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在困境裡掙扎的人,最需要的不是別人的幫助,而是自我的救贖

2020-12-04 倚馬看花說情感

在我年紀尚且,未經世事的時候,我曾經對一些人,一些事感到極度困惑。他們明明已經成年,明明有大把的力氣,有健全的身體,有完整的家庭,有一個活著的人應該擁有的一切,人生卻並不精彩。

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懦弱,表面上看起來虛張聲勢,卻拒絕生活的改變,不管是向好的還是向壞的。

他們誇張,即使取得了一點點成就,一點點毫不稀罕的好處都必須要向人炫耀,在別人的交口稱讚裡讓自己的成功顯得獨一無二。

他們自卑,雖然表面上看沒有什麼,但是他們總懷疑別人看不起他們,總害怕別人看不起他們,神經緊繃著,隨時要與人爭辯。

我不理解,一個人,為什麼要讓自己陷入情緒的漩渦,為什麼總是流連於自己並不怎麼成功的過去,為什麼對人生裡的諸多事情有那麼多的逃避。

我知道人生很難,也知道一個人,想要順利地成長,順利地放下自己肩頭的重擔,往往需要一生的時間,燃盡幾乎所有的精力。

但我不理解,一個人,在還沒有走到終點時,就在頹喪的歧途上一去不返,就因為自卑,因為囁喏,因為種種不算什麼的事情,空耗大把的光陰和生命。

實話實說,從前我一直不相信,我會長成自己最討厭的那種大人模樣,只是現實兩個字,總是如同警鐘喪鐘,毫不容情地在你的耳旁適時敲響,讓你在百轉千回,櫛風淋雨之後,豁然發現,自己原來已經成為了從前所討厭的模樣。

我一度是個頹喪的大人

直到不久前,我才忽然發現,自己是一個自卑的人,事情開始於一段並不健康的愛情之中。

本來熱戀都應該是甜蜜的,雖然也會有爭吵,生氣的時候理由卻大多數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但我遇到的卻並不是這樣的感情,因為快到談婚論嫁的年紀,所以難免會多出很多現實的憂慮。為了以後不兩地相隔,我放棄了國企的穩定工作,到對方的城市,找了一份工作,準備公務員的考試。

為了能夠入對方父母的眼,做了從前想都不曾想的努力,儘管這樣,對方還是每天都充滿焦慮地對我說:「怎麼辦,你這樣的怎麼見我爸媽。」

我在這焦慮的話裡,一次又一次被擊垮,從內心深處無聲地崩塌,不自信像是一種由點到面的傳染病,一旦出現了,很快就會充斥整個生活。

果然,公務員競爭激烈,我沒能上岸,而對方,在我面試成績出來的當天提出了分手。沒有什麼詞彙能夠解釋我的心情。我沒有埋怨任何人,只感覺自己糟透了。

我其實深刻明白,表面上的問題都不是問題所有的問題幾乎都來自於我自己的自卑,說白了,一切都是自找的。

我得到了自己的救贖

分手的時候,正好是疫情期間,我辭職回到來家,失去了愛情,轉而失去了工作,分分秒秒電影《大話西遊》裡的那句臺詞:他好像一隻狗啊。

我別無他法,在心情混亂,自我悲觀的情況下,只能遁入書中的世界,靠著閱讀來讓自己暫時逃避現實生活裡的一切,來逃避我所必須面對的失敗的局面。

也是一種緣分,一本書的閱讀,給了我一種思路,讓我得以拾起勇氣。來面對真實的自己,正視自己的自卑,從自我的角度,讓自己的心靈重新煥發渴求超越的生機。

這本書別是大心理學家阿弗雷德.阿德勒著述的《自卑與超越》,作為與弗洛伊德地位相彷的心理學家,自我心理學的創始人,他在這本書裡用很大的篇幅探討了人為什麼會自卑,以及如何應對自卑,面對自我,重拾信心。

當然,一本書的力量有多大,要看一個人讀懂了多少,不同的人閱讀同一本書,也會有完全不同的體悟。

從這本書中,我得到的最大啟示就是:一個在困境裡掙扎的人,最需要的不是別人的幫助,而是自我的救贖。

當然,自卑與超越只是書中的一部分內容,無論是對人生意義的闡釋,對家庭影響的講解,對夢的相關解析,還是對人生各個階段的指導,都讓我有很多收穫,只是都比不上自卑與超越這一節。

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生活,最可依賴的,最有力量的,永遠都是那個積極向上的自我,人只有敢於直面自卑懦弱的事實,敢於尋根問底,明白自己失敗的最根源的問題,明白自己對於生命的意義有怎樣的追尋,就能找到生活下去的力量。

結語

現在的我,在現實意義裡,不能說比之前過得有多好,但我完全肯定,我已經克服了內心的自卑和軟弱,並且以它們為土壤,種植出了某種我堅定相信的力量,那便是勇氣,便是對自我意義的追索。

我的未來還會有很多難以逃避的困難,很多直面心靈的挑戰,我有自信我可以應對,沒錯,我長成了大人,但漸漸地,我並不討厭自己,反而開始有點喜歡。

文:倚馬看花

歡迎閱讀、點讚、收藏、分享。您的關注是我最大的榮幸!

相關焦點

  • 《土撥鼠之日》的重複人生:在無限循環的日子裡,我們如何自我救贖?
    青年們對此並不買帳,因為要實現何冰老師口中的「自由選擇權利」,恐怕需要一個中產家庭,舉全家之力,方能培養出這樣的一朵「浪花」。這段演講,忽略了社會上那些沒有選擇權利,平平庸庸、形形色色的青年。他們更像是「一滴水」,一滴淹沒在茫茫大海中的小水滴。我們大多數人都是這樣的「一滴水」:在三點一線的生活之海中浮沉。
  • 自我的救贖
    思想獨立的人,不會過度依賴別人,不會過分期待,不會盲從。 獨立思考說起來簡單,做起來確實挺難的。
  • 《風雨哈佛路》:從垃圾堆裡爬出來的女孩,如何在困境中自我救贖
    「家人」,「家庭」這些原本是最溫暖的存在,可是在麗絲這裡,卻成為了傷害她的利刃。記得電視劇《歡樂頌》裡有這麼一句臺詞:一個人的原生家庭,就是一個人的宿命。當時很多人聽到這句話都紛紛表示贊同。讀書也許不是你唯一的出路,但是一定是你擁有最公平最有效的途徑。電影中有這樣一幕,麗茲跟老師要來試卷,在提筆的時候,她告訴自己:我可以推自己一把,並讓生活變得更好。交卷的時候,她告訴老師自己想要上哈佛,並表示要用兩年的時間完成四年的學業,這對一般人來說,是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才有可能完成的事情,但她做到了。
  • 《受益人》——小人物的自我救贖,走腎,走心,這就足矣
    人生沒有救贖可言,有的只是懺悔,要想自我拯救,就得學會自我毀滅。豆瓣7.7分的評分我覺得有點低,喜劇算不上,愛情算不上,看完這部影片,其實對於我來說是一個真實生活的寫照。小人物,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社會當中一個微不足道的人物,沒有資源沒有背景,沒有影響力,但是我們也想逆襲,也想過自己想要的人生。誤入歧途真的很快,但是自我救贖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一切突破社會底線得到的滿足,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 自我癒合,自我救贖
    自愈力,即人體內在的生命力--自我癒合傷口,自我消化情緒垃圾。這是你與生俱來的能力,源於自然,又出自你本身。 既是人類的天賦,何不運用好,發揮他的功效來幫助解決生活的煩惱。 但現實卻是越來越多的人,丟掉了自愈能力。 遇到了不會的難題,想到是向別人求救,而不是自己來解決。碰到點小挫折,朋友圈裡高調抱怨一番,試圖從他人那裡尋找些安慰。對於別人的經驗見解生搬硬套,不加思索。……總之,我可以依賴別人,從別人那裡得到幫助。
  • 戴維·洛奇:一個天主教不可知論者的自我救贖
    至於洛奇最受歡迎的「校園小說」(campus novels)系列,更是他一生在學院裡生活的縮影。身為大學教授和文學批評家,除了戲仿和拼貼外,洛奇的小說創作並沒有太多花哨的技巧和晦澀的隱喻。在平實的敘事中,洛奇繼承了英式幽默的諷刺和自嘲,透過小說中的人物侃侃而談著關於人生和宗教的種種看法,時而令人忍俊不禁,時而讓人冥想沉思。
  • 疫情下的墮落和救贖,人類自我修正之路
    許多人視自己為墮落的生物,但如果我們講出真理,活出真理,就能重獲自尊,並且也能尊重他人,尊重世界。隨之我們就有可能真的在乎自己,讓世界充滿更多愛和關懷,而不是讓它淪為地獄。在地獄裡,人們只會怨怒、仇恨,不斷懲罰彼此。
  • 《挪威的森林》:愛與欲的糾結,身與心的迷失和救贖
    《挪威的森林》改編自村上春樹的同名小說,是村上最廣為人知的代表作。該片講述了大學生渡邊與直子、綠子等人之間的愛情糾纏,該影片獲得第五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攝影獎以及入圍第六十七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村上春樹的原著中夾雜了關於愛情、性、死亡、人生等話題的探討。導演陳英雄在120分鐘左右的電影裡呈現出了渡邊和直子、綠子之間愛與欲的糾結,身與心的迷失和救贖,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半個喜劇》:喜劇表面下的和解深藏反映了人們深度對自我救贖的
    一個英雄三個群體,花或綠葉承載更華麗孫同,在自我救贖的過程中,三片綠葉貢獻良多。接下來,我們將以這三片綠葉為切入點,分析孫是如何從自我救贖的實現中走出來的。1、鄭多多電影中鄭多多,出生於大城市帶著金鑰匙,出生時衣食無憂,而孫同出生在一個小地方,住在鄭多老房子為了在北京中生存,甚至去酒吧唱一首歌,他們都需要借用鄭多多的外套,這與農村人到城市非常相似。
  • 《搏擊俱樂部》戰勝自我與完成救贖
    整部影片不再以攻擊性行為、誇張的拍攝方式、非常規的表演動作來凸顯此影片的藝術表現方式「暴力美學」,而是直擊人內心的本來暴力欲望和真實自我的內心深處。相比於香港吳宇森的傳統的暴力美學的表現方式和情感表達方式來說,此部電影打破常規暴力美學的敘述方式,不再是通過單一的槍戰或打鬥的場景來突出暴力美感,以尋求精神刺激和視覺衝擊力。
  • 《拆掉思維裡的牆》:真正的安全感,不是來源別人,而是強大自我
    結婚四年後,巴菲特的事業有了起色,他成了一個投資公司的合伙人。第六年,他在新公司站穩了腳,收入開始穩定起來,他花了三十萬買了一套普通的房子。等到巴菲特32歲的時候,終於賺到了自己的第一個100萬,但他沒有拿這些錢就換更好的房子,而是繼續做投資生意。
  • 大腦裡原來有兩個自我,意志力不是一種力量而是三種力量
    大多數人比過去更關注意志力,但又覺得自己意志力薄弱,自己被想法,情緒和欲望支配著,衝動主宰著自己的生活,阻礙了自己走向成功。而《自控力》這本書就給我們打開了全新的視野。它是美國史丹福大學最受歡迎的心理學課程之一,它本著科學而嚴謹的態度講述了關於怎樣管理壓力,控制自我,並作出有利於健康選擇的方法。
  • 菜根譚:有本事的人,落魄時都懂得自我救贖!在哪都能出人頭地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上天的奧秘是一種變化莫測的狀態,有的時候讓一個人陷入一個困境之後,後來轉入順境;有的時候又讓一個人陷入榮華富貴之中,後來又被迫悽涼。不管是處於什麼樣的狀態,都是上天有意捉弄那些自命不凡的英雄豪傑。有人身處逆境渾渾噩噩,就此沉淪;有人身處逆境則厚積薄發,產生無限潛力。
  • 菜根譚最牛謀略智慧:學會身處逆境的自我救贖,人生會越來越順
    人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反而是苦難佔了大半,那當我們面對苦難時,應該怎樣進行自我救贖才是人生的額根本!若你能夠挺過去,人生就會走向萬丈光芒,但要是就此墮落,也許這輩子就會生活在黑暗中。菜根譚裡說過這樣一句話:「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人的一生中,最考驗人的不是輝煌時的生活,而是生活中的苦難!
  • 抑鬱症:在漫長的夜裡掙扎著的,也許不止你一個
    如果你認識一個有心理疾病的人,很有可能你會想,甚至會直接問他,「你為什麼覺得累呢?」沒有很多人問過我「你還好嗎」這樣的問題,但是有人問的時候,我的回答經常是一樣的,「我很好,就是有點累」。人們就接受了這樣的回答。對我來說,「我有點累」不是一句抱怨,也不是一時的悲觀,而是我生活的真相。
  • 《風雨哈佛路》:突破逆境的關鍵不是愛,而是感受愛的能力
    擁有感知愛的能力可能會拯救孩子一生我們看過樊勝美、蘇明玉、房似錦的人生,糟糕的原生家庭成為了一根刺深深扎進人的心裡,而事實上還有的人甚至命運更加悲慘,要麼直接被拖垮了,要麼即使她們成年後,哪怕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還是被原生家庭折磨著,拖進泥沼裡,苦苦掙扎。那有被困在原生家庭裡的人,就也有擺脫了糟糕原生家庭的人。
  • 《菜根譚》:有本事的人,落魄時都要懂得自我救贖,方可轉敗為勝
    成功並不是一蹴而就,這其中的過程很艱辛,哪一個不是跌跌撞撞歷經了千難萬險才走向了一條正確的道路。在生活中,我們會聽到有人談及有本事的人物時,眼睛裡總帶著一抹崇拜羨慕的神色。這類人之所以被人推崇,其實很大的原因就在於他們有一種不屈不撓,積極向上的精神。
  • 《象棋的故事》:茨威格給予「苦難世人」的精神救贖和自我救贖
    失去國籍後的茨威格先是加入了英國國籍,並在二戰爆發初期決定棄筆從戎,為反抗戰爭直接效力,卻遭到了英國人的排擠和諷刺,熱情受到冰封,不久後茨威格便離開了英國流亡到了美國,繼續用自己最擅長的文學武器繼續與戰爭進行抗衡。
  • 《肖申克的救贖》的姊妹篇在電影史上也值得銘記
    如果通往死亡的路只有十米遠,我們會在生死之間中看到最透徹的人性和最真實的靈魂嗎?也許,也許不是。在善於偽裝的人類面前,即使是天使也會感到疲憊,因為人世間是太多的痛苦和醜陋,無法承受,在一個難以忍受的時刻,天使巨大的身軀將崩塌。對於電影《綠裡奇蹟》,我更喜歡把他看作一個成人童話。
  • 《站在兩個世界的邊緣》,一位「職業病人」的自我救贖
    想讀這本書只因被書中的話感動,「幸運和不幸一樣,都需要人承擔。命運嘛,休論公道!」。生前他是知乎上的知名答主,去世後各界大咖對他的悼念,使得很多人開始關注他寫的文章。在與病魔不斷抗爭卻還能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寫作的他,在很多人眼裡他是個頑強的少年,連他的母親也經常對他說這是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