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如果你自己都放棄自己了,還有誰會救你?每個人都在忙,有的忙著生,有的忙著死。忙著追名逐利的你,忙著柴米油鹽的你,停下來想一秒:你的大腦是不是已經被體制化了?你的上帝在哪裡?」 ——《肖申克的救贖》
《肖申克的救贖》(The Shawshank Redemption)取自史蒂芬·金《不同的季節》中收錄的《麗塔·海華絲及蕭山克監獄的救贖》而改編成的《肖申克的救贖》劇本。影片中涵蓋全片的主題是「希望」,全片透過監獄這一強制剝奪自由、高度強調紀律的特殊背景來展現作為個體的人對「時間流逝、環境改造」的恐懼。影片的結局有《基督山伯爵》式的復仇宣洩。
影片故事發生在1947年,銀行家安迪的妻子有婚外情,安迪企圖買醉後用槍把他們殺了,但酒醒後放棄了。卻誤被指控殺死了她和她的情人,安迪被判無期徒刑,這意味著他的餘生就要在監獄中度過。剛到監獄就受到了莫格斯三姐妹的欺負,但安迪不是默默地忍受,而是堅強的反抗,儘管多數是他失敗,被打得遍體鱗傷。安迪到監獄好長時間,不和任何人接觸。一個月後,安迪請瑞德幫他搞的第一件東西是一把石錘。瑞德說要用這石錘挖地道需要六百年,而安迪就是利用小小的石錘就在短短的二十年就成功地挖開了通往自由之路
一條漫長的自由之路、一次靈魂深處的洗滌、一部不朽的勵志經典,「希望」遵循神的旨意安睡在內頁被挖空的《聖經》裡,附著在安迪高大的身軀裡,匍匐在500碼的下水道裡,最後,那條僅有的骯髒之路把安迪送往美麗的新世界。《肖申克的救贖》帶來的是恆久不變的真摯友情、百折不撓的靈魂鑄煉和生生不息的命運之火。希望不需要熱情,熱情的希望只是靈魂深處一次不經意的衝動。在監獄裡,當生命的過程只能以時間為刻度的時候,任何高漲的熱情都只能無可奈何地向失望舉起雙手,宿命地接受命運的安排。只有內心清澈的人才能看清人生的荒謬
安迪,進入肖申克監獄的他,沒有未來、沒有希望,被欺侮、被利用成了家常便飯,最後他卻用行動和堅持成功越獄,用希望救了朋友瑞德。在獄中19年,逃出去之後依然自信,除了興奮別無其它,自由之地才是他的歸宿,因為他的心始終充滿希望和自由。上帝給每個人的牌都不同,可能你拿到的是最爛的一副,但是哪有怎麼樣呢?環境困不住你、困難打不敗你、失意摧毀不了你,大不了歸零再來。就怕你自己廢棄了自己,那誰都救不了你。
瑞德,他就是監獄中的一個普通人,他代表了監獄中的大部分人。由一開始的不願意進入監獄,到後來在監獄度過了大半輩子,已經完全適應了監獄中的生活就不願意在出去適應社會了,但這樣一個普普通通的他,卻因為安迪而間接出獄,後來又因為安迪找到了自己的新生活,實實在在的點名了《肖申克的救贖》
諾頓,從肖申克監獄裡發生的種種是來看,作為典獄長的諾頓,顯然是一個不稱職,甚至失敗的。他要求大家都讀《聖經》,最後卻選擇了自殺,自殺也是自我審判,自殺的基督教徒是不能上天堂,只能下地獄的。
回顧整個影片,其實肖申克不過是一個寓言而已,仔細想來,它就存在於我們現實的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在自覺不自覺地扮演者肖申克中的角色。是選擇希望還是選擇絕望,它完全存在於我們的心中。在這裡小志要送上一句名言「有勇氣改變可以改變的東西,有胸懷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有智慧分辨兩者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