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緣品第七
◎一九六九年宣化上人講述於
美國舊金山佛教講堂
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僧法達。洪州人。七歲出家。常誦法華經。來禮祖師。頭不至地。師訶曰。禮不投地。何如不禮。汝心中必有一物。蘊習何事耶。曰。念法華經已及三千部。師曰。汝若念至萬部。得其經意。不以為勝。則與吾偕行。汝今負此事業。都不知過。聽吾偈曰。】
禮本折慢幢 頭奚不至地
有我罪即生 亡功福無比
「僧法達,洪州人」:有一個和尚,名字叫法達。法海、法達,都是得六祖傳法給他們的。所以那位叫法海,這一位就叫法達。這個和尚是洪州的人。「七歲出家」:七歲的時候就出家了。「常誦法華經」:常常念誦《妙法蓮華經》。「來禮祖師」:來頂禮六祖大師,「頭不至地」:叩頭的時候,就這麼貓貓腰,頭不叩到地下。
「師訶曰」:六祖大師就訶斥他,「禮不投地,何如不禮」:說你叩頭不五體投地,你不如不要頂禮。「汝心中必有一物」:你的心裡,一定有一件東西。其實六祖大師,已經知道他有貢高心,所以就說:「你心必有一物。」一定有一個障礙物。你「蘊習何事耶」:平時你盡學些什麼?蘊習,平時你做些什麼事情啊?
「曰:念法華經」:法達就說了,「我平時就念《法華經》。」「已及三千部」:念了三千部。《法華經》現在你們拜到第幾卷了?(弟子答:拜到〈譬喻品〉。)你看,這個和尚,已經念三千多部。一遍謂之一部;從第一卷念到第七卷,從開始念到最終,這叫一遍。念了三千多遍了。念《法華經》,若念得快,一天只可以念一部。你一天念一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才可以念三百六十五部,十年才三千多部,這個和尚,大約念有十年了。
「師曰」:六祖大師說,「汝若念至萬部」:你若念到一萬部,「得其經意」:明白經的意思,「不以為勝」:你不以為你有了功:「哦!我念這麼多《法華經》,這功德可太大了。」好像梁武帝說:「啊!我度了這麼多和尚,造了這麼多廟。」這心裡也就有了功德。勝,就是功德。就是說:「你如果念了一萬部,明白經的意義,經的道理,你也不會以為有了功。」「則與吾偕行」:這樣子,你可以在我這兒跟著我學佛法。
所以跟祖師學佛法,不是個個都可以的,不是說我來到這兒學,就可以的。你有障礙,你有所執著,他就不要你。所以,我們這兒來聽經的,如果不守規矩,我也不歡迎。哪一個人不守規矩,而又來想要學佛法,我都不歡迎的。我歡迎的,是一定要依教奉行,依照佛法修行的。所以你要是明白經義,你可以和我在一起。
「汝今負此事業」:你現在以為,你念《法華經》念得多了,有了功德。「都不知過」:你自己不知道,自己有貢高我慢的心哪!「聽吾偈曰」:你聽我說一首偈頌給你聽。
「禮本折慢幢」:禮,就是去你貢高我慢幢的。「頭奚不至地」:你的頭為什麼不叩頭叩到地下?「有我罪即生」:你有一個我相,你以為:「喔!我念了三千部《法華經》,我的功德,比誰都大。你這祖師,活該你祖師,我這念經的功德,已經超過祖師,已經比祖師都大。」所以你因為有個我相,就有我慢的罪生出來。「亡功福無比」:你要是不存有功德的心,有若無,念三千部,也就等於沒有念一樣;那你的福德,就無量無邊。
【師又曰。汝名什麼。曰。法達。師曰。汝名法達。何曾達法。復說偈曰。】
汝今名法達 勤誦未休歇
空誦但循聲 明心號菩薩
汝今有緣故 吾今為汝說
但信佛無言 蓮華從口發
「師又曰」:六祖大師又問他,「汝名什麼」:說你叫什麼名字啊?「曰:法達」:這個和尚說:「哦!我的名字叫法達。」「師曰」:六祖大師說,「汝名法達」:哦,你這個名字是很好的。法達,法通達了,你叫這個名字,是不是啊?法達說:「是的,我是叫這個名字。」六祖大師就說了:汝名法達,你名字雖然是好,「何曾達法」:你達個什麼法啊?你說!你叫法達,到底你達個什麼法?你講啊!法達這時候,變成法不達,沒有話講了,也不知道怎麼好,自己就沒有話說;六祖隨著又給他說了一首偈頌。
「復說偈曰」:又說一首偈頌,說是「汝今名法達」:你現在的名字,叫法達。「勤誦未休歇」:你很用功的,你是真不錯的,一點都不懶惰,一天到晚都念《法華經》,不去休息。「空誦但循聲」:可是你誦是誦,你是空空地念經,就聽念的聲音;沒有得到利益,沒有得到好處,一天就是依文誦念,不知道經中的道理。「明心號菩薩」:你能誦《法華經》,明白《法華經》的道理,明心見性,這才叫菩薩呢!才是菩薩呢!
「汝今有緣故」:你現在和我,是非常有緣的,「吾今為汝說」:我現在給你講一講。你因為和我有緣,你這麼遠,從洪州跑到我這兒,這不容易的,都是和我有大因緣,所以我現在給你講一講。「但信佛無言」:你要生出信心。信什麼呢?信佛什麼也沒說。「蓮華從口發」:你要是有這種的信心,你念《法華經》,那不只是念的,妙法蓮華,會從你的口裡生出來。所以你不是要空空地誦念循聲,你要真真明白《妙法蓮華經》的道理才可以。
今天你們聽《六祖壇經》,六祖大師說:「但信佛無言,蓮華從口發。」他教法達信「佛無言」,你們認為怎麼樣?佛有言、沒有言?講出來看看!只說一句。
弟子:Shih Fu, I really believe that the Buddha did speak. I don\\\\\\\\\\\'t know ultimately. I really believe so.(師父,我真的相信佛有言。究竟怎麼樣,我不知道,我真的這麼相信。)
上人:還有人怎麼樣講?這是看看你們各人的智慧,也好像五祖叫神秀這一班人,作偈頌一樣。
弟子:Those who by my form did see me
And those who followed me by voice ,
Wrong the effort they engaged in.
Those people will not see me.
上人:「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是吧?
弟子:是!
上人:可以!
「但信佛無言」,佛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等臨入涅槃的時候,一切弟子就問,說:「佛!你說了這麼多經典,這怎麼辦呢?」
佛說:「我一個字也沒有說。」
你說佛是不是打妄語?說了這麼多經,他說一個字也沒說。不錯!那個經是佛說的,為什麼佛又說一個字也沒有說?六祖大師又教人「但信佛無言」,說佛沒有講過什麼話。你若能有這個信心,蓮華從你口裡,就生出來。這個信心,真是不容易生出來!現在我告訴你們,怎麼樣「但信佛無言」。佛沒有講話,佛所說的經典道理,都是眾生心裡的。你也會說,他也會說,人人都有這種的智慧,都可以說的。佛所說的經典,是為眾生說的,是由眾生的心裡流露出來的,所以佛說而沒說。說而沒說,就是叫你不要執著;你要是有所執著,就變成法執。所以叫你沒有執著,不要執著這一切法,也不要執著空。你不執著法,你空起來,那又錯了。所以最不容易的,就在這一點;最容易的,也就在這一點。看你會不會!你會了,佛就沒有說;你不會,那佛說得太多了。就在這個地方!
學佛法學得這麼久,我現在叫你們講一講:佛一句話也沒有說,我們為什麼一天要說這麼多話?為什麼講了又講,說了又說,這有什麼意思?所以我們都不要講話好了!以後,有外邊的客人來,我們由一個人陪著講話;不要你也講,他也講,那麼講就會亂了。人家一看:「哎!你學什麼佛法?佛都不講話,你說得這麼多!唉!學佛法愈學愈不懂佛法!」但是若到我們做功課的時候,就還照常做功課;不能因為外邊的客人來,就把我們的功課停止。我們功課是重要的,所以少講話多做功課,這是要緊的。
以後我也希望少講話,因為我若不少講話,這一些跟我學的人說:「你看!他天天都講那麼多話,我們當然要跟著這個法師學啦!」就要講很多話。所以以後我也少講話。我認為在路上、在車上,我都不講話。在這個地方,在佛堂裡,有重要的事情,可以談一談;沒有重要的事情,我也很少講話,少講一點話。還有,如果新來的客人不是重要的,我也都不見。沒有重要的事情,也不須要給我介紹,因為我也不願意有太多的麻煩。我並不是怕麻煩,但是我不想太多;太多了,就不怕也要怕了。若少少的,還沒有關係,不要緊。所以我講經的時候,可以講話,不講經的時候,我願意不講話。有事情可以講話,沒有事情也不講話。什麼是講經的時候?隨時隨地說法,都是講經,也都是沒講經,也是說而未說。說:「那這回不要緊了,我們也是說而未說。」你們現在是學而未學,不是說而未說。沒有學好呢,學好了再說!
【達聞偈。悔謝曰。而今而後。當謙恭一切。弟子誦法華經。未解經義。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廣大。願略說經中義理。師曰。法達。法即甚達。汝心不達。經本無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經。以何為宗。達曰。學人根性闇鈍。從來但依文誦念。豈知宗趣。】
「達聞偈」:法達聽六祖大師說完偈頌,「悔謝曰」:就懺悔,感謝六祖大師教化他。所以就說了,「而今而後,當謙恭一切」:而今,是現在;而後,是將來。說從今天到將來,我應該對一切都很客氣的。「弟子誦法華經」:弟子我讀誦《妙法蓮華經》,「未解經義」:我不明白經中的義理,「心常有疑」:我心裡常常有所懷疑;「和尚智慧廣大」:大和尚,您的智慧非常廣大,「願略說經中義理」:我請祖師您略略講一講經中的道理。
「師曰」:六祖大師就說,「法達,法即甚達」:你的名字叫法達,法本來是很通達的;「汝心不達」:可惜你的心裡,自己迷昧而不通達。「經本無疑」:在經上,本來沒有所可懷疑的地方;「汝心自疑」:是你的心裡,生出這種的懷疑。「汝念此經,以何為宗」:你念《妙法蓮華經》,你以什麼為宗旨呢?經上的宗趣,是什麼呢?你知道嗎?
「達曰」:法達就說了,說「學人根性闇鈍」:學人我,生來的根性,非常愚痴,「從來但依文誦念」:我就是依照經文來誦念而已,「豈知宗趣」:我豈能知道這部經的宗趣呢?
【師曰。吾不識文字。汝試取經誦一遍。吾當為汝解說。法達即高聲念經。至譬喻品。師曰止。此經元來以因緣出世為宗。縱說多種譬喻。亦無越於此。何者因緣。經雲。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見也。】
「師曰:吾不識文字,汝試取經誦一遍」:六祖大師說,我對文字不認識,你試拿一卷《妙法蓮華經》,讀誦一遍,「吾當為汝解說」:我就可以給你講一講。
「法達即高聲念經」:法達當時就高聲朗誦《法華經》,「至譬喻品」:到〈譬喻品〉,「師曰止」:六祖大師說:好了,不要念了。「此經元來以因緣出世為宗」: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為經的宗旨、宗趣,「縱說多種譬喻」:縱然講再多的譬喻,「亦無越於此」:也沒有超過這個道理的。「何者因緣」:是什麼因緣呢?「經雲」:《法華經》上說,「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所有的佛、所有的世尊,只以一種大事的因緣,出現在這個世上。「一大事者」:什麼叫一大事呢?「佛之知見也」:這個大事,就是佛之知見。
【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佛。猶覺也。分為四門。開覺知見。示覺知見。悟覺知見。入覺知見。若聞開示。便能悟入。即覺知見。本來真性而得出現。】
「世人外迷著相」:世界上的人,在外邊迷,就著到相上;「內迷著空」:內裡迷,就著到空上。「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若能夠在相上,就把相離開;在空上,也把空離開。也就是不著於空,不落於有,「即是內外不迷」:這就叫內外不迷。不迷,就是不要你執著;你不執著,就沒有迷了。「若悟此法,一念心開」:你要是明白這種的妙法,在一念之間,心就開悟。「是為開佛知見」:就叫開佛知見。
什麼又是佛?什麼又是開佛知見?「佛,猶覺也」:佛,就是一個覺。「分為四門」:分有四種的門,「開覺知見,示覺知見,悟覺知見,入覺知見」:就是開你覺的知見,指示你覺的知見,叫你自己悟你自己覺的知見,叫你自己入你自己覺的知見。
「若聞開示,便能悟入」:你若聽聞這部經的道理,你就能悟入,就能明白,「即覺知見」:這就是覺的知見。「本來真性而得出現」:你自己本有真如的自性,就現出來了。
【汝慎勿錯解經意。見他道。開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見。我輩無分。若作此解。乃是謗經毀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見。何用更開。汝今當信。佛知見者。只汝自心。更無別佛。蓋為一切眾生自蔽光明。貪愛塵境。外緣內擾。甘受驅馳。便勞他世尊從三昧起。種種苦口。勸令寢息。莫向外求。與佛無二。故云。開佛知見。】
「汝慎勿錯解經意」:你切記不要誤解經的意思。「見他道,開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見」:你見其他的人,都這樣說:開示悟入是開佛的知見,「我輩無分」:與我們沒有交涉,沒有關係。「若作此解,乃是謗經毀佛也」:你要是這樣說,就是謗《妙法蓮華經》,毀本師釋迦牟尼佛。你就是毀謗經典,毀謗佛法。
為什麼說他是謗佛呢?因為佛已經開了佛的知見,不須要再開。所以說「彼既是佛」:彼,釋迦牟尼佛,既然成佛了,「已具知見」:已經有佛之知見,「何用更開」:怎麼還要更開佛的知見?「汝今當信」:所以現在你應該深信,「佛知見者,只汝自心」:佛的知見就是你自己心裡的知見,「更無別佛」:所謂開佛知見,就是你的心本來是佛。你開你本來佛的知見,本來沒有其他的佛。
「蓋為一切眾生自蔽光明」:因為一切的眾生,自己把自己的光明遮蓋住。什麼遮蓋自己的光明了呢?「貪愛塵境」:因為你有貪心,有愛心。貪,就是貪塵,愛,就是愛塵。貪,是貪的不清淨;愛,是愛的不清淨。有這種貪愛的不清淨境界,「外緣內擾」:你向外就去攀緣。
我們現在聽經聽到這裡,應該覺悟囉!也應該開悟囉!不要向外攀緣!你向外攀緣,就有內擾;你若沒有外緣,就沒有內擾;沒有內擾,你就清淨安樂。所以你外邊不單單攀這種種的緣,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六根、六塵、六識;裡邊也就不安靜。不安靜,裡邊也就造反;裡邊自己的心裡不安樂,就有種種的麻煩生出來。「甘受驅馳」:所以你的心就為形役;心本來是主人翁,現在給身體做奴隸,甘為身體來驅馳。
「便勞他世尊從三昧起」:甘受驅馳,所以就令其他的佛、其他的世尊,很辛苦地就從定中起來;「種種苦口,勸令寢息」:用種種的方便法,種種的苦口婆心,勸令你停止攀緣,停止妄想。「莫向外求」:不要向外去馳求,「與佛無二」:你若不向外馳求,就和佛一樣,沒有二個。「故云」:所以在經上才說,「開佛知見」:你開佛知見,就和佛是一樣的。
【吾亦勸一切人。於自心中。常開佛之知見。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惡。貪瞋嫉妒。諂佞我慢。侵人害物。自開眾生知見。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觀照自心。止惡行善。是自開佛之知見。】
「吾亦勸一切人,於自心中,常開佛之知見」:我也常常勸一切的眾生,在你自己心裡,常開佛的知見。「世人心邪,愚迷造罪」:世間的人,心裡有邪心、不正當的心,又有愚痴、迷惑之心;因為他愚痴迷惑,所以就造種種的業、種種的罪。「口善心惡」:口裡講得很好,心裡是很壞的。所謂「佛口蛇心」,口像佛那麼慈悲,心像毒蛇那麼毒,這就是口善心惡。「貪瞋嫉妒」:貪、瞋、嫉妒,這是最壞的。「諂佞」:佞就是不正直,盡便闢,講話講得不直;「我慢」:又貢高我慢;「侵人」:侵損於人;「害物」:傷害於一切眾生;「自開眾生知見」:自己開惡業眾生的知見。「若能正心」:若能迴光返照,自正其心,「常生智慧」:自己自性常生真正智慧,「觀照自心」:觀察照了自己的心,「止惡行善」:諸惡不作,眾善奉行,「是自開佛之知見」:就是自己開佛的知見。
【汝須念念開佛知見。勿開眾生知見。開佛知見。即是出世。開眾生知見。即是世間。汝若但勞勞執念以為功課者。何異犛牛愛尾。達曰。若然者。但得解義。不勞誦經耶。師曰。經有何過。豈障汝念。只為迷悟在人。損益由己。口誦心行。即是轉經。口誦心不行。即是被經轉。聽吾偈曰。】
心迷法華轉 心悟轉法華
誦經久不明 與義作讎家
無念念即正 有念念成邪
有無俱不計 常御白牛車
「汝須念念開佛知見」:你在念念之中,都要存正念、存善心,不要有貪、瞋、嫉妒障礙、諂曲,種種不直的心,這就是開佛知見。你應該念念要開佛的知見,「勿開眾生知見」:你不要開眾生的知見。
「開佛知見即是出世」:你開佛知見,就是出世法;「開眾生知見即是世間」:你開眾生知見,即是世間法。「汝若但勞勞執念以為功課者」:你若只是辛辛苦苦,一天到晚念《法華經》,執著你念《法華經》,以為這就是你的功課;「何異犛牛愛尾」:和犛牛愛惜自己的尾巴有什麼分別,有什麼兩樣呢?犛牛最愛惜它的尾巴,什麼它都不保護,就保護它的尾巴。
「達曰:若然者,但得解義,不勞誦經耶」:法達就說,如果這樣的話,明白意思,就不必念誦經了嗎?
「師曰:經有何過,豈障汝念」:經有什麼過錯啊?怎麼會障礙你念經呢?「只為迷悟在人,損益由己」:只是愚痴和覺悟在人,在你自己。你若迷了,你念就沒有功;你若悟了,你念就有益處。這於經有什麼關係呢?「口誦心行」:由你自己口裡念《法華經》,心裡要行《法華經》,「即是轉經」:這就是轉法輪,轉《法華經》。「口誦心不行」:你單知道口裡念經,心裡不照著經上的道理去行,「即是被經轉」:你這就是被經轉。「聽吾偈曰」:你再聽一聽,我給你說一首偈頌,你記得啊!
「心迷法華轉」:你心裡若不明白,若迷惑,就被法華把你心轉了,轉得你愈念愈不明白。「心悟轉法華」:你心裡若悟了,才把法華的妙義轉動了。「誦經久不明」:你誦《法華經》這麼久,十多年的工夫,你也不明白;「與義作讎家」:你和經的意思,做了冤家對頭。
「無念念即正」:你沒有妄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你若有貢高我慢的念,以為念經就有功德,那就成了邪。「有無俱不計」:不管它有,也不管它無,都不計較。你念就猶如沒有念,不要執著。那麼說:「我念如不念,不念也如念了?」那也不可以。為什麼呢?你沒有念,根本你就不懂經的道理,怎麼就「如念」了呢?念如不念,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就是叫你沒有執著。如果你說:「我不念經,我也是沒有執著嘛!」那又錯了!「常御白牛車」:常常自己坐到大白牛車上,趕著白牛車跑。
【達聞偈。不覺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師曰。法達從昔已來。實未曾轉法華。乃被法華轉。再啟曰。經雲。諸大聲聞。乃至菩薩。皆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見。自非上根。未免疑謗。又經說三車。羊鹿之車。與白牛之車。如何區別。願和尚再垂開示。】
「達聞偈」:法達聽過六祖大師這八句偈頌之後,「不覺悲泣」:不知不覺的,不知道怎麼樣就哭起來,涕淚悲泣。你們說他為什麼要哭?以前不明白,他也沒哭過;現在明白了,他為什麼哭起來了?各位可不可以解答這個問題?法達哭的意思,並不是受了委屈,也不是有人欺負他,或者受人怎麼樣子壓迫他,才哭起來。他這個哭呢,是因為他感激得樂極生悲,他快樂到極點,所以把眼淚也樂出來了。他自己不知道怎麼就哭起來,就因為想:以前這麼樣愚痴,念《法華經》費了這麼多的功,一點益處都沒有!現在六祖大師一講解,他明白了,所以就哭起來。好像有的人相離得久了,或者朋友、親戚,或者家裡人,離別太久,忽然間見面,大家本來很高興的,但是哭起來了,就是這個道理。
「言下大悟」:在六祖大師說完偈頌的時候,他就哭起來了。為什麼哭起來?因為他大悟了,所以就哭起來。「而告師曰」:告訴六祖說,「法達從昔已來」:說法達我啊!從以前到現在,「實未曾轉法華」:我實實在在不會轉法華啊!「乃被法華轉」:我是被《法華經》所轉,而我沒能轉《法華經》。
「再啟曰」:於是乎,他就再對六祖大師說了,「經雲」:在《妙法蓮華經》上有這麼一段,「諸大聲聞,乃至菩薩」:說所有的一切佛的弟子,大聲聞、羅漢,乃至於大菩薩,「皆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法華經》上說:「假使滿世間。皆如舍利弗。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他提出這一段文,來請問六祖大師。菩薩和聲聞、羅漢,大家一起來度量;度量,就是揣測,也不能窮測佛的智慧。「今令凡夫但悟自心」:現在大師令普通的凡夫,明白自心,「便名佛之知見」:就是佛之知見。「自非上根,未免疑謗」:如果不是有上智善根的人,有最聰明這一等的人,免不了會令他生出毀謗吧!
「又經說三車,羊鹿之車,與白牛之車,如何區別」:又這部經上說有三個車,有羊車、有鹿車,和大白牛的車,這有什麼分別呢?「願和尚再垂開示」:我願意和尚您再發慈悲心,開示我。
【師曰。經意分明。汝自迷背。諸三乘人。不能測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饒伊盡思共推。轉加懸遠。佛本為凡夫說。不為佛說。此理若不肯信者。從他退席。殊不知坐卻白牛車。更於門外覓三車。況經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無有餘乘。若二若三。乃至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詞。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汝何不省。三車是假。為昔時故。一乘是實。為今時故。只教汝去假歸實。歸實之後。實亦無名。應知所有珍財。盡屬於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無用想。是名持法華經。從劫至劫。手不釋卷。從晝至夜。無不念時也。】
「師曰:經意分明,汝自迷背」:六祖大師說,經的意思,說得很明白,你自己愚痴,違背經的意思。「諸三乘人,不能測佛智者」:所說的這三乘人,就是聲聞、緣覺、菩薩,不能知道佛的智慧,「患在度量也」:他的過錯,就在「度量」;要是沒有度量的心,他就明白。「饒伊盡思共推」:就讓他們統統來思想,共同來推求,「轉加懸遠」:愈推求是愈遠,相離得愈遠。
「佛本為凡夫說,不為佛說」:佛說的經典,是為凡夫說的,不是為佛說的。各位啊!所以你應該要知道這個道理。「此理若不肯信者」:你若不肯相信這個道理,「從他退席」:就隨他便去囉,隨便他要走就走,不聽經就不聽經,隨他退席。「殊不知坐卻白牛車」:你不知道你所坐的是個白牛車,「更於門外覓三車」:你更到門外去,再找三個車的話,那就是錯囉!
「況經文明向汝道」:經文明明白白向你說了,「唯一佛乘,無有餘乘」:只有大白牛車這一個佛乘,沒有其他的乘。「若二若三,乃至無數方便」:或者說聲聞、緣覺二乘,或者說聲聞、緣覺、菩薩三乘,或者無數的乘,「種種因緣,譬喻言詞」:都是方便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這所有的法,都為這唯一佛乘來說的。「汝何不省,三車是假」:你為什麼不明白這三車是假設的呢?
「為昔時故」:這是為以前聲聞、緣覺、菩薩,說三乘的權法,「一乘是實」:唯一佛乘,這大白牛車,才是實呢!「為今時故」:為現在所說實法的緣故,所以就說大白牛車。「只教汝去假歸實,歸實之後,實亦無名」:《法華經》的道理,只是教所有的人去假──把三乘的權教去了;歸實──就是歸真。你皈依真實的實乘之後,實法也沒有一個名,應該實也不存在。
「應知所有珍財」:所以你應該知道,所有的珍財,所有佛法,「盡屬於汝」:都是你自己本有的家珍,本地的風光,不是從外邊得來的;「由汝受用」:隨便你怎麼樣用,都可以的。「更不作父想」:你不需要說,哦!這是我父親給我的財寶,不是我自己的。不必有這種想法。「亦不作子想」:也不說,哦!我是兒子,應該承受父親的家業。也不用作這樣的想。「亦無用想」:你根本什麼也不用想,你受用就是了。「是名持法華經」:這就是真正誦持《法華經》。
「從劫至劫」:你從第一個大劫到最後大劫,「手不釋卷」:你手也不放開經卷,「從晝至夜」:你從白天到晚間,「無不念時也」:你要是這樣持經,就是從劫至劫,從晝至夜,是時時真正地念《法華經》。
【達蒙啟發。踴躍歡喜。以偈贊曰。
經誦三千部 曹溪一句亡
未明出世旨 寧歇累生狂
羊鹿牛權設 初中後善揚
誰知火宅內 元是法中王
師曰。汝今後方可名念經僧也。達從此領玄旨。亦不輟誦經。】
「達蒙啟發,踴躍歡喜」:法達聽六祖大師講完道理後,非常歡喜踴躍,非常快樂!「以偈贊曰」:他自己也作了一首偈頌,讚嘆六祖大師所說的法。他說:「經誦三千部」:《妙法蓮華經》,我念了有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曹溪連一句都沒有;亡,就是沒有,當「無」字講。「未明出世旨」:沒明了出世的宗旨,「寧歇累生狂」:怎麼就可以休歇多生多劫的狂心野性呢?「羊鹿牛權設」:羊車、鹿車、牛車,都是權法。「初中後善揚」:初善、中善、後善,是稱揚法的方法。什麼叫初善呢?初善,就是初初地講小乘法;中善,講中乘;後善,講大乘。就是講聲聞、緣覺、菩薩這三乘,叫初中後善揚。「誰知火宅內」:誰也沒有想到,誰都不知道,就在三界火宅內,「元是法中王」:就可以修行成佛,做大法王的。
「師曰」:六祖大師,聽法達這樣一說,知道他明白了,說:哦!「汝今後方可名念經僧也」:從今天以後,你才夠資格叫念《法華經》的和尚,你才會念經了,以前你根本就沒會念呢!「達從此領玄旨」:法達從這一天,就領受六祖大師玄妙的宗旨,「亦不輟誦經」:雖然他明白《法華經》,他還不停止念《法華經》。不是說,哦!我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我已經明白了,就算了。他還是照常念經不停止。
往往有一些人,對這個地方就不清楚。好像你可以無念而念,念而無念;不吃而吃,吃而不吃,可不可以呢?你偷東西,你說:「我偷而未偷,未偷而偷。」你沒偷就是偷了;偷了就是沒偷,這可不可以啊?你殺生,說:「我殺而未殺,未殺而殺。」這可不可以呢?不可以的。所以你明白了,就是「不執著」,不是叫你就空談一些口頭禪。說是:「哦!這個理,也就是無念而念,念而無念嘛!」不是這樣講法。你要到這個程度上,你念經,還不執著念經。
不能像法達似的,以前以為:「我念了三千部《法華經》,我這功德太大了,我這功德高過一切!」所以向人根本就不叩頭了。他見到六祖,叩頭頭不至地,這算最恭敬的了;見普通人,相信他不要說叩頭,不要說頂禮,他連個問訊都不打,他一定是有這種貢高我慢的心。為什麼他這樣?他說:「你看我!」就好像有錢的人,見到窮人他不睬的。他眼睛這麼看,不往下看,往上看;是看有錢的人,不看窮人的。有錢的人,見到一般窮人,他看不起的。他念《法華經》,以為這也就等於一個財主佬了,財主佬就是有錢的人。他以為自己是一個很有錢的人,所以就目空一切,就看不起人。可是見到六祖,人人都知道,這是得五祖衣缽的祖師,所以他就不得不叩一個頭。雖是叩頭,他心裡一定想:「嘿!我念這麼多《法華經》,比你這個祖師總高、總大,我的功德,超過你這祖師啊!」所以他就勉勉強強叩頭。六祖一看就知道,他心裡有一物,就知道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