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有一個宗派叫淨土宗,專修念佛法門。淨土,即清淨佛土,與穢土相對。虛空法界有無量佛國淨土,但淨土宗所言之淨土專指距娑婆世界十萬億個大千世界之遙的西方極樂世界。佛者,覺也,與凡夫相對。十方三世有無量諸佛世尊,而淨土宗專門持誦阿彌陀佛名號。
娑婆國土,五濁惡世,乃人類所在之大千世界,教主為釋迦牟尼佛。極樂世界,七寶裝成,乃「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之清淨國土,教主為阿彌陀佛。
同為佛土,為何釋迦牟尼佛教化的娑婆世界是五濁惡世,而阿彌陀佛教化的極樂世界是清淨佛土呢?
釋迦牟尼佛在《維摩詰經》上說:「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意思是說如果菩薩想要得到清淨佛土,就應當先清淨其心。隨其自心清淨,則佛土自然清淨。
佛陀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聽聞佛陀所言之後,心中產生疑問:「如果菩薩自心清淨,則佛土清淨,難道是因為我們世尊在做菩薩時心不清淨,所以我們所在的娑婆國土才如此汙穢不堪嗎?」
佛陀當即知曉舍利弗心中所想,便對他說:「盲人看不見日月,難道是日月不光明清淨嗎?」舍利弗連忙回稟道:「不是的,世尊。是盲人看不見的緣故,而非日月的過錯。」佛陀又說:「舍利弗,眾生因為罪業深重,不能得見如來清淨莊嚴國土,這不是如來的過錯。舍利弗,我所教化的國土本來清淨,只是你看不見罷了。」
這時,螺髻梵王對舍利弗說:「千萬不要有這個念頭,認為我們所在的佛土不清淨。為什麼呢?我所見到的釋迦牟尼佛教化的國土清淨莊嚴,如若自在天宮一般。」
舍利弗說:「我見此國土,有丘陵坑坎、荊棘沙礫、土石諸山,汙穢醜惡之物充滿其中。」
螺髻梵王說:「仁者心有高下,尚不具備佛之智慧,因此所見國土不清淨。舍利弗,菩薩視一切眾生皆為平等,深心清淨,依佛智慧,所以能看見此清淨國土。」
就在此時,佛陀施展神力,頓時間三千大千世界變得莊嚴華麗,無量百千珍寶裝飾其中,儼然一派莊嚴佛土景象。眾生驚嘆從所未見。
佛陀對舍利弗說道:「你看看我的佛土清淨不清淨,莊嚴不莊嚴?」
舍利弗答道:「果然清淨莊嚴,世尊。我真是從所未見、從所未聞,如今方才得見嚴淨佛土。」
佛陀說道:「我所教化的佛土,一直如此清淨,只是為了度化劣根之人,才示現汙穢國土。好比諸天人從同一寶器中取食,隨其各自福德深淺,其所見飯食顏色相狀則各有不同。正是如此,舍利弗,如果人心清淨,便可見到此國土的清淨莊嚴。」
說罷,佛陀收回神力,世界又恢復了原來的模樣。
由此可見,娑婆世界本來是清淨佛土,但因眾生自心不淨、業障深重而不能得見,故呈現出五濁惡世之景象。
古德有言:「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此處所言之「性」,乃「真如本性」,「心」為「妙明真心」。意思是說阿彌陀佛就在眾生本自具足的「真如本性」之中,西方淨土不離人人皆有的「妙明真心」。只要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便能親見彌陀法身,不需走動半步,當下即身處西方淨土。
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在《無相頌》中說:「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也是說要向自心了悟智慧,而不必向外苦苦探求。
有些人學了幾句禪話,便自以為懂得了禪理真義,看到他人念佛求生西方淨土,便不以為然,甚至出言譏諷,動輒說念佛便是著相,是向外馳求,是盲修瞎練,是緣木求魚,是不明白「自性彌陀,唯心淨土」的道理。
這些人說起來頭頭是道,其實只不過自以為是、大言不慚罷了。他們所講的佛理並不是自己真修實證悟得的,而是佛陀悟道後向眾生宣講的,他們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就好比一個剛識幾個字的孩童念了幾句博士論文上的言論,就自以為成了博士生一樣,實在令人啼笑皆非。
佛法廣大,有八萬四千法門,眾生可根據各自根器與因緣來選擇適合自己修行的方法,並應彼此尊重,不該互相詆毀。
諸佛說法,「事」「理」雙備,二者不可偏廢其一。「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是從「理」上講,道理確實如此,但卻不是凡夫所能輕易達到的境界,若非像惠能大師那樣上根利智之人,終究難以體悟。西方真有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真有阿彌陀佛,是從「事相」上講,凡夫之人業惑煩惱未斷,切不可執「理」廢「事」,而應在明「理」的基礎上,從「事」上著手修行,也就是要熟讀淨土諸經,生出實信,發起切願,至心持誦阿彌陀佛名號。
一門深入,長時燻修。老實念佛,必有成就。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襲非凡(非凡之音)
深入經藏,演暢法音,匡扶世道淨人心。
(本文系原創首發,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