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在他一系列的著作中,闡述最多的就是「心」的力量。到《心》這本書有了更透徹、更集中的申說,可謂稻盛心學的集成。
他認為,人生由「心」開始,到「心」終結。人生的一切都是自己內心的投射,改變心,就能改變人生。他說,人生的目的,歸根結底,就是提高心性,除此之外,人生再無別的目的。而所謂提高心性,就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實踐真善美,時時、事事讓良心、讓真我釋放光彩。基於良心和真我,把是非善惡作為一切判斷和行動的基準,而完全不想、不計個人利害得失。因我心無私心、作為一顆「大心」而與宇宙之心合一,與宇宙中推動成長發展的意志能量同頻共振,才能擁有志氣高昂的「燃燒的鬥魂」,能夠忍耐暫時的挫折不順,積極樂觀、堅持不懈地努力直至成功。這既是為團體事業拼鬥奉獻的過程,又是磨鍊心性、人格提升、自我開拓的過程。
不管是稻盛先生在多本著作裡不厭其煩強調的正向的思維方式(開朗樂天、不抱怨、不牢騷、多感謝),以知足、約束、克制、減欲的態度對待大自然,「要正直」、「不騙人」、「要關愛他人」這些聽上去最普通的為人之正道,還是為事業全心投入、永不放棄的極端努力,堅韌不拔為員工「統一思想」進而實現公司起死回生之巨變,在稻盛先生那裡,這些觀點和行為互相之間都有著內在的密切關聯——而它們的核心,就是一顆為充滿愛與和諧的真善美世界而努力的「大心」。這樣的一顆「大心」,可超越狹隘的個人得失、離棄猶豫彷徨、拋卻消極氣餒、自賦不竭的正向能量,最終將得到命運之神的垂青,甚至推動時代的進步。
毛澤東在24歲時寫過一篇為詩友激賞不已的《心之力》,開篇第一句就是: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細微至發梢,宏大至天地。世界、宇宙乃至萬物皆為思維心力所驅使。……人之力莫大於心……個人有何心性即外表為其生活,團體有何心性即外表為其事業,國家有何心性即外表為其文明,眾生有何心性即外表為其業力果報。……
固然毛澤東當時論「心之力」,是要在當時的社會情勢下以唯意志論思想反對傳統的天命論,力倡以「新學「代替傳統的「舊學」,然而那種對於心之偉力的激揚闡發,在此互照鑑讀,堪堪引人深思。
修煉一顆大「心」吧!去改變人生,去助益他人,共促時代之車輪一路高歌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