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每天,我都是第一個來到辦公室,打開電腦,登錄QQ,看看有沒有留言,然後打開電子郵件,帶著淡淡的期待看有沒有投稿方面的回覆。接下來,就是看看新聞,從昨天到現在,這個星球上都發生了些什麼,挑有興趣的瀏覽一下,和已經到了的同事們討論一下。然後,基本上就到了十點鐘了,開始著手公司的事情。新疆十點鐘上班。
今天早晨也是這樣。但是不知道因為情緒不好還是工作內容並不多,我靜不下心來,而且不知道怎麼的就想起了司馬遷在《報任安書》裡的「文王拘而演周易」這句話。我就想,文王當年大概就拘押在我們辦公室這麼大一片地方吧?或者更小,小到三四個平方,只能放下一張床。現代的電影電視裡演繹這段故事的時候,情景是不一樣的,他們當然無從考察當年的具體狀況,只能憑據想像。我也有理由來想像,文王躺在床上,什麼也看不見,他只好任憑思維流走,山川河嶽、日月星辰,然後,不知道一條什麼樣的線把這些都聯繫在了一起。這就是靈感,這就是《周易》這本書的靈感來源。這本書是包含了天地萬物、用人處事、人生百態的一部古典哲學。偉大的思想就來源於那麼一隅,行動的禁錮、地理的局限,都不是約束智慧發光的理由。
幾年以前看過一部電影《世界中心》,電影的主人公通過網際網路可以聯繫全世界,因此感覺自己時時處在世界的中心。這是網際網路產生以後才會有的感覺,但是中國在數千年以前就有過這種感覺了。正是因為這種包容天地的情懷,才產生了《易經》、《莊子》等不朽之作。其實這種天人共一是中國古代的基本思想之一,人體本身就是一個小宇宙。最簡單的例子,道家修身之功,讓水谷精氣循環百會、睛明、人中、天突、丹田、會陰、尾閭、命門、大椎、玉枕,這叫小周天,也就是把人體當作天宇,這樣就循環了一周。在古代哲學中,並不是說人體結構和宇宙結構是可以對等的,而是說人本身就是宇宙的一部分,不論我們在哪裡,我們都和宇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在國外,有這樣的諺語:「世界上最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廣闊的是藍天,比藍天更廣闊的是人類的心靈。」人們從來沒有把宇宙看得高於人類,要麼把人本身看作宇宙,要麼認為人類高於宇宙。
但其實,大家都知道,人在宇宙中顯得相當渺小,我們對宇宙的探索僅限於國際空間站以及翟志剛的「向世界人民問好」,我們對浩瀚的宇宙了解得還太少太少,我們為了求證火星到底有沒有水而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卻依然沒有過結果;為了探索距離我們最近的行星月球,花了很多資財發射嫦娥五號,目前大家正靜靜等待著傳回來的消息。那些古典的人與宇宙的親密關係只是美妙的想像,隨著人類對太空的認識不斷深入,我們雖然知道自己完全依賴宇宙,但是宇宙又離我們很遠,看不透摸不著。
我們運行小周天一段時間以後,可以真真切切地感覺到自己身上的變化,我們本身這個小宇宙是可以控制的。文王拘於囹圄的時候,沒有去想怎麼逃脫,沒有去自憐形容枯槁,甚至沒有去想紂王無道給天下百姓帶來的苦難,而是藉此機會靜下心來想到了小屋之外的整個宇宙。他就是控制住了自己這個小宇宙,以小宇宙去類比大宇宙,因而有了《周易》。
《易經》由三部分組成,即伏羲創立的八卦、文王演繹的《易》和孔子寫作的《大傳》,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易經》,又叫《易》《周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