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藝術雅言
《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是我印象很深的一部電影,看過很多遍,每次都會收穫與第一遍看完不同的感受:
人生就是一座監獄,監獄裡面還有監獄,而最深的那個監獄則是你內心之中的絕望和沉淪。
無論何時,身處何地,只要你還活著,都不要放棄對生活的追求和信念。只有戰勝你自己性格裡的弱點,你最終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
20世紀40年代末,小有成就的青年銀行家安迪因涉嫌殺害妻子及他的情人而鋃鐺入獄。在這座名為肖申克的監獄內,安迪受盡屈辱,希望似乎虛無縹緲,但安迪卻在魚龍混雜、黑白混淆的牢獄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求生之道,最終利用自己的知識和才智重獲自由。
安迪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為自己營造最為有利的越獄機會,他幫助監獄管理層逃稅、洗黑錢,同時憑藉與瑞德的交往在犯人中間也漸漸得到禮遇。但是對自由的渴望促使他即便在監獄內已經活得比較自在了,還是絲毫不放鬆自己的計劃,朝著心中的希望和目標前進。
西方影視界曾經開玩笑地說:1994年是上帝想看電影的一年,因為有36部來自世界各地的電影橫空出世,且都為日後無法超越的經典之作。
其中,《阿甘正傳》《低俗小說》和《肖申克的救贖》在第66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提名時三足鼎立,不分伯仲。《阿甘正傳》最終當之無愧地捧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等12項大獎,而《低俗小說》也以獨特的環狀結構和多角度敘事手法拿走了最佳原創劇本的桂冠,唯獨《肖申克的救贖》因為是純男性視角電影,涉及宗教和越獄題材,略顯沉重,雖有多項提名最終卻未獲得任何獎項。
《肖申克的救贖》在電影的藝術性和文學性上取得了近乎完美的平衡,從電影欣賞角度來說,奧斯卡的失利和時間的考驗,反倒讓它背後所蘊含的人文底蘊得到了完全的展露與升華,使其成了影史上當之無愧的無冕之王。
村上春樹曾在他的小說《挪威的森林》中寫到,真正的藝術,是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的,且任何年齡段都能從中獲取共鳴的。而《肖申克的救贖》正是這樣,隨著時間的流逝,它卻在歲月的長河裡歷久彌新,煥發著熠熠生輝的生命力。
電影中,有一個叫布魯克的老頭,年輕時進了監獄,關了好多年。他本應是憎恨監獄,渴望逃離的,但當他得知自己刑滿釋放時,卻做出了一個驚人的舉動。為了能繼續留在監獄裡,一向溫和的他,居然企圖用舉刀殺人的方式再次犯下罪行,以求在監獄中繼續服刑。他出獄之後,因為一直都無法適應社會,最後鬱鬱而終。瑞德在得知布魯克自殺後說:
「監獄裡的高牆實在是很有趣。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牆;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這就是體制化。」
體制化的真實會讓你不堪一擊,就像被圈養的動物,一旦擺脫枷鎖,放逐野外,就會因缺乏必要的生存技能,遭受滅頂之災。這很像我們說的所謂的「溫水煮青蛙」,時間久了在一個環境裡,你就失去了與之抗爭的能力。
比如在監獄裡有固定的如廁時間,影片末尾,瑞德發現沒有監獄的口令,自己連尿都尿不出來,這是一件十分荒謬荒唐的事情。可見,體制化甚至可以內化到了人的身體,讓你長期沉浸於表面的穩定,剝奪自我意識,對一切不合理的制度習以為常,然而,一旦在你的內心形成無形的監獄,便會扼殺一切對自由與希望的嚮往。
所以對渴望逃離監獄的安迪來說,想要自由,就必須先學會隱忍與謀劃,忍氣吞聲的背後是逃出生天的大規劃、大計謀。
正因如此,安迪在入獄之後,並未選擇和瑞德一樣嘗試假釋,而是和周圍的惡劣環境慢慢周旋,然後找出破綻,各個擊破。他原本就是一個專業過硬的銀行家,所以在監獄裡,他利用人性的弱點,幫助道貌岸然的典獄長洗黑錢,並且為監獄其他獄警謀取各種可以鑽漏洞得到的非法收入。
他利用自己在金融方面的才華和本領,最大化地展示了自己的價值,儘可能地為自己找到一個有利的位置,從而為越獄創造了千載難逢的機會。
我們不難看出,即使在監獄之中,安迪始終也以一種高姿態出現在每個惡劣的處境之中,曾有過獄卒的毒打、混混的刁難,也有過完全絕望的時候,唯一能證明他清白的證人被典獄長暗殺,與此同時,正在承受著三個月寒如死寂的禁閉,就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他依舊密謀著驚天大逆轉。
所以說,安迪並非只是單純的自命清高不妥協,而恰恰在於能認清自己所處的環境,會審時度勢和謀劃布局。
本片並未高談闊論人生哲理,也無過分追捧自由可貴,而是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讓觀眾即使在黑暗的監獄生活中,也能感受到自由之光。
監獄充滿了壓抑和晦暗,每個犯人都如同被奴役的機器,長期喪失自由後,人就會再也意識不到這項人生基本權利的可貴。
安迪擴建圖書館,帶領獄友學習、欣賞唱片,這些藝術,修養的建設,都為了重新喚起眾人對於自由的意識。影片中有一場戲是安迪冒著觸犯禁忌的危險,為所有囚犯送上一份充滿自由氣息的豪禮:在監獄喇叭裡播放《費加羅的婚禮》。
優美的女聲從擴音喇叭裡流淌出來,獄警、囚徒們都被莫扎特動人心魄的音樂深深感染。音樂消滅了他們的階級差別,讓所有人都感受到一樣的、來自上帝的饋贈。那一刻,無論你是獄警還是囚犯,你受到的藝術感染是同樣的。
安迪之所以如此重視知識文化對人的作用,是因為他深知,正是書籍、音樂、知識修養的薰陶才得以讓他突破了現實的困境。
努力奮鬥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本來就是件要付出努力和辛勞的事情,這個世界原本也是有著相對的公平和公正的。
你想要馬甲線的漂亮身材,就必須去付出百倍的艱辛和努力去進行健身。你想要成為大學問家,就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研究精神,耐得住寂寞和冷清研究學問。你想要的購買漂亮的大房子,你就要用自己的專業素養去獲得財富,而這並不輕鬆。你要追求某位心儀的對象,你就要努力讓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站在他身邊時兩個人勢均力敵。你想要別人理解你,你就要對應有付出和愛,對方才會有相應的回報。安迪戰勝的,不僅僅是這個世界的某些規則,忍受的無數屈辱與磨難,其實還有戰勝了自己性格裡所有的弱點,那些每一個人身上都會有的不同程度的懶惰、恐懼和自私,這是最難的。
當我們看到安迪用了20年的時間,用一把鷹嘴鉗打開了逃向獄外的通道,我們每一個都會感到深深的震撼,畢竟這是太難的一件事,就是想想20年的點滴付出,估計大部分人都要放棄了,更不要說本身還帶著各種驚險的複雜場面。
可是,我們還是看到了,安迪用自己全部的勇氣和智慧,最後獲得了自由,擁有了財富,站在世界之巔,凌駕於規則之上,或許,戰勝自己對安迪來說才是擁有的真正自由。
所以,一個人最大的成功應該是打破自己內心的藩籬,擁有真正意義上的自由。而這就是電影《肖申克的救贖》帶給我的精神財富。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