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掉思維裡的牆》:真正的安全感,不是來源別人,而是強大自我

2020-12-03 以書話人生

你是不是安全感的奴隸?為了獲得安全感,你是拼命賺錢,還是竭盡全力買房?是找份安穩的工作,還是早早地結婚嫁人?

《拆掉思維裡的牆》這本書的第一章,就提出了「你是不是安全感的奴隸?」這個發人深省的問題。

作者古典是個不願被固定思維束縛的男人,土木工程專業畢業的他,先是進入了新東方,成為了一名講師,後自己創辦新精英生涯,致力於職業生涯規劃。

01沒有房,你願意結婚嗎?

房子,對大部分人來說可算是安全感的體現。不管是年輕人還是老年人,有錢的話都會買上幾套。

而對於想要結婚的年輕人來說,婚房更是必要條件。多少年輕男女在戀愛初期濃情蜜意,最後卻在買房的問題上止步不前。

不過,鼎鼎大名的巴菲特當年卻是典型的裸婚,女友蘇珊在他和房子之間選擇了他。

巴菲特21歲,從名牌大學金融系畢業,在大城市找不到工作,於是回了老家,在一家證券公司上班。

一年後,他遇到了女友蘇珊,並向她求婚。兩人商量結婚的事情,蘇珊問他房子怎麼辦?

那時,巴菲特工作才一年,加上大學期間賺的錢,全部積蓄十來萬左右。他給蘇珊兩個選擇,一是花這筆錢買個小房子,二是讓他拿錢去投資,過幾年買大的,蘇珊選擇了後者。

於是,他們先租了房子就結婚了,房子很破,晚上都能聽到天花板老鼠開派對的聲音。

第二年,他們的女兒出生了,還是沒買房。結婚四年後,巴菲特的事業有了起色,他成了一個投資公司的合伙人。

第六年,他在新公司站穩了腳,收入開始穩定起來,他花了三十萬買了一套普通的房子。

等到巴菲特32歲的時候,終於賺到了自己的第一個100萬,但他沒有拿這些錢就換更好的房子,而是繼續做投資生意。

由此可見,蘇珊才是真正的投資大師。

如果她像很多女性一樣,沒有房子堅決不嫁,或者一定要先買房的話,可能就不會有現在的巴菲特,正因為她替巴菲特做了這輩子最重要的決定:投資自己,而不是投資一套房子,才成就了如今的股神。

作者認為一套房子可能會消滅一個夢想,很多人把房子和安全感劃上了等號,付出的代價是十年如一日的生活,不敢朝自己的夢想去努力,因為身上肩負著五六千的月供,不敢辭職,不敢請假,甚至不敢生病。

然而,安全感真的可以來自於一套房子嗎?我們不禁要捫心自問,因此,這正是我們需要拆掉的「思維之牆」。

02失去了愛的人,就活不下去了?

除了對房子的執念,很多人把安全感寄托在愛人身上,一旦失戀了,就尋死覓活。

很多女性覺得幹得好,不如嫁得好,結婚生子才是女人最終的歸宿。所以,一到適婚年齡,就忙不迭地開始相親,參加各種聚會。結婚後,一心相夫教子。

正如《清單人生》裡女主人公布裡特·瑪麗,結婚四十年,犧牲了做母親的權利,放棄了自己的夢想。已過花甲之年,遭遇丈夫出軌,她回首發現,這四十年的光陰都耗在了照顧丈夫和丈夫與前妻的孩子身上,一旦沒有了婚姻,她便成了孤家寡人。

這類人把婚姻當成了安全的港灣,以為全心全意的付出就是對對方的愛,但事實上這份愛,只會讓對方感覺到壓力。

作者認為愛有兩種:一種是死死抓住,你緊張他也緊張;一種是輕鬆託住,你舒服他也舒服。

第一種把愛死死抓住的人,無形中就會淪為愛奴,沒有學會愛自己,為自己而活,一旦對方提出分手,整個世界就崩塌了,也許,還會苦苦哀求對方不要離開,或者以死相逼。

愛奴,會一廂情願的以為自己的真心付錯,為什麼自己的真心被踐踏,事實上,這不是愛,是恐懼。

那些打著愛的名義,自殘者、自我犧牲的人,都活在自己一個人無法生存的恐懼中。

這個世界沒有誰離了誰會活不了,真正的安全感也不能從別人身上獲得,只能自己給予自己。

03這幾招,快速提升安全感

既然,安全感只能自己給予自己,那如何快速提升安全感呢?作者在書中提出了幾個方法:

第一,小範圍地冒一冒險。

比如,習慣了用導航的人,在不著急趕路的時候,可以試著關掉導航走上一段路;試著用承受範圍內的錢,給自己安排一場旅遊。

第二,遠離那些太容易獲得的安全感。

孟子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如果要害一個人,讓一個人恐懼,沒有自信,給他提供一個無需努力就能獲得的安全感就夠了。

過於關心的父母,永不犯錯的任務,養老般的工作,輕而易舉就能廢掉一個人。

第三,珍愛生命,遠離恐懼。

少看或不看負面、消極的新聞報導或電視劇,也少和那些沒有安全感的人在一起。多接近簡單快樂的人,多看乾淨明亮的書和電影。

第四,寫成功日記,你就成為牛人。

成功日記是一個啟動自信心的方式,每天記得告訴自己,我曾經有多好。

第五,面對恐懼,觸底反彈。

恐懼就是一個懦夫,當你觸及它的底線,接受事情最壞的結果,然後準備和它大幹一場的時候,它就不知道躲哪裡去了。

我認為真正的安全感,是掌控命運的能力。

你不需要依附任何人,擁有獨立生活的能力。你也不會被外界的因素所影響,具有自己的見解,為自己而活。

這些才是真正的安全感,不是來源於別人,而是強大自我後擁有的力量。

文/紫竹凌:多平臺籤約作者,自由撰稿人。

歡迎關注@以書話人生,經典好書,與君共讀。

相關焦點

  • 從《躍遷》到「躍讀」:古典要拆掉你思維裡的「天花板」
    或許,你可以從《躍遷:成為高手的技術》一書中去找到高手們的思維模式和方法。9月17日晚,《躍遷:成為高手的技術》作者、羅輯思維「得到」APP專欄《超級個體》主理人古典,攜新書來到長沙梅溪書院,與讀者面對面交流。作為梅溪書院周年慶典第六場活動的開講嘉賓,他帶來的演講內容是《這個時代,我們該如何躍讀》。梅溪書院之前在微信公眾號發布了這場活動的預告,並開放了在線直播通道。
  • 「想要去做,卻總是說但是」:用這3個方法,幫你獲得職業安全感
    這類人,古典老師在《拆掉思維的牆》把它稱為「職業安全感奴隸」。還給他們起了個名字,叫yesbuter,因為他們一直在玩yes,but的遊戲。什麼是「職業安全感奴隸」在《拆掉思維裡的牆》中是這樣描述的:感覺自己陷入一種什麼都有點可能,但是又什麼都做不到的恐懼中。好像經不起任何的失敗,把自己關在牢籠裡,被自己的安全感囚禁。
  • 驚心動魄的思考:世界五種頂級思維,在中國文化裡不算高深的思維
    反而是那些比較崇洋的人,引進的西方一些思維和理念,成了新寵,受到了歡迎,比如這種號稱世界五種頂級的思維,說的問題,真的在中國古文裡就沒有嗎?我們首先來看這是五種什麼思維?「很多人認為:很多時候,我們不是輸給了能力,而是敗給了意外。三、吉爾伯特法則真正的危險,是沒人告訴你危險。這是英國人力培訓專家吉爾伯特提出的法則。人在事中迷,就怕沒人提。
  • 依賴別人,是這個世界上最沒有安全感的事
    別因為太依賴別人,把獨立和強大的機會都讓給了別人。張方宇曾經在《單獨中的洞見》中有這樣的描述:多數人所尋求的安全感,實際上只是一種舒適的監禁。初識不更事,如今細細品味這句話,真的覺得好有道理。儘管如此,婚姻中對另一半的崇拜和欣賞卻是無可避免的,但僅僅依靠崇拜和語言來獲得的安全感其實是不穩定的,也最容易出現問題。真正的安全感,是要落實到實處的具體行動,而不是看他的承諾,那些靠言語堆積起來的安全感,往往崩塌的最快。
  • 一個在困境裡掙扎的人,最需要的不是別人的幫助,而是自我的救贖
    他們誇張,即使取得了一點點成就,一點點毫不稀罕的好處都必須要向人炫耀,在別人的交口稱讚裡讓自己的成功顯得獨一無二。他們自卑,雖然表面上看沒有什麼,但是他們總懷疑別人看不起他們,總害怕別人看不起他們,神經緊繃著,隨時要與人爭辯。
  • 真正拉開人生差距的,不是能力,而是「指數型思維」
    真正讓我震撼,甚至產生一絲焦慮的,不是他的刻苦與能力,而是他甩我十條街的思維格局。 換句話說,我的成長路徑是「線性的」,而他的成長路徑是「指數級的」。 之前我還一直在想,同樣是讀一所學校,在一個教室,認識的都是同一批人,而且他未必有我「聰明」,為何他能積攢更多的勢能?
  • 依賴別人沒有前途《永遠不要找別人要安全感》學會獨立、自立
    一個期望從別處獲得安全感的人,一定會最終失望和痛苦。2.某些時候,你其實並不是必須有安全感才行的。 你總是想到它,是因為它是一個藉口。 是你軟弱,貪婪和懶惰的藉口而已。一個總強調自己需要安全感的人,是貪心的。3.人生,本不安全。 每個人都焦慮。每個人都有無法解決的難題。
  • 要想內心強大,你必須突破這四種常見的慣性思維,大多數人都有
    文/唐若唐若心學原創作品,違者必究一個人內心強大過程,也是突破自我思維慣性的過程。當我們被自己的思維所限制的時候,影響我們的不僅是自己的行為,還有我們的習慣,甚至我們的氣場。假如我們能夠不畏懼困難,在困難面前調動自己的積極性,去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往往我們就能攻克困難,從而讓內心變得強大。內心強大從來不是天生的,而是來自我們駕馭環境的訓練,更來自我們思考與整合。在困難問題面前,永遠不要說自己沒有辦法。
  • 這種沒法近距離的坦露真實的自我叫缺乏安全感
    這種沒法近距離的坦露真實的自我,跟一個我們常用的詞語有關,叫缺乏安全感。當一個人劇烈的撞擊我們的內心,讓我們感到和他有一種特別的共鳴(俗稱的有感覺)時,這種感覺除了帶來幸福,還會帶來安全感的動搖。愛情的發生總有某種失控的成分,因為大腦失去理性,這種感覺會讓我們想要在那個人面前袒露自我,表達自我,希望和他建立深度連接,希望他會懂得我們內心的喜怒哀樂,並和我們同喜同悲,會接納我們的脆弱和依賴。
  • 拆掉知網的牆
    作者投稿,被學術期刊錄用和紙質出版,期刊雜誌社再將文章授權給知網,這是數字出版的一般流程,也是知網文章來源的主要路徑。在這一過程中,創作者、學術期刊、知網平臺都是利益的相關方。知網從學術期刊獲取文獻的成本很低,有的只是象徵性地一年支付幾千或小几萬塊錢,這並不能減輕期刊自負盈虧的壓力。
  • 《飛越瘋人院》真正的自由不是任性勇敢,而是擁有自由選擇的權利
    影片中的主人公麥克·墨菲為躲避強制在他身上的東西,在監獄裡的所作所為不循規蹈矩,不甘於命運的擺弄。真正的自由不會受限於身體的禁錮,而在於靈魂和精神上的自由,這才是一個人無處不在的自由。1.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是被有形的牆禁錮,而是被無形的枷鎖束縛,這個枷鎖也許來自某個人、某件事兒,某個無法忘懷的回憶……,但無論是什麼,只要你願意,沒有什麼可以禁錮住你。束縛你的人,只有你自己,掙脫自我禁錮的枷鎖,才能獲得無所不在的自由。2.
  • 愛情裡缺乏安全感女孩的心情寫照——那種逐漸吞噬自我的恐慌
    在一段感情裡,男生是否能讓女生完全信任他、給他安全感,是讓女生決定感情能否走下去的因素。安全感對於男生來說是一種很虛無的東西,有時候女生突然莫名地不開心,可能就是因為那人給不了安全感。因為每個人有其他的事要忙,不能要求對方24小時待機的哦~# 玻璃心和自卑很容易因為別人的一句話,而難過甚至崩潰。很怕做錯事、說錯話,讓人生厭也特別在意別人的目光、看法和意見。
  • 思維深度決定你能走多遠,真正厲害的人,大都擁有這四種思維深度
    我要想讓自己的人生變得越來越好,首先就需要養成良好思維的習慣。對於每個人來說,真正厲害的人,大都擁有這五種思維深度,這才是他們最為本質與深刻的內涵所在。很多人可能會認為成功的人喜歡研究成功的案例,事實上,真正成功的人,往往屈指可數,他需要結合天時地利人和。而失敗的人卻各有各的不幸。查理.芒格子所以喜歡研究失敗案例,最本質是通過別人的失敗,提醒我們少走一些彎路。失敗從來都不是屈辱的,失敗更不是沒有價值。
  • 真正的高手,都有對抗「熵增」的底層思維
    在1998年亞馬遜致股東信裡,貝佐斯說:「我們要反抗熵(We want to fight entropy)。」 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說:「管理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就是如何對抗熵增。在這個過程中,企業的生命力才會增加,而不是默默走向死亡。」 物理學家薛丁格說:「自然萬物都趨向從有序到無序,即熵值增加。
  • 思維方式決定你能走多遠,厲害的人,大都有這五種本質的思維方式
    前言:這是關於真正厲害的人是如何煉成的, 一個人最重要是講究自我的尋找,思維方式的習慣訓練,在這個專欄裡重點告訴我們應該如何去塑造自己,以及自我應該需要儲備的技能和如何成為最好的自己,歡迎更多的人閱讀與訂閱,幫助你激活內在潛能,找到自己的領域價值高地。
  • 思維方式決定了你能走多遠,真正厲害的人往往具備這三種思維模式
    心理學上有很多書籍講述了思維方式對人的深度影響,好的思維方式是我們探索世界的開始,不僅會幫助我們打開自己,解放自己,更能讓我們養成良好思維習慣,成就自我。那些厲害的人,許多時候並不是贏在智商,智商只是人發展所需要的一樣東西,而好的思維模式才是影響人生發展的根本與走向。
  • 女人的獨立與強大不是被逼出來的,而是深諳社會的三個生存法則
    文/唐若唐若心學原創作品,違者必究有人曾說,女人的獨立與強大是逼出來的,其實這句話錯了。真正優秀的女人,獨立與強大並不是逼出來,而是自己選擇出來的。婚姻只是人生一部分,聰明的女人會選擇做一個獨立的女人,是深刻的懂得,自己的人生必然由自己做主,而不是把自己的人生主導權隨意交給別人,這不僅是對別人的不負責,更是對自己的不負責。
  •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距,不是情商,不是智商,而是思維方式
    許多人問這位朋友為什麼每次參加同學會都這樣穿戴,而他卻說:「大部分老同學物質條件沒有自己好,不是因為他們不努力,運氣差,而是因為自己出生在上海,父母是上海第一批成功的商人,自己的起點就比許多同學起點高。選擇換下昂貴西裝,打車去跟同學聚會,是為了照顧更多同學的感受,讓他們不會有距離感,心理也不會有落差,不妄自菲薄,輕易否定自己的人生。」
  • 熊貓書院丨《安全感》Ⅰ
    本書由4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主要是對安全感的量化和對安全感不同定義的解讀;第二部分開始討論安全感的來源,到底什麼情況下會滋生出不安全感;第三部分主要告訴大家缺乏安全感對生活會有哪些影響;最後一部分是介紹修復安全感的方法。
  • 道德的真正來源是什麼?詳解叔本華倫理學
    小說《三國演義》裡,曹操說「寧可教我負天下人,不可教天下人負我」,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霍布斯稱社會是「所有人與所有人的戰爭」,也是這種狀態的最佳描述。但是,我們無法否認另外一個事實,那就是人與人之間還存在著真正的道德行為。友愛、仁慈、正直、誠實……這些道德行為畢竟是真實存在的。有些人甚至為了救別人的生命而犧牲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