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晚,《躍遷:成為高手的技術》作者古典攜新書來到長沙梅溪書院,與讀者見面交流。
古典作「這個時代,我們該如何躍讀」演講分享。
古典與讀者合影留念。
籤售現場,讀者排起了長龍。
《躍遷:成為高手的技術》由中信出版社出版。
紅網時刻9月18日訊(記者 蔡娟 實習生 王進文)這個時代該如何讀書?一個普通人如何在短時間內實現知識躍遷?如何把將知識轉變為價值,擺脫「聽了那麼多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的夢魘?或許,你可以從《躍遷:成為高手的技術》一書中去找到高手們的思維模式和方法。
9月17日晚,《躍遷:成為高手的技術》作者、羅輯思維「得到」APP專欄《超級個體》主理人古典,攜新書來到長沙梅溪書院,與讀者面對面交流。作為梅溪書院周年慶典第六場活動的開講嘉賓,他帶來的演講內容是《這個時代,我們該如何躍讀》。
梅溪書院之前在微信公眾號發布了這場活動的預告,並開放了在線直播通道。活動當天,湧入了上百名讀者,座無虛席。「什麼是躍讀?躍讀和躍遷有什麼關係?」演講尚未開始,一連串問題縈繞在現場讀者和紅網時刻記者的腦中,等待解答。
時值初秋,夜色微涼。離活動開場還有半個小時,古典已提早抵達。他坐在講臺一側休息,安靜地連接電腦、投影儀。一身休閒打扮,藏青色長袖棉麻襯衫、深色牛仔褲;一張娃娃臉,比活動海報、圖書封面上的照片看起來年輕許多;說話聲音很輕,但能聽出是典型的南方口音。紅網時刻記者之前查閱資料發現,網絡上古典的個人信息很少。一問,原來是正宗的「長沙伢子」。
躍遷:「做聰明又勤奮的人」
「之前,都在節目裡與大家『神交』,今天終於讓大家見到活的古典老師了。」作為一個長沙人,古典還是第一次在長沙的書店做演講分享,「感覺很新鮮,有一點點緊張」。
什麼是躍遷?古典這次帶來的是當下頗為流行的TED演講,在投影儀畫面配合下,一開場就直奔主題而去。
「資訊時代,知道知識在哪兒,比知道知識是什麼更重要。未來世界的認知能力,是找到信息的搜索能力、運用信息的思考能力以及從大量信息裡抓取趨勢的洞察能力。」 古典說道,我們「記住知識」的方式持續了兩千多年,而就是在近20年來內,新的認知方式突然成為主流,這種變化是不連續的、跳躍式的,就像電子從一個能量級吸收能量,突然跳到更高的能量級。這種突變式的進化,他稱之為「躍遷」。
古典,1979年出生,籍貫湖南長沙,本科就讀於湖南大學土木工程系。大學畢業後,古典失戀了,當時特別痛苦,一心想著出國,然後就去學英語,沒想到誤打誤撞進了新東方,並成為新東方優秀的GRE(美國研究生入學考試)詞彙老師。2007年,他開始自己創業,創辦新精英生涯公司,全職從事生涯教育和諮詢,現為頂尖個人事業發展顧問、著名企業高管教練、生涯規劃師,清華大學生涯規劃客座專家,羅輯思維「得到」APP專欄《超級個體》主理人。
「如果沒有那次失戀,我可能會從事土木相關的工作,不會成為生涯規劃師,那樣,人生軌跡會截然不同,所以我應該感謝那次失戀。」對於古典來說,從土木工程跳到英語教育,從英語教育跳到生涯規劃,也是一次次躍遷。
這些年,古典先後寫過《拆掉思維裡的牆》和《你的生命有什麼可能》兩本暢銷書,其中前者銷量過三百萬冊,豆瓣擁躉無數,指導過大量的職場新人和行業高手。第三本《躍遷:成為高手的技術》選取了「乾貨+有趣」氣質的封面設計,內容不同於以往的個人成長類圖書,不單純強調個人努力與天賦,而是充分利用外部資源,理解個人發展的底層邏輯,這樣才能成為一個「聰明的勤奮者」,達成躍遷。
「拆牆不夠了,這次要拆掉天花板。」古典說。如何實現躍遷,古典在書中指出了一條路徑——你該如何利用規律和趨勢,放大個人的努力。這本書還提出了很多新穎、賦有洞見的觀點,如「頭部效應:站位比努力更重要」「聯機學習:成為知識的路由器」「知識IPO:把知識變現成價值」「終身提問者:問題比答案更有效」等。在演講中,他也把這些新概念、新提法作了生動而詳細的闡釋,激發觀眾去思考和對照自我。
躍讀:做聯機學習者,輸出倒逼輸入
新東方教育集團的創始人俞敏洪在該書推薦序中寫道,「古典顯然注意到了這個時代的焦慮底色」。
這個時代的焦慮底色是什麼?古典在書中這麼說,「學習的速度,跟不上遇到問題的速度,這是你焦慮的根源。」
演講現場,古典不斷強調「做聯機學習者」「輸出倒逼輸入」兩個觀點,他說這是受到老師俞敏洪的啟發。有一次,他問俞敏洪,「你都這麼出名了,為什麼每年還要做兩百多場的演講?」俞敏洪回答:只有不斷輸出才能倒逼輸入,演講是輸出,學習是輸入,只有通過讀書、旅遊、交友、拜訪名師、個人領悟等方式進行個人學習,只有逼著自己源源不斷的輸出,才會有輸入的動力。這正是古典書中所提的「聯機學習者」,時代發展越快,我們越要閱讀,用一種與時代聯機的方式閱讀。
「你認為哪個才是真正的閱讀?」在演講現場,古典向讀者拋出了這個選擇題,讓大家思考。在演講PPT上,他給出了如下選項:刷今日頭條、刷微信消息、讀得到看專欄、聽了個演講、與特懂的人聊天、看一本書。他的答案是:全選,這就是「聯機學習」。
推薦曾國藩讀書法,「短停而深思」
古典推崇曾國藩的讀書方法,他認為與哈佛商學院的教學方式極為相似。他說,「曾國藩是把二十四史當教學案例來讀,每次讀到一個故事,他就會停下想想,設想如果遇到這個問題是自己,會怎麼辦,思考過後,再翻開書往後讀,結果發現,和自己想法一致的人,結果那人就死了。所以,他能讀透二十四史。」古典認為,讀書要「短停而深思」,最終的目的還是中國傳統思想的精華——「知行合一」。
「得到」APP專欄《超級個體》,定位「高效能人士的自我修煉」,目前已有6萬多訂閱用戶。古典作為主理人,自欄目上線以來,一年時間裡讀了近300多本書,每天花5、6個小時寫作、閱讀。他分享了一種比較私人的讀書方法:在做一個選題之前,他往往將要用到的所有相關書籍都買來,先讀每本書的目錄和序言,這時,就會發現有三到五個主題往往是會在每本書裡都會反覆出現的,找到這些內容讀一讀,一般就能滿足自己的知識需求了。
古典認為,閱讀的源頭有讀書、上網,還有會被大多數讀者忽略的讀人、讀事。作為「人」,除了讀書、上網,也要讀有溫度的知識,比如你身邊的父母、親人和朋友,他們的故事都值得讀一讀。
「讀書的人在一起,會形成一個『鄙視鏈』,就是讀這類書的人會嫌棄讀那類書的人。」在古典看來,讀書的方式可以是體驗、解惑、模仿和整合,可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不同的方式。他說,閱讀有三個「坑」:學不完、記不住、用不了,而提問、連接、輸出,是打開閱讀的三把「金鑰匙」。
古典老師也在書中提醒:真正的改變都是逆人性的,你可以了解所有躍遷的技術,但推動躍遷的關鍵東西,是我們要成為什麼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