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曾經為這半偈而捨生命丨六祖大師為志道和尚釋疑 (宣化上人)

2021-01-13 常行布施改變命運

機緣品第七

◎一九六九年宣化上人講述於

美國舊金山佛教講堂

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僧志道。廣州南海人也。請益曰。學人自出家。覽涅槃經。十載有餘。未明大意。願和尚垂誨。師曰。汝何處未明。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於此疑惑。】

「僧志道,廣州南海人也」:又有一個僧人叫志道,他是廣東南海縣人。「請益曰」:他想請法利益他自己,就說了,「學人自出家」:我學道之人哪!自從出家以來,我就「覽涅槃經」:看《涅槃經》,念《涅槃經》。「十載有餘」:到現在十多年,「未明大意」:大概的意思我還沒有明白,「願和尚垂誨」:我請和尚大發慈悲,來教誨教誨我。

「師曰」:六祖大師就說,「汝何處未明」:你哪一個地方沒明白呢?你可以說給我聽一聽啊!「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於此疑惑」:他說,這一切行,都是無常的,為什麼說是無常呢?都是說的生滅、滅生這個法。

講到這個地方,有一個公案,講給大家聽一聽。釋迦牟尼佛以前在因地的時候,做婆羅門,他在深山裡,自己修行種種的法門,用功用得非常勇猛,就把帝釋天驚動了。帝釋天說:「啊!這個人修道這麼樣用功,這得了!」於是乎,就化一個羅剎鬼,來試驗這個婆羅門。到這個地方,他就說:「離怖畏如來曾經說過,諸行無常,是生滅法。」說完了這話,他就停止了。

這時候,修道的婆羅門想:「啊!誰在這兒講話呢?」就各處去找,一找,就找著這一個羅剎鬼。羅剎鬼相貌非常難看,非常醜陋,所謂生得奇奇怪怪的樣子。他說:「是不是你說的: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羅剎鬼說:「是我說的,我是替離怖畏如來說的;過去佛中,有一位離怖畏如來,這是他說的偈頌。」

婆羅門就說:「離怖畏如來說的偈頌,非常之好,諸行無常,是生滅法,這是兩句,還有兩句偈頌啊,你可不可以說給我聽啊?」

羅剎鬼說:「可以是可以的,不過我現在沒有氣力,餓了很多天,都沒有吃東西,說不出來那八個字。我一定要吃飽之後,才可以說;沒吃飽,我要找東西吃。」

婆羅門說:「你要吃什麼東西啊?」

羅剎鬼說:「我要吃熱的肉,有暖氣的肉。除此之外,我是不吃的。」

婆羅門說:「你要吃熱的肉,莫如你先給我講了這八個字,我就把我整個身體供養你。」

羅剎鬼上上下下這麼看看婆羅門,說:「你能做得到這麼偉大的事情?為八個字,你肯把你身體布施出來給我吃?我不相信!」

婆羅門說:「你不相信?我說這話,是真實不虛的,我可以請十方諸佛給我擔保,來證明我,我絕對不騙你!你先說這八個字,然後我就給你吃。」

羅剎鬼說:「好!我說給你聽!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我說完了,現在你叫我吃囉!」

婆羅門說:「你等一等。」

羅剎鬼說:「怎麼?你想不算嗎?那不可能的!」

釋迦牟尼佛說:「不會的,我不會不算的,你放心好了,我供養你就是了!不過我現在想把偈頌寫到樹上,你把我吃了,那將來人也可以看得見偈頌,也可以照佛法來修行。現在我聽見偈頌,你就把我吃了,這不還等於沒聽見一樣?所以我要把佛法留到世上。」

羅剎鬼一聽,說:「可以的,你寫吧!」

於是乎,釋迦牟尼把一棵樹的皮,用刀刮去,把這十六個字刻到樹上。

羅剎鬼說:「這回我可以吃你了?」

釋迦牟尼佛說:「你還等一等,還要等一等。」

羅剎鬼說:「你還等!你已經寫到樹上就得了,你還有什麼理論?你還不給我吃?」

婆羅門說:「我寫到樹上,風吹雨打,字就會沒有了。你等我把它刻到石頭上,這才是永遠的紀念,可以留到永遠。我不是捨不得自己讓你吃,我只是想佛法流通到後世,將來人可以看得見。」

羅剎鬼說:「你的思想都不錯的。」於是乎,就又讓他把這十六個字刻到石頭上。

釋迦牟尼佛說:「好了,這一回,我把所有的工作都做完了!你可以吃我,我現在把整個的身體來供養你。」

把眼睛一閉上,正等著羅剎鬼來吃他身體的時候,這羅剎鬼踴身虛空,化為帝釋,說:「善哉!善哉!你真正是修道的人哪!你真是不惜生命,勤求佛道,你將來一定成佛的。」

這是釋迦牟尼佛過去生中為婆羅門,曾經為半偈而捨生命。四句,是整個的偈頌;兩句,是半偈。所以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生滅滅完了,「寂滅為樂」:寂滅是快樂。「於此疑惑」:在這個地方,我有疑惑,沒明白。

【師曰。汝作麼生疑。曰。一切眾生皆有二身。謂色身法身也。色身無常。有生有滅。法身有常。無知無覺。經雲。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者。不審何身寂滅。何身受樂。若色身者。色身滅時。四大分散。全然是苦。苦。不可言樂。若法身寂滅。即同草木瓦石。誰當受樂。又法性是生滅之體。五蘊是生滅之用。一體五用。生滅是常。生則從體起用。滅則攝用歸體。若聽更生。即有情之類。不斷不滅。若不聽更生。則永歸寂滅。同於無情之物。如是。則一切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樂之有。】

「師曰:汝作麼生疑」:六祖大師說,為什麼你有疑惑?這偈頌說得清清楚楚的,你為什麼要疑惑呢?「曰:一切眾生皆有二身,謂色身法身也」:智道就說,所有的眾生,都有兩種的身體。一種是有形相的色身。一種就是無形相的法身。「色身無常,有生有滅」:色身屬於無常的,有生就有滅;「法身有常,無知無覺」:法身是有常的,也沒有什麼知,也沒有什麼覺。

「經雲」:在《涅槃經》上說,「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者」,「不審何身寂滅?何身受樂」:我不知道哪一個身,是寂滅的?哪一個身,是受樂的?是色身寂滅,法身受樂呢?還是法身寂滅,色身受樂呢?

「若色身者」:若色身受樂的話,「色身滅時」:色身滅了之後,「四大分散」:地、水、火、風,這是四大;人死之後,四大就沒有了。「全然是苦,苦不可言樂」:在四大分散的時候,完全是苦的境界,苦得說不出來那麼苦啊!所以在這個苦,就不可以說是樂。「若法身寂滅」:要是法身寂滅的話,「即同草木瓦石」:法身就同草木瓦石一樣,「誰當受樂」:要哪一個來受樂呢?

「又法性是生滅之體」:又法性是生滅的本體,「五蘊是生滅之用」:色、受、想、行、識這五蘊,是生滅的用,「一體五用」:在法的本體,生出五種的用。「生滅是常,生則從體起用」:如果生滅是常的話,則從法體上生出這五種的用;「滅則攝用歸體」:等到滅的時候,則攝這五種的用,歸還法體。「若聽更生」:假設要是隨便它更有來生,「即有情之類,不斷不滅」:這種道理,就是所有有情的種類,都是不斷不滅的;不斷不滅,就是個常了。

「若不聽更生」:假設不可以隨便它再託生來世,「則永歸寂滅,同於無情之物」:就永歸於斷滅,同草木瓦石無情之物一樣的。「如是,則一切諸法」:像這樣講的話,所有的一切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則被涅槃法給制止住了,也變成斷滅了。「尚不得生」:生都不得自自由由去託生,「何樂之有」:這有什麼可以快樂的呢?志道是這樣講。

【師曰。汝是釋子。何習外道斷常邪見。而議最上乘法。據汝所說。則色身外別有法身。離生滅求於寂滅。又推涅槃常樂。言有身受用。斯乃執吝生死。耽著世樂。汝今當知。佛為一切迷人認五蘊和合為自體相。分別一切法為外塵相。好生惡死。念念遷流。不知夢幻虛假。枉受輪迴。以常樂涅槃。翻為苦相。終日馳求。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真樂。剎那無有生相。剎那無有滅相。更無生滅可滅。是則寂滅現前。當現前時。亦無現前之量。乃謂常樂。此樂無有受者。亦無不受者。豈有一體五用之名。何況更言涅槃禁伏諸法。令永不生。斯乃謗佛毀法。】

「師曰:汝是釋子,何習外道斷常邪見,而議最上乘法」:六祖大師說,喂!你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你是出家的僧人,你為什麼要修習外道執斷執常的邪知邪見,來談論最上乘的法呢?「據汝所說」:根據你所說的道理,「則色身外別有法身」:你的意思是,在色身滅了之外,更有一個法身,「離生滅求於寂滅」:離開生滅,而另外有一個寂滅;是不是?

「又推涅槃常樂,言有身受用」:你又推尋常、樂、我、淨這個涅槃的道理,說有身來受用這個快樂。「斯乃執吝生死」:這種的見解、這種的說法,是你執著,而吝惜生死。「耽著世樂」:世樂,世間上的快樂。你著住到這個地方,就不走了,不活動了;你不知道出世快樂。

「汝今當知」:你啊!現在我對你講,你應該要知道,「佛為一切迷人認五蘊和合」:佛為著迷人錯認這五蘊和合,「為自體相」:為自己的體相;「分別一切法為外塵相」:他分別一切的法,為外邊的塵相。「好生惡死」:好樂生存,而厭惡死,「念念遷流,不知夢幻虛假」:念念都在執著的境界上過生活,不知道一切事,都好像夢幻泡影似的,都是虛假的。「枉受輪迴」:在六道輪迴裡來回,生了死,死了生,轉來轉去;很冤枉的,很可惜的!「以常樂涅槃,翻為苦相」:以常樂我淨,涅槃這種妙德,反而成了苦相;「終日馳求」:一天到晚,向外馳求,到外邊去找。

「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真樂」:佛憐憫這一類的眾生,因為這一類的眾生太可憐了,所以才指示出涅槃的真正快樂。「剎那無有生相,剎那無有滅相」:剎那,很短的時間。很短的時間,也沒有生相;很短的時間,也沒有滅相。「更無生滅可滅」:也根本在生滅上,沒有可滅的相。「是則寂滅現前」:這個時候,在你生滅裡,就有不生滅的境界,這叫寂滅現前。「當現前時」:當著寂滅現前的時候,「亦無現前之量」:也沒有現前的量度,說現前這種寂滅相是多大、多寬啊?沒有的。「乃謂常樂」:這是常樂。「此樂無有受者,亦無不受者」:你若得到這種樂,是沒有一個受這種樂的,也沒有一個不受這種樂的。為什麼呢?這就是本來自性所現的,「豈有一體五用之名」:怎麼還有一個法體,色受想行識這五蘊的五種用呢?沒有!沒有這種名的。「何況更言涅槃禁伏諸法,令永不生」:何況你豈可以更說,涅槃禁制著諸法,叫你永遠不再去生呢?啊!你所見的是不對的。「斯乃謗佛毀法」:你這麼樣說的話,就是謗佛毀法的見解。

【聽吾偈曰。

無上大涅槃 圓明常寂照

凡愚謂之死 外道執為斷

諸求二乘人 目以為無作

盡屬情所計 六十二見本

妄立虛假名 何為真實義

惟有過量人 通達無取捨

以知五蘊法 及以蘊中我

外現眾色像 一一音聲相

平等如夢幻 不起凡聖見

不作涅槃解 二邊三際斷

常應諸根用 而不起用想

分別一切法 不起分別想

劫火燒海底 風鼓山相擊

真常寂滅樂 涅槃相如是

吾今強言說 令汝舍現見

汝勿隨言解 許汝知少分

志道聞偈大悟。踴躍作禮而退。】

六祖大師說,「聽吾偈曰」:你現在聽一聽,我給你說一個偈頌。「無上大涅槃」:無上,是沒有再可以比它高上的。「圓明常寂照」:它又圓滿,又光明,恆常不變,寂而常照。「凡愚謂之死」:凡夫、愚痴人,就說是死了,「外道執為斷」:外道就說斷滅。「諸求二乘人」:這所有二乘的聲聞、緣覺,「目以為無作」:他認為這個就是沒有造作的,是一個自然的。「盡屬情所計」:前邊所說,不論他是執斷,或說是死,或者說是無作,認為是一種天然的;這都是用凡夫的情來計度,來分別。「六十二見本」:這都是屬於根本六十二見的。

有人知道六十二見是什麼嗎?

弟子:色就是我;還有色是大,我是很小,我在色裡頭;還有色小我大,色在我裡面。五蘊色受想行識就成二十,還有過去、現在、未來就六十,還有常、斷,加起來六十二。

這是在五蘊裡,每一蘊又分出四種,五四二十。不是說在五蘊以外,就是在這五蘊裡頭!每一蘊有四種,這五四二十嘛!是過去二十、現在二十、未來二十,這六十,再加上那兩種見,大家都明白沒有?還有另外一個講法,不過現在不講。

「妄立虛假名」:這六十二見的本,都是虛妄立出來的,虛假的名字,「何為真實義」:什麼叫真實的道理呢?「惟有過量人,通達無取捨」:過量,就是超過去一般凡夫、二乘、外道思量的人。他通達法相,無取無舍。「以知五蘊法,及以蘊中我」:所以他無取無舍,能真實知道色受想行識這五蘊的法,和五蘊中的我。

「外現眾色像」:在我以外,所現的這一切一切的色像,「一一音聲相」:所有音聲的相,「平等如夢幻」:這些情形,都是平等,好像夢幻泡影一樣。「不起凡聖見」:也不起凡夫見,也不起聖人的解;離凡見、離聖解。「不作涅槃解」:也不作涅槃快樂的解釋。「二邊三際斷」:也不著於空,也不著於有。著到空邊,著到有邊,這都落於兩邊。三際,就是過去際、現在際、未來際;三際斷,不著過去、現在、未來,這都斷了。

「常應諸根用」:真如自性,常常能有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這種無窮的應用;應諸根之用,而用不窮盡。「而不起用想」:也不生出來一個想,說:「啊!我這兒有這個用。」「分別一切法」:沒有一切分別諸法相的分別心。「不起分別想」:也不起這個想,說:「啊!我沒有分別了。」你若知道你沒有分別,你還有一個分別想;你要連分別想都沒有了。

「劫火燒海底」:三災起的時候,有火劫,就把海底都燒乾。「風鼓山相擊」:風災起的時候,鼓動兩座山互相撞擊。「真常寂滅樂」:你若得到真常寂滅樂的時候,「涅槃相如是」:你的涅槃相,就像這樣似的。像前面所說,無論三災起時,對你也沒有關係。「吾人強言說」:我們人勉強來說這個法,「令汝舍現見」:就是要使令你捨去現在的這個知見。「汝勿隨言解」:你不要隨著文字來解釋經典,「許汝知少分」:這個時候,我許可你知道很少的這麼一點點。

「志道聞偈大悟,踴躍作禮而退」:志道聽六祖大師說了偈頌之後,他開悟了;所以就很踴躍的,甚至於跳起來,給六祖大師叩頭,就退到一邊去。

相關焦點

  • 六祖大師住世時,說過一個預言(宣化上人)
    當時跟著六祖大師這麼多人,沒有人知道六祖大師的法傳給誰了。這些問的人,大約都想得到正法眼藏,都有這種貪心。要不是,他問幹什麼?你「既在江邊站,就有望海心。」你在江邊上站、海岸上站著,就想要望望海;你若不望海,你在那地方站著幹什麼?所以這些問說正法眼藏也就是衣缽傳給誰了?當時這些人,都是對衣缽這麼樣重視,可惜六祖大師,也不會做買賣;當時若會做生意,恐怕就是六十五兩銀子,也很多人買的。
  • 敕封佛慈洪法大師回山----虛雲老和尚畫傳集 宣化上人著述
    上宣下化老和尚著述Composed by the Venerable Master Hsuan Hua敕封佛慈洪法大師回山Being conferred the title "Vast Dharma of the Buddha's Kindness
  • 什麼叫開佛知見?丨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 (宣化上人)
    機緣品第七◎一九六九年宣化上人講述於美國舊金山佛教講堂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那個經是佛說的,為什麼佛又說一個字也沒有說?六祖大師又教人「但信佛無言」,說佛沒有講過什麼話。你若能有這個信心,蓮華從你口裡,就生出來。這個信心,真是不容易生出來!現在我告訴你們,怎麼樣「但信佛無言」。佛沒有講話,佛所說的經典道理,都是眾生心裡的。你也會說,他也會說,人人都有這種的智慧,都可以說的。佛所說的經典,是為眾生說的,是由眾生的心裡流露出來的,所以佛說而沒說。
  • 宣化上人:摩柯迦葉現在還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圓寂,他要釋迦牟尼佛...
    *宣化上人:羅漢有住胎之昏,菩薩有隔陰之迷*妙蓮老和尚:人最折福之處是什麼?*本煥老和尚:我這104歲的老人為什麼每天早上4點18分起床?*印光大師:所有的凡夫,都具有兩種通病!*印光大師:極樂世界無生老病死之苦.無成住壞空之變.雖聖人亦有所不知*印光大師 丨 念佛的七大誤區*印光大師:極樂世界(女人.畜生.生彼世界)皆是童男之相.蓮花化生!*大安法師:臨命終時這一念一定要在阿彌陀佛上才能往生嗎?
  • 禪門泰鬥虛雲老和尚眾多弟子們唯一修成金剛不壞之身的彌光法師
    近代一百二十歲高僧虛雲大師座下唯一修成金剛不壞之身的彌光法師彌光法師是二十一世紀中國大陸成就金剛不壞之身的兩位高僧大德之一,也是近代禪宗泰鬥虛雲老和尚座下唯一一位成就金剛不壞之身的大師。彌光老和尚的一生是精進修持的一生,他精修禪定功夫,並且堅持修苦行頭陀,常年都要閉關,而且,老和尚有一個特點就是一年就只洗一次澡,清理一次頭髮。彌光老和尚道心堅定,不屈不撓,而且對學佛修行之路堅定不移。就在那個特殊時期高壓的環境狀態,彌光老和尚也從來沒有退失過一次道心,而且為了保護這身僧裝,即使放牛放了十三年他也拒絕脫下僧服還俗。可見彌光老和尚對佛法的信心堅如金剛。
  • 有人問六祖慧能何為佛的三身四智,六祖這樣回答
    大殿內的佛像六祖慧能解釋說:所謂「三身」,其實是假立的名號,都發自本源自性,每個人的本源自性都具有法身、報身和化身。所謂「四智」,就是通過特定的修行,領悟佛法要旨,使有煩惱的八種認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轉變為擺脫煩惱的八種認識,從而得到四種智慧。
  • 達摩祖師到中國一生的事跡 (宣化上人)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一九六九年宣化上人講述於美國舊金山佛教講堂前言 (1)今天是第二個講修班開始的第一天在中國,佛法傳來這麼多年,只有六祖大師這位不認字的祖師,說出來一部經;可是這一部經,並不是六祖大師自己記載的,是誰呢?是他的徒弟法海。法海所記載的,有的地方,或者和六祖大師本來的意思,不一定相同,但是大概的意思,是不會錯的。
  • 宣化上人:修行若是不注重道德,就是造業
    人的德行不夠,脾氣就很大,無明就很重。若有德行,脾氣也沒有了,無明也化了,化成智慧。所以我們修行就要培植德行。學佛的人,要注重德行,不可做缺德的事,這就是修行的真諦。想要消除業障,必須要供養。供養可以培福培慧,要修道修德,不然的話,六度都沒有用處。六度是專為修道德而設的,修行若是不注重道德,就是造業!
  • 宣化上人:同性戀與連體人的因果
    男女發願「在地願為連理枝」,結果真實現了!宣化上人大家看看這塊木頭,兩棵樹幹,卻長在一起,上下枝節連著,這是什麼呢?就是無量劫以前,有一對男女,彼此相愛的很深。他們發願:「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這對男女一見鍾情,結為夫婦。他們共同有一個嗜好,就是「錢」!
  • (宣化上人)
    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六祖大師說,功德是屬於法身一方面,不是修福就是功德,所以「師又曰:見性是功」:六祖大師又說了,說什麼是功呢?你見性就是功。見什麼性呢?見你本來自性,本有的光明妙性是功。你若有功夫,就可以見性。這功,怎麼叫功呢?譬如你坐禪,初而勉強,久而自然。
  • 星雲大師:命運的好壞,與自心善惡積德結緣有關
    像這種宿命論者,對自己的未來不抱希望,對自己人生不積極去創造,把前途交給命運,甚為可惜。其實,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自己的前途要靠自己創造,只要肯努力奮鬥,必能改變命運。正如六祖惠能大師說:心好命又好,富貴直到老;命好心不好,福變為禍兆;心好命不好,禍轉為福報;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貧夭。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命實造於心,吉兇惟人召;信命不修心,陰陽恐虛矯;修心一聽命,天地自相保。
  • 宣化上人:觀世音菩薩到底是男身還是女身?
    家家觀世音,戶戶阿彌陀宣化上人慈悲開示:觀世音菩薩和這個娑婆世界的眾生,有大因緣,在中國有句俗話說:「家家觀世音,戶戶阿彌陀。」為什麼有這句俗話呢?他是盡虛空遍法界,哪個地方都是他,哪個地方也都不是他,他是隨類應現,應該以什麼身得度的,它就現什麼身而為眾生說法,所以他沒有一定的。這觀世音菩薩他也現佛身來度一切應該成佛的眾生,他也現菩薩身來度一切應該成菩薩的眾生,他也現天上的天王身來度一切眾生;總而言之這個眾生應該以什麼身得度的,觀世音菩薩就是現什麼身,來給這一類的眾生說法。
  • 印光大師開示:念佛之法,重在信願,一定要看,這把往生的條件說透了!
    以凡夫往生,由信願感佛,故能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今既不生信願,又將佛一一說歸自心,何由感佛。感應不符,則生自生,佛自佛,以橫超法,作豎出用,其得益淺而受損深,不可不知。得益者,依彼所說,亦能開悟,受損者,既去信願,則無由仗佛慈力。吾故曰,真修淨土人,用不得禪家開示,以法門宗旨不同故,祈為慧察。如不以為然,請求之大通家,庶可契汝心志矣,光固不執著也。
  • 宣化上人開示:佛前供香並非越多越好
    宣化上人清淨蓮花清淨蓮花宣化上人在《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淺釋》中開示道:我們人要知道,我們供香、供花,供養諸佛菩薩,是我們對佛菩薩的一種敬意,諸佛菩薩是無欲無求的,我們不要以凡人的心去揣摩佛,認為自己貪著的,喜歡的,佛也喜歡。
  • 【宣化上人】開示龍的真面目,因果真實不虛!
    道高龍虎伏 德重鬼神欽神通遊三昧慧光耀古今 夢佛而生宣公上人,東北吉林省雙城縣人,民初戊午年農曆三月十六日生。俗姓白,名玉書,又名玉禧。父富海公,一生勤儉治家,以務農為業。六祖授記東北時期,一日上人打坐時,見六祖大師至茅棚,告訴他:「將來你會到西方,所遇之人無量無邊,教化眾生,如恆河沙,不可悉數,此是西方佛法崛起之徵象。」還告訴他,禪宗會由五宗變為十宗。說畢,忽而不見。龍蛇皈服 在上人的一生中,曾有十條龍和一條大蟒神前後皈依上人,傳為佳話。
  • 宣化上人:娶妻兩房而無染 虛雲老和尚的傳奇出家因緣
    核心提示:宣化上人,黑龍江省雙城縣人,美國弘法第一人。1918年出生,19歲時母親逝世,於母親墓旁守孝三年,期間剃度出家。守孝期間,發「十八大願」,禮懺坐禪、日中一食、夜不倒單,靈異之事多不勝數,被稱「奇僧」。
  • 今天帶你走進,佛源老和尚的傳奇一生!
    一九五三年五月受虛老囑託、人天推出,師回雲門寺擔任住持。五十年代末,師蒙冤入獄三年。後在南華寺勞動改造期間,不惜生命保護六祖惠能、丹田大師真身,歷經了磨難。宗教政策落實後,師得以平反。 一九八零年,師受聘為中國佛學院法師。
  • 法本來沒有頓漸,是因人而有名 (宣化上人)
    頓漸品第八◎一九六九年宣化上人講述於美國舊金山佛教講堂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而學者莫知宗趣」:所有參禪學道這一些人,不知道哪一個是對?聽六祖大師呢,他又不認字,有的時候講的道理好像和經典上不相合;北方秀大師,是很有學問的,在五祖的座下,做過教授師,學問是很高超,可是沒有直接得到衣缽。所以這些學人不知道是跟哪一個學好?是跟六祖大師學啊?還是跟秀大師學呢?不知道。
  • 貪女色的下場(宣化上人)
    宣化上人 【佛言。色之為欲。其大無外。賴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無能為道者矣。】 講的是淫慾心,淫慾心若是斷了,一定會證果,證得阿羅漢果。可惜這是不容易斷的,所有的眾生都有這種毛病。所以在《楞嚴經》上說:「淫心不除,塵不可出」,欲心若是不除去,你就不能證得阿羅漢果。
  • 印光大師:淨土法門以往生為主,隨緣隨分,專精其志,佛決不欺人
    印光大師:淨土法門以往生為主,隨緣隨分,專精其志,佛決不欺人【印光大師開示】人之處世,一一須按當人本分,不可於分外妄生計慮。所謂「君子思不出其位」。又曰「君子素其位而行」。汝雖於淨土法門,頗生信心,然猶有好高務勝之念頭,未能放下,而未肯以愚夫愚婦自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