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中心理描寫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然而有些小說卻將筆墨著重放在了心理描寫上,形成了獨特的心理小說流派。最知名的心理學小說莫過於《當尼採哭泣》《活著就很偉大》《沉默的羔羊》等,而沙丁的《催眠者》又給我不一樣的閱讀體驗。
一、心理學小說
小說雖然可以對生活的客觀環境進行深入的摹寫,但卻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人學,也正是人對感情的宣洩、心理的展露才成為了小說體內的胚胎。
最先的巴爾扎克、左拉、託爾斯泰等文學大家把現實中的一切真實地、歷史地、具體地、有規律和邏輯地再現了出來,隨著小說內容的日益擴大,小說的表達技巧也更加成熟發達,特別是自我意識的日益自覺和深入,心理描寫佔大頭的心理小說應運而生。
十七世紀法國女作家拉法耶特夫人所寫的《克萊芙王妃》應該是西方文學史上第一部真正的「心理小說」,發展至今,自我情感發洩產生的小說體裁有自傳體、書信體、日記體等,心理小說更是趕上了浪漫主義文學思潮的流觴,成為了小說主力軍。
心理學往往是枯燥無味的,要不是真正需要者或者研究者,是不會深入其中的,而生活中不經意間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又往往是心理問題形成於無形的開端,各種心理學疾病的名字更是層出不窮,有很多甚至讓一般人感到陌生。
而心理小說則通過文學的語言,探尋到主人公心理變化的微妙和深處,將藝術創作與現代心理學研究相互融合、相互跨越、結為連理,形成獨特的寫作形式,給讀者提供不一樣的閱讀體驗。
二、軟科幻色彩的《催眠者》
沙丁的小說《催眠者》在心理小說的基礎上又有創新,加入了軟科幻的元素,讓整個故事更加有可讀性,可謂別出心裁。讀這本小說,我感覺是在陰鬱的雨天品著清茗,字句間適當的停頓與韻律,清新脫俗的文字,似乎想要拿在手中把玩一下,又怕一沾手就消失不復存在。
她是一名德語翻譯文學編輯,從小就受過傷,所以特別敏感,而且容易暴躁發怒。不知是老天特意的安排,還是造人時的一點疏漏,她居然有一種特異的能力——可以看到聲音的顏色。尖銳的高音是鮮豔的紅光,女孩子的聲線是粉藍色的,男孩子的是深藍或者天藍的等等。
擁有這種能力是好事也是壞事,好的是因為她曾兩次想要輕生時,一個紫色的聲音救了她,不好的是因為看到了紫色的聲音,她又走上了愛情這條艱難路。她還有一種叫做邊緣型人格障礙的精神疾病,她覺得這個世界上好像沒有留戀的東西,經常會產生自殺或者自殘的行為。
書中把這種特異的能力命名為「聯覺」,字面意思可以理解為感覺聯通的意思,比如看到紅色會覺得溫暖,看到藍色會覺得清涼,聽到節奏鮮明的音樂會覺得燈光也和音樂節奏一樣在閃動,是一種科學界尚未有定論的現象。
據研究,大約有4%的人經歷過這種跨感官聯繫,研究表明這種聯繫在創造力出眾的人群中更為普遍。從19世紀的作曲家尼古拉裡姆斯基-科薩科夫(Nikolai Rimsky-Korsakov)到當代藝術家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再到流行音樂明星嘎姐(Lady Gaga),大量藝術家都曾產生過聯覺的非凡體驗。研究人員發現,這種聯覺常常出現在富有創造力的人身上。
再說回小說《催眠者》,整本書讀下來其實是一個自我救贖、自我和解的過程,主人公愛麗絲有過三段愛情,第一段是與自己的老師的不倫之戀,其實也是缺少父愛的戀父情結在作祟;第二段是與瑞恩之間的愛情,可以說是靈魂伴侶,愛好相似,有共同與語言;第三段是與那個紫色聲音擁有者天磊之間的糾葛,他們只是迷失了方向的兩個人,造成了錯誤的相遇。
雖然是愛情主題的心理小說,但是卻沒有現在市面上流傳的愛情小說那般無趣的語言,那般俗套的撕逼,一切都是靜靜地,靜靜地在流淌著,舒服極了。其實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是孤獨的,每個人都有迷茫和無趣,要怎麼走出來才是我們要去追尋的答案。
三、遊戲人生,勇敢向前
「你相信奇蹟 麼?」我相信!在人生的路上,我們都是實驗者,實驗著去跟一個人交往,實驗著去愛一個人,實驗著去幹一件自己不喜歡的事,實驗著活到一歲又一歲。當然有時候的結果會是失望,有時候也會是大獲成功的喜悅。
當一張《愛麗絲夢遊仙境》的CD存在於愛麗絲的生活裡,當那個能夠催眠的紫色聲音響起在耳畔,對於想要走到盡頭的愛麗絲而言是最美的薰衣草花田,也是她繼續勇敢走下去的希望。
但是常常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愛麗絲和天磊未能最終走到一起,瑞恩才是那個真正愛著愛麗絲的男人。也正是他的堅持和付出,才讓愛麗絲知道了自我救贖和和解。
愛麗絲是幸運的,我想只要我們也在生活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值得,我們每一個也會在遊戲人生中勇敢地走下去,走出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