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之燈》:這本書告訴我們,對待苦難,我們都有一顆包容之心

2020-12-05 愛閱讀的小陳

《大地之燈》:這本書告訴我們,對待苦難,我們都有一顆包容之心

我從來不相信一個十九歲的少女能夠寫出什麼大格局的書籍,但是我錯了。看了《大地之燈》這個十九歲的少女讓我刮目相看。

關於生死對於人類乃至整個自然界來說,都是沉痛的。每一個人都想要長生,但是長生是不可能的,古代多少帝王為了能夠長生,做出讓人啼笑皆非的事情。事情萬物千般好,只是生命到的長度是有限的。

《大地之燈》這本書寫成的時候,作者七堇年才剛剛十九歲。一個不能成事的年紀,儘管如此,七堇年讓我們看見了自己是一個有著大格局的作者。

現代很多小說最後的走向不免流俗,很多作家沒有出名,大抵因為如此。商業化的結構,讓你一讀便知道這本書裡的含金量到底有多少,現在很多作者沒能成為真正的作家,就是對金錢看得過重。

我看《大地之燈》是因為安妮寶貝,安妮寶貝的書很多人都讀過,在各種書評上也是好評如潮,但是有一天,有人將安妮寶貝和七堇年做了對比,那時候我就想看看七堇年是否像他們說的那般好。

第一次讀《大地之燈》,書的開端未免有些悲傷,而且這本書的寫作背景並不是我們常規讀到的書籍的背景。這本小說的背景是西藏,我們不了解的民族,在這個背景下牽扯出天多太多的歷史。

從父母作為知青下鄉的年代再到各自成長為大人的現代,這個網拉的很密很密。我以為一個十九歲的少女寫不出這本書的內涵,但是令我沒有想到的是,七堇年用自己獨到的寫作手法完完整整的敘述了整個故事。

卡桑的父母早已去世,儘管養父母對卡桑很好,讓卡桑在這個人世間能夠無憂無慮的成長,但是因為卡桑德養父母和自己的經歷太相似,卡桑即使生活的很好,依然會覺得很孤獨。

當她的爺爺生命落幕的時候,卡桑這一生再也沒有任何一個親人。人是群居動物,當身邊的人都離開了自己的時候,那時候的自己該有多孤獨,這種孤獨在蒼穹之下,顯得更加的渺小,讓人看著就很孤獨,沒有人能夠觸碰這份孤獨,因為不願意把自己到的孤獨傳達給別人。

當養父有了婚外情回到情人的身邊的時候,卡桑為了不增加養母的負擔,毅然決然地和一個男人走了。看到這裡其實我的內心是沉痛的,沒有人覺得卡桑是負擔,只是卡桑在這個人世間一直覺得自己是孤零零的,一直沒有得道自己想要的愛,在自我救贖時,沒有得到解放。卡桑害怕自己是一個負擔,是一個擺脫不掉的包袱,於是選擇出走。這是多少失去父母的孩子的內心,折射出多少的現實問題。

卡桑一直想要擁有一個家,所以可以和一個尼泊爾老男人離開,這份離開是決然的。明明知道對方有幾個老婆,但是還是願意離開,這是對家的一種期許,一直想要一個溫暖的家庭。

如果後來不是遇見了葉藍,我想卡桑會作為一個外來者在尼泊爾打工一輩子,但是造成這個局面的又是誰的問題呢,顯然誰的問題都不是。

養父母的愛情很亂,前期兩個人細心照料著卡桑,希望卡三個能夠感受到溫暖,但是因為人性裡的孤獨,就希望自己可以擁有一個家。養父遇見自己心心念的情人,和情人在一起的時候,又想起自己老婆的好,但是又能如何呢,造成悲劇的是自己的內心。

人生而孤獨,但是希望每個人都能夠被愛包圍。

【圖片來自網絡與圖文無關,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作者簡介:書呆子在線,一個典型的書呆子,對於文學著作毫無抵抗力!

相關焦點

  • 一個真心喜歡你的女人,面對你的這些缺陷,大多會有一顆包容之心
    我們會發現,一個真心喜歡你的女人,在面對你以下的六個缺陷的時候,大多是會有一顆包容的心的,並不會因為你的這些缺陷,而選擇與你發生爭吵:說了一些打擊她的話每個人看待問題的角度都是不太一樣的,畢竟所要面對的事情,對彼此所造成影響的程度,也是各不相同的。
  • 數學名著《幾何原本》告訴我們愛情3法則:包容、互補、門當戶對
    歐幾裡得是古希臘最負盛名、最有影響的數學家之一,被認為是系統應用公理化方法的第一人,他的《幾何原本》著作對幾何學、數學以及科學的發展都有很大影響。現有的初、高中數學課本中的很多公式定理都是來自這本書,可以說是鼻祖型著作。
  • 所謂的伊甸園,就是我們那一顆質樸純淨之心!我們心中純淨之處!
    在浩瀚的太空,什麼事情都是有可能發生的,莫比斯的這冊漫畫描繪的就是兩個孤獨的太空人在太空中的故事。「一做閃亮的金字塔,一群等待了很長時間的外星人,整個銀河系中所有會思考的生物都集中在這個金字塔前,等待著前往伊甸園」。看到所有會思考的生物,我恍然大悟,只有會思考的生物才會在自己的思考中創造一座伊甸園,如果不會思考那就只可能是死物了。
  • 要是人人都有一顆「人人平等」對待的心,那麼社會就會更加美好!
    我不知道這個對地勤動手的大媽是何種身份,也說的不究其打人背後的真正緣由,而是想以一個底層人士,同是從事服務行業的親身經歷告訴大家,這個始終微笑著的地勤活得很硬氣,社會底層的工作者都值得被尊重!「不患寡而患不均」,這句話是兩千多年前的老子說的,很有道理。意思是,人不怕窮,就怕有人富,有人窮,貧富差距導致人們心態失衡,說到底就是嫉妒心在作怪。在學校的時候,我英語不好,經常在一起鬼混的幾個人英語都不怎麼樣。每次考試,知道張三考的不好,李四考的也不好,心裡也就放心了。
  • 稻盛和夫:心之力無窮大,讓一顆「大心」改變人生、助益世界!
    稻盛和夫在他一系列的著作中,闡述最多的就是「心」的力量。到《心》這本書有了更透徹、更集中的申說,可謂稻盛心學的集成。他認為,人生由「心」開始,到「心」終結。人生的一切都是自己內心的投射,改變心,就能改變人生。
  • 《易經》這本書告訴你,我們信的是這個
    伏羲氏在山上,看著日出日落,白天黑夜,循環往復,他認為應該在無形中有一股力量推動著日月星辰的輪轉,但是他並沒有認為這是「神」的力量,而是上天的運行規律。從此,伏羲奠定了中國人的信仰特點——不信神靈,信蒼天!對於此事,伏羲有感而發,他拿出了一根樹枝,與地平線齊平,第一次,人類開始用符號來表達思想,此所謂伏羲「一畫開天」。
  • 娑婆世界的苦難讓人產生出離苦海之心,淨土之樂讓人嚮往極樂世界
    娑婆世界的苦難讓人產生出離苦海之心,淨土之樂讓人嚮往極樂世界省庵大師:娑婆魔外事縱橫,寂滅無如安養城。苦樂雙忘名極樂,死生俱盡說無生。佛無彼此皆同體,地有東西是假名。何事勸人生彼國,只緣此土道難成。(摘自省庵淨土詩)【略解】娑婆世界是一個苦多樂少的世界,是一個紛紛擾擾的世界,是一個內心無法平靜的世界,是一個難以修道的世界。
  • 在非洲,原來真的有一場神人之旅 | 有話說
    會有怎樣的遭遇?碰撞上非洲本土巫醫,他們會擦出怎樣的火花?作者以獸醫的身份到非洲行醫,記錄下了這趟怪誕且美妙的非洲之旅。在第四期「有書看·有話說」活動中,我們選出了五位讀者並寄出《巫醫、動物與我》一書,有效回收了五份讀後反饋。
  • 雖然八卦之心是我們人類遺傳來的,但是我們要減少它對我們的影響
    我們生活中有些場所並不是那麼安全的,比如說有些夜裡喝酒的地方,這酒一喝就喝多,喝多了以後的人失去理智了,失控的機率比其他地方要大,所以這種地方打架出現的比率就要高些。《弟子規》就是告訴你儘量不要靠近這種地方,這樣做有兩層含義。第一個是讓你遠離危險,有時候最危險的就是你沒在意就有一酒瓶砸過來了。
  • 佛說:始終保持寬和之心,不入眼不入心,所有福報渺如虛幻
    正如佛經中所說,所謂福德都是一些虛幻之物,無所謂來,也就無所謂去,那麼面對虛幻,我們只要始終保持寬和之心,不入眼,不入心,就是修持佛心了。天上不會掉餡餅,就算掉下來也會轉瞬即逝,所以,這樣的快樂是不會長久的:很久以前,有兩個人相約騎著駱駝去旅行。
  • 餘華的《活著》告訴我們,活著,就是在死亡與苦難中笑著感受幸福
    當代作家餘華的長篇小說《活著》,給我們展示了一幅殘忍的底層社會苦難人生的生存圖卷。閱讀這本書,可以說是一次心靈遭受苦難與死亡之旅的洗禮。這部小說展示給讀者的,是一個苦難與死亡的故事,是一個人在無法改變的苦難歷程中,面臨一次一次死亡而含笑活著的悲劇。閱讀這本書,帶給我們的是一次靈魂的震撼。
  • 我們本身就是宇宙,而且是可控的,成大事之人善於掌控宇宙
    幾乎每天,我都是第一個來到辦公室,打開電腦,登錄QQ,看看有沒有留言,然後打開電子郵件,帶著淡淡的期待看有沒有投稿方面的回覆。接下來,就是看看新聞,從昨天到現在,這個星球上都發生了些什麼,挑有興趣的瀏覽一下,和已經到了的同事們討論一下。
  • 神用永生之光照亮我們的路
    亞當夏娃吃了分別善惡樹的果子,人就進入到了黑暗中,黑暗中的人是看不清道路的,也不知道該往哪裡走,在黑暗中的人對神、對世界、對別人的看法都是扭曲的。所以人需要光,需要光來指引人的方向,需要光來照亮前進的路,使人可以有正確的看法看待一切事物。【詩篇 119:105 】你的話是我腳前的燈,是我路上的光。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剛果:《黑暗之心》
    不論是英語還是英國,康拉德都是作為一位關係親密的外來者棲居其中。拉迪亞德·吉卜林(Rudyard Kipling)評價說:「只要康拉德手裡握著一隻筆,他就是我們之中最拔尖的。」不過他也補充說,「讀康拉德的時候我一直有種感覺,就好像我在讀一位外國作家的出色譯本一樣」。
  • 《非暴力溝通》終告訴我們的是探索人們背後的需求
    在第五節中,我們學習了如何使用非暴力交流來避免傷害,表達感激之情,並重拾對生活的熱情。在詳細閱讀本書之前,我知道傾聽非常重要,溝通更重要。我甚至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引用了這本書的一些方法,但在這次合讀中,對我影響最大的是我們交流背後的需求。非暴力溝通告訴我們,我們憤怒是因為沒有滿足需求。
  • 希臘神話裡有我們對待生活的態度
    以這些植物為切入口,可窺見本書的精華。如最後一章「愛情之果與紛爭之果」,用蘋果的一個喜劇和一個悲劇,串連匯集幾個故事(包括特洛伊戰爭那樣的重大事件,以此作為全書壓軸),堪稱舉重若輕的大手筆。如此用心剪裁拼接,巧妙過渡化繁為簡,確實不僅適合孩子,「也適合被繁冗的希臘神話譜系繞暈的大人」,可輕鬆概覽那片神奇的初生天地。
  • 「時代楷模」盧永根院士的事跡告訴我們:教育需要一種情懷
    對待科研,一絲不苟,認認真真,將自己的畢生積蓄以夫妻名義捐出,將自己的遺體無償捐獻給醫學事業,為教育事業無私奉獻。盧院士的事跡讓我想到了關於教育情懷這一點,身為一個教師,必須要對教育事業有著激情、熱愛、執著與追求,我是教育學專業的一名學生,我們的老師一直告訴我們,身為一個教育者,一定要有一種教育情懷,教育本身就是奉獻。
  • 惡魔、吸血鬼、女巫這部劇告訴我們世上還有著其他生物
    撫摸著泛黃的書頁用那雙湛藍透明的眼睛不可思議的看著這本書。神奇的事情發生了。首先是圖書館的燈莫名其妙的熄滅。一串古老的文字順著她的手慢慢爬進她身體裡。並且這本書在她手上燙了一個烙印。自此後,她的生活徹底的改變了。
  • 做人要學會「簿責於人」,遇事多譴責自己,以寬容之心對待每個人
    《論語》中有云:「躬自厚而薄貴於人,則遠怨矣。」這句話的意思是:只有多貴備自己,少責備別人,才可以避免別人的怨恨。也就是說,對於自己,理應嚴加戒律;而對別人,需要以寬容之心對待。想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時常自省,多將指責的手指指向自己,這樣做起事來才能夠圓滿順利。日常做事的時候,難免與他人發生齟齬,如朋友反目、同事爭執,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們該如何解決呢?遇到這樣的事情,首先要擺正心態,坦然地去面對一切,能忍讓就忍讓,該忘就忘,多多指責自己,這樣所有的矛盾或者衝突就迎刃而解了。
  • 「烏鴉喝水」的細節竟然都是真的,這本書告訴我們這種鳥有多聰明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孫雯 「一隻烏鴉口渴了,到處找水喝……」說起小時候讀過的《烏鴉喝水》,幾乎每個人都能背出幾句,順便心存質疑地稱讚一下烏鴉的聰明。 其實,烏鴉的確會用填塞小石子的方法,使得容器的水位升高,進而喝到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