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童子修水觀
過去有位大德修水觀,這是月光童子講他過去的宿業。修水觀的時候,什麼都沒有了,就只有一屋子的水。有個弟子來敲門,弟子是個小孩,一看怎麼一屋子水呀?就揀個小石子扔進去。一會兒他師父出定了,內部痛的不得了,叫他徒弟來問,「你剛才看見什麼啦?」徒弟說一屋子全是水,師父不知那兒去了?師父問他,「那你做了什麼?」他說我丟了個小石頭進去。師父就說,等會兒你再看到一屋子水,你就把小石頭拿出來。以後他師父又入定,他就進去把石子拿出來,結果就不痛了。這就叫心能轉物。一切法都轉我們的心,像我們是看什麼就貪愛什麼。
一切法都能轉我們的心,而不能使我們的心轉物,這就是義理上不能知道因緣生是假的。
不知道因緣所生的法如夢幻泡影,應作如是觀,觀成功了都是空義。這個義是空的,但不是頑空,也不是空了就把人變成機械人了。依這個空就生起了妙用,這一空即假即中,即體即相。這法身得般若、得解脫,得密藏,體大方廣,體相用,這就是一切眾生的體,一切佛法的體,在佛不增,在眾生不減。因為萬法唯心,唯心所攝,要義也好,要體也好。一心、二門、三大就是這個意思。現在我們沒有達到,我們對一切事物,一切義理不能明白,對於一件突然發生的事物,自己不知道怎麼辦?起疑惑,該如何呢?前半卷說應當用佔察善惡業報經的輪來佔察,達不到,在後文最後也說稱我名號,就能解決問題。如果能以諸法唯心的觀點來念佛的話,地就是我自己的心地,藏者是我的性藏,自性的體,那念的時候,句句是念自己,句句是念地藏菩薩,那這種所得的感應和一般念地藏菩薩所得的感應不一樣了。心外無法,法外無心,這是不在內,不在外的。這要對《楞嚴經》學過就更容易懂了,這叫妄歸真,真實就是空,而又能夠從真隨緣示現,這可不是大梵天變的,而是自己心變的。是一個認識過程,必須自己經過這些薰修學習,要能信得這種道理,確實信了,不懷疑,清淨信了。做三寶弟子要經過一萬大劫的時間,才能達到堅淨信菩薩的這種境界相。
「當知一切諸法,悉名為心。以義體不異,為心所攝故。」
這有個五品位是發揮光大四教,為《法華經》作註解、講法華義的智者大師所證的。他到了什麼境界呢?他看到了佛在印度說《法華經》,他說靈山一會儼然未散。到了這種境界,證到五品位可不容易了。可不是像我們常說的頓悟成佛。五品位是個什麼位呢?分內凡、外凡。像我們是外凡,有信心但不堅定,內凡、外凡都還是凡夫,其中有隨喜品,比如看見人家讀誦就兼受持讀誦,像我們現在都在讀誦地藏經或者誦普門品或者誦普賢行願品,雖然是一品,但包括了全經的要義,這叫隨喜。讀誦的時候要邊讀誦邊思索,這義理就深入了。還有一個解說品,解說不但是自己能讀誦,還要跟人家講去,這叫法師位。講解說法的時候,還要有因緣,這得有法師德,具備十德才能做一個法師,其次兼行六度,布施就是布施度,持戒像受五戒,不論多少,其實這還不能真正的算行使六度,就算它相似的吧!布施、持戒、忍辱,像我們這些佛弟子,如果人家對我們非禮相加,我們不和他計較,不還報給他,不起嗔恨心,不起怨心,這裡面包括的內容很多,要兼行六度,這就漸漸入了內凡位了。什麼叫內凡呢?那就是雖在三界,但已經和菩薩一樣具足了對佛教的堅固信心了。都具足了叫五品位,這是什麼地位的人呢?這是有淨信了。到了這個地位,再進一步,才能見到離體無法。證一切諸法唯心,萬法從心起,所以我們現在提念佛法門,應當知道念念都是從心起,念念都不要離開心,就能成就了。從心起,心外無法,心又遍一切處,法外也無心。就憑這個信心而已。
文字丨上夢下參長老講述《佔察善惡業報經》
圖片丨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回向偈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