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阿富汗作家(美國籍)卡勒德胡賽尼2003年以英文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追風箏的人》中文譯本,32開,326頁,22.6萬字,譯者李繼宏。作者將該書題獻給「所有阿富汗的孩子」。
很難將滿天飛舞的風箏和阿富汗這個國家聯繫在一起。在我們的印象中,阿富汗硝煙瀰漫。先是蘇聯軍隊入侵,接著是塔利班的殘暴統治及「基地」殘餘、地方軍閥、反政府勢力及毒品泛濫。20餘年內戰使阿富汗基本生活設施遭受極大破壞,道路受損,電力奇缺,物價上漲,生活必需品匱乏。
因為得不到人道保護,阿富汗兒童的生存狀況尤其令人擔憂,安全、健康、溫飽、教育都無法保障,還有很嚴重的童婚問題:8—-16歲的女孩嫁給可以做父親甚至是祖父的男人,婚後遭虐待和毆打,有些兒童因為害怕婚後遭受虐待,在結婚之前就自殺了……
小說《追風箏的人》卻首先為我們還原了一個雖然因為不同種族之間的摩擦略顯緊張,但總的來說還是溫馨閒適的阿富汗社會,那是在上世紀70年代。
小說主人公阿米爾出身上流社會,父親經商積德,母親早喪。他過著和平安定的生活,和他家僕人阿里的孩子哈桑情同手足。每年的鬥風箏大會,是他們展示才能和獲得大人讚賞的盛大節日。這一次,勇敢、忠誠的哈桑幫助他贏得了鬥風箏大戰,並為他追回他們贏來風箏。「為你,千千萬萬遍!」這是哈桑去追風箏前對阿米爾說的話,也是他最後一次露出自信的微笑。
不幸的是,回來的路上,哈桑遇到了普什圖族暴徒阿塞夫一夥的襲擊。阿米爾眼睜睜地看著哈桑被殘忍地強姦,卻始終沒有勇氣走上去救他。回家後,阿米爾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卑慚愧,每天面對哈桑讓他內心備受煎熬,為了自己眼不見為淨,他誣陷哈桑偷了他的手錶,讓父親趕走哈桑父子。明明是莫須有,哈桑仍然一口承認自己偷表。阿米爾父親願意原諒他們,但哈桑父子仍然堅持離開。
兩人的友誼就此切斷。
隨後,戰爭局勢惡化,阿米爾隨父親移民美國,帶著深深的負罪感,走過了讀書、喪父、結婚的人生歷程。
2000年,熟知內情的父親的合伙人拉辛汗(也是阿米爾的忘年交)在過世前從巴基斯坦打電話給阿米爾,鼓勵他回阿富汗尋找哈桑的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平復自己多年的負罪感——「來吧。這兒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
已經是功成名就的知名作家阿米爾鼓起勇氣,毅然從舊金山回到那個滿目蒼夷和塔利班殘暴統治下的阿富汗首都喀布爾,那個印記了他和哈桑兩個人之間的一點一滴的城市,勇敢地邁出了走向救贖之路的第一步。
但情況非常殘忍:他一向崇拜的父親和拉辛汗向他撒了謊,哈桑原來是他同父異母的兄弟;哈桑及妻子死於塔利班的殘暴之下,他的孩子索拉博下落不明。經歷了不可預料的重重危機,阿米爾終於在暴徒阿塞夫手中找到淪為男寵的哈桑的孩子索拉博,他們共同經歷了生死考驗——為從暴徒手中要回孩子,阿米爾被打得幾乎死去,是孩子救了他;因為收養手續的問題,為了不再回到孤兒院,不再落入魔掌被凌辱,孩子絕望地用刀片割腕自殺……
最後,阿米爾帶著遭受重創的孩子回到美國。在一次阿富汗人的聚會上,阿米爾像少年時代那樣放起了風箏,喚醒了這個沒有童年的孩子臉上的一絲轉瞬即逝的微笑……「為你,千千萬萬遍!」這也是他在心裡對哈桑的孩子索拉博說的。
恩典與救贖,勾勒出生命的圓滿循環。
「為你,千千萬萬遍!」這是小說營造的情感氛圍,把我們牢牢地引入這個殘忍而美麗的故事,深陷在故事所蘊含的秘密和傷痕中。小說沒有虛矯贅文,沒有無病呻吟,只有對祖國的愛與對造成它今日滄桑的恨。
作者輕筆淡描,以精煉的篇章,細膩勾勒家庭與友誼,背叛與救贖。
這是一對阿富汗朋友的故事,那麼的真誠,那麼的悲傷,可是最終卻帶給我們希望。
這也是一個關於文化的不可思議的故事。種族之間和國際間的衝突是那麼的尖銳和不可調和,「它所講述的主題——罪行、友誼、寬恕、失去以及對於彌補過失的欲望,都可以和你的切身經歷聯繫起來,可以讓你成為比想像中更好的那個人。這不是專屬於阿富汗的主題,而是有關人性之旅的,無論什麼樣的種族、文化和宗教背景,都能接受它。」(作者胡賽尼語)
的確,在民族衝突和國際矛盾的大背景下,關於救贖的中心話題以及與自我搏鬥的過程,讓這部小說變得經典而且美妙。
值得一提的是,中譯本的翻譯語言也樸實、流利、曉暢而富有韻味,娓娓道來的敘述口吻,極具親切感、滄桑感和音樂感。這樣的語言,我們聽得明白,也能領受它的奧妙。小說中有許多「真正讓人盪氣迴腸」的經典片段或名言,已經被我一筆一划虔誠地抄錄到閱讀筆記裡:
「為你,千千萬萬遍!」
「成為被注目而不僅僅被看到,被聆聽而不僅僅被聽到。」
「罪行只有一種,那就是盜竊。當你殺害一個人,你偷走一條性命,你偷走他妻子身為人婦的權利,奪走他子女的父親。當你說謊,你偷走別人知道真相的權利。當你詐騙,你偷走公平的權利。……沒有比盜竊更十惡不赦的事情了。要是有人拿走不屬於他的東西,一條性命也好,一塊饢餅也好,我都會唾棄他。」
「在阿富汗,有很多兒童,卻沒有童年。」
「當罪惡導致善行,那就是最大的救贖。」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不管那意味著什麼,讓我們勇敢地去追。」
「畢竟生活並非印度電影。阿富汗人總喜歡說:生活總會繼續。他們不關心開始或結束,成功或失敗,危在旦夕或柳暗花明,只顧像遊牧部落那樣風塵僕僕地緩緩前進。」
……
正如著名作家伊莎貝拉阿連德所說:「這本小說太令人震撼,很長一段時日,讓我所讀的一切都相形失色。文學與生活中的所有重要主題,都交織在這部驚世之作裡:愛、恐懼、愧疚、贖罪……」
《追風箏的人》問世後大獲成功,成為國際文壇最大黑馬,獲得各項新人獎,並蟬聯亞馬遜排行榜131周之久,全球熱銷800萬冊,創下出版奇蹟。胡賽尼本人更因小說的巨大影響力,於2006年獲得聯合國人道主義獎,受邀擔任聯合國難民署親善大使,促進難民救援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