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開佛知見?丨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 (宣化上人)

2020-12-05 常行布施改變命運

機緣品第七

◎一九六九年宣化上人講述於

美國舊金山佛教講堂

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僧法達。洪州人。七歲出家。常誦法華經。來禮祖師。頭不至地。師訶曰。禮不投地。何如不禮。汝心中必有一物。蘊習何事耶。曰。念法華經已及三千部。師曰。汝若念至萬部。得其經意。不以為勝。則與吾偕行。汝今負此事業。都不知過。聽吾偈曰。

禮本折慢幢 頭奚不至地

有我罪即生 亡功福無比

「僧法達,洪州人」:有一個和尚,名字叫法達。法海、法達,都是得六祖傳法給他們的。所以那位叫法海,這一位就叫法達。這個和尚是洪州的人。「七歲出家」:七歲的時候就出家了。「常誦法華經」:常常念誦《妙法蓮華經》。「來禮祖師」:來頂禮六祖大師,「頭不至地」:叩頭的時候,就這麼貓貓腰,頭不叩到地下。

「師訶曰」:六祖大師就訶斥他,「禮不投地,何如不禮」:說你叩頭不五體投地,你不如不要頂禮。「汝心中必有一物」:你的心裡,一定有一件東西。其實六祖大師,已經知道他有貢高心,所以就說:「你心必有一物。」一定有一個障礙物。你「蘊習何事耶」:平時你盡學些什麼?蘊習,平時你做些什麼事情啊?

「曰:念法華經」:法達就說了,「我平時就念《法華經》。」「已及三千部」:念了三千部。《法華經》現在你們拜到第幾卷了?(弟子答:拜到〈譬喻品〉。)你看,這個和尚,已經念三千多部。一遍謂之一部;從第一卷念到第七卷,從開始念到最終,這叫一遍。念了三千多遍了。念《法華經》,若念得快,一天只可以念一部。你一天念一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才可以念三百六十五部,十年才三千多部,這個和尚,大約念有十年了。

「師曰」:六祖大師說,「汝若念至萬部」:你若念到一萬部,「得其經意」:明白經的意思,「不以為勝」:你不以為你有了功:「哦!我念這麼多《法華經》,這功德可太大了。」好像梁武帝說:「啊!我度了這麼多和尚,造了這麼多廟。」這心裡也就有了功德。勝,就是功德。就是說:「你如果念了一萬部,明白經的意義,經的道理,你也不會以為有了功。」「則與吾偕行」:這樣子,你可以在我這兒跟著我學佛法。

所以跟祖師學佛法,不是個個都可以的,不是說我來到這兒學,就可以的。你有障礙,你有所執著,他就不要你。所以,我們這兒來聽經的,如果不守規矩,我也不歡迎。哪一個人不守規矩,而又來想要學佛法,我都不歡迎的。我歡迎的,是一定要依教奉行,依照佛法修行的。所以你要是明白經義,你可以和我在一起。

「汝今負此事業」:你現在以為,你念《法華經》念得多了,有了功德。「都不知過」:你自己不知道,自己有貢高我慢的心哪!「聽吾偈曰」:你聽我說一首偈頌給你聽。

「禮本折慢幢」:禮,就是去你貢高我慢幢的。「頭奚不至地」:你的頭為什麼不叩頭叩到地下?「有我罪即生」:你有一個我相,你以為:「喔!我念了三千部《法華經》,我的功德,比誰都大。你這祖師,活該你祖師,我這念經的功德,已經超過祖師,已經比祖師都大。」所以你因為有個我相,就有我慢的罪生出來。「亡功福無比」:你要是不存有功德的心,有若無,念三千部,也就等於沒有念一樣;那你的福德,就無量無邊。

【師又曰。汝名什麼。曰。法達。師曰。汝名法達。何曾達法。復說偈曰。

汝今名法達 勤誦未休歇

空誦但循聲 明心號菩薩

汝今有緣故 吾今為汝說

但信佛無言 蓮華從口發

「師又曰」:六祖大師又問他,「汝名什麼」:說你叫什麼名字啊?「曰:法達」:這個和尚說:「哦!我的名字叫法達。」「師曰」:六祖大師說,「汝名法達」:哦,你這個名字是很好的。法達,法通達了,你叫這個名字,是不是啊?法達說:「是的,我是叫這個名字。」六祖大師就說了:汝名法達,你名字雖然是好,「何曾達法」:你達個什麼法啊?你說!你叫法達,到底你達個什麼法?你講啊!法達這時候,變成法不達,沒有話講了,也不知道怎麼好,自己就沒有話說;六祖隨著又給他說了一首偈頌。

「復說偈曰」:又說一首偈頌,說是「汝今名法達」:你現在的名字,叫法達。「勤誦未休歇」:你很用功的,你是真不錯的,一點都不懶惰,一天到晚都念《法華經》,不去休息。「空誦但循聲」:可是你誦是誦,你是空空地念經,就聽念的聲音;沒有得到利益,沒有得到好處,一天就是依文誦念,不知道經中的道理。「明心號菩薩」:你能誦《法華經》,明白《法華經》的道理,明心見性,這才叫菩薩呢!才是菩薩呢!

「汝今有緣故」:你現在和我,是非常有緣的,「吾今為汝說」:我現在給你講一講。你因為和我有緣,你這麼遠,從洪州跑到我這兒,這不容易的,都是和我有大因緣,所以我現在給你講一講。「但信佛無言」:你要生出信心。信什麼呢?信佛什麼也沒說。「蓮華從口發」:你要是有這種的信心,你念《法華經》,那不只是念的,妙法蓮華,會從你的口裡生出來。所以你不是要空空地誦念循聲,你要真真明白《妙法蓮華經》的道理才可以。

今天你們聽《六祖壇經》,六祖大師說:「但信佛無言,蓮華從口發。」他教法達信「佛無言」,你們認為怎麼樣?佛有言、沒有言?講出來看看!只說一句。

弟子:Shih Fu, I really believe that the Buddha did speak. I don\\\\\\\\\\\'t know ultimately. I really believe so.(師父,我真的相信佛有言。究竟怎麼樣,我不知道,我真的這麼相信。)

上人:還有人怎麼樣講?這是看看你們各人的智慧,也好像五祖叫神秀這一班人,作偈頌一樣。

弟子:Those who by my form did see me

And those who followed me by voice ,

Wrong the effort they engaged in.

Those people will not see me.

上人:「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是吧?

弟子:是!

上人:可以!

「但信佛無言」,佛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等臨入涅槃的時候,一切弟子就問,說:「佛!你說了這麼多經典,這怎麼辦呢?」

佛說:「我一個字也沒有說。」

你說佛是不是打妄語?說了這麼多經,他說一個字也沒說。不錯!那個經是佛說的,為什麼佛又說一個字也沒有說?六祖大師又教人「但信佛無言」,說佛沒有講過什麼話。你若能有這個信心,蓮華從你口裡,就生出來。這個信心,真是不容易生出來!現在我告訴你們,怎麼樣「但信佛無言」。佛沒有講話,佛所說的經典道理,都是眾生心裡的。你也會說,他也會說,人人都有這種的智慧,都可以說的。佛所說的經典,是為眾生說的,是由眾生的心裡流露出來的,所以佛說而沒說。說而沒說,就是叫你不要執著;你要是有所執著,就變成法執。所以叫你沒有執著,不要執這一切法,也不要執空。你不執著法,你空起來,那又錯了。所以最不容易的,就在這一點;最容易的,也就在這一點。看你會不會!你會了,佛就沒有說;你不會,那佛說得太多了。就在這個地方!

學佛法學得這麼久,我現在叫你們講一講:佛一句話也沒有說,我們為什麼一天要說這麼多話?為什麼講了又講,說了又說,這有什麼意思?所以我們都不要講話好了!以後,有外邊的客人來,我們由一個人陪著講話;不要你也講,他也講,那麼講就會亂了。人家一看:「哎!你學什麼佛法?佛都不講話,你說得這麼多!唉!學佛法愈學愈不懂佛法!」但是若到我們做功課的時候,就還照常做功課;不能因為外邊的客人來,就把我們的功課停止。我們功課是重要的,所以少講話多做功課,這是要緊的。

以後我也希望少講話,因為我若不少講話,這一些跟我學的人說:「你看!他天天都講那麼多話,我們當然要跟著這個法師學啦!」就要講很多話。所以以後我也少講話。我認為在路上、在車上,我都不講話。在這個地方,在佛堂裡,有重要的事情,可以談一談;沒有重要的事情,我也很少講話,少講一點話。還有,如果新來的客人不是重要的,我也都不見。沒有重要的事情,也不須要給我介紹,因為我也不願意有太多的麻煩。我並不是怕麻煩,但是我不想太多;太多了,就不怕也要怕了。若少少的,還沒有關係,不要緊。所以我講經的時候,可以講話,不講經的時候,我願意不講話。有事情可以講話,沒有事情也不講話。什麼是講經的時候?隨時隨地說法,都是講經,也都是沒講經,也是說而未說。說:「那這回不要緊了,我們也是說而未說。」你們現在是學而未學,不是說而未說。沒有學好呢,學好了再說!

【達聞偈。悔謝曰。而今而後。當謙恭一切。弟子誦法華經。未解經義。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廣大。願略說經中義理。師曰。法達。法即甚達。汝心不達。經本無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經。以何為宗。達曰。學人根性闇鈍。從來但依文誦念。豈知宗趣。

「達聞偈」:法達聽六祖大師說完偈頌,「悔謝曰」:就懺悔,感謝六祖大師教化他。所以就說了,「而今而後,當謙恭一切」:而今,是現在;而後,是將來。說從今天到將來,我應該對一切都很客氣的。「弟子誦法華經」:弟子我讀誦《妙法蓮華經》,「未解經義」:我不明白經中的義理,「心常有疑」:我心裡常常有所懷疑;「和尚智慧廣大」:大和尚,您的智慧非常廣大,「願略說經中義理」:我請祖師您略略講一講經中的道理。

「師曰」:六祖大師就說,「法達,法即甚達」:你的名字叫法達,法本來是很通達的;「汝心不達」:可惜你的心裡,自己迷昧而不通達。「經本無疑」:在經上,本來沒有所可懷疑的地方;「汝心自疑」:是你的心裡,生出這種的懷疑。「汝念此經,以何為宗」:你念《妙法蓮華經》,你以什麼為宗旨呢?經上的宗趣,是什麼呢?你知道嗎?

「達曰」:法達就說了,說「學人根性闇鈍」:學人我,生來的根性,非常愚痴,「從來但依文誦念」:我就是依照經文來誦念而已,「豈知宗趣」:我豈能知道這部經的宗趣呢?

【師曰。吾不識文字。汝試取經誦一遍。吾當為汝解說。法達即高聲念經。至譬喻品。師曰止。此經元來以因緣出世為宗。縱說多種譬喻。亦無越於此。何者因緣。經雲。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見也。

「師曰:吾不識文字,汝試取經誦一遍」:六祖大師說,我對文字不認識,你試拿一卷《妙法蓮華經》,讀誦一遍,「吾當為汝解說」:我就可以給你講一講。

「法達即高聲念經」:法達當時就高聲朗誦《法華經》,「至譬喻品」:到〈譬喻品〉,「師曰止」:六祖大師說:好了,不要念了。「此經元來以因緣出世為宗」: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為經的宗旨、宗趣,「縱說多種譬喻」:縱然講再多的譬喻,「亦無越於此」:也沒有超過這個道理的。「何者因緣」:是什麼因緣呢?「經雲」:《法華經》上說,「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所有的佛、所有的世尊,只以一種大事的因緣,出現在這個世上。「一大事者」:什麼叫一大事呢?「佛之知見也」:這個大事,就是佛之知見。

【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佛。猶覺也。分為四門。開覺知見。示覺知見。悟覺知見。入覺知見。若聞開示。便能悟入。即覺知見。本來真性而得出現。

「世人外迷著相」:世界上的人,在外邊迷,就著到相上;「內迷著空」:內裡迷,就著到空上。「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若能夠在相上,就把相離開;在空上,也把空離開。也就是不著於空,不落於有,「即是內外不迷」:這就叫內外不迷。不迷,就是不要你執著;你不執著,就沒有迷了。「若悟此法,一念心開」:你要是明白這種的妙法,在一念之間,心就開悟。「是為開佛知見」:就叫開佛知見。

什麼又是佛?什麼又是開佛知見?「佛,猶覺也」:佛,就是一個覺。「分為四門」:分有四種的門,「開覺知見,示覺知見,悟覺知見,入覺知見」:就是開你覺的知見,指示你覺的知見,叫你自己悟你自己覺的知見,叫你自己入你自己覺的知見。

「若聞開示,便能悟入」:你若聽聞這部經的道理,你就能悟入,就能明白,「即覺知見」:這就是覺的知見。「本來真性而得出現」:你自己本有真如的自性,就現出來了。

【汝慎勿錯解經意。見他道。開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見。我輩無分。若作此解。乃是謗經毀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見。何用更開。汝今當信。佛知見者。只汝自心。更無別佛。蓋為一切眾生自蔽光明。貪愛塵境。外緣內擾。甘受驅馳。便勞他世尊從三昧起。種種苦口。勸令寢息。莫向外求。與佛無二。故云。開佛知見。

「汝慎勿錯解經意」:你切記不要誤解經的意思。「見他道,開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見」:你見其他的人,都這樣說:開示悟入是開佛的知見,「我輩無分」:與我們沒有交涉,沒有關係。「若作此解,乃是謗經毀佛也」:你要是這樣說,就是謗《妙法蓮華經》,毀本師釋迦牟尼佛。你就是毀謗經典,毀謗佛法。

為什麼說他是謗佛呢?因為佛已經開了佛的知見,不須要再開。所以說「彼既是佛」:彼,釋迦牟尼佛,既然成佛了,「已具知見」:已經有佛之知見,「何用更開」:怎麼還要更開佛的知見?「汝今當信」:所以現在你應該深信,「佛知見者,只汝自心」:佛的知見就是你自己心裡的知見,「更無別佛」:所謂開佛知見,就是你的心本來是佛。你開你本來佛的知見,本來沒有其他的佛。

「蓋為一切眾生自蔽光明」:因為一切的眾生,自己把自己的光明遮蓋住。什麼遮蓋自己的光明了呢?「貪愛塵境」:因為你有貪心,有愛心。貪,就是貪塵,愛,就是愛塵。貪,是貪的不清淨;愛,是愛的不清淨。有這種貪愛的不清淨境界,「外緣內擾」:你向外就去攀緣。

我們現在聽經聽到這裡,應該覺悟囉!也應該開悟囉!不要向外攀緣!你向外攀緣,就有內擾;你若沒有外緣,就沒有內擾;沒有內擾,你就清淨安樂。所以你外邊不單單攀這種種的緣,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六根、六塵、六識;裡邊也就不安靜。不安靜,裡邊也就造反;裡邊自己的心裡不安樂,就有種種的麻煩生出來。「甘受驅馳」:所以你的心就為形役;心本來是主人翁,現在給身體做奴隸,甘為身體來驅馳。

「便勞他世尊從三昧起」:甘受驅馳,所以就令其他的佛、其他的世尊,很辛苦地就從定中起來;「種種苦口,勸令寢息」:用種種的方便法,種種的苦口婆心,勸令你停止攀緣,停止妄想。「莫向外求」:不要向外去馳求,「與佛無二」:你若不向外馳求,就和佛一樣,沒有二個。「故云」:所以在經上才說,「開佛知見」:你開佛知見,就和佛是一樣的。

【吾亦勸一切人。於自心中。常開佛之知見。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惡。貪瞋嫉妒。諂佞我慢。侵人害物。自開眾生知見。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觀照自心。止惡行善。是自開佛之知見。

「吾亦勸一切人,於自心中,常開佛之知見」:我也常常勸一切的眾生,在你自己心裡,常開佛的知見。「世人心邪,愚迷造罪」:世間的人,心裡有邪心、不正當的心,又有愚痴、迷惑之心;因為他愚痴迷惑,所以就造種種的業、種種的罪。「口善心惡」:口裡講得很好,心裡是很壞的。所謂「佛口蛇心」,口像佛那麼慈悲,心像毒蛇那麼毒,這就是口善心惡。「貪瞋嫉妒」:貪、瞋、嫉妒,這是最壞的。「諂佞」:佞就是不正直,盡便闢,講話講得不直;「我慢」:又貢高我慢;「侵人」:侵損於人;「害物」:傷害於一切眾生;「自開眾生知見」:自己開惡業眾生的知見。「若能正心」:若能迴光返照,自正其心,「常生智慧」:自己自性常生真正智慧,「觀照自心」:觀察照了自己的心,「止惡行善」:諸惡不作,眾善奉行,「是自開佛之知見」:就是自己開佛的知見。

【汝須念念開佛知見。勿開眾生知見。開佛知見。即是出世。開眾生知見。即是世間。汝若但勞勞執念以為功課者。何異犛牛愛尾。達曰。若然者。但得解義。不勞誦經耶。師曰。經有何過。豈障汝念。只為迷悟在人。損益由己。口誦心行。即是轉經。口誦心不行。即是被經轉。聽吾偈曰。

心迷法華轉 心悟轉法華

誦經久不明 與義作讎家

無念念即正 有念念成邪

有無俱不計 常御白牛車

「汝須念念開佛知見」:你在念念之中,都要存正念、存善心,不要有貪、瞋、嫉妒障礙、諂曲,種種不直的心,這就是開佛知見。你應該念念要開佛的知見,「勿開眾生知見」:你不要開眾生的知見。

「開佛知見即是出世」:你開佛知見,就是出世法;「開眾生知見即是世間」:你開眾生知見,即是世間法。「汝若但勞勞執念以為功課者」:你若只是辛辛苦苦,一天到晚念《法華經》,執你念《法華經》,以為這就是你的功課;「何異犛牛愛尾」:和犛牛愛惜自己的尾巴有什麼分別,有什麼兩樣呢?犛牛最愛惜它的尾巴,什麼它都不保護,就保護它的尾巴。

「達曰:若然者,但得解義,不勞誦經耶」:法達就說,如果這樣的話,明白意思,就不必念誦經了嗎?

「師曰:經有何過,豈障汝念」:經有什麼過錯啊?怎麼會障礙你念經呢?「只為迷悟在人,損益由己」:只是愚痴和覺悟在人,在你自己。你若迷了,你念就沒有功;你若悟了,你念就有益處。這於經有什麼關係呢?「口誦心行」:由你自己口裡念《法華經》,心裡要行《法華經》,「即是轉經」:這就是轉法輪,轉《法華經》。「口誦心不行」:你單知道口裡念經,心裡不照著經上的道理去行,「即是被經轉」:你這就是被經轉。「聽吾偈曰」:你再聽一聽,我給你說一首偈頌,你記得啊!

「心迷法華轉」:你心裡若不明白,若迷惑,就被法華把你心轉了,轉得你愈念愈不明白。「心悟轉法華」:你心裡若悟了,才把法華的妙義轉動了。「誦經久不明」:你誦《法華經》這麼久,十多年的工夫,你也不明白;「與義作讎家」:你和經的意思,做了冤家對頭。

「無念念即正」:你沒有妄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你若有貢高我慢的念,以為念經就有功德,那就成了邪。「有無俱不計」:不管它有,也不管它無,都不計較。你念就猶如沒有念,不要執著。那麼說:「我念如不念,不念也如念了?」那也不可以。為什麼呢?你沒有念,根本你就不懂經的道理,怎麼就「如念」了呢?念如不念,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就是叫你沒有執著。如果你說:「我不念經,我也是沒有執著嘛!」那又錯了!「常御白牛車」:常常自己坐到大白牛車上,趕著白牛車跑。

【達聞偈。不覺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師曰。法達從昔已來。實未曾轉法華。乃被法華轉。再啟曰。經雲。諸大聲聞。乃至菩薩。皆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見。自非上根。未免疑謗。又經說三車。羊鹿之車。與白牛之車。如何區別。願和尚再垂開示。

「達聞偈」:法達聽過六祖大師這八句偈頌之後,「不覺悲泣」:不知不覺的,不知道怎麼樣就哭起來,涕淚悲泣。你們說他為什麼要哭?以前不明白,他也沒哭過;現在明白了,他為什麼哭起來了?各位可不可以解答這個問題?法達哭的意思,並不是受了委屈,也不是有人欺負他,或者受人怎麼樣子壓迫他,才哭起來。他這個哭呢,是因為他感激得樂極生悲,他快樂到極點,所以把眼淚也樂出來了。他自己不知道怎麼就哭起來,就因為想:以前這麼樣愚痴,念《法華經》費了這麼多的功,一點益處都沒有!現在六祖大師一講解,他明白了,所以就哭起來。好像有的人相離得久了,或者朋友、親戚,或者家裡人,離別太久,忽然間見面,大家本來很高興的,但是哭起來了,就是這個道理。

「言下大悟」:在六祖大師說完偈頌的時候,他就哭起來了。為什麼哭起來?因為他大悟了,所以就哭起來。「而告師曰」:告訴六祖說,「法達從昔已來」:說法達我啊!從以前到現在,「實未曾轉法華」:我實實在在不會轉法華啊!「乃被法華轉」:我是被《法華經》所轉,而我沒能轉《法華經》。

「再啟曰」:於是乎,他就再對六祖大師說了,「經雲」:在《妙法蓮華經》上有這麼一段,「諸大聲聞,乃至菩薩」:說所有的一切佛的弟子,大聲聞、羅漢,乃至於大菩薩,「皆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法華經》上說:「假使滿世間。皆如舍利弗。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他提出這一段文,來請問六祖大師。菩薩和聲聞、羅漢,大家一起來度量;度量,就是揣測,也不能窮測佛的智慧。「今令凡夫但悟自心」:現在大師令普通的凡夫,明白自心,「便名佛之知見」:就是佛之知見。「自非上根,未免疑謗」:如果不是有上智善根的人,有最聰明這一等的人,免不了會令他生出毀謗吧!

「又經說三車,羊鹿之車,與白牛之車,如何區別」:又這部經上說有三個車,有羊車、有鹿車,和大白牛的車,這有什麼分別呢?「願和尚再垂開示」:我願意和尚您再發慈悲心,開示我。

【師曰。經意分明。汝自迷背。諸三乘人。不能測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饒伊盡思共推。轉加懸遠。佛本為凡夫說。不為佛說。此理若不肯信者。從他退席。殊不知坐卻白牛車。更於門外覓三車。況經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無有餘乘。若二若三。乃至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詞。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汝何不省。三車是假。為昔時故。一乘是實。為今時故。只教汝去假歸實。歸實之後。實亦無名。應知所有珍財。盡屬於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無用想。是名持法華經。從劫至劫。手不釋卷。從晝至夜。無不念時也。

「師曰:經意分明,汝自迷背」:六祖大師說,經的意思,說得很明白,你自己愚痴,違背經的意思。「諸三乘人,不能測佛智者」:所說的這三乘人,就是聲聞、緣覺、菩薩,不能知道佛的智慧,「患在度量也」:他的過錯,就在「度量」;要是沒有度量的心,他就明白。「饒伊盡思共推」:就讓他們統統來思想,共同來推求,「轉加懸遠」:愈推求是愈遠,相離得愈遠。

「佛本為凡夫說,不為佛說」:佛說的經典,是為凡夫說的,不是為佛說的。各位啊!所以你應該要知道這個道理。「此理若不肯信者」:你若不肯相信這個道理,「從他退席」:就隨他便去囉,隨便他要走就走,不聽經就不聽經,隨他退席。「殊不知坐卻白牛車」:你不知道你所坐的是個白牛車,「更於門外覓三車」:你更到門外去,再找三個車的話,那就是錯囉!

「況經文明向汝道」:經文明明白白向你說了,「唯一佛乘,無有餘乘」:只有大白牛車這一個佛乘,沒有其他的乘。「若二若三,乃至無數方便」:或者說聲聞、緣覺二乘,或者說聲聞、緣覺、菩薩三乘,或者無數的乘,「種種因緣,譬喻言詞」:都是方便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這所有的法,都為這唯一佛乘來說的。「汝何不省,三車是假」:你為什麼不明白這三車是假設的呢?

「為昔時故」:這是為以前聲聞、緣覺、菩薩,說三乘的權法,「一乘是實」:唯一佛乘,這大白牛車,才是實呢!「為今時故」:為現在所說實法的緣故,所以就說大白牛車。「只教汝去假歸實,歸實之後,實亦無名」:《法華經》的道理,只是教所有的人去假──把三乘的權教去了;歸實──就是歸真。你皈依真實的實乘之後,實法也沒有一個名,應該實也不存在。

「應知所有珍財」:所以你應該知道,所有的珍財,所有佛法,「盡屬於汝」:都是你自己本有的家珍,本地的風光,不是從外邊得來的;「由汝受用」:隨便你怎麼樣用,都可以的。「更不作父想」:你不需要說,哦!這是我父親給我的財寶,不是我自己的。不必有這種想法。「亦不作子想」:也不說,哦!我是兒子,應該承受父親的家業。也不用作這樣的想。「亦無用想」:你根本什麼也不用想,你受用就是了。「是名持法華經」:這就是真正誦持《法華經》。

「從劫至劫」:你從第一個大劫到最後大劫,「手不釋卷」:你手也不放開經卷,「從晝至夜」:你從白天到晚間,「無不念時也」:你要是這樣持經,就是從劫至劫,從晝至夜,是時時真正地念《法華經》。

【達蒙啟發。踴躍歡喜。以偈贊曰。

經誦三千部 曹溪一句亡

未明出世旨 寧歇累生狂

羊鹿牛權設 初中後善揚

誰知火宅內 元是法中王

師曰。汝今後方可名念經僧也。達從此領玄旨。亦不輟誦經。

「達蒙啟發,踴躍歡喜」:法達聽六祖大師講完道理後,非常歡喜踴躍,非常快樂!「以偈贊曰」:他自己也作了一首偈頌,讚嘆六祖大師所說的法。他說:「經誦三千部」:《妙法蓮華經》,我念了有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曹溪連一句都沒有;亡,就是沒有,當「無」字講。「未明出世旨」:沒明了出世的宗旨,「寧歇累生狂」:怎麼就可以休歇多生多劫的狂心野性呢?「羊鹿牛權設」:羊車、鹿車、牛車,都是權法。「初中後善揚」:初善、中善、後善,是稱揚法的方法。什麼叫初善呢?初善,就是初初地講小乘法;中善,講中乘;後善,講大乘。就是講聲聞、緣覺、菩薩這三乘,叫初中後善揚。「誰知火宅內」:誰也沒有想到,誰都不知道,就在三界火宅內,「元是法中王」:就可以修行成佛,做大法王的。

「師曰」:六祖大師,聽法達這樣一說,知道他明白了,說:哦!「汝今後方可名念經僧也」:從今天以後,你才夠資格叫念《法華經》的和尚,你才會念經了,以前你根本就沒會念呢!「達從此領玄旨」:法達從這一天,就領受六祖大師玄妙的宗旨,「亦不輟誦經」:雖然他明白《法華經》,他還不停止念《法華經》。不是說,哦!我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我已經明白了,就算了。他還是照常念經不停止。

往往有一些人,對這個地方就不清楚。好像你可以無念而念,念而無念;不吃而吃,吃而不吃,可不可以呢?你偷東西,你說:「我偷而未偷,未偷而偷。」你沒偷就是偷了;偷了就是沒偷,這可不可以啊?你殺生,說:「我殺而未殺,未殺而殺。」這可不可以呢?不可以的。所以你明白了,就是「不執著」,不是叫你就空談一些口頭禪。說是:「哦!這個理,也就是無念而念,念而無念嘛!」不是這樣講法。你要到這個程度上,你念經,還不執念經。

不能像法達似的,以前以為:「我念了三千部《法華經》,我這功德太大了,我這功德高過一切!」所以向人根本就不叩頭了。他見到六祖,叩頭頭不至地,這算最恭敬的了;見普通人,相信他不要說叩頭,不要說頂禮,他連個問訊都不打,他一定是有這種貢高我慢的心。為什麼他這樣?他說:「你看我!」就好像有錢的人,見到窮人他不睬的。他眼睛這麼看,不往下看,往上看;是看有錢的人,不看窮人的。有錢的人,見到一般窮人,他看不起的。他念《法華經》,以為這也就等於一個財主佬了,財主佬就是有錢的人。他以為自己是一個很有錢的人,所以就目空一切,就看不起人。可是見到六祖,人人都知道,這是得五祖衣缽的祖師,所以他就不得不叩一個頭。雖是叩頭,他心裡一定想:「嘿!我念這麼多《法華經》,比你這個祖師總高、總大,我的功德,超過你這祖師啊!」所以他就勉勉強強叩頭。六祖一看就知道,他心裡有一物,就知道他。

相關焦點

  • 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明白了這句話,你就會開悟!
    佛教中有許多宗派,很多宗派,都將《金剛經》視為無上寶典,加以奉持。其原因就是其義理深奧,只要經常誦讀,不但能獲得無上福報,真正修行的人,能明心見性,達到開慧開悟的目的。今天,就讓小編與大家分享一下《金剛經》中的經典名句,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宣化上人:不要跟著「邪師」下地獄
    宣化上人在美國舊金山創立了萬佛聖城,是禪宗溈仰宗第九代祖師。他是將佛教傳入西方世界的先驅者之一,對於佛教在美國西岸的推展有很大貢獻,在臺灣佛教界也擁有許多信眾。什麼叫「邪師」呢?節錄自《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宣化上人 講述世尊!此諸眾生,去佛漸遠:世尊!末法的一切眾生,漸漸地就離開佛很遠了,甚至於離佛法也遠了!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在末法的時候,這個邪師說法就像恆河沙那麼多啊!
  • 宣化上人:同性戀與連體人的因果
    宣化上人大家看看這塊木頭,兩棵樹幹,卻長在一起,上下枝節連著,這是什麼呢?就是無量劫以前,有一對男女,彼此相愛的很深。他們發願:「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這對男女一見鍾情,結為夫婦。他們共同有一個嗜好,就是「錢」!男的拼命賺錢,女的拼命花錢。一來一往,非常熱鬧。
  • 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和摩訶曼殊沙華分別是什麼花?
    普佛世界,六種震動。」。由於「華」通「花」,再加上佛教詞彙大多音譯,因而後來就沿用「華」,即天花指的是四種花: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和摩訶曼殊沙華。這裡需要指出的是,有些自媒體文章對經文隨意增添,而有的古文知識欠缺,把「曼陀羅華」稱為「天雨曼陀羅華」,其實「天雨」指的是天上如下雨般飄下,並非名字叫做天雨曼陀羅華。由於佛教經文的專有詞彙大多為梵語音譯,因而後來對四種天花理解各不相同,那麼這四種花究竟是指的什麼花卉呢?
  • 宣化上人:摩柯迦葉現在還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圓寂,他要釋迦牟尼佛...
    *宣化上人:羅漢有住胎之昏,菩薩有隔陰之迷*妙蓮老和尚:人最折福之處是什麼?*本煥老和尚:我這104歲的老人為什麼每天早上4點18分起床?*大安法師:信願不真切的五種表現*大安法師:有些有眼無珠的人.常說參話頭就叫有禪!自誤誤人!*慈舟大師:若不會發願.就不會念佛!*善導大師:如何獲得25位大菩薩的日夜保護*蓮池大師:三種念佛不能往生的人*去了《佛陀無問自說的極樂世界》到底有什麼好處?不可思議!
  • 誠心念這個咒,什麼病都能好,比大悲咒所治的病更多(宣化上人)
    「虛痿」是人很虛弱。「腎腸癭」即腎臟生瘤,或腸子生瘤。  胖腫皮膚疥癩癬:或者胖得幾千磅、腫得幾萬磅,皮膚像魚鱗似的,生了許多疙瘩。  有這麼一句話:「癩是一條龍,先延手上行,腰上轉三轉,屁股扎老鱗。」癬是在臉上長得一塊一塊的皮膚病。
  • 貪女色的下場(宣化上人)
    宣化上人 【佛言。就是說只有一個都這麼厲害了;要是有兩個,一時間就會把人都給吃了,沒有人再可以修道了。 還可以這麼講,這個色也可以說是女的被女色所迷,男的被男色所迷。男、女都有同性戀,男的和男的同性戀,女的和女的同性戀,這都叫被愛欲所迷。
  • 修這個「十二因緣法」而悟道的叫「緣覺」(宣化上人)
    而悟道的02:28來自宣化上人全集▲ 點擊收聽音頻恭錄自《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在有佛出世的時候,修十二因緣法而悟道的叫「緣覺」;無佛出世的時候,悟這種道的叫「獨覺」。獨覺,他春觀百花開,秋觀黃葉落,知道一切生生滅滅的這種道理,而開悟了。
  • 佛曾經為這半偈而捨生命丨六祖大師為志道和尚釋疑 (宣化上人)
    機緣品第七◎一九六九年宣化上人講述於美國舊金山佛教講堂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僧志道。廣州南海人也。請益曰。學人自出家。覽涅槃經。十載有餘。未明大意。願和尚垂誨。師曰。汝何處未明。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於此疑惑。】
  • 《法華經》若在佛前蓮華化生
    (第一百四十段)【告諸四眾:提婆達多卻後過無量劫,當得成佛,號曰天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世界名天道。時天王佛、住世二十中劫,廣為眾生說於妙法,恆河沙眾生得阿羅漢果,無量眾生發緣覺心,恆河沙眾生發無上道心,得無生忍,至不退轉。時天王佛般涅槃後,正法住世二十中劫。
  • 宣化上人開示:佛前供香並非越多越好
    宣化上人清淨蓮花清淨蓮花宣化上人在本來佛在那個地方好好的,放光要保護著所有的眾生;你燒那麼多香,把佛的眼睛燻得也睜不開了,光也不放了,也不保護眾生了。這是我凡夫的知見來揣測佛的境界,當然是不對了,可是這裡頭有這麼一個很淺顯的意思。所以我們吃飯,譬如我們就算最饞、最願意吃好東西,你把桌子上都擺了十幾丈那麼多的菜飯,一個人一餐,怎麼會吃得了那麼多東西?你這不是要命嗎?所以我們供佛最多是三支香,或者前邊再上一支護法香,這四支。若普通呢?
  • 天然國寶: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奇石天珠
    (參照邱承彬編著《解密天珠》,山東教育出版社)  天然國寶初轉法輪奇石天珠是指寶石上面形成了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圖騰的奇石天珠。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奇石天珠是十大國寶奇石天珠之一。天然國寶初轉法輪奇石天珠又叫釋迦牟尼初轉法輪奇石天珠、佛祖初轉法輪奇石天珠、佛陀初轉法輪奇石天珠等。
  • 【大德開示】宣化上人答問錄 奉勸世人.除自私心
    宣化上人以莊嚴的態度,祥和的語氣對信徒們指出,想挽救世界毀滅很簡單,首先就是政府官員不貪財、刻苦自勵,為百姓謀幸福,不要臺子上談不攏,就在臺子底下談。宗教界人士則無論哪一宗教,要把門戶打開,來者不拒,往者不追,不用任何手段拉攏人來信自己的宗教,讓人人都有選擇的自由和權利,那麼宗教就沒有戰爭了。
  • 你身邊的荼tú蘼mí花究竟是什麼(2)荼蘼花是曼陀羅華?
    聊聊植物的哪些事—— 曼陀羅華,又叫白彼岸花,是的,沒錯,就是那個又特別網紅的「彼岸花」。是不是突然之間覺得荼蘼特別搶戲,貌似什麼地方都有她的身影。原文是「是時天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而散佛上、及諸大眾。」梵語的曼陀羅華就是小白花,然後有人說這個小白花就是佛見笑,後來又出現了太多附會佛見笑為荼蘼的詩句,再加上和紅彼岸花相對,所以,這個叫白彼岸花。 好吧,看到腦袋上面的三顆汗珠了嗎?
  • 法華經:修行者應當如何起心動念,與周圍人交往(76)
    他們因為敬順佛的緣故而發下了大誓願,要在後惡世中護持法華、讀誦宣說法華。世尊,這些菩薩在後惡世,應當如何才能演說這個經典呢?」【佛告文殊師利:若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欲說是經,當安住四法。一者,安住菩薩行處及親近處,能為眾生演說是經。】
  • 【千日聞法·叄佰叄拾陸日】心外無法,法外無心
    這就叫心能轉物。一切法都轉我們的心,像我們是看什麼就貪愛什麼。 一切法都能轉我們的心,而不能使我們的心轉物,這就是義理上不能知道因緣生是假的。不知道因緣所生的法如夢幻泡影,應作如是觀,觀成功了都是空義。這個義是空的,但不是頑空,也不是空了就把人變成機械人了。依這個空就生起了妙用,這一空即假即中,即體即相。這法身得般若、得解脫,得密藏,體大方廣,體相用,這就是一切眾生的體,一切佛法的體,在佛不增,在眾生不減。
  • 【宣化上人】開示龍的真面目,因果真實不虛!
    母胡太夫人,生前茹素念佛,數十年如一日,懷上人時曾向佛菩薩祈願,生上人前夕,夢見阿彌陀佛身放金光,照耀世界,震動天地。驚醒之後,異香撲息,其味非常,清澈肺腑,真是不可思議的境界。不久,宣公降生人間,連哭三天三夜而止,蓋覺娑婆世界之苦不堪忍受故。今將宣公上人自述出家的因緣,摘錄如下:我在十二歲以前,脾氣很倔強,倔強到什麼程度呢?
  • 有聲佛經——李罕誦《妙法蓮華經》卷六 上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阿逸多,如來滅後,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餘智者,若長若幼,聞是經隨喜已,從法會出至於餘處,若在僧坊、若空閒地,若城邑、巷陌、聚落、田裡,如其所聞,為父母、宗親、善友知識隨力演說;是諸人等聞已,隨喜復行轉教;餘人聞已,亦隨喜轉教;如是展轉至第五十。阿逸多,其第五十善男子、善女人隨喜功德,我今說之,汝當善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