,就是一個人成長的本質。


知乎上有過一個問題,問:什麼是」窮人思維」?窮人和富人,在思維上有什麼根本的差距?我的回答是:窮人和富人,最大的差距在於」視野」。出身的家庭,成長的環境,會牢牢地束縛住窮人的視野,讓他看不到遠景,變得短視,耽於眼前的滿足。最簡單的例子:學習。


許多家長看不到讓孩子上學的必要性,他們更傾向於讓孩子在家務農、打工——即使他們並非沒有這個能力。而即便是那些能夠從農村中脫穎而出、到大城市完成學業的孩子,大多數也會受到幼時信息缺失的影響,並且將相伴終生。這段話得到許多知友的共鳴。很多人留言道:我就是從這樣的環境中逃出來的,可悲的是,我是百裡挑一的幸運兒,在我生長的環境裡,不知道還有多少這樣的人,默默地被家庭和環境捆綁住,永遠也走不出鄉村。


同樣,許多位於」社會底層」的務工人員,都具備一個共同點:缺少強烈的」改變現狀」的意願。他們覺得眼下的生活雖然不夠好,但也湊合。他們難以想像」更好的生活」是怎麼樣的,更難以想像自己能跟這樣的生活聯繫起來。如果他們攢下了一筆錢,要麼用在享受性消費(比如吃一頓好的,買個 iPhone)上,要麼回到家鄉,蓋房子,給下一代結婚,僅此而已。


這就是貧窮的惡性循環。貧窮導致信息的缺失,信息的缺失導致走出困境的無能為力,繼而導致下一代的貧窮。反反覆覆,生生滅滅。如何才能跳出這個困局?只有通過推翻和重建認知,進行」自我迭代」,將這個閉環衝出一個缺口。其實,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是一樣的。


往大裡講:從出賣體力到出賣智力,是一次自我迭代;從壓榨自己的勞動力,到撬動資源,是一次自我迭代;從」工作就是出賣時間換錢」,到」工作就是跟團隊一起創造價值」,是一次自我迭代;從」奮鬥是為了讓自己過得更好」,到」奮鬥是為了讓行業變得更好,自己順便掙錢」,也是一次自我迭代。


往小裡講:從」我要做好每一件事」到」我要做好最重要的事」,是一次自我迭代;從」我要完成這個任務」,到」我要完成這個項目」,是一次自我迭代;從」我需要做什麼」,到」我想要做什麼」,也是一次自我迭代。一個生長在傳統環境裡的人,耳濡目染,就會很容易變得守舊,閉塞,固執,處女情結,大男子主義。這能說是他的錯嗎?其實也不是,他也只是這種」思維場」的又一個犧牲品。


要想跳出來,融入更高層次的圈子,就必須進行」自我迭代」,打破舊思想的桎梏,建立對這個世界的全新認知。但是,這種」全新的認知」,一定是正確的嗎?它有沒有可能只是歷史發展的周期產物而已呢?歷史會不會開倒車?為什麼?我們的審美,從裝飾藝術,到功能主義,到極簡主義,但有沒有可能再過一段時間,又回到了裝飾藝術?我們已經知道,時尚只是一個不斷循環、不斷重複的周期圈子。但這個圈子背後的推動力是什麼?諸如此類。


這些,其實,也是一種」自我迭代」。自我迭代無關對錯,也無涉價值觀,它的本質,是心智的解放—— 從」不接受」到」接受」,從」沒有可能」到」有可能」,從」無法想像」到」能夠想像」。每一次的自我迭代,都是一個艱苦的過程。它需要挫折,需要衝擊,需要運氣,需要經歷迷茫、對自己的否定,往往還需要經歷許多次碰壁。但每一次自我迭代之後,你會發現,自己獲得了脫胎換骨般的成長。


那麼,如何才能通過」自我迭代」,實現」認知升級」?


1. 建立習慣:反思,懷疑和推翻


前文講過:每個人都有固有的」思維框架」,這個思維框架,構成了一個人認知事物的方式、思維和信念。如果一個人的思維框架受到質疑和挑戰,第一反應是什麼呢?是習慣性的自我防衛。這種自我防衛,恰恰是」自我迭代」的大敵。每一次遇到這種情景,也許都是一枚」認知升級」的種子,但可惜都被你的防衛機制,扼殺於搖籃之中。所以,如果你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碰壁了,或是覺得鑽進了牛角尖,不妨跳出來,從更高的角度看待自己:有哪些觀念是我認為」不言自明」」絕對正確」的?如果不考慮這些觀念,會怎麼樣?如果站在這些觀念的反面去考慮,會怎麼樣?


建立這樣的習慣,可以幫助我們,擺脫」錯誤觀念」的影響,將新的信息吸納進來,完成對思維框架的再造和重建。記住:一顆能夠容納兩種全然不同觀點的內心,才是真正強大的內心。你必須時刻讓你的內心,受到兩種矛盾觀念的衝擊、磨礪和牴牾,並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反思和檢討自己。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心智的成長。


2. 廣泛涉獵:接觸多學科,了解它們的底層原理


查理·芒格說過:他的智慧,來源於他的」思想格柵」。什麼是」思想格柵」?格柵,就是柵欄。柵欄是這樣的形狀:許多條豎的木板和橫木板相互交叉,劃出一塊塊的格子。在這裡面,每一塊豎的木板,就可以看作是一個知識領域;而每一條橫木板,就是知識領域之間的聯繫,它串聯起了兩個不同的領域。


建立這樣的思維,對我們有什麼用呢?你會發現,這世界上不同的領域之間,其實都有著一些共性,這些共性就是最基本的」底層原理」。很多時候,你無需去了解一個領域的細節,只需要掌握這些基本原理,你就能掌握它的脈絡,從而從更高的層面去看待這些領域。不同領域之間的相互作用,可以讓我們的思維變得更加立體,同時,也可以拓展我們思考問題的通道。對於一個問題,我們將不再局限於一兩條固定路徑,而是得以用多元化、多路徑的方式去進行思考,從而找到更好的、更高層次的解決方法。


3. 建立聯繫:世界的本質是簡潔的


什麼樣的時刻,你會感受到」認知升級」?我的體驗是:某個時刻,突然有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記憶裡,大量零碎的片段、想法、知識點,突然間福至心靈,被一根根無形的線索聯繫到一起,組成了一張全新的、龐大的網絡。這個網絡是自洽的,完善的,你會感到,以前所有的疑難和困惑,隨著這張網絡的建立,全部煙消雲散。這就是」認知升級」。世界的本質是簡潔的。萬事萬物之間,必然存在著某種聯繫和共通之處。我們要做的,就是找到這個聯繫。如果你思考和學習事物,是以」點」的形式,那只能說明,你還沒有找到最本質的那條線,能夠將它們聯繫起來。就像《倚天》裡面,張三丰教張無忌太極劍法,得意而忘形,所有的招式,所有孤立的」點」,都是形式,真正的本質,永遠是」點」之間的」聯繫」。


版權聲明:

本文轉載自L先生說,如原作者如不願意本網站刊登使用相關素材,請及時通知本站,我們將在最短時間內予以處理,聯繫電話010-53572272。

相關焦點

  • 好買商學院 | 最好的投資,就是讓你的認知迭代
    對很多人來說,投資理財最大的痛點,不是虧了錢被割肉的沮喪,也不是天天盯盤、心情起伏的緊張,而是拿著錢卻不知道投什麼的迷茫。什麼股票私募值得買?什麼時候買?什麼時候賣?如何看待風險與收益?如何看待漲跌波動?如何看待各種新概念和所謂的未來趨勢?這是上周日(3月3日)好買線下商學院回答的問題。
  • 獲得自我意識的覺醒,培養正確的自我認知
    最近聽了樊登講書中樊登老師講了一本《內在動機》這本書不單單是講了該如何獲得內在動機這種力量,還包括對自己以及世界的認知。經過反覆的思考,我終於明白真正的自我認知到底是什麼。自我認知指的是對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自我觀察:是指對自己的感知、思維和意向等方面的覺察以及對外界的看法。
  • 普通人想要躍遷,你的認知應該升級了!
    我們想要實現人生的躍遷,就不能不提升自己的認知。認知水平並非是與生俱來的,在《認知升級》這本書中,作者指出智力並非由遺傳決定,一個人所受的文化教育和生活環境,才是決定認知水平高低的關鍵。只要我們努力改變自己的學習環境,接受良好的教育,就可以提升自己的認知!
  • 自我提升的秘密:你的認知體系決定了你的成長空間!
    王小波說: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焦慮的本質也契合這一觀點:自己的欲望大於能力,又極度缺乏耐心。焦慮就是因為欲望與能力之間差距過大。——《認知覺醒》仔細想想,可不就是這樣嗎?總是希望做點什麼以後能夠立竿見影的看到效果,好像只有這樣的改變才值得做。
  • 《自我發現與重塑》本身需要被重塑
    11)情緒領導力也就是(EQ),所有領導者最基礎的能力,自我認知、自我控制、自我激勵、覺察他人和社交關係五個維度,釋放自我和他人能力與能量的最基礎推手,我們可以自問,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你現在是什麼樣的人?怎樣才能將理想變為現實?如何才能保持改變後的行為?誰能幫助你?
  • 如何激活自我的潛能:學會看見你的內在小孩,修復成長的創傷
    心理學家曾發現,孩子在每個成長階段都表現自己特別的特徵,成熟的父母懂得如何應對孩子的成長特點,而不成熟的父母由於對孩子缺乏真正的關心與深入發展,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甚至因為不懂得,無法給予孩子心智的支持和完善,而孩子內在受阻的那部分由於沒有很好得到完善,就會帶來對自我的不信任與自卑,更會帶來心靈的扭曲。
  • 《認知覺醒》:在「邊緣」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
    隨著年齡漸長,我們組建了家庭、事業開始邁入正軌,卻突然發現周邊那些一起成長、求學的人紛紛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他們中的有些人開始進入加速跑階段,將其他人遠遠地拋在了後面。每一個抬頭向前看、而非低頭享受手中幸福的人,都不免產生焦慮和緊迫感,想要趕緊給自己充點電,想要自我改變和提升,想要追上其他人的步伐,甚至想要領跑某個賽道。但如何自我改變和提升?
  • 《認知覺醒》用7個切實科學的方法,重啟自我原動力,助力成長
    想勤奮,卻總是心生惰性,自我消耗?我想這是很多人面臨的困擾,我也位列其中。所以,這本書的標題文案吸引了我,希望通過讀這本書能得到看問題的不同視角和方法,幫助自己成長。讀完發現,確實有幫助,這是一本關於自我認知,覺醒,改變的個人成長指南。作者周嶺,身份是作家,自媒體人,心智探索者。她之前是在平凡庸碌中迷茫的生活,卻在36歲開始覺醒,主動學習精進,戒除不良習慣,重新出發。
  • 人的一生都在為認知買單
    當然了,這些思慮和警惕,無外乎格局、心胸、視野,也即認知力。人的一生都在為認知買單,創業也是如此。認知力代表著人與人之間的本質差別,一家企業也只能在企業家的認知空間裡成長。如果由此來審視現實世界,就會發現,誰擁有高水平的認知力,誰就能脫穎而出。
  • 遠離3種認知偏差,你也可以認知升級,事半功倍
    一般來說,1為總分的評分,達到0.6-0.7是較好的了,這樣你才會不斷為你的目標而奮鬥,而不會出現期限不到就自我糊弄的情況。我制定學習目標是採取「123法則」,第一梯隊是必須全來完成的1到兩個目標,為了輔助,第二梯隊是3到4個支輔助目標,第三梯隊則是不影響前兩個目標的,但又不得不完成的支撐目標。
  • 作為領導者,如何克服認知偏差?
    這幾天有幸能加入了陳春花教授的課程,聽著她對企業成長和反思的「七個不安」和對優秀企業的「八個核心要素」,受益匪淺。 我一直在思考著怎麼才能鳳凰涅槃,從一個碼農變成企業家,做出一家不斷成長和改變的優秀企業。陳老師給我提供了一點有益的認知。
  • APP迭代升級:中信銀行數位化升級的全新「註腳」
    對於一家大型商業銀行,如何能夠乘勢而上,在更高的起點出發?中信銀行給出了自己的答案:緊跟數位化革命的前進步伐,積極推動零售數位化升級,進一步深耕場景建設、升級數字平臺。 與大多數銀行相似,中信銀行在2019年正式全面推進數位化升級。但事實上,早在2013年,中信銀行已經提出數字銀行概念,在零售、信用卡、科技部門持續演進。
  • 認知升級:長期跟什麼樣的人打交道就會被他們所「反向塑造」
    正向行為的雕琢,能夠促進人的心靈成長,營造積極的心態,不斷拓寬認知邊界,而反向的雕琢則像「熵增」一樣,各種各樣的信息植入到腦中卻無意識知道,讓其在混亂中度過,最後不思進取,節節敗退。塑造是成長道路上的雙刃劍:反向塑造不都是負面的,也有正面的,核心在於我們如何利用好它,我們所生活在萬物互聯的世界,不論你處在什麼樣的環境中都會受到反作用力量的影響。
  • 你需要這3種成長思維
    一個人能從一個圈子跳到另一個新的圈子,並把它們整合到一起,形成人脈共同體,那麼新的資源和機會就會源源不斷、紛至沓來。新媒體運營專家、向上生長創始人粥左羅曾說,線下的圈子很難徹底改變,因為你就生活在那樣的環境裡。這時,我們可以選擇線上的社交圈,加入優秀的圈子,進而連結到這個圈子裡優秀的人。
  • 《認知覺醒》:成長的本質,就是讓大腦的認知變得更加清晰
    人是環境的動物,總是習慣用熟悉的知識和經驗去思考和行事,而知識和經驗構成了我們的認知。不同的認知,使得人們面對同一件事的反應和行事方式差別很大。有人意識到了這點,於是不停地購書、買課程、參加各種訓練營,希望能快速提升自己的能力,填補夢想與現實的落差。可現實卻很殘酷,很多人陷入了這種困境:書看完了也記不住,課程沒有認真完成,能力還是在原地踏步。
  • 阿五黃河大鯉魚品牌logo再次升級 顛覆自我從變開始!
    LOGO,不僅是一個品牌「視覺錘」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了外界對品牌的整體認知,也是品牌升級的重要組成部分。換 LOGO,則好比一個人經歷風雨過後繼往開來,化繭成蝶,而這背後也蘊藏著無數的「變化」和「革新」。
  • 成長的過程,就是重構心智的過程
    她被否認了第一層和第二層的突破,在被質問如何完成火花部分的?她答不出來。價值存在層反映的是一個人如何定義自己的存在感,這會影響塑造內心的價值觀。喬伊終於意識到火花的含義與自己認知的完全不同時,才明白了火花不代表目標,靈魂22的火花就是人生的意義、人生的感受和願望本身,把這一切的理解偏差講給靈魂22聽。
  • 實驗表明:感知錯覺與幻覺如何改變我們的自我認知
    如果你所以為的這個事實是錯誤的,那麼你所基於這個錯誤事實基礎上的認知,在認知科學上稱為感知錯覺;如果你所以為的這個「事實」甚至是虛幻的,那麼你所基於這個虛幻事實基礎上的認知,在認知科學上稱為感知幻覺。這種對自我概念的心理認知,稱為心理自我概念,有時又稱為自我意識。這些感知錯覺或幻覺的自我意識,與我們的身體自我面對的現實不匹配。
  • 個人成長,提高認知的三個方法,認知的高度,決定你一生的成就
    認知,這個概念初看時期,覺得自己懂,仔細一想又說不出所以然來,當然萬事有度娘,跑去搜索了一下,網上是這麼解釋的認知是近兩年很火的一個詞彙。按照《認知突圍》的作者蔡壘磊的說法,認知是一套大腦內置的算法。每個人的大腦都有一套算法,是自從出生到現在的環境投射和自主意識共同進化而成的,認知是所有行為的內在邏輯,而行為是認知能力的外在表現。
  • 從這本書開始改變自我,做一個百分百擁有學習力的人《認知覺醒》
    若你也位列其中,這本書《認知覺醒》可以幫助你擺脫困境,實現從這一刻開始改變自我,做一個100%擁有學習力的人!01為何努力反而焦慮1.1匹配原則在我的學生時代中,班級裡的學霸人物在分享個人成就感言都不忘宣導一下「好的學習就是努力努力再努力」的刻苦精神。刻苦精神誠然可貴,但是好的學習成長絕對不是單單地醉心於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