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的故事》:茨威格給予「苦難世人」的精神救贖和自我救贖

2020-12-06 陋巷故人

身臨苦難壓迫下的人們,往往參考他們受難程度之深的並不僅僅是肉體上的摧殘,在於他們精神層面的無法自我解圍。長久以來,苦難的例子早已令人耳熟能詳,苦難的模樣和人們的經歷苦難的過程,也早已透明化、深度解析式的為人們提供參考。這其中,無論是附帶有反面教訓色彩的還是正向成長經驗的,都是適合人們歷久不衰的寶藏。然而,苦難之所以也能夠不斷為人們帶來新的痛苦,很大原因在於我們精神世界並未適應苦難,更無法接受苦難習慣性的到來。有人觀望、有人對抗、有人逃避、有人忽視,這一切,都取決於每個人心理對自己所遭遇的抉擇。

《象棋的故事》是奧地利作家史蒂芬·茨威格生前的最後一部中篇小說。對於茨威格,他的青年時代生活是富饒的,生於猶太家庭的他不僅學業有成還有著週遊世界的豐富閱歷。在茨威格眾多繁雜的作品中,體裁從來是不固定的,詩集、小說、傳記、戲劇、歌劇等都是他文字創作的方向,極高的文學天賦也讓他的作品在歐洲一代廣受歡迎。

在茨威格的創作風格中,除了作品本身純熟精緻的藝術氣息外,最為顯著的便是關於「崇尚和平」的人道主義精神傳播。在他一系列的歷史人物傳記當中,無論是人文主義者伊拉斯,還是拍案而起、反抗宗教改革家卡爾文思想統治的瑞士勇敢學者卡斯特裡,16世紀蘇格蘭女王瑪麗·斯圖亞特,18世紀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的王后瑪麗·安託內特等等。

在敘述傳主的生平故事時,茨威格評價他們的地位與功過時,不管是刻畫其心理行為,還是描述其命運和得失,都奉承人道主義精神,肯定自由理念和人道情懷,批判思想封固和專制獨裁,而這一切都是茨威格關切人類、珍惜生命的人道主義精神和崇尚和平的體現。

也因如此,當世人進入到茨威格的作品當中,總能感受到一股溫柔的能量,讓人在合理的信息當中找尋屬於自己的成長,法國作家羅曼羅蘭、俄國作家高爾基便是受茨威格作品影響其中的一部分受益者。然而,受眾程度如此之深且擁有極好人格魅力的茨威格,對於結束自己一生的方式卻錯誤的選擇與妻子雙雙服毒自盡。這一結果離不開茨威格身為猶太人被納粹迫害,又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所導致。而給予他最殘酷的打擊便是由生活轉向精神方面的重負,導致其意志力崩潰的關鍵因素。

一方面給予世人珍愛生命、熱愛生命的精神慰籍,一方面又用放棄生命的方式結束自己,這顯然是矛盾的,也是令世人費解的。而當我們走進《象棋的故事》後,就可以理解茨威格所為世人作出的貢獻與其背道而行的結果並不矛盾。

小說講述的是一艘由紐約開往南美的輪船上,來自奧地利的作家「我」,為了接觸西洋棋冠軍琴託維奇,找了幾個象棋愛好者與之挑戰,在這個過程中「我」得到了業餘高手B博士的幫助才勉強下成了和棋。之後想要請B博士來挑戰琴託維奇,卻遭到了拒絕。經過一番了解,得知B博士幾十年來不僅沒有沒有碰過棋子,全靠想像的對弈練就的棋藝。在納粹德國吞併奧地利時,B博士還是一個秘密製作對抗法西斯的地下情報員,後來身份暴露被囚禁在幽閉的空間內被反覆審訊,納粹企圖利用摧毀他意志的方式,令其招供。

在無比空虛寂寥的狀態下B博士靠一本偷來的棋譜來抵抗孤獨和空虛,從而填充自己的精神世界。從用麵包屑、床單分別作為棋子和棋盤到全靠腦子想像對局。長期的自我對弈和自我幻想使得B博士最後精神分裂至瘋狂,一度被認為精神已經失常的b博士最終得以釋放。

為了驗證自己是否可以正常下棋,B博士最後接受了挑戰,並在第一局就獲得了勝利。心有不甘的琴託維奇再次發出了挑戰,這次他抓住了B博士在關押期間患上的焦躁與急切的精神問題,以惡毒、緩慢的下法使得B博士再次精神分裂,一度陷入關押時狂亂的自我幻想對弈。危機關頭,在作家的提醒下B博士才恍然清醒過來並認輸告別了棋局。

小說背景——淪陷的「歐洲故鄉」,即使被迫流亡,依舊無法讓「無法參戰」的愧疚內心得以解脫

1936年,納粹德國崛起,奧地利被吞併,茨威格眾多反戰作品在此期間遭到全面封禁,被迫流亡英國、美國以及巴西。失去國籍後的茨威格先是加入了英國國籍,並在二戰爆發初期決定棄筆從戎,為反抗戰爭直接效力,卻遭到了英國人的排擠和諷刺,熱情受到冰封,不久後茨威格便離開了英國流亡到了美國,繼續用自己最擅長的文學武器繼續與戰爭進行抗衡。

隨著歐洲局勢持續惡化,南美平靜的生活也隨著德意日軸心國的建成隨之遭到了破壞,早早遇見局勢蔓延的茨威格最後將自己放逐到遙遠的巴西,他將自己的生活安排的「規律、舒適」,白天寫作,晚上散步,為了寫《象棋的故事》便買來一本著名棋譜並與妻子進行博弈,來摸索棋手的心理。

流亡的身份,依靠文字作為戰爭的武器對抗的方式,在茨威格看來漸漸變成了一種諷刺。是他逃避戰爭、渴望的寧靜和祥和的懦弱行為,這一切令他陷入無法擺脫的內疚心理,當千百萬人在自己的故鄉歐洲進行反抗時,作為家鄉、祖國的一份子卻早早的逃離到了一處安寧地帶。

隨著「精神故鄉歐洲」的逐漸沉淪,愈發絕望的茨威格絕望的認為納粹法西斯遲早將無死角將戰爭蔓延至全世界,在1942年《昨日的世界》自傳完結後,與第二任妻子在裡約熱內盧一個小鎮的一所公寓中服毒自盡。

茨威格「以死謝罪」式的抵抗內疚方式無疑是他無法走出內心心結的錯誤且令人悲痛的表現,自我的孤寂與幻滅是他精神世界已經受到侵害的形象體現。而《象棋的故事》實則也是茨威格 對納粹法西斯對人們心靈折磨和摧毀的深刻揭示,作為一個猶太人,他深刻體會到受迫害至深的猶太人意識和心態的扭曲變形,於是他用一個猶太人悲壯的靈魂去感受,探知戰爭對猶太人、對世人的逐步迫害至絕望之境的深層內心。

將文字作為反抗的武器,揭示邪惡,關懷無辜的靈魂,溫暖受迫害的心靈

小說中琴託維奇是個各方面都接近一個「低能兒」,唯獨在象棋方面天賦異稟的人物形象。出生於勞工家庭的他自幼便失去了父母,後被一位村民收養,喜歡觀看別人下象棋,一次,在嘗試與他人對弈時,琴託維奇瞬間爆發出其天才般的象棋天賦,短短的時間內,竟達到無人能與之抗衡的境界,十九歲成為奧地利象棋冠軍,二十歲時便當上了世界冠軍。生活方面,無法識字,幼兒階段的算數知識,不會社交更不懂禮貌,自私、冷酷、咄咄逼人,只沉浸在象棋、名譽以及財富的世界當中。

琴託維奇的形象,正是茨威格對納粹德國的形象描述,象棋是其對戰爭局勢的一個縮影,勢力猖獗的法西斯就猶如小說中「棋藝高超」的琴託維奇一般,不留情面的掠奪了人們的故鄉,視戰爭、財富為樂趣和一生的事業。

小說的另一位主人公B博士,出生於奧地利的一個貴族家庭,父親是奧地利國王的法律顧問,父子二人共同經營著一家律師事務所。希特勒吞併奧地利迫使國王下臺後,B博士與父親將律師事務所作為幫助奧地利政府反抗的地下情報點。然而,由於B博士貴族的身份遭到奧地利人民的嫉妒,希特勒利用了這一點依靠民眾,將B博士一家成功逮捕。

被抓起來的B博士並沒有被嚴刑拷打,卻被關進了一處與世隔絕只能在房間與審訊間來回走動的飯館。納粹試圖通過長期的隔離和沒日沒夜的審訊,迫使B博士在極端的寂寥和無法預知的漫長時間中精神崩潰從而進行招供國王背後的秘密事件。

深刻明白納粹分子險惡用心的B博士為了不讓他們得逞,不斷讓自己保持正常人的意志與之鬥爭。地板上的縫、臉盆上紋路、牆上的斑點、背書、算術等等一切可以讓他感到充實的事情都記憶了個遍。但隨著身邊一切的關注點都達到了極點,漫長無止盡的時間即將使他再次陷入「孤獨」的絕境。隨後,B博士在一次審訊時,偷到了一本棋譜,並開始了他「新的生活方式」。

他開始每天與棋譜作伴,先是將棋譜中的每一盤棋下一遍,之後又想像腦子中與人對弈,再到自己雙手進行博弈,想像著棋局過程中的驚心動魄,想像雙重身份的精神對弈,直至將棋譜也牢牢演繹了數千遍後,他又回到了原先空虛的狀態,與此同時,他的精神也徹底收到的破壞,每每下棋,都會陷入極度的自我瘋狂。

B博士的行為,一方面是茨威格對人「抵抗空虛和孤獨」的本能描寫,人為的將其社會關係切斷,孤立無援,無法預知的漫長歲月裡,無人言語,無人傾聽,空白的時間、空間,極度空虛的環境下卻保持著清醒的思維,也正因如此,對心靈的扭曲和迫害也愈發強烈和痛苦。這種無法治癒式的精神迫害,正是B博士包括茨威格及無數因戰爭而流亡異鄉的人在內的,遭受不人道納粹法西斯暴虐的深刻心理描繪。

另一方面,茨威格更是揭示了戰爭底下自私的、助紂為虐的愚昧人性特徵,如小說中B博士遭到的民眾舉報,以及現實中茨威格眾多作品被當地無知、庸俗大眾背後搗鬼查禁。也正如小說中不斷抵抗的B博士,茨威格依舊希望自己能夠通過文字繼續與惡勢力鬥爭,以至於這場「一人的戰爭」最終落到了自身抵抗空虛以及自我解圍之上。

這種由內而外,由虛映實的藝術感染力正式茨威格精準解剖世人內心黑暗的有力方式,用心靈觸及的方式與整個社會緊緊相依,讓人深刻了解黑暗所會帶給人們的精神壓迫,更讓人體會其中的痛苦,體諒深處其中每一個身不由己的人們種種有意識或無意識行為,批判著亂世下無知者的錯誤做法。

在絕望中找尋自我救贖,在反抗中認清自我定位,以自身的錯誤賦予世人正確的精神嚮導

小說的最後,當琴託維奇不斷通過折磨B博士精神的方式與之對弈時,B博士再次陷入發瘋的精神狀態。但作家發現其中的問題,他掐醒了精神錯亂的B博士,並指著他身上的一道傷疤說「記住」。這道傷疤正是B博士被關押期間所遭遇一切的深刻警示,空虛與抵抗空虛,迫害與抵抗迫害。

雖然這一切讓B博士獲得了短暫的勝利獲得了自由,卻也給自己留下了無法彌補的傷害,B博士關押期間自我的象棋對弈以及與琴託維奇的對戰中,正是B博士自我想像的與納粹法西斯對抗過程,渴望勝利,卻又被一切只是虛幻而不斷折磨著。深刻知道自己不能夠在停留在虛無的自我反抗,以及自我的抗爭勝利的世界裡。明白了這一點的B博士,在對弈的結尾選擇認輸,並聲稱這是自己人生的最後一盤棋,小說也以這種平和以及心靈慰籍作為結尾。

而這又何嘗不是茨威格內心的愧疚希望如小說結尾般得到釋放的一種寄託,他依舊希望可以用自己方式不斷進行對抗,但隨著各國淪陷的消息不斷傳來,精神已經受到影響的茨威格,最終還是絕望的選擇了放棄了抵抗。

也正因為如此和平式的結局,讓茨威格在世人心中留下了諸多爭議。可在我看來,小說的結局正是茨威格作為一名作家並依靠文字作為武器的最好方式,將作品與其自盡的行為分開理解,在自盡前,茨威格的內心依舊是懷斥著希望,更希望同他一樣陷入精神困境的受害者得到解脫。在絕望的境地,他唯一能做的就是以文字寄託屬於他的光明,即使自身的行為與作品有著些許的不符,卻也是他給予世人最有力的精神補給。

忽略茨威格的錯誤做法,可以另外發現,絕望實際上也只是人們內心持續無法達到預期的一種心理狀態,這並不代表光明已經無法再現,它並不是壓垮一個人懦弱的、虛幻的放棄生命的理由。

茨威格無法預知的是,在他離世後,巴西總統為其舉行了國葬,敬畏他為人們所做的貢獻;1945年納粹便宣布了投降;世界各國受到了其反戰作品的深刻影響,讓他成為了膾炙人口偉大抗爭作家。

除此之外,屬於茨威格的勝利其實也早早出現在他生前遭遇當中,這一切體現在納粹德國封禁他的作品害怕人們受之影響共同奮起反抗時,當他崇尚和平的作品令納粹法西斯感到反感時,當他離世後的作品唯獨在德國為人們所遺忘並在百年後重新出版,這又何嘗不是屬於他的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勝利。

而更深的一層則是茨威格給予世人的精神成長和苦難下的自我定位,當處在殘酷現實下的我們意識到自身的渺小與無力之時也並不代表我們應該妥協,即使反抗的意義是如此的卑微。在茨威格錯誤做法的過程裡,我們也依然可以有所啟發,反抗險惡最終的難題實則都落在了戰勝自我的過程上,擺脫自我幻想式的偉大形象,量力而行,即使最終是失敗,我們也能夠不被內疚所困擾至精神錯亂,做到自我救贖。

相關焦點

  • 自我的救贖
    她在經歷一場自我救贖,能不能成功救贖自己的關鍵在於能不能做到獨立思考,成為一個思想獨立人格健全的人。過往的十年都是如此的渾渾噩噩,說是隨波逐流也不為過。很像別人說的將「一手好牌打的稀爛」那種情況。而今有了一絲覺醒,不希望再如此繼續,想將自己從泥潭裡打撈出來,換種方式活下去。所以獨立思考很重要,決定了她能否找回自己,重回生活的正軌。
  • 《靈魂的救贖》株洲開機 紀念汶川地震十周年
    為紀念汶川地震十周年,而拍攝的電影《靈魂的救贖》於12月31日在湖南株洲市柏靈美高梅酒店正式開機。電影講述了一個關於汶川地震中失去孩子的家庭如何走出心裡困境的故事。災難過後,再生是另一場要經歷的磨難,如何在絕望中尋找出路、自我救贖是電影《靈魂的救贖》貫穿始終的主題。
  • 菜根譚最牛謀略智慧:學會身處逆境的自我救贖,人生會越來越順
    人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反而是苦難佔了大半,那當我們面對苦難時,應該怎樣進行自我救贖才是人生的額根本!若你能夠挺過去,人生就會走向萬丈光芒,但要是就此墮落,也許這輩子就會生活在黑暗中。而一個真正有本事的人,不是體現在他有多少錢,有多高的地位,而是看他能不能在逆境中自我救贖。
  • 《搏擊俱樂部》戰勝自我與完成救贖
    整部影片不再以攻擊性行為、誇張的拍攝方式、非常規的表演動作來凸顯此影片的藝術表現方式「暴力美學」,而是直擊人內心的本來暴力欲望和真實自我的內心深處。相比於香港吳宇森的傳統的暴力美學的表現方式和情感表達方式來說,此部電影打破常規暴力美學的敘述方式,不再是通過單一的槍戰或打鬥的場景來突出暴力美感,以尋求精神刺激和視覺衝擊力。
  • 《金剛狼3》最後得到的救贖
    《金剛狼3》是金剛狼系列的最後一部電影,講得自然是有關超級英雄的終結的故事。大多數的故事中,英雄們如果不是拯救世界成功然後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就是在最後一戰中犧牲了自己換取了世界的和平。但《金剛狼3》講的是痛苦一生的洛根在生命的最後得到救贖的故事。提醒一下,內含劇透,往下看請慎重。
  • 《挪威的森林》:愛與欲的糾結,身與心的迷失和救贖
    沒有看過原著的觀眾可能對於電影所呈現的故事的流暢性和合理性存在質疑,這是因為影片刪去了部分戲份。雖然一些戲份被刪減,但導演陳英雄還是抓住了原著的幾個精髓,將渡邊與直子、綠子之間的愛情故事詮釋了出來。《挪威的森林》改編自村上春樹的同名小說,是村上最廣為人知的代表作。
  • 《肖申克的救贖》的姊妹篇在電影史上也值得銘記
    建立在現實主義基礎上的理想主義故事基礎上總是讓人很快融入情感,最後,當故事結束時,他們會感到捨不得離開。這不是因為不舍,而是因為再次面對現實後的差異感。作為《肖申克的救贖》、弗蘭克的導演,五年後,當他再次將史蒂芬金的小說改編成電影時,這一次,從討論個人救贖到討論拯救眾生。
  • 《站在兩個世界的邊緣》,一位「職業病人」的自我救贖
    想讀這本書只因被書中的話感動,「幸運和不幸一樣,都需要人承擔。命運嘛,休論公道!」。生前他是知乎上的知名答主,去世後各界大咖對他的悼念,使得很多人開始關注他寫的文章。在與病魔不斷抗爭卻還能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寫作的他,在很多人眼裡他是個頑強的少年,連他的母親也經常對他說這是奇蹟。
  • 《土撥鼠之日》的重複人生:在無限循環的日子裡,我們如何自我救贖?
    菲爾的出路,是在這一場苦痛的掙扎中錘鍊並改變自己,對我們普通人來說,我們人生的出路也是如此:我們每個人終將面對自己,並與自己展開較量,這場搏鬥叫做「自我救贖」。「救贖」的概念最早來自於西方神話故事,據說上帝造了亞當和夏娃,他們本來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創造的完美的人,但是亞當和夏娃聽從了蛇的建議,嘗了禁果,於是被上帝逐出伊甸園,這就是「原罪」。「原罪」又從亞當和夏娃繁衍給了所有的人類,所以我們每個人生來都是不完美的,我們每個人都需要被救贖。
  • 疫情下的墮落和救贖,人類自我修正之路
    (拒絕食用野生動物,從我做起)如果2020年的疫情真的是野生動物對我們的一次警告,那麼拒絕食用野生動物,就是我們人類做的一次救贖和修復之路我們無法選擇出生的環境,無法選擇自己的家庭,但是我們在一次次選擇中完成了自我意識的建立,也正是由於我們一次次的選擇,造就了我們現在的人格和性格。而古老神話和寓言中人類墮落之後的所有事件都被描繪成人類以擺脫邪惡為目的的自我救贖。
  • 《半個喜劇》:喜劇表面下的和解深藏反映了人們深度對自我救贖的
    《半個喜劇》的情節如下:孫同,一個來自一個小區的大學生,正在北京學習,面對心愛的高璐,他對強大的同學鄭多多很膽怯和順從,他擔心他不會成為「好哥們」鄭多多,失去北京的戶口和工作。一個人,從嬰兒出生到黃昏,只是一個與自己和解的過程。整個過程實際上是一個自我救贖的過程。
  • 《追風箏的人》,少年成長必讀的一本書,告訴你什麼是苦難和救贖
    已經是功成名就的知名作家阿米爾鼓起勇氣,毅然從舊金山回到那個滿目蒼夷和塔利班殘暴統治下的阿富汗首都喀布爾,那個印記了他和哈桑兩個人之間的一點一滴的城市,勇敢地邁出了走向救贖之路的第一步。但情況非常殘忍:他一向崇拜的父親和拉辛汗向他撒了謊,哈桑原來是他同父異母的兄弟;哈桑及妻子死於塔利班的殘暴之下,他的孩子索拉博下落不明。
  • 《肖申克的救贖》給我帶來了這些思考
    時至今日,依然沒有任何一部電影的成就能夠媲美《肖申克的救贖》,不管是口碑還是好評,《肖申克的救贖》都是一騎絕塵的將其它類型的電影遠遠的甩在身後,所以,今天小編就要和大家一起來聊一聊,為什麼《肖申克的救贖》在影視界的影響會如此之大。
  • 菜根譚:有本事的人,落魄時都懂得自我救贖!在哪都能出人頭地
    他們在落魄時沒有選擇沉淪,而是自我救贖,最終出人頭地。王陽明就是最鮮明的例子,王陽明一生歷經坎坷,遭廷杖、下詔獄、貶龍場、功高被忌、被誣謀反,可謂受盡了命運的折磨,放在平常人那裡,估計早就鬱悶死了,但是王陽明卻在生活中一直保持著積極樂觀的情緒,身處逆境扔不低頭,而是進行自我救贖。
  • 讀懂了《肖申克的救贖》,你就讀懂了人生
    這裡的「有罪」,是宗教意義上的「原罪」——傲慢、嫉妒和暴怒。在基督教義中有一點很特殊,因為人類始祖亞當夏娃的背叛,人生下來就有七種「原罪」:暴食、貪婪、懶惰、淫慾、傲慢、嫉妒和暴怒,這是人類一切罪惡和災難的根源,而人生就是一個「救贖」的過程。所以「救贖」的第二層意義,是宗教上的,指為陷入罪孽的靈魂,支付代價,給予其真正的解脫和光明,使其靈魂得以淨化。
  • 《受益人》——小人物的自我救贖,走腎,走心,這就足矣
    人生沒有救贖可言,有的只是懺悔,要想自我拯救,就得學會自我毀滅。豆瓣7.7分的評分我覺得有點低,喜劇算不上,愛情算不上,看完這部影片,其實對於我來說是一個真實生活的寫照。誤入歧途真的很快,但是自我救贖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一切突破社會底線得到的滿足,終究不是長久之計。影片受益人講述了一個單身男青年帶著自己有哮喘的孩子,為了給孩子治病聯合自己的好友,殺妻騙保的一個故事,鏡頭所瞄準的是當下熱點,和底層的小人物。
  • 《催眠者》:人生路上荊棘遍布,救贖和自我和解後我們勇往直前
    最先的巴爾扎克、左拉、託爾斯泰等文學大家把現實中的一切真實地、歷史地、具體地、有規律和邏輯地再現了出來,隨著小說內容的日益擴大,小說的表達技巧也更加成熟發達,特別是自我意識的日益自覺和深入,心理描寫佔大頭的心理小說應運而生。
  • 在《燦爛千陽》中的女性救贖是太陽光撕裂黑暗
    《燦爛千陽》是美國作家卡勒德·胡賽尼在《追風箏的人》之後寫的第二部作品,他延續了《追風箏的人》中對愛和人性的描述。故事的背景仍然是頻繁的戰爭阿富汗,時間跨度為。作者通過對瑪麗雅m和Lyra命運的描寫,揭示了父權制極強的阿富汗中女性的壓迫和終極反抗,展現了不可饒恕的時代、女性的鬥爭與反抗、女性的自我救贖、微弱的希望與希望的破滅。宗教政治化對婦女的壓迫儘管阿富汗信仰伊斯蘭教,但伊斯蘭教宗教的政治化給阿富汗婦女帶來了沉重的災難。
  • 《伸冤人2》:一個行俠仗義的騎士,自我救贖後找回應有的平靜
    這位「 行俠仗義」的騎士整體來說《制裁特攻》依然走著和第一集相同的架構,不過在劇情上更加聚焦在主角身上。這個充滿神秘感的角色在第一集當中所透露出的資訊並不多,對於他的過去我們只知道他是個退休特務,其餘都只略知一二;而到了這集,依然沒有直接去挖掘主角的過去,但間接透過對白、場景與物品等等,我們可以確定主角是個失去過且正在自我救贖中的人。
  • 電影《千與千尋》:關於現代人的異化與救贖
    影片講述了少女千尋與父母在搬家途中不慎闖入一個神明異世界,父母因貪吃變成豬,在絕望中千尋得到白龍的幫助,通過在湯婆婆的油屋工作而保住人形,最終幫助白龍找到自我,拯救出父母,重回現實世界的故事。單純從影片的敘事主線來看,《千與千尋》講述的是一個十歲小女孩拯救父母及自我成長的童話故事,但影片所表現出來的內容不僅限於此,其蘊含的對成人世界的隱喻,對現代社會問題的揭露與批判,使得作品遠遠超出它的藝術意義而具有更為深遠的社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