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何有在娑婆,與不在娑婆之相」見性是心見,娑婆世界在法界中

2020-12-04 禪淨密實修

「常在靈鷲山,及於諸住處,豈離伽耶別求常寂?」他全都在這裡,所以文說「離伽耶城」,這其實法常住,也沒有離和不離,沒有說離開和不離開。佛陀入滅和沒有入滅一樣,因為我們現在還是,佛,釋迦牟尼佛說的法,延伸至現在,佛陀的法身,還是住在我們現在中,沒有滅,也沒有生。所以,這不是在那個時候說哪裡,才去哪裡坐菩提樹、才在哪裡成佛,其實原來佛陀他就是在靈鷲山,靈鷲山是要代表什麼呢?

代表大乘法集中的地方,就是講《法華經》處;能夠講《法華經》,菩薩法在那個地方延伸出去,將這個法顯現出來那個道場,就是顯一乘法的道場,所以這是「常寂」。「法性身緣遍法界」,這是法性身,不論是生、老、病、死,也不離開法性身。不論是講「阿含」的時代,「法華」、「華嚴」,這都是同樣不離法性身,這就是佛他的智慧,法身永遠存在。

「一真常住」,這個真如人人本具,是常住的,沒有開頭,也沒有結束,無始終,常常有,所以就無生死、沒有生滅。「生死」、「生滅」,只是一個名詞、一個形象,是無常的形象。其實真實的真如是永恆,所以「一真常住」。

「固無方際」;是很堅固,沒有起分別,通通一樣。人種是紅、黑、白,都是一樣,同樣是平等的法性,沒有分東西南北。所以,「佛之報身,果覺圓滿」,已經從早早大通智勝佛,那個時代發心以來,「六度萬行」,已經「果覺圓滿」了,「無欠無遺」,所以無缺,沒有一點點留著,全都是一樣,在這個地方不動,沒有遺漏掉。「圓同法界」,真正圓滿了,就像是法界一樣,不增不減,「亦不可以壽限」,也不能說有壽命,到底有多少?也已經沒有量的壽命了。

「又報身既圓同法界」。佛陀就是現身來人間,讓我們看得到,他的依報、正報是在哪裡,在迦毘羅衛國,在皇宮的裡面身為王子,這就是他的正報、他的依報,在那個地方開始修行,在那個地方只是現一個相,讓大家看得到這樣而已,其實,佛說八十歲入涅槃,涅槃而不滅,還是永恆的、沒有滅,到現在法身還是存在。

「云何有在娑婆,與不在娑婆之相」。其實報身已經圓了,圓同法界,歸於法界,到底是不是在娑婆,沒有娑婆,這些愛、恨、情、仇等等;生、老、病、死等等的苦,全都沒有,他本來就是這樣,這麼清淨,這真如本性,就是不必說是在娑婆,也就是在中道之中,早就已經不是屬於娑婆。但是他是娑婆的教主,是發心立願,成為娑婆世界的教主,也是「四生慈父」,這是他很甘願而來,他不是堪忍來的,他是自願、誓願來。

「及常在此界,與不常在之相」。是不是出生在世間會永遠存在,以人的形態來說,沒有了,已經是圓寂了,但是「不常住之相」,難道真的不在了呢?其實佛還在,他的法身一直存在,要不然我們怎麼會每天都在叫「佛」?我們怎麼每天都說:「佛這樣說,……。」這真實是佛這樣說啊,所以佛在法之中。

我們是接受佛的法,所以佛並沒有滅,永遠就是在心;回歸我們的心,與佛的心在一起,就是真如本性。佛法要用在什麼樣的地方、要如何去救人,這個方法就是要不斷不斷延伸,去實際度人,這才是真正的教化。「故於餘處,皆利一切眾生

相關焦點

  • 極樂世界和娑婆世界有什麼不同
    娑婆國土,人上壽不過百歲,越老越苦,病苦纏身。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炙盛等無量諸苦,惱害人生。極樂世界人壽無量,皆具紫磨真金色身,金剛不壞之體。無有生老病死之苦,亦無諸苦之患,但受諸樂。娑婆世界人,相好端嚴者少,多諸醜陋,甚至還有盲聾喑啞,肢殘智愚者。
  • 佛說:「這是個娑婆世界」
    什麼叫見實相?人生,就是一場執意地奔忙,若能放下執著一念,在平常中,求一份簡單,一份隨和。讓思想釋然,讓心靈明淨而曠達,將心事於忙碌中收撿,在幽靜中停歇。悠閒處,便多了一些舒逸,少了一些嘈雜。知道一切相而不廢於幻,因為知幻即離,離幻即覺,而覺也是幻,所以山河大地,根身器界,都是這樣,能見到這個同一的幻化之相即是實相。
  • 到比娑婆世界眾生更難度化的地方去
    在華嚴十玄門中叫主伴圓明具德門。現在我講叫主,各位聽叫伴,德就這樣完成了。下輩子以你為主,我為輔了。完全是本願相續。大家同一體性,共同知見,同行同證。分為兩大類:一同信,包括信解行各方面。二同證,包括後面妙用無邊。個人隨緣度化眾生,所現的相應是不同的。
  • 娑婆世界的快樂,沒有一個是安穩的
    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是故眾生。常應心念。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眾人愛敬。經佛陀開示,眾生都已知離苦方法,而尚不知菩薩利生的方法,因此佛陀復說得樂之法,其中就包括「求子女」。
  • 沒有娑婆世界,娑婆是煩惱
    今天上午聊天,有人問我娑婆世界是什麼?在我心裡沒有娑婆世界、我看不見娑婆世界,為什麼?心裡這些所謂生活跡象全部消失了、沒有娑婆世界,娑婆是煩惱、煩惱了了娑婆世界沒了、找不著了。煩惱了盡還有什麼娑婆世界?痛苦和輪迴沒有了,為啥叫不輪迴了?
  • 佛經典故:娑婆世界究竟是五濁惡世,還是清淨佛土
    佛教中有一個宗派叫淨土宗,專修念佛法門。淨土,即清淨佛土,與穢土相對。虛空法界有無量佛國淨土,但淨土宗所言之淨土專指距娑婆世界十萬億個大千世界之遙的西方極樂世界。佛者,覺也,與凡夫相對。十方三世有無量諸佛世尊,而淨土宗專門持誦阿彌陀佛名號。娑婆國土,五濁惡世,乃人類所在之大千世界,教主為釋迦牟尼佛。
  • 我們的娑婆世界是怎樣形成的呢?這是修行人一定要知道的問題
    什麼是華嚴世界?《華嚴經》說:「華藏世界所有塵,一一塵中見法界。」如經所說,我們的世界就是一個智慧的世界,其中所呈現的一切,都互相依存。在華嚴世界之中,每個眾生、每個因緣,都如同帝釋天主──釋提桓因頭上的摩尼寶珠一般,嚴密地層層互攝,由此排列成就智慧莊嚴的世界。
  • 娑婆怎麼讀?娑婆是什麼意思?
    娑婆的讀音是「suō pó」。娑婆是娑婆世界的簡稱,娑婆音譯為沙訶、娑呵、索訶,華譯為「堪忍」,因此世界的眾生,堪能忍受十惡三毒及諸煩惱而不肯出離,故名「堪忍世界」,或簡稱「忍土」。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被稱為「娑婆世界」,又名「堪忍」,意思是我們要忍受、忍耐這個缺憾不完美的世界。我們有過去生,現在生,未來生,種種因緣不是我們都能看到的。
  • 「娑婆」似乎是被「婀娜多姿」顛倒了的大千世界,眾生忍之
    「娑婆」不是「婆娑」,似乎是被婀娜多姿顛倒了的大千世界,眾生忍之。娑婆「 suō pó」是佛教術語,又雲"果報處",乃一切有情動物生死往來的世界,眾生所居,共有二十八層天,為聖者所厭而忍之。娑婆世界(梵文:Sahā-lokadhātu ),也即由佛所教化之現實世界。」娑婆「是梵語界名(Sahā)的一個音譯,也有譯作沙訶、索訶的,在經文中意譯為:忍、堪忍、能忍、忍土。所謂大千世界,眾生忍之。佛教經典對娑婆、沙訶、索訶的稱謂並無特別之處 ,世間眾生所居儘是三惡五趣雜會之所。
  • 有聲書|娑婆世界的真相
    2-7 娑婆世界的真相.mp304:06來自松吉多傑現今釋迦牟尼佛這個剎土名叫三千娑婆世界,並不是因為非常好才叫娑婆的,而是因為格外不好才稱為「娑婆」。這裡的一切有情相續被貪慾、嗔恨、愚痴折磨得很難受,由此才名為娑婆世界。現在的這個娑婆世界,並不是因為清淨才叫娑婆世界,而是因為特別不清淨才叫娑婆世界。為什麼說不清淨?因為眾生一出生就與煩惱無法分開,貪慾、嗔恨、愚痴等這些煩惱是俱生帶來的,並不是後天學來的。是我們自己與嗔恨心不願意分開、與欲望不願意分開、與愚痴不願意分開,這麼可怕的東西都是俱生帶來的。
  • 我們所居住的世界叫娑婆世界。《印光法師嘉言錄》(24、25)
    即便有所謂的真樂,也很難長久。如父母雙全,兄弟健在,這種事哪裡能夠永遠這樣呢?所以快樂的境界一旦過去,悲傷的心馬上會生起來。所以說這個世界沒有一點快樂,並不是過分的論斷啊。這個世界上的痛苦,說都說不完,只得用三苦、八苦,包攬一切的痛苦。三苦指的是什麼呢?一苦是苦苦、二樂是壞苦、三不苦不樂是行苦。
  • 曼妙婆娑,並非娑婆世界
    徐志摩在其《海韻》一詩中呼喊海邊一個起舞的女郎:「女郎,膽大的女郎!那天邊扯起了黑幕,這頃刻間有惡風波——女郎,回家吧,女郎!」「啊不;你看我凌空舞,學一個海鷗沒海波。」它與佛教中的娑婆世界的「娑婆」又有什麼不同呢? -1-「婆娑」最早來自於《詩經》中的《東門之枌》,屬於《陳風》中的一首。原詩如下:《國風·陳風·東門之枌》東門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
  • 娑婆世界,是否僅僅指的地球?
    娑婆世界的含義佛教中,娑婆世界的含義是這樣的:娑婆是梵語的音譯,也譯作索訶、娑河等,意為堪忍,也就是說這個世界的眾生忍苦的能力相當強!這可不是誇讚我們呢,是說我們愚痴,執著於幻象而不願自拔,痛苦不堪還以苦為樂;就是說我們這些眾生們安於十惡,堪於忍受諸苦惱而不肯出離,為三惡五趣雜會之所。世人們所在的世界被稱為娑婆世界,是釋迦牟尼佛教化的的世界。
  • 觀音菩薩為何從西方極樂淨土來到娑婆五濁惡世?
    然而,這是一種誤傳、誤解……中國人講陰陽調和,有句俗話叫「男女搭配,幹活不累」。出於這樣的一種認知,許多人將原本為男兒身「勇猛丈夫觀自在」(《華嚴經》),藝術加工成了一位「端莊慈母」般的「美女」觀音。經過小說家的附和,觀音菩薩儼然成為了佛祖的女助理,通俗而言簡稱「小秘」。
  • 如何解釋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是不是煩惱的?
    娑婆是梵語,中國話叫堪忍。堪就是一個土,一個甚,叫堪忍。為什麼叫堪忍?我們想想也能想明白。娑婆世界你看冷熱,病苦,無常的變化。人是一個生命,是很微妙的這種狀態。當你就是說去面對,由你這個狀態去面對生活空間的時候,客觀生活的世界空間的時候,你很多時候你就必須得忍耐。忍耐啊,為什麼?
  • 娑婆世界修行的三大困難!
    在整個成佛之道當中,最關鍵的一個重點,就是了生脫死這一塊。那麼了生脫死這一塊,從聖道門的角度,他是在穢土、在娑婆世界來完成他的了生脫死;那麼淨土宗的修學者,他是到淨土去了生脫死。所以雖然我們最後這個成佛的目標是一樣,但是過程是不一樣的。就是你了生死的地方,就決定你今天修行的方向。也就是說我們有兩個選擇:你選擇在娑婆世界了生死;第二個你選擇在淨土了生死,這兩個是不同的。
  • 證嚴上人開示:修行解脫不離娑婆世界
    除滅三障當興七種心,一者慚愧、二者恐怖、三者厭離、四者發菩提心、五者怨親平等、六者念報佛恩、七者觀罪性空。貪著名利而行善,福報僅能得生人天,仍在六道輪迴之中,唯有發心立願,以清淨心去付出,未來才有可能脫離六道覺悟成佛。除滅三障第五種心,怨親平等。
  • 淨土宗:娑婆世界到底苦不苦
    智慧觀照,令起欣厭:先說厭離心,「厭」是厭惡,繼而生起要求離開的情緒狀態,要離開的環境是娑婆世界。「娑婆」是梵語,翻譯成中文,意思是堪忍,這個世間充滿著種種的苦難,然而生存在這個世界的眾生還忍受得了,不僅忍受得了,還會以苦作樂,所以稱為堪忍。這個世間雖然很苦,但是我們已經習慣了,習慣了就很難產生厭離之心,然而修行淨宗念佛法門,首先要求我們從心裡真實地把這種心引發出來。
  • 娑婆世界的苦難讓人產生出離苦海之心,淨土之樂讓人嚮往極樂世界
    娑婆世界的苦難讓人產生出離苦海之心,淨土之樂讓人嚮往極樂世界省庵大師:娑婆魔外事縱橫,寂滅無如安養城。苦樂雙忘名極樂,死生俱盡說無生。佛無彼此皆同體,地有東西是假名。何事勸人生彼國,只緣此土道難成。(摘自省庵淨土詩)【略解】娑婆世界是一個苦多樂少的世界,是一個紛紛擾擾的世界,是一個內心無法平靜的世界,是一個難以修道的世界。
  • 帶你認知我們所處的世界,佛家所稱的娑婆世界
    娑婆世界娑婆世界,中文讀音:suo娑婆,梵語的音譯。譯著:「堪忍」。什麼是堪忍呢?就是堪於忍受,有二層意思。第一層是對眾生而言,指眾生堪於忍受世間的種種苦惱,安於十惡世間不願超脫出離出來。另一層意思是對諸佛菩薩而言,指諸佛菩薩為了度眾生、行利樂,堪受諸苦,表達了堅韌無畏與慈悲心懷。我們所處的大千世界,即娑婆世界,也稱堪忍世界。釋迦牟尼佛為娑婆世界教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