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人一旦產生認知差距,就會做出完全不一樣的決定,最終造成不同的結局。
階層固化越來越嚴重的時代,一個毫無背景和資源的普通人,如何爭得自己的生存選擇權(時間與空間的自由),改變當前的現狀,最終獲得階層的躍遷?#認知水平#
哲學上講世界觀決定方法論,即什麼樣的思維認知,決定了什麼樣的行為選擇。我們想要實現人生的躍遷,就不能不提升自己的認知。
認知水平並非是與生俱來的,在《認知升級》這本書中,作者指出智力並非由遺傳決定,一個人所受的文化教育和生活環境,才是決定認知水平高低的關鍵。
只要我們努力改變自己的學習環境,接受良好的教育,就可以提升自己的認知!
01什麼是認知?
認知,指通過心理活動(形成概念、知覺、判斷或想像)獲取知識。我們習慣上將認知與情感、意志相對應。
認知是個體認識客觀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動。人的感覺、知覺、記憶、想像、思維等認知活動按照一定的關係,組成一定的功能系統,從而實現對個體認識活動的調節活動。
在個體與環境的作用過程中,個體認知的功能系統不斷發展,並趨於完善。
簡單來說,認知就是我們對於世界的洞察和理解。
02如何實現認知升級?
·重塑自我認知
自我認知,是通過不斷的嘗試和探索,不斷發現自我。自我認知,決定了我們對於一件事的解讀,這些解讀會在大腦中不斷重複,最後成為現實。託馬斯的「自證預言」解釋道:如果人們把情境當作是真實的,那麼其結果也將成為現實。
在心理學上,「自證預言」是存在的,人並非被動地任從環境影響,而是主動地根據個人的期望,作出相對性的思想及行為反應,而使期望得以實踐。
打破消極預言的設限,先要清楚你自己是誰,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至理名言「認識你自己」,對於自我的認知是人生永恆的話題。你需要不斷地尋找自我,不斷思考哪裡給自己設限了,並且時刻提醒自己轉變思維。
日本設計大師山本耀司對「自我」有過這樣一番解讀:「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撞上一些別的什麼,反彈回來,才會了解「自己」。所以,跟很強的東西、可怕的東西、水準很高的東西相碰撞,然後才知道「自己」是什麼。
珍妮·蘇克(哈佛大學法學院終身教授),曾經在美國的芭蕾舞學校學習芭蕾,之後轉到了朱利亞音樂學院專攻鋼琴,之後考入耶魯大學。
她畢業當年獲得馬歇爾獎學金,轉戰牛津大學攻讀文學博士學位,拿到學位出版了第一本書後,她發現原來法律才是她終身奮鬥的事業,成功考入哈佛大學法學院,獲得了法學博士學位。
珍妮的經歷比較複雜,從舞蹈、音樂跨界到法律,但也恰恰說明了自我認知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伴隨我們成長過程,慢慢習得的一種能力。只有不斷去探索嘗試,你才能知道自己究竟是什麼。
·長期輸入優質信息
巴菲特說:「我每天讀五份報紙,查理也是如此。」
查理·芒格(巴菲特的黃金搭檔):大家需要在頭腦裡安插網絡狀的智力模型,然後把直接經驗或間接經驗(從書本中得到的知識或其他途徑得到的知識)用這種行之有效的網絡狀模型組織起來,通過這種系統可以整合各種事物,進一步鞏固認知。
所謂的智力模型,也就是思維模型,它能促進信息的輸入和行為的輸出,由此形成一個正循環。我們從外界輸入頭腦的信息,經過思維模型的處理,會形成認知,指導輸出,並且進一步影響著輸入。這三者之間彼此影響促進,正向循環,最終會形成飛輪效應。(努力達到臨界點,會出現巨大的推動力)
我們想要實現認知升級,離不開優質信息的輸入,巴菲特常年閱讀投資行業報紙的習慣,就為他個人內部認知系統,和框架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