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始終保持寬和之心,不入眼不入心,所有福報渺如虛幻

2020-12-05 歷史國學教堂

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這句經文的意思是:菩薩所作的福德,不認為真正存在,更不能執著和貪戀,所以才說不受福德。一個人若糾結於天降的福,就會令內心失去寬和,墮入褊狹之中。天上本不會無緣無故降下福德,因此世人也不應該無休無止地期涉和渴望。

正如佛經中所說,所謂福德都是一些虛幻之物,無所謂來,也就無所謂去,那麼面對虛幻,我們只要始終保持寬和之心,不入眼,不入心,就是修持佛心了。

天上不會掉餡餅,就算掉下來也會轉瞬即逝,所以,這樣的快樂是不會長久的:

很久以前,有兩個人相約騎著駱駝去旅行。幾天後,他們走進了一處大戈壁,戈壁裡隨處可見大小不均的石頭。突然,一個聲音從天而降:「停下!」兩個人一驚,頓時停下了腳步,仔細地聆聽。

過了一會兒,那個聲音又說道:「現在,你們即刻拿出袋子,滿滿地裝上石頭,然後帶著走!」這個要求實在是太無理了,這兩個人儘管有點害怕,但還是高叫著反對。

於是,聲音再一次傳來:「你們還是這樣做吧,我保證,到了明天的這個時候,你們一定會又高興又悲傷的。」說完這句話,天上再也沒有聲音傳來。

兩個商人商量了一下,決定還是照著做,看看明天究竟會發生什麼。就這樣,兩人每人裝了一袋子大石頭,放在了駱駝上,然後繼續趕路。

接下來的一天極為難熬,兩人眼前是一望無垠的沙漠,沒有綠洲可供休息,而天氣較之前一天似乎更為炎熱,他們倆被曬昏了頭,覺得裝大石頭的袋子越來越重,好像一座大山壓在了駱駝上,使駱駝走得越來越慢,如此下去,他們兩個就有可能葬身在沙漠裡了。

這時,其中的一個人實在忍不住了,便建議他們可以將袋子裡的石頭扔掉一些,這樣他們可以輕鬆一點,另個人欣然同意了。於是,兩人一路走,一路扔,不知不覺袋子已經癟了。

就在此時,天上又傳來了聲音:「好了,時間到了,你們打開袋子吧。」兩人依言打開袋子,一下子便呆住了,兩個袋子裡各有一粒小小的鑽石,銀光閃閃!他們先是歡呼雀躍,手舞足蹈,可沒過幾秒鐘就愁眉苦臉,唉聲嘆氣。

此時此刻,他們懊悔不已,若不是之前扔掉了那些大石頭,現在他們每人就都會有整整一袋子的鑽石了。

寓言故事中的兩個商人,他們辛苦奔走了一天,最後能得到的不過是一顆鑽石粒,而那些巨大的福報被他們親手扔掉了。這快樂當真是來得快,去得也快。

正因為如此,我們才實在沒必要為這眨眼間的快樂亂了內心。我們唾棄苦難,所以總是希望苦難快些過去;我們期待快樂,因此常常渴望快樂能夠長久一些。其實在佛家看來,快樂和苦難一樣,都是短暫的、虛幻的、轉瞬即逝的。

一個明星在一夜走紅之後應該是快樂的,但這份快樂至多不會超過一年,再之後,他需要一顆寬和的心幫助自己沉澱下來,充實自己再出發。

一個高考的學生,在得知自己中榜的那一刻一定是快樂的,但這份快樂至多不過一個暑假,再之後,就要以一顆寬和的心對待平實的大學生活。

一個中了彩票的人在取得了巨額財富後應該是快樂的,但這份快樂實在不好說能持續多久,他也許會因一時承受不住極度的快樂而意外身死,也可能會因被壞人劫掠而遭受傷害,再或者因天降橫財而使家庭破裂……這些意外聽上去很殘酷,但一切皆有可能。

有時候,上天也許會賜予我們一些意外的福報,帶給我們意想不到的快樂,這當然是好事,但對此,我們要始終保持一顆寬和之心,不要因執著於福報面產生褊狹,更不要因沉湎於快樂而忘乎所以,要時刻記住,快樂也是轉瞬即逝的,既然轉瞬即逝,便不必入心。

相關焦點

  • 弘新開示:法不入心,心外求法
    你不悟自性,就是不悟無字真經。三藏十二部都是有字的,最後都要歸到自性裡。三藏十二部從哪裡圓?自性裡圓,都是從自性裡去悟去。法不入心→心外求法法如果不入心,法不入心都叫心外求法。法不入到你的心中,都是修假。法入到你的心中,和你的心相合,這才叫修真。法是解決你煩惱、痛苦、執著的方法。法如果不和心相合,佛法就不叫心法。
  • 參禪入靜,需要做到「掃三心」、「非四相」
    所有的入靜方法都是求得心念寧靜,使思想專一。然而,以一念代萬念的方法,仍存未純之心,這就是多妄想、多遊思。妄想生貪慾,遊思多不覺。究竟法在於止觀,收心入內,修心自慮,以心制心,以心悟心,斷盡煩惱,安定心神,打掉分別心,直至進入佳境。這時一念放下,萬般自在,修到無我方是法,行到無心方入道。禪宗對一切參禪過程中的諸般相,只有一個鐵定原則,便是將其「打殺乾淨」,「佛來佛斬,魔來魔斬」。
  • 佛說:善惡由心,這3種行為不用去拜佛,也有大福報
    惡緣就是人們經常說到的因果,它會造成人生的不幸和坎坷。而善緣就是不斷地積攢個人的福分,它能夠讓人生順利心想事成。佛陀為了讓人明白行善和行惡的區別,就給眾生講了佛法,希望眾生能夠明白其中之意。人們在明白行善拜佛能夠增進自己的福報,而行善可不是經常遇上的,但是拜佛卻是可以在特定的日子裡去禮敬佛陀,在佛前一心懺悔,消去自己的惡業。
  • 為什麼佛說「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都不可得?
    佛對須菩提說,爾所國土中,你所能了解、理解的一切世界裡;所有眾生,所有的有情眾生,不僅是人,包括小貓小狗,甚至一隻螞蟻;若干種心,他們所有的心,一切的心;如來悉知,如來、佛都能悉知,熟悉的知道,詳細的知道,就是都達到了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那種程度了
  • 雖然我們現在的心是虛幻的 卻包含著圓覺妙心
    在我們知道自己現有的心是虛幻的,自己目前所做的修行也是虛幻的,我們沒有必要為此退卻,也沒有必要為此感到迷茫。因為我們這顆虛幻的心,包含著圓覺的種子和能量。善男子,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學習佛法的善男子善女人,要清楚地知道,自己和一切眾生的種種幻化之心,都能生出讓萬物如實而來又如實而去的圓覺妙心。我們現在的心是虛幻的,主要是因為我們的內心充滿著貪嗔痴,充滿著貪慾、憤恨、緊張、焦慮、憂愁和期盼。數之不盡的虛幻,覆蓋了我們的圓覺之心。使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六個覺,都成了虛幻的覺,都成了不圓滿的覺。我們無法以清淨的心,來對待自己周圍的人事物。
  • 老祖宗的這兩句勸世良言,句句入心,教我們遠禍近福
    《菜根譚》中有這兩句勸世良言,句句入心,都是真理,可以教我們遠禍近福。下面我們來一起看一看!1、口乃心之門,守口不密,洩盡真機 。——《菜根譚》釋義:嘴巴是心的大門,如果不能管好自己的嘴,就會洩露心中的秘密;早在2000多年前,謀聖鬼谷子先生也說「口者,心之門戶也」,他還認為「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慮、智謀,此皆由門戶出入。故關之矣捭闔,制之以出入。
  • 佛說金剛經白話文
    如來圓寂以後,最後五百年,有持戒律修行福報的,對於這樣的言說和章句能生出信心,以這部經當作真實的道理,應當知道這個人不是在一位佛二位佛三四五位佛的地方種了善根,已經在無量千萬佛的地方種了很多的善根,聽到這樣的言說和章句,甚至只生出一個念頭的清淨信心的,須菩提!如來都知道都看得到,這些眾生都得到這樣無量無邊的福報功德。因為什麼緣故呢?
  • 佛說:這四種行為,最損自己的福報,因果不虛
    佛說:三世因果,六道輪迴,每個人的生命都有前世,今世和來世,每個人的生活都是自己的一場因果,欲知前生事,今生受者是,欲知來生事,今生作者是,一個人的因果通達三世,因緣成熟,就要接受自己的果報。我們古老的文化中,早就有言: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一個人的行為,就會產生因果,只有種善因才會有善果,而有些事絕對不去要去做,會受到因果嚴厲的懲罰,這四種行為,最損自己的福報,因果不虛,一個也不要去做。一、不孝父母。
  • 「云何有在娑婆,與不在娑婆之相」見性是心見,娑婆世界在法界中
    他全都在這裡,所以文說「離伽耶城」,這其實法常住,也沒有離和不離,沒有說離開和不離開。佛陀入滅和沒有入滅一樣,因為我們現在還是,佛,釋迦牟尼佛說的法,延伸至現在,佛陀的法身,還是住在我們現在中,沒有滅,也沒有生。所以,這不是在那個時候說哪裡,才去哪裡坐菩提樹、才在哪裡成佛,其實原來佛陀他就是在靈鷲山,靈鷲山是要代表什麼呢?
  • 《楞嚴經》P29—P30佛再度徵心、笛卡爾我思故我在錯在哪裡
    此時如來舉起他的紫磨金色的手臂,屈指成拳,問阿難說:「汝今看見不?」阿難言:「我看見了。」佛言:「你看見了什麼?」阿難言:「我看見如來舉起手臂後屈指而成為光明閃耀之拳,其光照耀著我的心與目。」佛言:「那麼你是用什麼來看的呢?」阿難言:「我與在此會中所有的大眾都是用眼來見的。」佛告阿難:「你回答我說:如來屈指成為光明拳照耀汝之心目。這麼說來,你的眼睛自可見物,當我的光明拳閃耀,那你的心是什麼?」
  • 金剛經第二十一: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三心皆不可得
    現在心和未來心」這三心。這一篇很重要,而且在其餘的佛經中很少提及——至少就我看到的佛經中沒有,所以各位師兄一定要好好的體會和感悟,機會難得。關於這一品的破題和綜述我們在上一篇已經聊過了,所以話不多說,直接看經文:須菩提!於意云何?
  • 楞嚴經·卷六|阿難為眾生請教安住道心之法(23)
    常聞如來說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我雖未度,願度末劫一切眾生。】阿難整理了衣服,在大眾中合掌頂禮佛陀,心跡圓明,悲欣交集。想要利益未來一切眾生的緣故,他稽首對佛陀說:「大悲世尊,我今已經領悟了成佛的法門。於此法門中修行,再也沒有任何疑惑。常常聽聞如來說這樣的話:『自未得度而先度人者,是菩薩發心。自覺已經圓滿而能覺他者,是如來應世。』
  • 入佛界而不離魔界,出世間而不離世間,自利利人,超度眾生
    若說佛祖保佑,第一個作為重點保佑的,毫無疑問就應該是這個梁武帝了。佛入佛界而不離魔界,出世間而不離世間,自利利人,超度眾生。這就是菩薩行,是大乘佛教。在一個巖洞裡面壁九年,終於等來傳燈之人,將衣缽傳給了禪宗二祖慧可,自己又「只履西歸」,回印度去了。這都是後話,一筆帶過。
  • 佛說:這5種人,命苦福薄,沒有福氣,看看有你嗎?
    「福禍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命自我作,世間最公平的莫過於因果。以下這五種人,命苦福薄,沒有福氣,看看有你嗎?一、「貪心」之人做人不要貪心,不要什麼都想得到,不屬於你的東西,你是承受不起的。人生福報有限,得到不該得到的得到,往往會失去不該失去的失去。
  • 靈活教學模式讓憲法精神入腦入心
    解放軍報訊 繆煒、劉晉毓報導:「保守國家秘密是憲法賦予每個公民的基本義務,所有關於保密的法規都是依據憲法制定的……」11月下旬,空軍預警學院階梯教室內,政工教研室教員曹宇在課堂教學中為學員們普及憲法知識。
  • 【委員之聲】孟德才委員——為人民服務要真正入腦入心
    孟德才委員說,有的基層單位確實是任務多、人手少,顧不過來,這就需要相關部門「有智慧」地解決;另一種情況,還是相關人員宗旨意識淡薄,本著事不關己的態度,利用各種「看似合理」的理由對群眾推諉、搪塞。經濟要發展,人是第一位的要素。因此,除了要提高基層公務人員業務素質外,還要提高相關人員的責任心,讓為人民服務真正入腦入心。
  • 佛說:這一世所有的相遇,是上一世的重逢
    佛說:這一世所有的相遇,都是上一世的重逢。倘若今生你我可以遇見,有緣能夠彼此心靈相知,續寫了彼此之間的故事,給你我的以前續寫完美的結局。如果恨了也最多就是消除了你我之間的誤會,從此互補相欠,一別兩寬。遇見都是不期而遇,分離都是不辭而別。
  • 佛說地藏菩薩利益人天不可思議功德之事
    如是之人,賢劫千佛滅度,譏毀之報,尚在阿鼻地獄受極重罪。過是劫已,方受餓鬼。又經千劫,復受畜牲。又經千劫,方得人身。縱受人身,貧窮下賤,諸根不具,多被惡業來結其心。不久之間,復墮惡道。是故普廣,譏毀他人供養,尚獲此報,何況別生惡見毀滅。』
  • 素食文化:佛說斷肉素食戒殺摘錄
    動物和我們都是血肉之軀,由於我們的購買便有人為我們殺好,這種借刀殺人的間接殺生,使我想求的功德求不到,而造成家庭不平安、身體不健康、兒女不孝順、事業不順利……等,種種的不如意。從另一方面說:吃肉對修學佛法,也會產生很大的障礙。《入楞伽經》上也說:「夫血肉者,眾仙所棄,群聖不食……夫食肉者,諸天遠離,口氣常臭……肉非美好,肉不清淨,生諸罪惡,敗諸功德,諸仙聖人之所棄捨!」
  • 適合晚上看的唯美短句,溫暖入心,伴你入眠
    4.憑欄聽雨煙波渺,靜數流年寒煙翠。夢裡飛花紅顏淚,千帆閱盡斜暉醉。5.我將真心對明月,明月千裡送我心,你若收到請一笑,我心自會暖如陽。6.指尖只是飛舞著我的情思,我把悠悠歲月裡酸甜苦辣綻放,是否有會有那麼一個人,讀我,懂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