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段)
【佛告藥王:又如來滅度之後,若有人聞妙法華經,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隨喜者,我亦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若復有人,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妙法華經,乃至一偈,於此經卷,敬視如佛,種種供養,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伎樂,乃至合掌恭敬。藥王!當知是諸人等,已曾供養十萬億佛,於諸佛所、成就大願,愍眾生故,生此人間。藥王!若有人問,何等眾生,於未來世、當得作佛?應示,是諸人等,於未來世、必得作佛。何以故?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法華經,乃至一句,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種種供養經卷。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伎樂,合掌恭敬,是人、一切世間所應瞻奉,應以如來供養而供養之。當知此人是大菩薩,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哀愍眾生,願生此間,廣演分別妙法華經。何況盡能受持,種種供養者。
藥王!當知是人,自舍清淨業報,於我滅度後,愍眾生故,生於惡世,廣演此經。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滅度後,能竊為一人說法華經、乃至一句,當知是人,則如來使、如來所遣、行如來事。何況於大眾中、廣為人說。藥王!若有惡人,以不善心,於一劫中、現於佛前,常毀罵佛,其罪尚輕,若人以一惡言、毀呰在家出家讀誦法華經者,其罪甚重。藥王!有讀誦法華經者,當知是人、以佛莊嚴而自莊嚴,則為如來肩所荷擔。其所至方,應隨向禮,一心合掌,恭敬、供養,尊重、讚嘆,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餚饌,作諸伎樂,人中上供、而供養之,應持天寶、而以散之,天上寶聚,應以奉獻。所以者何?是人歡喜說法,須臾聞之,即得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世尊告訴藥王菩薩說:上一篇我已為天龍八部和四眾弟子及三乘修學者授成佛記,現在我要說的是如果如來滅度以後,有人聽聞《妙法蓮華經》中哪怕是一偈一句、能一念隨喜者,我就為他們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佛智名:義譯為無上正等正覺,是成佛的名稱,是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的無上智慧。
世尊說:如果有人受持、閱讀、默讀、朗讀、背誦、解說、書寫《妙法蓮華經》,乃至一偈,或於此《妙法蓮華經》,能恭敬、尊重,視經如視佛,做種種供養,應當知道,這個人已供養過十萬億佛。這裡說的供養過十萬億佛,是用的什麼供品在供養呢?供佛的供品最常用的大概有以下十種、即:
1、華,「華」即花:意為各種鮮花。
2、香:氣味好聞,與「臭」相對。比如:香味、香醇、芳香、清香,指一些天然或人造的有香味的東西。具體香品有:麝香、靈貓香、龍涎香、檀香、沉香。「香」也是祭祖、敬神、拜佛所燒的用木屑攙上香料做成的細條,作燒香用。供燒香用的名香爐、供照明用的名香燭。
3、瓔珞:「瓔珞」為古代用珠玉串成的裝飾品,多用為頸飾「項鍊」。形制比較大、在項飾中最顯華貴。《妙法蓮華經》記載用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珍珠」、玫瑰「寶石」這七寶合成眾華瓔珞。可見瓔珞應由世間眾寶所成,有「無量光明」,是高貴的象徵。
4、末香:「末香」是將檀香、沉香等各種香料磨成香末,在有蓋的香爐裡燃燒用,或作塗香用。
5、塗香:是六種供物之一,以塗香供養諸佛、菩薩,能獲致大功德。故密教將塗香與閼伽、華鬘、燒香、飲食、燈明等並稱為六種供養。塗香用於塗抹身體和雙手以供養佛。《大智度論》九十三說:「天竺國熱,又以身臭故,以香塗身,供養諸佛及僧。」塗香有二種:一以栴檀木等摩以塗身、二者種種雜香搗以為末,以塗其身,及燻衣服,並塗地或牆壁。
《行願品疏鈔》說:「塗香者,謂和合諸香用塗身手,供養之時當作是念:我獻塗香,願從此等流五無漏塗香磨瑩熱惱者,脫彼諸地獄一切極炎熱。」塗香可製成香油、香粉、香水類。塗香是塗自己的手,敬佛時用,不是有些人理解的塗佛像。
6、燒香:「燒香」是用檀香、沉香等香料做成的線香、條香、盤香等,用火燃燒以供佛。燒香叩頭是對佛禮敬的表現形式,通過它的外在形式,攝受其內在層面而覺悟諸法實相,是它的真實意義。
7、繒蓋:「繒」即絹帛。指以絹帛製造的大蓋,稱天繒蓋,是天蓋中的一種。「蓋」原為印度作為防日遮雨的用具,作用像現在的雨傘或遮陽傘,後世以圓筒形絲帛製品高懸於佛像頂上、或懸於說法者高座之上,而成為佛殿之莊嚴具。
8、幢幡: 其意有二、即:一、旌旗之類:儀仗或軍事指揮所用。二、指佛、道教所用的旌旗。從頭安寶珠的高大幢竿下垂,建於佛寺或道場之前。分言之則「幢」指竿柱、「幡」指所垂長帛。
9、衣服:供佛或供僧穿的主要有三衣、即:一、僧伽梨(大衣);二、鬱多羅僧(法會用衣);安陀會(內衣)。此三衣總稱為支伐羅、僧伽梨和鬱多羅僧又名袈裟。
10、伎樂:古代伎樂是在露天演出的音樂舞蹈劇,比如我國的樂舞,由隋初設置國伎、清商伎、高麗伎、天竺伎、安國伎、龜茲伎、文康伎七部樂而得名,傳入日本後或稱伎樂舞。這裡說的伎樂是指用各種樂器演奏的佛教法樂以及歌舞,專門供養佛法僧用的。
世尊說:用以上說的供品供養《法華經》,或者對《法華經》合掌恭敬,藥王!你應當知道,像這類人能這樣做,是他們已曾供養過十萬億佛,在每一位佛所,都成就過菩提大願,為悲愍眾生,才又生此世間。藥王!如果有人問,什麼樣的眾生,在未來世,當得作佛?你藥王就應為他們開示:凡是能做到以上所說的,於未來世,必得作佛。
為什麼這樣說呢?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於《法華經》,或是經中一偈,能受持、閱讀、默讀、朗讀、背誦、解說、書寫,或用花、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伎樂等供品,供養《法華經》,或對《法華經》合掌恭敬,這類人,應受到世間一切眾生的瞻仰供奉,眾生供養這類人應像供養佛一樣。大家應當知道,這類人就是大菩薩,他們為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哀愍眾生,自願生此世間,分別眾生根性而廣泛演講《妙法蓮華經》。何況盡能受持,做種種供養者,更是當得無上正覺。
世尊說:藥王!你應當知道,這類人是自舍清淨業報,在我滅度後,為哀愍眾生、度化眾生,自願生此五濁惡世,為眾生廣泛演講《妙法蓮華經》。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在我滅度後,哪怕是只為一個人講《法華經》,或是只講了經中一句,當知此人,則是如來使者、是如來所派遣、行如來佛事的。何況於大眾中,廣為人說。
世尊說:藥王!如果有惡人,以不善心,在一劫的時間裡,現於佛前,常毀罵佛,其罪為輕;如果有人用一惡言,毀謗在家或出家讀誦《法華經》者,其罪甚重,比謗佛的罪還要重很多。藥王!如果有讀誦《法華經》者,當知此人,是以佛之莊嚴而自莊嚴,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肩負和弘揚如來正法之意。
世尊說:受持讀誦《法華經》的人不論在什麼地方,都應受到禮遇,眾生應對他一心合掌、恭敬、供養、尊重、讚嘆;用花、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餚饌「美味佳餚」、伎樂,對其做人中最至高無上的供養,天界人應持天寶蓮華散在此人身上而做供養,天人還當聚合天上的所有寶物,奉獻給此人。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此人歡喜說法,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得到究竟法、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