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富樓那的成佛授記,那時候的娑婆國土比現在美好(48)

2021-01-07 經典悅讀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簡稱為富樓那,意譯為滿慈子、滿祝子或滿願子。為淨飯王國是之子,屬於婆羅門種。

他容貌端正,自幼聰明,能解韋陀等諸論典。年長後厭棄世俗生活,希望尋求解脫,在悉達多太子出城的那天夜晚,他與朋友三十人同時在于波梨婆遮迦法中出家。他們入雪山,苦行精進,終於證得四禪五通。

佛成道後,他至佛所求出家受具足戒,後證得阿羅漢果。他長於辯才,善於分別義理,後來專門從事開演佛法、教化眾生,被譽為「說法第一」。

佛在此《法華經》中說,富樓那未來將在娑婆國土成佛。那麼,無量阿僧祗劫後的娑婆世界會是什麼樣子呢?

繼續邊讀邊聊《法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從佛聞是智慧方便隨宜說法,又聞授諸大弟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復聞宿世因緣之事,復聞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得未曾有。】

這時,富樓那從釋迦牟尼佛那裡聽聞了三乘法是佛的智慧方便隨宜說法,又聽聞了佛授諸大弟子無上正等正覺記,又聽聞了過去聽聞妙法蓮華經的因緣之事,又聽聞了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心中感到了從未曾有的法喜。

【心淨踴躍,即從座起,到於佛前,頭面禮足,卻住一面,瞻仰尊顏,目不暫舍,而作是念:世尊甚奇特,所為稀有。隨順世間若干種性,以方便知見而為說法,拔出眾生處處貪著。我等於佛功德,言不能宣,惟佛世尊能知我等深心本願。】

他那清淨的心踴躍起來了,當即從座而起,來到佛的面前,頭面朝下頂禮佛足後,站在一邊,瞻仰著佛的尊貴容顏,眼睛一會兒都捨不得離開。

他心裡作念道:「世尊太奇特了,所為之事皆稀有,能隨順世間若干種性,以隨宜方便的知見來為他們說法,拔出眾生的處處貪著的業緣相。我等對於佛的功德,無法用言語宣說出來,但是,佛世尊卻是能知道我們現在的深心本願的。」

這一段很有意思,如果不那麼書面的翻譯,通俗講則是:富樓那聽了佛陀的種種說法後很高興,他站起來,上前頂禮佛陀後,就站在一邊望著佛陀,啥也不說,此時的他根本無法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深心願望,心中卻期待著佛陀能明白他的深心意願。

那麼,此時富樓那等人的深心意願是什麼呢?自然是希望能聽到佛的授記。 為什麼他們不直接說出來呢?因為不住相見的緣故。說出來,容易給在會的眾生帶來一個分別攀緣授記相的錯覺,令他們產生誤解,故而不能說。細細想一想,是不是這麼一回事呢?就好比我寫文,我寫不住相見,有的人不懂指月之說,非得說,你自己還不是住不住相見之見。

雖然不住相見,但富樓那等還是想聽佛的親口授記的。因為得佛授記了,這種感覺很不一樣。就好比高考學生聽老師說「你一定能考上大學的」一樣,心裡總有一種安慰。不過,佛通三世,是真語者,實語者,他的授記是必定能實現的。而老師的安慰只是根據學生過去情況而作的妄心推論,很多時候並不一定能實現。

【爾時佛告諸比丘:汝等見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否?我常稱其於說法人中最為第一。亦常嘆其種種功德,精勤護持,助宣我法,能於四眾示教利喜,具足解釋佛之正法,而大饒益同梵行者。自舍如來,無能盡其言論之辯。】

對於富樓那的無言請法,佛陀心領神會。佛告訴諸位比丘說:「你們見到這個富樓那了嗎?我常常稱讚他說法人中最為第一,也常常讚嘆他的種種功德。他能精心勤懇地護持佛法,助佛宣說佛法,能在四眾中開示教化他們,令他們產生歡喜,其所說法具足解釋佛的正法,而大饒益同樣修梵行的人。除了如來之外,沒有人能窮盡他的言語辯論。」

這是佛陀讚嘆富樓那的說法功德。

【汝等勿謂富樓那但能護持助宣我法,亦於過去九十億諸佛所,護持助宣佛之正法。於彼說法人中亦最第一。又於諸佛所說空法,明了通達,得四無礙智,常能審諦清淨說法,無有疑惑。具足菩薩神通之力,隨其壽命,常修梵行。】

「你們不要認為富樓那僅僅只是護持助我宣說佛法,他在過去九十億的諸佛所,亦同樣護持助佛宣說佛的正法,於那說法人中亦是說法最第一。富樓那於諸佛所說的空法明了通達,證得四無礙智,常常能審查諦觀清淨的說法,沒有任何疑惑。他具足菩薩的神通之力,常常樂修梵行。」

這是佛陀繼續讚嘆富樓那的說法功德。

四無礙智:根據唐朝李師政撰寫的《法門名義集》,四無礙智是指「義無礙智、法無礙智、辭無礙智、樂說無礙智。這四種無礙。義名下所以,稱之為義。法自義之名,稱之為法。辭說法之言,名之為辭。樂說隨欲善授,名為樂說。善通無滯,故言無礙智。」

通俗解釋就是:義理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這是義無礙智。從義理總結出的法名,不容易產生歧義。這是法無礙智。說法的言辭得當,為辭無礙智。善於隨宜教授他人,令眾生歡喜接受,為樂說無礙智。

【彼佛世人,鹹皆謂之實是聲聞。而富樓那以斯方便,饒益無量百千眾生,又化無量阿僧祇人,令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淨佛土故,常作佛事,教化眾生。】

「那些佛所的世間人都認為富樓那是聲聞乘聖者,而富樓那也藉助這個方便,饒益無量百千的眾生,又化度了無量阿僧祗數的眾生,令他們立下無上正等正覺的志向。他為了清淨佛土的緣故,常常做佛事來教化眾生。」

世人誤會富樓那是聲聞乘,富樓那亦藉助於這種誤會來教化眾生。對於流浪在生死之間,希望解脫世間苦的眾生而言,以聲聞乘的身份來教導他們,往往更容易被接受。

【諸比丘,富樓那亦於七佛說法人中而得第一,今於我所說法人中亦為第一,於賢劫中當來諸佛說法人中亦復第一,而皆護持助宣佛法。亦於未來,護持助宣無量無邊諸佛之法,教化饒益無量眾生,令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淨佛土故,常勤精進,教化眾生,漸漸具足菩薩之道。】

佛陀繼續說道:「諸比丘,富樓那過去亦曾於七佛的說法人中而得說法第一,如今在我所說法人中亦為說法第一,在賢劫當來諸佛的說法人中亦是說法第一,而皆護持諸佛,助佛宣說佛法。他亦於未來繼續護持佛法,助佛宣說無量無邊的諸佛之法,教化饒益無量的眾生,令他們立下無上正等正覺的志願。他為了清淨佛土的緣故,常常勤精進的教化饒益眾生,令他們漸漸具足菩薩之道。」

無論過去、現在、未來,富樓那都是說法第一,

七佛:根據《佛學大辭典》,七佛又稱過去七佛,是指釋迦佛及其出世前所出現的七位佛,即: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浮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與釋迦牟尼佛。

賢劫:根據《丁福保佛學大辭典》,「過去之住劫,名為莊嚴劫;未來之住劫,名為星宿劫,現在之住劫,名為賢劫。現在之住劫二十增減中,有千佛出世,故稱讚之為賢劫,亦名善劫。」

大悲經三曰:「阿難!何故名為賢劫?阿難!此三千大千世界,劫欲成時,盡為一水。時淨居天以天眼觀見此世界唯一大水,見有千枝諸妙蓮華,一一蓮華各有千葉,金色金光大明普照,香氣芬燻,甚可愛樂。彼淨居天因見此已,心生歡喜,踴躍無量,而讚嘆言:奇哉奇哉!希有希有!如此劫中當有千佛出興於世,以是因緣,遂名此劫號之為賢。」

悲華經五曰:「此佛世界當名娑婆,(中略),時有大劫名曰善賢,何因緣故劫名善賢?是大劫中有千世尊,成就大悲出現於世。」

行宗記四下曰:「慈恩劫章云:即此住劫稱賢劫,此界成後有千佛出世,既多賢聖,故名賢劫。」

我們現在就處在千佛出世的賢劫,下一尊佛是彌勒佛。

【過無量阿僧祇劫,當於此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曰法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佛陀授記富樓那說:「經過無量阿僧祗劫後,富樓那當於此土(即娑婆國土)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佛號為法明,具足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十號。」

佛號名稱於因地的修行功德有關,富樓那因地說法第一,助諸佛顯明諸佛法,故而佛號為「法明」。

【其佛以恆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土,七寶為地,地平如掌,無有山陵溪澗溝壑,七寶臺觀充滿其中。】

「法明佛以與恆河沙數相等的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土,七寶為地,地平如手掌,沒有山陵溪澗溝壑,七寶臺觀充滿在國土中。」

三千大千世界:一千個一四天下為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為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為大千世界,因為其中包含了三個千世界,故而又稱為三千大千世界。

曾有某解釋說,三千大千世界即是一佛土。但如今從這句話來看,三千大千世界未必就是一佛土。一佛土可能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亦可能有多個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數個三千大千世界。

當心無高下時,大地亦平等。法明如來的國土中沒有高低不平的「山陵溪澗溝壑」,正是這種心的感應。

如果把「七寶」理解為七科道品,以七科道品指導修行,則如是心如是相,感應「七寶臺觀充滿其中」。

【諸天宮殿,近處虛空,人天交接,兩得相見。無諸惡道,亦無女人,一切眾生皆以化生,無有淫慾。得大神通,身出光明,飛行自在。志念堅固,精進智慧,普皆金色三十二相而自莊嚴。其國眾生常以二食,一者法喜食,二者禪悅食。】

這段是講富樓那成佛時,娑婆國土的狀況。

富樓那成佛時,那時候的諸天宮殿都接近於虛空。在人天的交接中,天人能見到人間眾生,人間眾生也能見到天道眾生。想一想我們現在娑婆世界的地球,天高地遠,遠得連很多人甚至都不相信天人的存在。

富樓那成佛時,那時候的娑婆國土是沒有惡道的。想一想我們現在的地球,最常見的是三善道之一的人道和三惡道之一的畜生道雜居,間或有些人偶爾能見到鬼道眾生。

富樓那成佛時,那時候國土中沒有女人,一切眾生都是化生,沒有淫慾。想一想現在的地球,人道眾生分男女,且都是於淫慾中腥臊交媾而來的胎生眾生。同樣都是娑婆的人道眾生,差別怎麼這麼大呢?一個清淨得接近天人,一個汙穢得接近畜生。

富樓那成佛時,那時候的眾生皆有大神通,身上出光明,飛行自在。他們志念堅固,修行精進有智慧,普遍都是金色的三十二相而自莊嚴。想一想我們現在,肉身黯然無光,行走不能離地,有的人不僅自己不能修行,反而還愚痴地嘲笑修行者。人的長相各異,普遍皆是薄福相。

富樓那成佛時,那時候的國土眾生常以二食。一是法喜食,二是禪悅食。我們現在呢?是段食。分時段攝取粗糙的食物。絕大多數人甚至連法喜食、禪悅食的名字都沒有聽說過。偶爾知道了一個,就覺得稀奇得不得了,不懂得他不是不食,而是以法喜為食,以禪悅為食。

邊看這段話,邊對比現在情況,娑婆這片國土在諸佛菩薩的教化下,眾生心性越來越清淨,到富樓那成佛時,惡道終將消滅,娑婆國土將越來越美好。而如今依照《楞嚴經》、《法華經》修行的人,就是清淨這片國土的先行者。

【有無量阿僧祇千萬億那由他諸菩薩眾,得大神通,四無礙智,善能教化眾生之類。其聲聞眾算數校計所不能知,皆得具足六通三明及八解脫。】

富樓那成佛時,佛土中有無量阿僧祗千萬億那由他的菩薩眾,他們皆有大神通,具四無礙智,善能教化一切眾生。該佛土的聲聞眾亦是多得算數校計都無法算出,這些聲聞弟子皆具有六通、三明以及八解脫。

六通:因為已經證得六根、六塵、六識的圓通,故而有六通,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

三明:指明了宿命的宿命智明,了達生死的生死智明,解脫諸漏的漏盡智明。

八解脫:分別指,一為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二為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三為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四為空無邊處解脫。五為識無邊處解脫,六為無所有處解脫,七為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八為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

住八解脫者,超越了有色、無色,出離了三界。

【其佛國土有如是等無量功德莊嚴成就。劫名寶明,國名善淨。其佛壽命無量阿僧祇劫,法住甚久。佛滅度後,起七寶塔遍滿其國。】

「法明佛的國土有如是等的無量功德莊嚴成就。劫名為寶明,國名善淨。此佛壽命無量阿僧祗劫,法住甚為長久。此佛滅度後,起七寶它遍滿其國。」

「劫名寶明,國名善淨」,這裡的「劫」指時間,「國」指空間。這是一個法寶顯明、善能清淨的時空。

前面的授記中,佛壽有的二十小劫,有的四十小劫,為什麼法明如來的佛壽是「無量阿僧祗劫」呢?世間人肉身沒了,但法還可以流傳很久。法明佛佛壽如此之長久,或許從這個「法」字可以有所悟。

《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48)

相關焦點

  • 讀華嚴方知,地藏菩薩早已成佛
    寶藏如來看到這麼多人來學佛法,已於無上道不退轉,要準備為他們授記,於是顯現神通,讓與會大眾,看到十方佛世界的佛國淨土。  轉輪聖王對寶藏佛說,我以前就在思維佛國種種莊嚴,我現在發願建立我的淨土,願我成佛時,我的世界沒有地獄、餓鬼……  寶藏如來授記他將來成佛之名號為阿彌陀佛。  太子接著發願:「願我行菩薩道時。若有眾生受諸苦惱恐怖等事。
  • 《法華經》隨喜者得佛授記
    (第一百二十六段)【佛告藥王:又如來滅度之後,若有人聞妙法華經,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隨喜者,我亦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若復有人,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妙法華經,乃至一偈,於此經卷,敬視如佛,種種供養,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伎樂,乃至合掌恭敬。藥王!
  • 楞嚴經·卷五|發揚音聲輪,富樓那因法音而獲圓通(22)
    在講經說法、辨析法理中,有分別的舌識漸漸而成無分別的師子吼,從而消滅諸漏,獲得圓通。繼續邊讀邊聊《楞嚴經》。【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曠劫來辯才無礙。宣說苦空深達實相,如是乃至恆沙如來秘密法門,我於眾中微妙開示,得無所畏。
  • 我們的娑婆世界是怎樣形成的呢?這是修行人一定要知道的問題
    如果沒有其他眾生的協助,也就是說一旦缺乏任何一顆種子,我們就不可能成佛,所以每個人都是華嚴世界中最重要的角色。我們的娑婆世界,是釋迦牟尼佛的教化之處。在此世界之中,山神、土地神、閻羅王以及天主等諸天神地祇,都是娑婆世界中各區域的管理者。娑婆世界是由釋迦佛的願力所形成,並不是憑空產生的。這是佛陀為了教化眾生,所演化變現的世界。
  • 佛法:娑婆世界眾生,為什麼要多親近觀世音菩薩和地藏王菩薩
    這與這位菩薩的因地發願有關,在《悲華經》中記載了觀世音菩薩因地的發願。當時阿彌陀佛還是轉輪聖王,而觀世音菩薩就是轉輪聖王的一名太子,名叫不眴。寶藏佛當時就為不眴太子授記,不僅授其名字為「觀世音」,還說待無量壽佛涅槃後,觀世音菩薩即可成就佛果,名為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而在《法華經》中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裡,對觀世音菩薩針對娑婆世界眾生的救度發願介紹的更為詳細。我們有什麼事要求佛菩薩,要看所求的佛菩薩是不是發了這個願,如果沒有,那我們求了後的感應就不大。
  • 地藏菩薩什麼時候能夠成佛?為何現在還是菩薩呢?
    地藏菩薩時長者子,見佛相好,千福莊嚴,因問彼佛:作何行願,而得此相?悅帝利罪女,生天以來,經今三日。雲承孝順之子,為母設供修福,布施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塔寺。非唯菩薩之母,得脫地獄,應是無間罪人,此日悉得受樂,俱同生訖。從無毒鬼王處回來之後,就又來到了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的塔前,發了一個大願,希望自己從現在到未來,但凡有受苦的眾生,我就要想著法子把他度了。後來又有一世,是個姑娘名字叫光目,遇到了一個羅漢,光目就設齋供養這個羅漢。
  • 阿彌陀佛48大願之一:娑婆世界眾生信願念佛者,臨終接引去極樂
    阿彌陀佛48大願之一:娑婆世界眾生信願念佛者,臨終接引去極樂省庵大師:瓊枝瑤草色長新,別有乾坤世外春。紅蕅華藏金砌鴨,綠珠簾映玉樓人。(摘自省庵大師淨土詩)【略解】我們在娑婆世界的人都能感知到人生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蘊熾盛苦。但是絕大多數人沒有因為感知到八苦而產生出離心,而是苦樂顛倒的忍受著八苦。
  • 釋迦牟尼佛來娑婆世界不止一次,不只這一生
    釋迦牟尼佛來娑婆世界不止一次,不只這一生,據說本師釋迦牟佛來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已經有8000多次。釋迦牟尼佛在過去菩薩位上,曾經為「常不輕菩薩」,見到別人都會作揖,並說我不會輕視你們。有不理解的眾生誤解了,認為他這種做法是愚蠢的,甚至還罵他。
  • 無生世界二十億人成佛 都由文殊教化故
    接上期10、無生世界的文殊師利①、文殊前世:普覆王《大寶積經卷第五十九·文殊師利授記會第十五之二》中載:「爾時師子勇猛雷音菩薩白佛言。世尊。此文殊師利不肯自說發心久近。此諸大眾皆樂欲聞。佛言。善男子。文殊師利是甚深忍者。
  • 「云何有在娑婆,與不在娑婆之相」見性是心見,娑婆世界在法界中
    他全都在這裡,所以文說「離伽耶城」,這其實法常住,也沒有離和不離,沒有說離開和不離開。佛陀入滅和沒有入滅一樣,因為我們現在還是,佛,釋迦牟尼佛說的法,延伸至現在,佛陀的法身,還是住在我們現在中,沒有滅,也沒有生。所以,這不是在那個時候說哪裡,才去哪裡坐菩提樹、才在哪裡成佛,其實原來佛陀他就是在靈鷲山,靈鷲山是要代表什麼呢?
  • 極樂世界和娑婆世界有什麼不同
    娑婆國土,無佛住世,釋迦佛已滅,彌樂尊未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現在正在說法。娑婆國土,國土危脆充滿穢惡,諸魔競作,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惱亂行人。娑婆國土,女色妖淫,燒毀善根,令無數人墮落。極樂世界,正報壯嚴清淨,國中實無女人及三惡道,眾生生者皆是蓮花化生。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獨.命濁。煩惱重重無盡,眾生被貪瞋痴三毒煩惱逼迫困撓,苦不堪言。
  • 「娑婆」似乎是被「婀娜多姿」顛倒了的大千世界,眾生忍之
    「娑婆」不是「婆娑」,似乎是被婀娜多姿顛倒了的大千世界,眾生忍之。娑婆「 suō pó」是佛教術語,又雲"果報處",乃一切有情動物生死往來的世界,眾生所居,共有二十八層天,為聖者所厭而忍之。娑婆世界(梵文:Sahā-lokadhātu ),也即由佛所教化之現實世界。」娑婆「是梵語界名(Sahā)的一個音譯,也有譯作沙訶、索訶的,在經文中意譯為:忍、堪忍、能忍、忍土。所謂大千世界,眾生忍之。佛教經典對娑婆、沙訶、索訶的稱謂並無特別之處 ,世間眾生所居儘是三惡五趣雜會之所。
  • 聞其名號丨釋迦牟尼佛來到娑婆世界,就是把這句名號給我們
    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這段解釋非常值得讚嘆,這段解釋可以說很大膽,超情離見,一般人解釋不出來,也不敢這麼講。說釋迦牟尼佛來娑婆世界,苦行證道成無上菩提,甚至是歷劫修行,這次示現成佛,得到無上正等正覺,不過是得了一聲阿彌陀佛。一般人敢這樣解釋嗎?不敢,這樣解釋人家也不信你。
  • 觀音菩薩為何從西方極樂淨土來到娑婆五濁惡世?
    出於這樣的一種認知,許多人將原本為男兒身「勇猛丈夫觀自在」(《華嚴經》),藝術加工成了一位「端莊慈母」般的「美女」觀音。經過小說家的附和,觀音菩薩儼然成為了佛祖的女助理,通俗而言簡稱「小秘」。因為那裡的一切,正與咱娑婆世界相對。而觀音菩薩的籍貫正是極樂淨土,而且他的身份還不低:他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一生補處法王子,也就是欽定的接班人!佛國世界崇尚和平,又不需要「人質」。觀音菩薩作為極樂淨土的接班人,跑到咱娑婆惡世來幹嘛?
  • 在娑婆世界有一神力如來名釋迦牟尼,宣講《法華經》,得一切種智
    今天我們學習《妙法蓮華經》之「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此品主要講佛陀於大眾前廣現神力,現諸瑞相,向大眾宣示指出:如來一切所有之法,如來一切自在神力、如來一切秘要之藏、如來一切甚深之事,皆與《法華經》中宣示顯說。付囑大眾當於如來滅度後對《法華經》一心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及如法修行。
  • 《地藏經》的功德及利益
    只要有眾生聽到此菩薩的名號,見到此菩薩的形象,乃至聽到這部《地藏經》的三個字或者五個字,或者一偈一句的,他們現在就能得殊妙安樂,未來之世,百千萬生,當得容貌端正,生尊貴家。如是末法眾生都可與地藏菩薩結緣,並受持地藏法門。在末法時代,地藏法門對娑婆世界的眾生攝受力最大,因緣最深。眾生都怕墮入地獄,懼怕三塗的苦難。
  • 娑婆怎麼讀?娑婆是什麼意思?
    娑婆的讀音是「suō pó」。娑婆是娑婆世界的簡稱,娑婆音譯為沙訶、娑呵、索訶,華譯為「堪忍」,因此世界的眾生,堪能忍受十惡三毒及諸煩惱而不肯出離,故名「堪忍世界」,或簡稱「忍土」。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被稱為「娑婆世界」,又名「堪忍」,意思是我們要忍受、忍耐這個缺憾不完美的世界。我們有過去生,現在生,未來生,種種因緣不是我們都能看到的。
  • 娑婆世界的快樂,沒有一個是安穩的
    法華會上,佛陀向眾生推薦了觀世音菩薩,他因修耳根圓通法門而感得聞聲救苦、有求即應的殊勝功德。因此佛陀在《普門品》上半部分告訴我們常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可以除七難、去三毒,為我們拔除身心上的苦惱。而菩薩慈悲,不光是想令我們離苦,還想讓我們獲得歡喜與安樂,本期講堂,我們繼續品讀《普門品》的下半部分「慈能予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