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是如何誕生的?現代科學研究認為,宇宙是由奇點爆炸後產生的,大約在137億年之前,炙熱的奇點終於引爆,宇宙、時間和空間等一切也隨之出現。不過,奇點是如何來的呢?這個問題至今都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
在廣義相對論中,愛因斯坦提到了一種非常神秘的天體——黑洞,愛因斯坦認為,在宇宙中存在一種密度和引力都非常強大,就連光都沒有辦法從中逃脫的天體,它可以吞噬掉一切物質。不過,因為從未找到黑洞,包括霍金在內,很多物理學家都否定過黑洞的存在,一直到今年4月份,科學家公布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張黑洞照片,愛因斯坦的猜想又一次得到了證實,關於奇點的探尋似乎也有了新的方向。
有科學家認為,黑洞的中心或許就是奇點,或者換句話說,黑洞一般都是由大質量的恆星演化而成的,不過黑洞最終會演化成什麼,黑洞是否是最終的演化狀態我們並不知曉,而黑洞可以吞噬一切又密度非常大,本身黑洞就看起來很像是一個放大版的奇點,或許當黑洞走到生命的盡頭,黑洞也會坍縮成為一顆炙熱的,體積無限小、密度無限大的奇點,然後通過爆炸,開始新一輪的循環。
多年來,科學家看到了很多半徑為10公裡左右的恆星級黑洞誕生,而且也找到了比太陽系還要大的巨型黑洞,現代科學研究也表明,黑洞可以吸入整個恆星系或者更大的天體。那麼,為何宇宙中會有黑洞的存在?
或許黑洞就是為了宇宙而生的,每一個黑洞的另一端,或者是黑洞的內部,都極有可能存在著一個宇宙,黑洞的大小決定了宇宙的大小,所以,每個宇宙中又都包含了多個甚至是無數個宇宙,黑洞就好像是連接管一樣,讓宇宙和宇宙之間彼此相連,卻互不影響。
科學家認為,宇宙並不會一直膨脹下去,再過1000億年,我們的宇宙就會坍縮成為一個點,然後重新膨脹,這個理論也是「大反彈理論」,如今正被越來越的人接受,這個觀點猜想,宇宙是一個循環,當膨脹到臨界點,就會回縮,就好像我們平時玩過的「彈簧」,也是衝一個點開始不斷膨脹,然後到極限就會回到原點。
通過計算機建模分析,科學家發現宇宙中光走過的最大距離為150億光年,這就說明,宇宙是在史瓦西半徑之內的,套用概念就是,宇宙其實是一個「球狀對稱、不自轉的物體的重力場」,於是,科學家猜想,或許我們一直都生活在黑洞之中,我們所看到的邊緣,也是黑洞的邊緣,我們永遠無法從中離開。
那麼,愛因斯坦之前在廣義相對論中預言的白洞,又於宇宙有何聯繫呢?無疑,黑洞的發現和探索,每一點進步都是天文歷史上一次重大的革新,這意味著我們對於宇宙的了解很可能會被顛覆,會被重新改寫。大家覺得宇宙會在黑洞之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