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觀照,令起欣厭:先說厭離心,「厭」是厭惡,繼而生起要求離開的情緒狀態,要離開的環境是娑婆世界。
「娑婆」是梵語,翻譯成中文,意思是堪忍,這個世間充滿著種種的苦難,然而生存在這個世界的眾生還忍受得了,不僅忍受得了,還會以苦作樂,所以稱為堪忍。
這個世間雖然很苦,但是我們已經習慣了,習慣了就很難產生厭離之心,然而修行淨宗念佛法門,首先要求我們從心裡真實地把這種心引發出來。
再說欣慕心,就是渴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心。雖然極樂世界極為莊嚴、清淨、妙好、自在,但如果我們對它很生疏,不能認知,就很難生起神往之心。
所以實在來說,要讓我們在內心真正生起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願,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願的發起,需要以般若智慧去觀照。
凡夫眾生只有內心對娑婆世界的苦難有徹骨徹髓的感悟,才能生起一種萬牛莫挽的要離開的心;只有對西方極樂世界無盡的莊嚴在內心薰習得非常親切,方可生起由衷的欣慕心,如箭離弦,直指西方極樂世界。
凡夫很難生起出離和欣慕兩種心,所以兩土世尊——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才用種種善巧方便來激活我們的出離心和欣慕心。
比如,釋迦牟尼佛宣講淨土法門時,首先詳細地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種種的依正莊嚴——七重羅網、七重行樹、地面乃至虛空無量的宮殿、虛空中無量的寶網。
寶網當中種種的宮殿、宮殿裡面的諸天童子,以及水波蕩漾的音聲、黃金地、七寶池、八功德水,所有他方世界的珍寶都在西方極樂世界出現,而且是眾寶之精,各種衣食用具,應念而至。
佛為什麼要介紹這些?就是為了令我們產生出離之心和欣慕之心。
我們在這個世間待久了,很難感覺到這個世間的苦難,好像廁所裡面的蛆,它在大便裡面鑽來鑽去,我們覺得它很苦,但是那個蛆卻很快樂,它不會厭離啊。在我們看來,大便是不能吃的,但是在狗的感知中那個大便很香啊。
同樣我們待在這個世間,我們覺得很美、很快樂,但天人看我們,不是像我們看那個蛆一樣嗎?
我們這個世間的臭氣衝到天上,天人趕緊跑得遠遠的,臭氣燻天!然而我們習焉不察,因為我們待得太久了,習慣成自然了。我們的身體髒穢不堪,還要用香水灑一灑,弄一弄,掩蓋一下。
釋迦牟尼佛介紹的西方極樂世界那種至真、至善、至美、至慧的世界,一個全新的富麗輝煌的剎土,在我們這些井底之蛙看來,是驚心動魄的,是夢都夢不到的。——大安法師《淨土資糧信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