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了《肖申克的救贖》,你就讀懂了人生

2021-01-08 新浪財經

來源:格上理財

為什麼安迪挖通了隧道,八年後才開始越獄?

01

得救之道,盡在其中

《肖申克的救贖》電影中有一個細節,很少有評論講到。

在最終決定越獄之前,安迪與瑞德之間有一段對話。關於自己的「罪名」,安迪說:

「我太太說我是個很難理解的人,像一本合起來的書,整天這樣抱怨。她很漂亮,老天,我是多麼愛她啊,只是不知道如何表達……」

我倒是可以想像,一個花了二十年時間策劃獨自越獄的人,如果真的天天生活在你的枕邊,還真是一件有點可怕的事。

關了二十年,他也有了反思,安迪對自己的「罪名」有了新的認識:

「……對,是我殺了她,雖然不是我開的槍,但是我害她離我而去,她就是因我而死的。」

這段話很重要卻很容易被忽略,因為它有關本片的主題「救贖」,而「救贖」是一個西方文化背景下的詞彙(就像東方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外國人也不明白),宗教色彩很強,很容易被我們誤解。以前有個朋友向我推薦此片時說:「你看過《拯救肖申克》這片子嗎?太好看了,那個叫肖申克的人,真是太牛了。」

可以說,原著作者史蒂芬·金的大部分小說都有很強宗教因素。影片又加強了這一特徵,加了一段書裡沒有的內容——典獄長第一次查房,在安迪的房間發現了一本聖經,他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得救之道,盡在其中」。

這是一句雙關的話,既是講安迪越獄的小錘子藏在其中,更在講整個影片都在講人生的「得救之道」。

東方文化下的我們,想要理解這部電影,必須理解「救贖」這兩個字。

02

救贖的三層意思

救贖,指用行動抵消、彌補罪過,使其脫離災難或危險。所以救贖有三個基本要素:有罪——付出代價——解脫。

救贖的第一層本意,結合電影,相當於我們的「洗心革面,重新做人」——這當然是反諷。

但電影所討論的「有罪」,遠不至於此。

在影片的開頭,安迪對瑞德說自己是被冤枉的,瑞德不無諷刺地說:「肖申克」這個地方,除了我之外,都是無罪的。

這裡的「有罪」,是世俗意義上的犯罪。

而安迪後來說的那些懺悔:「對,是我殺了她,槍不是我開的,但我害她離我遠去,是我的脾氣害死了她」,「沒錯,是別人幹的,卻由我受罰」。

這裡的「有罪」,是宗教意義上的「原罪」——傲慢、嫉妒和暴怒。

在基督教義中有一點很特殊,因為人類始祖亞當夏娃的背叛,人生下來就有七種「原罪」:暴食、貪婪、懶惰、淫慾、傲慢、嫉妒和暴怒,這是人類一切罪惡和災難的根源,而人生就是一個「救贖」的過程。

所以「救贖」的第二層意義,是宗教上的,指為陷入罪孽的靈魂,支付代價,給予其真正的解脫和光明,使其靈魂得以淨化。

監獄表面上是為你犯下的罪而受罰,實際上,你也在擺脫你的「原罪」。

安迪表面上看是蒙寃入獄,但此片的宗教意義下,監獄卻是人生「救贖」的最形象化的體現。

入獄後,安迪靠著之前當銀行家的經驗,幫獄卒和典獄長逃稅和洗錢。這事兒,他之前肯定沒少幹過,不過之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是「原罪」,之後是為了「給我的同事每人三瓶啤酒,因為戶外幹活有了啤酒,才像正常的工作」,是為了維護人的尊嚴,這就是一種「救贖」。

典獄長為了方便安迪為自己洗錢,把他安排到圖書館,安迪卻利用這個機會擴大圖書館的規模,幫助那些罪輕的人掌握一技之長,出獄後更容易獲得新生活,這也是一種「救贖」。

典獄長利用安迪為自己洗錢,這是私慾的「原罪」,他為之付出的代價是:安迪利用他的信任越獄,並反過來告發,使他的下半生在監獄中度過,讓典獄長也為自己的「罪」與「原罪」進行「救贖」。

不過,「救贖」還有第三層意思,是心理學和哲學層面的。

03

人性的另一種「原罪」

需要救贖的不僅僅是安迪和監獄長,還有肖申克所有的人。

肖申克所有的人都是因為犯罪,到這兒尋求救贖,但監獄的這個特殊環境,卻激發了人性的另一種「原罪」——對人生麻木,失去人生的意義。

瑞德說:希望是危險的東西,是精神苦悶的根源。

大家都記得那個經典情節,在監獄裡過了一輩子的囚犯被釋放後,因為無法適應外部世界而自殺。

這就是心理學和哲學上的「救贖」,我們是自由的,但卻被囚禁地自身的牢籠中,被巨大的未知恐懼所包圍,只能有限的世界裡尋找短暫且易逝的快樂去麻木自己的靈魂。

安迪是如何擺脫麻木感,實現這種哲學意義上的「救贖」的呢?

就是越獄。

電影因為敘事節奏的問題,對越獄的很多細節忽略過去,以至於很多人質疑電影有BUG,比如說:

為什麼安迪幾十年都關在同一間牢房裡,沒有遭遇過一次查房?

為什麼沒有人跟他同住?

一個小錘子就能把監獄的鋼筋混凝土牆挖通?

這些問題在原著小說中有明確的回答,還有更多的細節,讀完才讓你明白為什麼越獄才是一次真正的「救贖」。

04

偉大的救贖

首先要梳理一下全片的時間線:

1948年,安迪入獄;

1950年,進入圖書館,幫助典獄長洗錢;

1963年,發現了真兇,要求翻案,被典獄長拒絕;

1967年,挖通了逃生通路,並發生了本文開頭的對話;

但直到1975年,他才逃出生天——這正是最大的問題,為什麼他要等上八年?

一切都要回到安迪入獄的第一夜,影片中有一個賭局,大家都下注,這個文靜的男人會第一個受不了這個鬼地方。

可事實上,這位愛好地質學的銀行家在第一個晚上就找到了可以令自己專注而忘掉痛苦的事情——研究監獄的牆。

肖申克監獄建於三十年代,當時的混凝土技術還不過關,經過這麼多年風雨,安迪研究了一下,意識到這個牆也許是可以挖通的。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安迪打算越獄,他根本不知道牆壁那邊是什麼,他只是想找點事情,對抗此刻的恐懼。

但接下來,「三姐妹」的頻頻騷擾,讓他開始考慮這個計劃的可能性,並搞到了小錘子和那張性感明星的海報。

隨著他對肖申克監獄的熟悉,他發現,從那堵牆往某個方向開挖,可以通向汙水管道,通過汙水排放系統又可以直接通向郊外,一個越獄計劃漸漸在他腦海中清晰起來。

但這個大膽的計劃在很長時間內,只是一個「備胎」,他真正的希望還是找到真兇,直到典獄長親手扼殺了這個希望,直到1967年某個夜晚,他突然挖通了那個通道。

但安迪與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於,越接近希望,他反而越冷靜了。

這個越獄方案一旦實施,就必須在十幾個小時內完成,完全沒有任何退路,可通道只是隨便挖的,通行速度很慢,而且萬一汙水管的盡頭是一排鐵柵欄呢?他又怎麼躲避追捕呢?

正是因為謹慎,安迪在挖通了通道後又繼續工作了八年,去確認汙水管通向的地方,並把洞挖的更寬一些,清除障礙物,以爭取更快的逃跑速度。

但等待又意味著更大的風險,萬一某個力求表現的新警衛掀開海報,發現這個偉大的工程,或者突然住進一個新室友、被調到其他監獄、甚至獲得假釋,怎麼辦?

正如很多質疑說的,這個計劃不被發現,其實是一個幸運。安迪也深知這一點,所以這麼多年來,他一直在維護自己在監獄裡的特殊地位,為了爭取獨居一個監室,為了不被警衛查房,而做了大量努力。

沒有什麼事情是萬無一失的,這個計劃並不是電影的BUG,而是現實生活中,當你要做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時,你必須承受的風險。

這才是救贖主題最深層次的東西,整個30多年,安迪一直在對抗自己內心深處那些被這個危險環境激發出來的消極的東西:

一開始是要對抗恐懼,他需要做一些能讓自己忘記這個危險處境的事;

接著是要對抗「甘心接受現實的沉淪」,他開始更大的雙重冒險,白天洗錢,晚上越獄;

最後他要對抗的是內心深處的恐懼,那些恐懼來自於他無法控制的風險。他唯一的辦法是謹慎些,更謹慎一些。

05

自由的枷鎖

電影中最經典的一段旁白,來自原著小說:

我曾經試圖描述過,逐漸為監獄體制所制約是什麼樣的情況。起先,你無法忍受被四面牆困住的感覺,然後你逐漸可以忍受這種生活,進而接受這種生活……接下來,當你的身心都逐漸調整適應後,你甚至開始喜歡這種生活了。什麼時候可以吃飯,什麼時候可以寫信,什麼時候可以抽菸,全都規定得好好的。

在這段話中,如果你只看到了體制對人的束縛,那就只看到很表面的東西。

這種感覺你應該似曾相識:當我們離開「逼你學」的高中,進入「自由學習」的大學,我們是不是一下子不知道怎麼學習了?

我們離開制度森嚴、流程有序的工作8小時,我們是不是有一種無力安排自己的生活的感覺?

是否因為害怕自由,才讓我們甘願把自己變得忙碌呢?

紀伯倫說,自由是人類枷鎖中最粗的一條。

肖申克監獄裡所有的犯人和現代社會的人一樣,他們追求的自由是一種自由的幻覺,是牢籠中一時的喘息。

安迪所追求的自由,才是痛苦的自我反省、漫長的自我救贖後,體會到的真正的自由,又有他的自律、耐心、智慧做保證。

這才是《肖申克的救贖》中,真正的救贖。

「電影中的職場人生」之13

相關焦點

  • 《肖申克的救贖》:在被體制化人生中心懷希望,才有無限可能
    但我得告訴你,這些圍牆很奇怪,剛來的時候,你會恨它,慢慢你就會習慣它,日子久了,你會發現你離不開它,那就是被體制化了。」這段經典語錄,淺顯易懂的解釋了體制化對監獄裡眾人的影響。在坐牢50年後終於獲得自由的老布,因為與真實世界長時間的脫節,對社會所有事物的不了解,所以在出獄不久後就上吊自殺。
  • 《肖申克的救贖》:強者自救,聖者渡人
    如果你自己都放棄自己了,還有誰會救你?每個人都在忙,有的忙著生,有的忙著死。忙著追名逐利的你,忙著柴米油鹽的你,停下來想一秒:你的大腦是不是已經被體制化了?你的上帝在哪裡?」——《肖申克的救贖》《肖申克的救贖》(The Shawshank Redemption)取自史蒂芬·金《不同的季節》中收錄的《麗塔·海華絲及蕭山克監獄的救贖》而改編成的《肖申克的救贖》劇本。影片中涵蓋全片的主題是「希望」,全片透過監獄這一強制剝奪自由、高度強調紀律的特殊背景來展現作為個體的人對「時間流逝、環境改造」的恐懼。
  • 《肖申克的救贖》給我帶來了這些思考
    時至今日,依然沒有任何一部電影的成就能夠媲美《肖申克的救贖》,不管是口碑還是好評,《肖申克的救贖》都是一騎絕塵的將其它類型的電影遠遠的甩在身後,所以,今天小編就要和大家一起來聊一聊,為什麼《肖申克的救贖》在影視界的影響會如此之大。
  • 《肖申克的救贖》:影史第一的背後,是作者史蒂芬·金的人生寫照
    史蒂芬·金:《肖申克的救贖》背後的男人,影史最佳影片的締造者 《肖申克的救贖》:影史第一的背後,是作者史蒂芬·金的人生寫照 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
  • 經典電影《肖申克的救贖》:恐懼讓你成為一個囚犯
    #膠捲#《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單靠平實的敘述就可以讓人哭泣,情節不耽誤,人物之間的對話透露了無數人生哲理,真的值得No的位置。top250豆瓣之一。這是一個發生在監獄裡的故事,但也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故事。監獄比任何地方都更現實和殘酷。
  • 《肖申克的救贖》,來自靈魂的救贖,知識改變了命運
    如下:有一個未來的目標總能讓我們歡欣鼓舞就像飛向火光的灰蛾甘願做烈焰的俘虜擺動著的是你不停的腳步飛旋著的是你美麗的流蘇在一往情深的日子裡誰能說得清什麼是甜 ,什麼是苦只知道確定了就義無返顧要輸就輸給追求要嫁就嫁給幸福很多人一直都在想,為什麼我聽了那麼多的道理,仍舊過不好這一生呢
  • 《肖申克的救贖》:空談自由而沒有執行力都是對「體制化」耍流氓
    看完《肖申克的救贖》你會不會也是這樣:「初看不解劇中意,再看已是劇中人」?《肖申克的救贖》就是這樣一部電影,曾經看這部影片看的是安迪做帳時的熟練和睿智,在訓練場上播放音樂時的不羈和輕蔑,準備越獄時心思的縝密和篤定,那是一顆不羈的靈魂,無時無刻不再告訴著人們,我與你們不一樣。就像影片開頭說的那樣:「他就像一個在公園裡無憂無慮漫步的人一樣,好像穿著一件隱形的外套,可以屏蔽監獄裡的紛擾。」
  • 看多了才發現,《肖申克的救贖》並不經典
    很顯然,《肖申克的救贖》就是這樣的一部作品。 如果你熟悉《肖申克的救贖》,你一定會發現,本片中的很多場景以及故事設定在後者中都有所體現。
  • 肖申克的救贖,到底在向觀眾傳達什麼人生奧秘?
    文/墨梅《肖申克的救贖》,我已經算不清自己單獨看了多少遍了,越經典的影片就越值得花時間去反覆回顧品味,讓乾涸麻木的心靈不斷接受洗禮。但今天,卻是我與大璽子一起看的,目的想讓他得到些許感悟,暫時忘記枯燥的學習與作業。
  • 25年了,為何大家如此鍾愛"肖申克救贖"
    蒂姆·羅賓斯至今記得一件事:「我去中國農村的時候,居然有很多人因為《肖申克的救贖》認出來我。」(編者按:2011年前後,因為出演馮小剛的《一九四二》,蒂姆·羅賓斯曾在中國農村拍攝該片。)  1994年10月14日,《肖申克的救贖》在美國大範圍公映。
  • 肖申克的救贖影評:豆瓣評分9.6,一生必看的一部電影
    相信我們大家都看過《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這部電影根據一個很著名的作家的小說改編,講述了:一個名叫安迪的很年輕的銀行家因為當時法律的不成熟而被冤枉,最終被關進監獄裡面的故事。這部電影豆瓣評分9.6,劇情簡單不誇張,以緩慢的基調講述了整個故事。
  • 《肖申克的救贖》丨戰勝自己性格裡的弱點,最終才能獲得真正自由
    文丨藝術雅言《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是我印象很深的一部電影,看過很多遍,每次都會收穫與第一遍看完不同的感受:人生就是一座監獄,監獄裡面還有監獄,而最深的那個監獄則是你內心之中的絕望和沉淪。其中,《阿甘正傳》《低俗小說》和《肖申克的救贖》在第66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提名時三足鼎立,不分伯仲。
  • 心理學:越早讀懂這三個「人生定律」,越早識破人心!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人生,越早讀懂這三個定律,越早讀懂人心!經濟學上面有個著名的效用——馬太效應,即:代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而且這種現象廣泛存在於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等諸多領域。簡單理解馬太效應,就是:好之更好,壞的更好;富的更富,窮的更窮。該理論是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在1968年首次提出來的!
  • 肖申克的救贖:一部優質勵志型影片
    接下來這部影片可能絕大多數人都已經觀看過,那就是電影《肖申克的救贖》影片講述的是一位年輕的銀行家安迪被冤枉殺人,關進了一個如地獄般的監獄-肖申克監獄。在這座人間煉獄高高圍牆中,每個人都寂寞無望的生存著,他們只是肉體的存活,沒有了靈魂。
  • 必看電影一《肖申克的救贖》:身處困境,願你是一隻有希望的的鳥
    這次所要介紹的電影《肖申克的救贖》就是這樣一部電影。地區:美國類型:劇情、犯罪主演:摩根·弗裡曼、蒂姆·羅賓斯片長:142分鐘上映時間:1994年9月23日對白語言:英語劇情:《肖申克的救贖《肖申克的救贖》場景分析場景內容:《肖申克的救贖》電影中有許多經典的場景,印象深刻的應該是主角在監獄裡多年之後終於逃出來並在下大雨的夜晚流淚擁抱自由的一幕!
  • 打敗《肖申克的救贖》,在第67屆奧斯卡上大放異彩,到底好在哪裡
    愛上電影是在高一的時候,老師為了獎勵我們一周內表現不錯,答應給我們放映電影,電影名字就叫做《肖申克的救贖》,在此之前,電影在我這兒幾乎是空白。毫無疑問,我愛上了電影,也愛上了《肖申克的救贖》。後來逐漸有了一定的了解,94年是電影最輝煌的一年,儘管《肖申克的救贖》在影迷們的心中成為經典,一直到現在還是排名首位。
  • 《肖申克的救贖》觀影感
    9期簡介:【《肖申克的救贖》(The Shawshank Redemption)由《麗塔·海華絲及蕭山克監獄的救贖》改編而成,弗蘭克.達拉邦特執導,主角是一個年輕有為的銀行家安迪(蒂姆.羅賓斯飾演),他在監獄裡的朋友是黑人瑞德(摩根.弗裡曼飾演)。
  • 《肖申克的救贖》大家看過嗎?是什麼力量讓肖申克堅持到最後?
    《肖申克的救贖》作為大家公認的電影神作,其本身的魅力讓無數人為其傾倒,同樣的其本身所引發的各種觀點爭論也從未停止過。那麼是什麼力量讓肖申克堅持到最後呢?我們知道電影其實是源自於外界制度所做出的的不公判斷,就像電影中所說的那樣,來到肖申克監獄的人都是無罪的,安迪被誤判才是他本源的精神力量,因為他是無罪的,他不需要向誤判的人低頭,他們銬住了他的身體,卻鎖不住他的靈魂。
  • 影史第一的《肖申克的救贖》當年竟遭遇滑鐵盧?
    2020-12-30 21:36:28 來源: 蘭桂軒娛樂 舉報   1994年上映的《肖申克的救贖
  •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被稱為男人必看影片,它到底救贖了什麼?
    《肖申克的救贖》是一部經典的影片,但豆瓣評分刷到9.7,甚至被冠以「影史第一」,片名起得很好聽,不過與其說是救贖,不如說是反抗。先簡單回顧一下安迪的經歷。安迪曾是年輕有為的銀行家,被控謀殺妻子和姦夫含冤入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