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娑婆世界到底苦不苦

2020-12-04 念佛居士

智慧觀照,令起欣厭:先說厭離心,「厭」是厭惡,繼而生起要求離開的情緒狀態,要離開的環境是娑婆世界。

「娑婆」是梵語,翻譯成中文,意思是堪忍,這個世間充滿著種種的苦難,然而生存在這個世界的眾生還忍受得了,不僅忍受得了,還會以苦作樂,所以稱為堪忍。

這個世間雖然很苦,但是我們已經習慣了,習慣了就很難產生厭離之心,然而修行淨宗念佛法門,首先要求我們從心裡真實地把這種心引發出來。

再說欣慕心,就是渴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心。雖然極樂世界極為莊嚴、清淨、妙好、自在,但如果我們對它很生疏,不能認知,就很難生起神往之心。

所以實在來說,要讓我們在內心真正生起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願,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願的發起,需要以般若智慧去觀照。

凡夫眾生只有內心對娑婆世界的苦難有徹骨徹髓的感悟,才能生起一種萬牛莫挽的要離開的心;只有對西方極樂世界無盡的莊嚴在內心薰習得非常親切,方可生起由衷的欣慕心,如箭離弦,直指西方極樂世界。

凡夫很難生起出離和欣慕兩種心,所以兩土世尊——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才用種種善巧方便來激活我們的出離心和欣慕心。

比如,釋迦牟尼佛宣講淨土法門時,首先詳細地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種種的依正莊嚴——七重羅網、七重行樹、地面乃至虛空無量的宮殿、虛空中無量的寶網。

寶網當中種種的宮殿、宮殿裡面的諸天童子,以及水波蕩漾的音聲、黃金地、七寶池、八功德水,所有他方世界的珍寶都在西方極樂世界出現,而且是眾寶之精,各種衣食用具,應念而至。

佛為什麼要介紹這些?就是為了令我們產生出離之心和欣慕之心。

我們在這個世間待久了,很難感覺到這個世間的苦難,好像廁所裡面的蛆,它在大便裡面鑽來鑽去,我們覺得它很苦,但是那個蛆卻很快樂,它不會厭離啊。在我們看來,大便是不能吃的,但是在狗的感知中那個大便很香啊。

同樣我們待在這個世間,我們覺得很美、很快樂,但天人看我們,不是像我們看那個蛆一樣嗎?

我們這個世間的臭氣衝到天上,天人趕緊跑得遠遠的,臭氣燻天!然而我們習焉不察,因為我們待得太久了,習慣成自然了。我們的身體髒穢不堪,還要用香水灑一灑,弄一弄,掩蓋一下。

釋迦牟尼佛介紹的西方極樂世界那種至真、至善、至美、至慧的世界,一個全新的富麗輝煌的剎土,在我們這些井底之蛙看來,是驚心動魄的,是夢都夢不到的。——大安法師《淨土資糧信願行》

相關焦點

  • 娑婆世界的苦難讓人產生出離苦海之心,淨土之樂讓人嚮往極樂世界
    娑婆世界的苦難讓人產生出離苦海之心,淨土之樂讓人嚮往極樂世界省庵大師:娑婆魔外事縱橫,寂滅無如安養城。苦樂雙忘名極樂,死生俱盡說無生。(摘自省庵淨土詩)【略解】娑婆世界是一個苦多樂少的世界,是一個紛紛擾擾的世界,是一個內心無法平靜的世界,是一個難以修道的世界。在這個世界,我們都處在無始以來六道輪迴狀態,我們雖然人人都有佛性,都有真如之心,但卻渾然不知,把妄心當真心。
  • 佛說:佛教人生八苦雖苦、娑婆世界雖難,但能做到十善業也可自渡
    佛教中又講人死後會經歷多個世界,如西方的極樂世界便是世人爭相前往之地,而十八層地獄卻又是大家避之不及的所在。同時也告誡世人佛教中人生有八苦,而且還有所謂的娑婆世界,這些雖苦雖難,但能做到十善業也可自渡。
  • 佛經典故:娑婆世界究竟是五濁惡世,還是清淨佛土
    佛教中有一個宗派叫淨土宗,專修念佛法門。淨土,即清淨佛土,與穢土相對。虛空法界有無量佛國淨土,但淨土宗所言之淨土專指距娑婆世界十萬億個大千世界之遙的西方極樂世界。佛者,覺也,與凡夫相對。十方三世有無量諸佛世尊,而淨土宗專門持誦阿彌陀佛名號。娑婆國土,五濁惡世,乃人類所在之大千世界,教主為釋迦牟尼佛。
  • 帶你認知我們所處的世界,佛家所稱的娑婆世界
    娑婆世界娑婆世界,中文讀音:suo娑婆,梵語的音譯。譯著:「堪忍」。什麼是堪忍呢?就是堪於忍受,有二層意思。第一層是對眾生而言,指眾生堪於忍受世間的種種苦惱,安於十惡世間不願超脫出離出來。另一層意思是對諸佛菩薩而言,指諸佛菩薩為了度眾生、行利樂,堪受諸苦,表達了堅韌無畏與慈悲心懷。我們所處的大千世界,即娑婆世界,也稱堪忍世界。釋迦牟尼佛為娑婆世界教主。
  • 我們所居住的世界叫娑婆世界。《印光法師嘉言錄》(24、25)
    我們現在所居住的世界,則是具足三苦、八苦、無量諸苦,沒有一點兒快樂,所以叫娑婆世界。古印度語娑婆,漢語叫做堪忍。說居住在這裡的眾生,還可以能夠忍受如此痛苦的緣故。然而娑婆世界並不是沒有一點快樂,但所有樂事大多數都是痛苦。眾生迷惑顛倒,反而以為快樂。比如嗜酒、色情、打獵、賭博等等,哪裡是快樂呢?一些愚痴的人纏綿不舍,沉浸其中而不知疲倦,實在是太可憐了。
  • 娑婆世界,是否僅僅指的地球?
    佛教經典裡經常提到娑婆世界,它的正確讀音是:「suō pó shì jiè」。有些經典中帶有佛誦的咒語,結尾的時候,經常出現「娑婆訶」、「梭哈」、「司哇哈」,這個「娑婆」,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是否僅僅指的地球呢?
  • 佛說人生有八苦,苦到底是怎麼來的,一定要清楚
    佛說人生有八苦,苦到底是怎麼來的,一定要清楚。佛說人生有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一、生苦:每個人都有生苦,但都忘記了。以人類來說,生時的眾緣逼迫,就是苦。我們住胎時,子宮是最小的牢獄、胎兒手腳沒法伸直、縮成一團,好像坐監牢,痛苦極了。所以嬰兒一出世就大哭,苦不堪言。如宣化上人降生人間時,連哭三天三夜而止,蓋覺娑婆世界之苦不堪忍受的原因。二、老苦:我們的身心衰損,朽壞,生出種種的苦受,身體老化,慢慢的不聽話不中用。皺紋滿面,彎腰駝背,老態龍鍾,做不了事情。
  • 斌宗法師:三界無安猶如火宅 各有各的苦
    斌宗法師(圖片來源:資料圖)什麼叫一切苦呢,迫惱身心謂之苦,賅括種種曰一切,是指人生所受種種的痛苦,叫做一切苦。綜觀三界無非是苦,經云:「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此毫無虛誕之語也。
  • 娑婆世界的快樂,沒有一個是安穩的
    觀世音菩薩云何遊此娑婆世界。云何而為眾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地藏經》中佛陀也曾讚嘆觀世音菩薩與娑婆世界的眾生最為有緣,而菩薩又為何要如此辛勞的來幫助我們拔苦予樂呢?因為娑婆世界的我們有生老病死等種種痛苦,也習慣於「苦中作樂」,但我們所追求的「財富、美食」等等「樂趣」其實依舊是「苦」,當失去它們後又會悵然若失。因為自身的這種愚痴,我們雖然受苦,卻不知是在苦難之中,不知這一切是假的、是空的、是暫時的、是不可得的,因而常常不能自在。
  • 阿彌陀佛48大願之一:娑婆世界眾生信願念佛者,臨終接引去極樂
    阿彌陀佛48大願之一:娑婆世界眾生信願念佛者,臨終接引去極樂省庵大師:瓊枝瑤草色長新,別有乾坤世外春。紅蕅華藏金砌鴨,綠珠簾映玉樓人。(摘自省庵大師淨土詩)【略解】我們在娑婆世界的人都能感知到人生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蘊熾盛苦。但是絕大多數人沒有因為感知到八苦而產生出離心,而是苦樂顛倒的忍受著八苦。
  • 觀音菩薩為何從西方極樂淨土來到娑婆五濁惡世?
    事實上,觀音與佛並非上下級,甚至,她都不屬於咱娑婆世界……我們知道,咱們所處的娑婆世界乃是劫濁、眾生濁、命濁、煩惱濁、見濁的五濁惡世。娑婆世界眾生,舉心動念無不是惡,無不是罪。無量劫至今,甚至連佛菩薩們都不願住於咱娑婆世界修行證道。
  • 娑婆世界修行的三大困難!
    那麼了生脫死這一塊,從聖道門的角度,他是在穢土、在娑婆世界來完成他的了生脫死;那麼淨土宗的修學者,他是到淨土去了生脫死。所以雖然我們最後這個成佛的目標是一樣,但是過程是不一樣的。就是你了生死的地方,就決定你今天修行的方向。也就是說我們有兩個選擇:你選擇在娑婆世界了生死;第二個你選擇在淨土了生死,這兩個是不同的。
  • 天天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到底是誰?
    許多不懂佛法的人就很是好奇,阿彌陀佛到底是誰?它是佛教裡最大的佛嗎?為什麼念「阿彌陀佛」而不念其它佛菩薩名號?難道念「阿彌陀佛」比念其它佛菩薩名號功德更大?帶著這個疑問,我們大家一起走進這篇文章。首先,小編有必要先給大家介紹一下佛教裡著名的「橫三世佛」,亦稱「三寶佛」,即主管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主管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和主管東方淨琉璃世界的藥師佛。
  • 你知道什麼是人生第八苦即五陰熾盛苦嗎?請聽印光大師開示
    你知道什麼是人生第八苦即五陰熾盛苦嗎?請聽印光大師開示【印光大師開示】所言信者,須信娑婆實實是苦,極樂實實是樂。娑婆之苦,無量無邊。總而言之,不出八苦,所謂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此八種苦,貴極一時,賤至乞丐,各皆有之。前七種,是過去世所感之果,諦思自知,不須詳說,說則太費筆墨。第八五陰熾盛苦,乃現在起心動念,及動作云為,乃未來得苦之因。因果牽連,相續不斷。從劫至劫,莫能解脫。五陰者,即色、受、想、行、識也。色,即所感業報之身。
  • 娑婆世界修持藥師法門,以「悲智」為弘願,證得圓滿
    娑婆世界修持藥師法門,以「悲智」為弘願,證得圓滿 | 文 青衫文齋東方淨琉璃世界教主藥師琉璃光如來,又稱為藥師琉璃光王佛,與日光菩薩、月光菩薩合稱 「東方三聖」。如經中所說:「消災除難,離苦得樂,福壽康寧,所求如意,不相侵陵,互為饒益」等,皆屬於此類。由此可見,佛法出世,更能入世,能資助家庭社會的生活,維持國家世界的安寧,使人類在這「當下」之中即可得到佛法的利益。二、助持戒律佛法以戒定慧為根本,佛經說:「若無淨戒,諸善功德不生。」但是,受戒容易,持戒難,持戒不犯更為難。
  • 「云何有在娑婆,與不在娑婆之相」見性是心見,娑婆世界在法界中
    「法性身緣遍法界」,這是法性身,不論是生、老、病、死,也不離開法性身。不論是講「阿含」的時代,「法華」、「華嚴」,這都是同樣不離法性身,這就是佛他的智慧,法身永遠存在。「一真常住」,這個真如人人本具,是常住的,沒有開頭,也沒有結束,無始終,常常有,所以就無生死、沒有生滅。「生死」、「生滅」,只是一個名詞、一個形象,是無常的形象。
  • 釋迦牟尼佛來娑婆世界不止一次,不只這一生
    釋迦牟尼佛來娑婆世界不止一次,不只這一生,據說本師釋迦牟佛來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已經有8000多次。釋迦牟尼佛在過去菩薩位上,曾經為「常不輕菩薩」,見到別人都會作揖,並說我不會輕視你們。有不理解的眾生誤解了,認為他這種做法是愚蠢的,甚至還罵他。
  • 佛教:娑婆世界如此苦,為何我們還要來這裡?因為這三大因緣
    比如我們所在的世界就叫做「娑婆世界」,這是梵語,翻譯過來就是「堪忍」——堪忍,也就是痛苦和忍耐,因此娑婆世界又被稱為是五濁惡世,和清淨、莊嚴、光明、殊勝的如東方清淨琉璃世界和西方極樂世界似乎有著很大的差距。而這個世界的教主就是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這裡還有著三界六道,我們現在所在的就是居中的人間道。
  • 娑婆眾生有美有醜,極樂世界眾生皆是貌美如花,下一生你去哪裡?
    娑婆眾生有美有醜,極樂世界眾生皆是貌美如花,下一生你去哪裡?省庵大師:相好凡夫皆具足,六通無礙異常倫。直將果用為吾用,不改凡身作佛身。回觀此土修行者,齷齪生涯太苦人。(摘自省庵大師淨土詩)【略解】我們娑婆世界眾生的相貌美醜不同,只有肉眼,沒有天眼、慧眼、法眼及佛眼,更沒有六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及漏盡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