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銀子
編輯|丹尼爾李
點擊播放 GIF 0.1M
五四青年節當天,何冰老師的一段名為《後浪》的演講視頻,在青年群體中引起了巨大反響。
他說:
「人類積攢了幾千年的財富、所有的知識、見識、智慧和藝術,像是專門為你們準備的禮物。」
「自由學習一門語言,一門手藝,欣賞一部電影,去遙遠的地方旅行,從小你們就在自由探索自己的興趣。」
青年們對此並不買帳,因為要實現何冰老師口中的「自由選擇權利」,恐怕需要一個中產家庭,舉全家之力,方能培養出這樣的一朵「浪花」。
這段演講,忽略了社會上那些沒有選擇權利,平平庸庸、形形色色的青年。他們更像是「一滴水」,一滴淹沒在茫茫大海中的小水滴。
我們大多數人都是這樣的「一滴水」:在三點一線的生活之海中浮沉。我們的生活並不符合何冰老師口中的「後浪」生活,倒是符合經典喜劇電影《土撥鼠之日》裡,那種日復一日,無限循環的生活。
《土撥鼠之日》以西西弗故事為原型,講的是氣象報導員菲爾被困在2月2日土撥鼠節,而無限循環這一天的奇幻故事。電影憑藉這個奇特而發人深省的故事獲得了47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原創劇本獎。
這部電影能夠讓觀眾們笑過之後,內心震顫地感嘆一聲:這不就是我的人生嘛!
當日子無限「重複」,你會選擇如何生活?
主人公菲爾是一個有理想的中年氣象報導員。但對中年人來說,「理想」也許是埋怨現實的藉口,
菲爾已經連續4年在2月2日這天被派去小鎮報導土撥鼠節。又到了新的一年,對此感到厭煩的菲爾,例行公事地做完報導,本想當天趕回匹茲堡,不料被突如其來的暴風雪攔住去路,他不得不在這個小鎮滯留一晚。早上醒來,菲兒卻發現自己被困在了2月2日這一天,無限循環!
人類最大的夢想和最恐怖的噩夢同時在菲爾身上上演:他擁有無限的生命,卻只有一天的人生。
電影中有這樣一幕:菲爾注視著手中的酒杯,惆悵道:「如果你困在一個地方,每天都完全一樣,做什麼都改變不了狀況,你會怎麼辦?」
坐在他旁邊喝酒的陌生人回到:「我的人生就是那樣。」
這一幕是電影的題眼,它揭示了電影中的隱喻:現實中人們的生活狀態,當今天和明天沒有什麼不同,時間的界線變得模糊,人們在永恆似得日常中迷失自己。
我們大多數人也是如此:我們每天不知道為什麼醒來,不知道夢想在哪裡。夜晚覺著整日儘是蹉跎了時間,抱著不甘憤憤然睡去。
我們就像陷進了名為日常的沼澤裡,時間越久越無力動彈。就這樣等待著,蹉跎著,下墜著。
如羅曼·羅蘭所說:
「大部分人在二三十歲上就死去了,因為過了這個年齡,他們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後的餘生則是在模仿自己中度過,日復一日,更機械,更裝腔作勢地重複他們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所愛所恨。」
當命運無法改變,你能改變什麼?
陷入無限循環的時間怪圈是菲爾人生痛苦的高潮,但這一切的發生並不是因為土撥鼠小鎮,而是因為一個人——麗塔。
她是新近的製作人,她的出現是照進菲爾無聊人生的一束光芒,也是菲爾痛苦的來源。
麗塔有朝氣、熱情、好奇、溫柔,菲爾第一次瞧見麗塔就被迷住了。因為菲爾在麗塔身上看到了另一個自己。
心理學家張德芬說: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所有外在事物都是你內在投射出來的結果。」
菲爾看麗塔也是這樣:麗塔其實是菲爾的另一面,只是被菲爾塵封在心中,蒙塵已久,在看見麗塔的一剎那被點亮了。也就在這一刻,菲爾覺醒了。
覺醒不會立刻帶來改變,痛苦先於改變而來,只有自己厭惡現狀,直至被逼到走投無路的時候,一個人才會到達改變和重生的臨界點。
對菲爾來說,這一切痛苦地掙扎其實是一場試煉,而通行證是得到麗塔的心。
菲爾利用無限的機會一遍一遍追求麗塔,但卻總是被麗塔識破詭計,並更加厭惡他。絕望的菲爾嘗試了一切死法,但上帝每天都讓6點的鬧鐘叫醒他。因為上帝知道,逃避也許是人生的一個過程,卻從來不是出路。
菲爾的出路,是在這一場苦痛的掙扎中錘鍊並改變自己,對我們普通人來說,我們人生的出路也是如此:我們每個人終將面對自己,並與自己展開較量,這場搏鬥叫做「自我救贖」。
「救贖」的概念最早來自於西方神話故事,據說上帝造了亞當和夏娃,他們本來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創造的完美的人,但是亞當和夏娃聽從了蛇的建議,嘗了禁果,於是被上帝逐出伊甸園,這就是「原罪」。「原罪」又從亞當和夏娃繁衍給了所有的人類,所以我們每個人生來都是不完美的,我們每個人都需要被救贖。
不論這個千年前的古老故事有幾分可信度,但它說明了千年前的人類和現在的人類一樣,都曾問過蒼天大地:人為什麼不完美,為什麼有那麼多的缺陷?
最後,不論是聖經故事,還是佛經故事,或是文學故事,都會告訴我們這個道理:人們終將踏上救贖之路。
人生的意義在於踏上自我救贖之路永不停歇地前行
日本文學大師芥川龍之介將一個人的自我救贖之路比作是蜘蛛的絲。一個人的自我救贖有多難呢?如同攀爬一根蜘蛛絲。
爬上去是極樂淨土,掉下去是地獄血池,途中還有萬千罪徒爭先恐後的拉扯比拼。而這根蜘蛛絲隨時都可能斷掉,人們隨時可能跌回深淵。況且天意難測,佛祖可以給眾人以希望的絲,也可以親手斷掉這根蜘蛛的絲。
改變自己固然很難,總好過在錯誤中一遍遍重複卻不自知。
回到電影中,讓我們想一想:當菲爾嘗試逃出「時間魔咒」時,其他人在幹嘛?
小鎮的居民看起來沒什麼變化,過著平淡如常的日子,但這才是讓人想到就覺得起雞皮疙瘩的地方:小鎮居民沒有意識到自己也陷入了「永恆重複」中。
所以,爬樹摔斷腿的小男孩每天都會摔斷腿,吃飯會噎住的男人每天都會被噎死,打破餐盤的服務員每天同一時間打破餐盤,錯過公交車的人依然會錯過公交車......
無論重來多少遍,他們永遠在重複過去的自己,沒有一點成長。他們代表的是過去的菲爾,也是曾經的你我。
曾經的我們,在日復一日的重複中耗盡熱情,我們都以為自己的人生陷入了西西弗式的困境:
古希臘傳說中,諸神為了懲罰西西弗,命令他將一塊巨石推上山頂,然而巨石因為自身重量又總是會滾落到山腳,於是西西弗在這件無法結束的苦差事中消耗了自己的一生。
但電影《土撥鼠之日》無疑對西西弗的人生下了一個新的定義:西西弗推動的巨石代表著「救贖」,把巨石一遍一遍推到山頂就是他人生的意義。巨石總是會滾落下來,說明人的自我救贖永不停歇。
沒有誰會因大徹大悟而立地成佛,人生沒有一勞永逸,現實往往是:人們會重複地犯錯,不斷地反思,不停地前行。
願我們每個人像菲爾與西西弗一樣:我們都能接受「巨石」滾落的挫敗,也能夠站在山頂享受明媚的風光。
【排版|秀秀 】
【每日話題】關於《土撥鼠之日》你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大家評論區留言討論。
(歡迎關注,文章版權歸砍柴書院平臺帳號所有,任何媒體平臺未經允許,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