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撥鼠之日》的重複人生:在無限循環的日子裡,我們如何自我救贖?

2020-11-25 騰訊網

文|銀子

編輯|丹尼爾李

點擊播放 GIF 0.1M

五四青年節當天,何冰老師的一段名為《後浪》的演講視頻,在青年群體中引起了巨大反響。

他說:

「人類積攢了幾千年的財富、所有的知識、見識、智慧和藝術,像是專門為你們準備的禮物。」

「自由學習一門語言,一門手藝,欣賞一部電影,去遙遠的地方旅行,從小你們就在自由探索自己的興趣。」

青年們對此並不買帳,因為要實現何冰老師口中的「自由選擇權利」,恐怕需要一個中產家庭,舉全家之力,方能培養出這樣的一朵「浪花」。

這段演講,忽略了社會上那些沒有選擇權利,平平庸庸、形形色色的青年。他們更像是「一滴水」,一滴淹沒在茫茫大海中的小水滴。

我們大多數人都是這樣的「一滴水」:在三點一線的生活之海中浮沉。我們的生活並不符合何冰老師口中的「後浪」生活,倒是符合經典喜劇電影《土撥鼠之日》裡,那種日復一日,無限循環的生活。

《土撥鼠之日》以西西弗故事為原型,講的是氣象報導員菲爾被困在2月2日土撥鼠節,而無限循環這一天的奇幻故事。電影憑藉這個奇特而發人深省的故事獲得了47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原創劇本獎。

這部電影能夠讓觀眾們笑過之後,內心震顫地感嘆一聲:這不就是我的人生嘛!

當日子無限「重複」,你會選擇如何生活?

主人公菲爾是一個有理想的中年氣象報導員。但對中年人來說,「理想」也許是埋怨現實的藉口,

菲爾已經連續4年在2月2日這天被派去小鎮報導土撥鼠節。又到了新的一年,對此感到厭煩的菲爾,例行公事地做完報導,本想當天趕回匹茲堡,不料被突如其來的暴風雪攔住去路,他不得不在這個小鎮滯留一晚。早上醒來,菲兒卻發現自己被困在了2月2日這一天,無限循環!

人類最大的夢想和最恐怖的噩夢同時在菲爾身上上演:他擁有無限的生命,卻只有一天的人生。

電影中有這樣一幕:菲爾注視著手中的酒杯,惆悵道:「如果你困在一個地方,每天都完全一樣,做什麼都改變不了狀況,你會怎麼辦?」

坐在他旁邊喝酒的陌生人回到:「我的人生就是那樣。」

這一幕是電影的題眼,它揭示了電影中的隱喻:現實中人們的生活狀態,當今天和明天沒有什麼不同,時間的界線變得模糊,人們在永恆似得日常中迷失自己。

我們大多數人也是如此:我們每天不知道為什麼醒來,不知道夢想在哪裡。夜晚覺著整日儘是蹉跎了時間,抱著不甘憤憤然睡去。

我們就像陷進了名為日常的沼澤裡,時間越久越無力動彈。就這樣等待著,蹉跎著,下墜著。

如羅曼·羅蘭所說:

「大部分人在二三十歲上就死去了,因為過了這個年齡,他們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後的餘生則是在模仿自己中度過,日復一日,更機械,更裝腔作勢地重複他們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所愛所恨。」

當命運無法改變,你能改變什麼?

陷入無限循環的時間怪圈是菲爾人生痛苦的高潮,但這一切的發生並不是因為土撥鼠小鎮,而是因為一個人——麗塔。

她是新近的製作人,她的出現是照進菲爾無聊人生的一束光芒,也是菲爾痛苦的來源。

麗塔有朝氣、熱情、好奇、溫柔,菲爾第一次瞧見麗塔就被迷住了。因為菲爾在麗塔身上看到了另一個自己。

心理學家張德芬說: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所有外在事物都是你內在投射出來的結果。」

菲爾看麗塔也是這樣:麗塔其實是菲爾的另一面,只是被菲爾塵封在心中,蒙塵已久,在看見麗塔的一剎那被點亮了。也就在這一刻,菲爾覺醒了。

覺醒不會立刻帶來改變,痛苦先於改變而來只有自己厭惡現狀,直至被逼到走投無路的時候,一個人才會到達改變和重生的臨界點。

對菲爾來說,這一切痛苦地掙扎其實是一場試煉,而通行證是得到麗塔的心。

菲爾利用無限的機會一遍一遍追求麗塔,但卻總是被麗塔識破詭計,並更加厭惡他。絕望的菲爾嘗試了一切死法,但上帝每天都讓6點的鬧鐘叫醒他。因為上帝知道,逃避也許是人生的一個過程,卻從來不是出路。

菲爾的出路,是在這一場苦痛的掙扎中錘鍊並改變自己,對我們普通人來說,我們人生的出路也是如此:我們每個人終將面對自己,並與自己展開較量,這場搏鬥叫做「自我救贖」。

「救贖」的概念最早來自於西方神話故事,據說上帝造了亞當和夏娃,他們本來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創造的完美的人,但是亞當和夏娃聽從了蛇的建議,嘗了禁果,於是被上帝逐出伊甸園,這就是「原罪」。「原罪」又從亞當和夏娃繁衍給了所有的人類,所以我們每個人生來都是不完美的,我們每個人都需要被救贖。

不論這個千年前的古老故事有幾分可信度,但它說明了千年前的人類和現在的人類一樣,都曾問過蒼天大地:人為什麼不完美,為什麼有那麼多的缺陷?

最後,不論是聖經故事,還是佛經故事,或是文學故事,都會告訴我們這個道理:人們終將踏上救贖之路。

人生的意義在於踏上自我救贖之路永不停歇地前行

日本文學大師芥川龍之介將一個人的自我救贖之路比作是蜘蛛的絲。一個人的自我救贖有多難呢?如同攀爬一根蜘蛛絲。

爬上去是極樂淨土,掉下去是地獄血池,途中還有萬千罪徒爭先恐後的拉扯比拼。而這根蜘蛛絲隨時都可能斷掉,人們隨時可能跌回深淵。況且天意難測,佛祖可以給眾人以希望的絲,也可以親手斷掉這根蜘蛛的絲。

改變自己固然很難,總好過在錯誤中一遍遍重複卻不自知。

回到電影中,讓我們想一想:當菲爾嘗試逃出「時間魔咒」時,其他人在幹嘛?

小鎮的居民看起來沒什麼變化,過著平淡如常的日子,但這才是讓人想到就覺得起雞皮疙瘩的地方:小鎮居民沒有意識到自己也陷入了「永恆重複」中

所以,爬樹摔斷腿的小男孩每天都會摔斷腿,吃飯會噎住的男人每天都會被噎死,打破餐盤的服務員每天同一時間打破餐盤,錯過公交車的人依然會錯過公交車......

無論重來多少遍,他們永遠在重複過去的自己,沒有一點成長。他們代表的是過去的菲爾,也是曾經的你我。

曾經的我們,在日復一日的重複中耗盡熱情,我們都以為自己的人生陷入了西西弗式的困境:

古希臘傳說中,諸神為了懲罰西西弗,命令他將一塊巨石推上山頂,然而巨石因為自身重量又總是會滾落到山腳,於是西西弗在這件無法結束的苦差事中消耗了自己的一生。

但電影《土撥鼠之日》無疑對西西弗的人生下了一個新的定義:西西弗推動的巨石代表著「救贖」,把巨石一遍一遍推到山頂就是他人生的意義。巨石總是會滾落下來,說明人的自我救贖永不停歇。

沒有誰會因大徹大悟而立地成佛,人生沒有一勞永逸,現實往往是:人們會重複地犯錯,不斷地反思,不停地前行。

願我們每個人像菲爾與西西弗一樣:我們都能接受「巨石」滾落的挫敗,也能夠站在山頂享受明媚的風光。

【排版|秀秀 】

【每日話題】關於《土撥鼠之日》你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大家評論區留言討論。

(歡迎關注,文章版權歸砍柴書院平臺帳號所有,任何媒體平臺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土撥鼠之日》:即使生活陷入了無限循環,我們也要學會享受人生
    假如我們的生命可以存檔重來一次的話,不知道會有多少人因此感到心歡雀躍。如果生命可以重新來過,那便意味著我們能夠彌補過去的遺憾,也可以開始一段嶄新的人生。可是,對於電影《土撥鼠之日》中的主角菲爾而言,被困在過去的生活中卻並非是什麼好事。菲爾是一個匹茲堡電視臺的氣象播報員,他對待工作態度敷衍,對待周圍的人十分刻薄。
  • 無限循環電影top10:用循環人生 改變命運
    誰知他的任務失敗,在經過漫長的康復後,他再度踏上徵程,發誓要將閃滅炸彈客繩之於法。此番他以酒保身份混跡市 井,某天偶然結識了筆名「未婚媽媽」的作家(莎拉·斯努克 Sarah Snook 飾)。作家向他講述了其匪夷所思的人生。當年作家曾是名叫簡的孤兒,性格古怪的她在應聘太空公司失敗後,短暫墜入愛河,並生下一名女嬰,結果她的人生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我能想到最絕望的事,就是日復一日無限循環
    說到帶有這種「人生卡帶」梗的代表作,自然是首推1993年的這部老片《土撥鼠之日》。圖/《土撥鼠之日》這張圖片裡就是我們的主人公菲爾,他是一名氣象播報員。每年的2月2日,他都要去一個邊境小鎮,播報當地的「土撥鼠日」。
  • 土撥鼠之日
    《土撥鼠之日》用科幻的方式講了一個很哲學的問題。
  • 《肖申克的救贖》:在被體制化人生中心懷希望,才有無限可能
    但我得告訴你,這些圍牆很奇怪,剛來的時候,你會恨它,慢慢你就會習慣它,日子久了,你會發現你離不開它,那就是被體制化了。」這段經典語錄,淺顯易懂的解釋了體制化對監獄裡眾人的影響。在坐牢50年後終於獲得自由的老布,因為與真實世界長時間的脫節,對社會所有事物的不了解,所以在出獄不久後就上吊自殺。
  • 豆瓣高分懸疑無限循環類電影,都是高智商燒腦之作,強推!(下)
    在上一期中,我們安利了《恐怖遊輪》、《土撥鼠之日》、《原始碼》、《蝴蝶效應》、《明日邊緣》等五部經典無限循壞類電影,這一期小八將繼續給大家安利五部好看的此類電影。一、《羅拉快跑》主演: 弗朗卡·波滕特 / 莫裡茲·布雷多 / 赫伯特·克瑙普豆瓣評分:8.1個人推薦指數:4.5顆星薦語:98年的老片了,影片三段式的重複了羅拉如何拯救自己男友,一個短小的20分鐘的故事拍了三次卻不令人乏味
  • 5部冷門的無限循環電影,看過三部算你厲害!
    當然電影裡,被捲入到事件循環的不止有一個人。一天的循環,三人的輪迴,各自的救贖。本以為影片是想表達如何通過循環梗救下心愛的人,但實際上電影真正想表達的是愛和陪伴的意義。這是一部在沒有出口的空間裡講述人性的循環電影。35年一循環,也是人一生中最值得擁有的時光,人生更多時候是在「狹隘的空間裡」走不出來,在「循環往復的時間裡」消耗生命。一旦走錯一步,就可能導致迷失自我,造成終生遺憾。電影最後也闡述了,無論怎麼選結局都是一樣,區別在於是選擇獨自毀滅還是帶著身邊的人一起。
  • 菜根譚最牛謀略智慧:學會身處逆境的自我救贖,人生會越來越順
    莊子曰:人生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人生不僅「短」,而充滿著「苦」,正如曹操所嘆「人生苦短,去日苦多。」人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反而是苦難佔了大半,那當我們面對苦難時,應該怎樣進行自我救贖才是人生的額根本!
  • 命中注定和生死循環
    12部不能錯過的"死去活來"電影 時間循環梗衍生的無限可能給了人生多稜鏡一般的想像空間。
  • 「小築」一、盤點影史10部無限循環燒腦的經典電影
    影片首尾銜接完美,初看時的驚悚,到最後的感嘆惋惜不已,愛讓我堅強,也讓我們負重前行。母親的做法,或許是對的,或許是錯的,但這是她的選擇。臺詞分享:不要企圖在重複中尋找已經失去的愛。點評:勝敗兵家之常事,只要有本錢,不怕沒柴燒。而且本片可以無限循環,無限成長,少校一步步從菜鳥變成精英,只想說,這樣的能力我因為想要。無論你是看劇情、看特效、看演員都不錯,是一部難得的科幻燒腦片。臺詞分享:我該怎麼做,你必須得死,天天死。
  • 看完這些無限循環的影片,感覺智商被碾壓,大腦不夠用了!
    無限循環,是懸疑片最喜歡的設定方式。在一個固定的時段中,不斷復活,不斷死亡。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十多部無限循環的燒腦片,讓你大腦跟不上節奏。(註:排名不分先後)1、《前目的地》個體掙扎多麼渺小,只能在寫好的命定裡徒勞浮沉。正如某話所說:所有我們曾走過的路,都是必經之路。看完悲涼得想哭。關鍵一切看似都是他自己的選擇,可實際上,他有選擇麼?
  • 推薦8部關於無限循環的燒腦片,你看過幾部?
    《土撥鼠之日》雖然是探討人生的老主題,不過講述方式算比較新意。菲爾落在循環往復的一天裡,經歷了憤怒、放縱和絕望,也像是經歷了一個人的一生時光。他終究在學會積極學會愛裡,贏得了別人的喜愛,也贏得了自己的幸福!今天就是明天,你怎麼過今天,就會有怎樣的明天!
  • 為什麼我們會經常對自己的生活感到不滿意?你的日子只是在循環
    所以一直都不曾改變,每天都只是過著和昨天一樣的日子。我們每天的生活就像是上了發條,除了循環還是循環,不曾有任何改變,情緒也不曾有任何起伏。日子就是在不停地循環,日日夜夜都是這樣。只有每天都在進步的人,才能過上更精彩的生活當日子開始循環,這些日子裡的人,自然就不會再進步。所以你就會逐漸開始感受到,那些自己對自身生活的不滿情緒,可是也只是在情緒上焦躁。
  • 《催眠者》:人生路上荊棘遍布,救贖和自我和解後我們勇往直前
    十七世紀法國女作家拉法耶特夫人所寫的《克萊芙王妃》應該是西方文學史上第一部真正的「心理小說」,發展至今,自我情感發洩產生的小說體裁有自傳體、書信體、日記體等,心理小說更是趕上了浪漫主義文學思潮的流觴,成為了小說主力軍。
  • 讀懂了《肖申克的救贖》,你就讀懂了人生
    影片又加強了這一特徵,加了一段書裡沒有的內容——典獄長第一次查房,在安迪的房間發現了一本聖經,他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得救之道,盡在其中」。這是一句雙關的話,既是講安迪越獄的小錘子藏在其中,更在講整個影片都在講人生的「得救之道」。東方文化下的我們,想要理解這部電影,必須理解「救贖」這兩個字。
  • 十部無限循環電影推薦,不要錯過
    《501號放映室》繼續大家的電影之旅,如今有好多的無限循環梗的電影,今天整理了幾部比較冷門一點的佳作,你看過幾部:1《土撥鼠之日》豆瓣評分8.7《土撥鼠之日》講述一名某電視臺的播音員菲爾,在2月2日這天和兩位同事前往一個名為普蘇塔尼的小鎮,參與報導當地的土撥鼠日慶典。
  • 人生如四季,不斷地輪迴循環,一部關於救贖的電影
    >在小和尚走後老和尚封閉了五官,將自己焚於船上這年的冬天 小和尚出獄回到寺廟湖面結冰不需要船即可行走此時的老和尚化作了一條蛇終日在寺廟小和尚開始了潛心修煉在抽屜裡他找到一本秘籍因為走得匆忙她墜落到小和尚平日用來取水的冰窟第二天小和尚發現的時候她已經死去或許這一切都是因果循環的報應小和尚拿起了佛像 身馱重石
  • 一個在困境裡掙扎的人,最需要的不是別人的幫助,而是自我的救贖
    我不理解,一個人,為什麼要讓自己陷入情緒的漩渦,為什麼總是流連於自己並不怎麼成功的過去,為什麼對人生裡的諸多事情有那麼多的逃避。我知道人生很難,也知道一個人,想要順利地成長,順利地放下自己肩頭的重擔,往往需要一生的時間,燃盡幾乎所有的精力。
  • 自我的救贖
    她在經歷一場自我救贖,能不能成功救贖自己的關鍵在於能不能做到獨立思考,成為一個思想獨立人格健全的人。過往的十年都是如此的渾渾噩噩,說是隨波逐流也不為過。很像別人說的將「一手好牌打的稀爛」那種情況。而今有了一絲覺醒,不希望再如此繼續,想將自己從泥潭裡打撈出來,換種方式活下去。所以獨立思考很重要,決定了她能否找回自己,重回生活的正軌。
  • 疫情下的墮落和救贖,人類自我修正之路
    我們無法選擇出生的環境,無法選擇自己的家庭,但是我們在一次次選擇中完成了自我意識的建立,也正是由於我們一次次的選擇,造就了我們現在的人格和性格。而古老神話和寓言中人類墮落之後的所有事件都被描繪成人類以擺脫邪惡為目的的自我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