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贖》是一部難得的好片,被選入美國電影學會20世紀百大電影清單,豆瓣評分高達9.6分,而且常年排行第一。
這部影片取材於同名小說,小說發表後,被翻譯為30多種語言,通往世界各地。現在看來,無論是影片還是原著,對於因工資菲薄而走上寫作之路的作者來說,具有一定的意義。正如作者史蒂芬金所說,我花在這本書上面的精神比任何一本都多。
電影導演弗蘭克·達拉邦特1994年完成了影片拍攝。他把史蒂芬金敲出來的一行行文字,演繹成影視作品,穿過演員充滿魅力的角色塑造和製造神秘的音效籠罩,讓人們仿佛置身於肖申克監獄的同時,牽引著人們將視線聚焦於原著的視線和方向。
銀幕上的情節也許不如文字深刻,但卻充滿了生動的氣息。文字表達可以讓讀者沉浸在某個段落或字裡行間,去體會作者彼時的心境,並延伸出自己的無限遐想。
那麼這本著作/影片,究竟要告訴人們什麼呢?
1.自由,極珍貴卻易被人們忽視
「有些鳥兒註定是關不住的, 它們的每一片羽毛都閃耀著自由的光輝」,這是影片當中的一句經典臺詞,感謝編劇。
在我手中的文字是這樣被翻譯的:有些鳥兒天生就是關不住的,他們的羽毛太鮮明,歌聲太甜美,也太狂野了,所以你只能放他們走,否則哪天你打開籠子餵它們時,它們也會想辦法揚長而去。你知道把它們關住是不對的,所以你會為他們感到高興。但如此一來,你住的地方仍然會因為他們離去而顯得更加暗淡和空虛。
但是,這段文字並沒有被鎖定在紙張裡,他們極有張力,帶著人們的思緒已經奔湧而出。
監獄的鐵窗,是看得見、摸得到的,而現實生活的很多約束,是不自覺的。人們習慣於流程化的操作和循規蹈矩的程序,因為它們約定俗成,或者像很多人所說:生活本來就應該是這樣。
但是,思想的自由是可以超現實的,因為往來穿梭的社會發展就是一種意識的引領。如果思想被禁錮在物質或約束裡,建議去讀一讀書中安迪對於自由的渴望和一直付出的努力。
這也是這部著作,對於人們最大的啟迪之處。
史蒂芬·金筆下的肖申克,是一個泯滅人性的場所,監獄裡暗無天日的精神摧殘,把每一個犯人都制度化了。瑞德的一番話發人深省:「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牆,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
2.生活的智慧和友情的生動
作者史蒂芬金,由於家庭貧困走上了創作之路。正如前言所說:他先是喜歡寫作,然後賺到了錢。
故事主角安迪是一位銀行家,事件發生於兩次世界大戰帶來的毀滅性災難,生存環境的人為破壞和疾病的肆虐,使得幾千年人們精心構建的理性、信仰、道德等觀念煙消雲散,人們開始對人的本性產生懷疑,對未來的命運和前途感到焦慮不安和悲觀失望的時刻。
安迪對於財務和理財方面展現出超能力時,也為讀者所欣賞。這個技能成為安迪在監獄為自己獲得獨居,成為圖書管理員等特權的生存本領。
在故事敘述過程,對於犯人們之間的友情、交往、同情,著墨並不多,在文章結尾,卻筆鋒一轉,安迪留給剛出獄同伴的信,充滿了溫度。
親愛的雷德:
如果你看到這封信的話,那表示你也出來了。不管你是怎麼出來的,總之你出來了,如果你已經找到這裡,你或許願意往前再多走一點路,我想你一定還記得那個小鎮的名字吧,我需要一個好幫手,幫我把業務推上軌道。
我會一直留意你的情況。記住,「希望」是個好東西,或許是世間最好的東西,好東西永遠不會消逝的。
3.肅穆的救贖在希望中升華
希望與自由是兩個不同意義的詞彙,在小說中它們互為因果關係。
安迪的救贖之旅是充滿絕望和無比沉重的。究竟是什麼使他面對冤屈沒有感到委屈,面對壓制沒有變得狂暴,面對困境沒有感到絕望,而始終保持非凡而冷靜的心態,頑強的鬥志?
答案來自於安迪異於常人的理性。理性使他能夠自如地在得失之間求取平衡,使他剝離了仇恨本身,最終到達自由的彼岸。
終於,安迪在吞噬肉體和靈魂的肖申克,沒有喪失善良的人性,憑藉堅忍完成了對人性的堅守,實現了作為一個人的情感、權利、價值的頑強的自我意識和肯定,完成了對自由懷有的希望和想像,完成了自我救贖和人身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