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邊讀邊聊《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是諸菩薩甚為稀有,敬順佛故發大誓願,於後惡世,護持讀說是法華經。世尊,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云何能說是經?】
這時候,文殊師利法王子對佛陀說:「世尊,這些菩薩都非常稀有難得。他們因為敬順佛的緣故而發下了大誓願,要在後惡世中護持法華、讀誦宣說法華。世尊,這些菩薩在後惡世,應當如何才能演說這個經典呢?」
【佛告文殊師利:若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欲說是經,當安住四法。一者,安住菩薩行處及親近處,能為眾生演說是經。】
佛陀告訴文殊師利菩薩說:「若是菩薩在後惡世中想要說這部經典,應當安住在四種法上。第一法是,安住菩薩行處和親近處,就能為眾生演說這個經。」
【文殊師利,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行處?若菩薩摩訶薩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又復於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處。】
「什麼是菩薩摩訶薩行處呢?」佛陀接著自問自答說:「若是菩薩能夠住於忍辱地,面對任何事情,都能做到柔和、善順而不著急,心亦不驚疑。又於一切法無所動念,而觀一切法皆如真實相,亦沒有動念,遠離分別,這就叫做菩薩摩訶薩行處。」
佛陀在這裡指出了忍辱修行的三個次第:
第一次第,面對任何境界,菩薩都應當柔和善順而不卒暴,這是忍辱的最起碼要求。
第二次第,更進一步,見到一切法,連起心動念都不要有。
第三次第,更進一步,觀一切法如觀實相,亦不要動念分別。
實相是指將一切法還歸到其自性本來處的頂相。從這個真實頂相,就能見到世界的一切法,皆是緣起性空的幻相。
行者知道這個法義,但沒有證道時,可能會想:「根據佛法義,我知道眼前的這座山、這條河都是緣起性空的幻相,然而,眼前分分明明一座山、一條河啊!」
的確如此。要不然這個階段,怎麼叫做忍辱呢?你必須有足夠的耐心來度過這個階段。隨著觀行功夫的深入,就能從觀諸法」智慧認知「其實相,過渡到觀諸法」實證「其實相。
【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親近處?菩薩摩訶薩不親近國王、王子、大臣、官長,不親近諸外道梵志、尼犍子等,及造世俗文筆贊詠外書,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
佛陀繼續自問道:」什麼是菩薩摩訶薩親近處呢?「根據佛陀接下來的開示,有如下七類人,菩薩不應當親近。
第一,不親近世間權貴階層。
和國王、王子、大臣、官長等交往,任運隨緣就好。如果非要刻意親近,則菩薩就應當審查內心:是否是貴賤分別想在作祟,是否是心中有所企圖?等等。
如果有權貴階層護持菩薩,該菩薩就很容易獲得聲名而引來眾多阿諛之輩。這種狀況很容易增長我慢。即使菩薩沒有我慢,當訪客絡繹不絕時,亦難有時間清淨修行了。這對於道心還沒有穩固的初發心菩薩而言,並不是好事。
笫二,不親近外道梵志等心外求法者。
梵志,為一切外道出家者的通稱。這類出家者雖然有梵行志向,但他們心外求道,追求有一個解脫之相。卻不知道,解脫相和非解脫相是一體的兩面。囿於解脫相,並非是真解脫。
尼犍子,為苦行外道之通稱,意譯為離系,不系,無結。他們認為修裸形、塗灰等苦行,就能離開三界束縛。然而,以住相的苦行,妄圖得到不住相的解脫,這可能嗎?然而苦行的說法現在依然有市場。一個修行人如果沒有修苦行,人們就會認為這是假的修行人。
世俗文筆,除了書籍文字之外,還可以更廣義地包括琴棋詩畫等內容。這些世俗文筆,往往都是因妄想、分別、執著而產生的住相之說。文筆越美妙,就越容易迷惑人。比如,很多冠以」佛說「的雞湯文,其實都在扭曲佛說。對於一個初發心菩薩而言,最好多看佛經原文,遠離這些文字,免得被這些世俗文筆帶偏了。
路伽耶陀,又作路迦耶底迦,譯作順世,舊作惡解。這是一種隨順世間凡情的外道。他們認為世間是常是有,人的身心由地、水、火、風四大元素合成,命終時四大離散,靈魂是不存在的。他們的學說隨順世間人眼見為實的習氣,很容易被世間人接受。
逆路伽耶陀,這種外道和路伽耶陀相反,意譯為左順世、逆世間行。如果說路伽耶陀是偏有,則此逆路伽耶陀偏於虛無。如果初發心菩薩的正見不堅固,當他否定了偏有的外道學說後,很容易認為這個偏無的學說是正確的,從而迷惑在其中。
覺悟應當是自心的覺悟,心外求法是歧途。對於剛剛轉凡夫知見為佛知見的初出發心菩薩而言,最好遠離這些外道和外道典籍,這樣有利於鞏固其佛知見。免得沒有把外道度到正途,反而自己被度成外道了。
【亦不親近諸有兇戲、相叉相撲、及那羅等種種變現之戲。又不親近旃陀羅及畜豬羊雞狗、畋獵漁捕、諸惡律儀。如是人等,或時來者,則為說法,無所希望。】
第三,不親近兇戲、相叉相撲戲、以及那羅(角鬥)戲。
對抗的兇戲、角鬥戲看多了,很容易麻木人心,覺得打打殺殺亦不過如此。在這樣的輕視心態下,最容易與人相抗而造下嚴重的殺業。
第四,不親近旃陀羅、養殖者、打獵捕魚等惡律儀人。
旃陀羅,意譯為屠者、嚴熾、執暴惡人、主殺人等,為印度種姓制度中最低階級,專事獄卒、販賣、屠宰、漁獵等職。
旃陀羅和養殖者、打獵者、捕魚者,拿動物的生命做交易,以養活自己的生命。和這些人相處久了,也容易不把生命當一回事,從而欠下命債,陷落在「人死為羊、羊死為人」的命債酬償中輪迴不休,還談什麼解脫呢?
如果這類人自己找上門來了,給他們講《法華經》時,不要抱什麼希望。
【又不親近求聲聞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亦不問訊。若於房中,若經行處,若在講堂中,不共住止。或時來者,隨宜說法,無所希求。】
第五,不親近求聲聞的四眾弟子。
修學法華、楞嚴的大乘菩薩,見到小乘四眾不親近,亦不問訊,這是因為修學要向更高的覺悟看齊,而不是向低覺悟看齊。」不問訊「並非是輕視的意思。
若於房中,「房」比喻心安住的地方。聲聞者心住虛空,而大乘者因不住相見而無所不住。顯然,大乘者的安住之地最為圓滿。
若經行處,「經行」比喻受持的方法。聲聞者的修行是圍著虛空打圈圈,而大乘者是滅掉相見,會相歸性。顯然大乘方法更加高明,是真正的解脫相見束縛之道。
若在講堂中,「講堂」比喻修行的依據。聲聞者所講之法為滅有歸空,偏於空境,而大乘者所講之法是於無差別中不礙差別,性相如一、空有不二。很顯然,大乘法義更加究竟。
大乘者和聲聞者的境界高下如此不同,大乘者更為高明,如何能夠就下法門,與聲聞者共同住止呢?當然,這是對於佛知見不堅固的初發心菩薩而言。對於大根機的菩薩們,他不會受聲聞人影響。
如果聲聞四眾前來請法,菩薩可以隨宜方便說法,但不要抱什麼希望。越抱有希望,就越容易失望,自找煩惱。
【文殊師利,又菩薩摩訶薩不應於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為說法,亦不樂見。若入他家,不與小女、處女、寡女等共語。亦復不近五種不男之人,以為親厚。不獨入他家,若有因緣須獨入時,但一心念佛。若為女人說法,不露齒笑,不現胸臆,乃至為法,猶不親厚,況復餘事?】
第六,應當遠離男女欲想。
十二類眾生中,人道眾生屬胎生,由欲想而來,最容易被男女之欲擾亂心性。故而佛陀特別提醒,菩薩不應當於女人身而產生男女欲想,也不樂於見到男女之欲。
若是入他家,最好不要與小女、處女、寡女等共語,以免造成誤會,徒惹麻煩。
亦不要親近五種不男之人。根據宣化上人《大乘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淺釋》的說法,五種不男之人即是生、犍、妒、變、半五種不男不女之人。
「生」是指生出來就沒有男女根。「犍」是指後天男根被割掉了,或者生瘡爛掉了。「妒」是指因為妒嫉心而導致性別同向或異向變化。見男人變男人、見女人變女人為同向變化,見男人變女人、見女人變男人為異向變化。。「變」是指性別隨時間而變。比如,十二點鐘是男人,到一點鐘又變成女人。「半」是每半月而產生變化。比如,上半月是男人,下半月變女人。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今生這種不男不女的壞相,起因於往昔同性戀或者自己對自己行淫慾而產生的果報。為了令初發心的菩薩不受這種壞相的影響,佛陀特別告誡:不要親近他們,更不要建立親厚的關係,不要單獨進入他家,如果有因緣必須獨入時,要一心念佛,以保護自己的清淨心,不受汙染和違害。
菩薩若為女人說法時,露齒笑、現胸臆,關係親厚等,都容易令異性產生男女欲想。欲想一旦產生,就會糾纏不休,幹擾行者的修行。
比如,阿難之所以會遭遇摩登伽女之難,受娑毗迦羅先梵天咒的違害,就是因為摩登伽女對阿難的欲想。又比如,唐朝的辨機和尚死於非命,傳說也與高陽公主有關。
出家和尚都是如此,更何況在家居士菩薩呢?所以,在男女場合上,菩薩要特別提高警惕,儘量防患於未然。
【不樂畜年少弟子、沙彌、小兒,亦不樂與同師。】
第七,不樂養年紀很小的弟子、沙彌、小兒,亦不樂和他們同為師兄弟。
能夠從小修行是一件非常殊勝的事,但是,對於初發心菩薩而言,無論是做小孩的師父,還是做小孩的師兄,照顧小孩都是一件非常操心的事情。並且,自己一手帶大的孩子,最容易產生情執,障礙菩薩的清淨心。
而且,末法時期的環境與過去不同。在唐宋時期,修道環境相對較好。一些特別有資質的孩子,亦會送到寺廟修行,故而那時候成就者特別多。而現在,這種行為容易遭到非議。人們普遍認為,去學校讀書才是正經事,培養孩子修道就是培養一些無所事事的寄生蟲。
此外,現在的孩子比較嬌氣,家長又看得重,稍有不慎,就容易陷入官司。因此,當菩薩沒有大力時,這樣的行為還是遠離的好。
上述的這七個不親近,看似分別中的住相說,實則是無差別中不礙差別的智慧說。當菩薩修行功夫不具足時,這樣的行持能保護菩薩的清淨心。
【常好坐禪,在於閒處,修攝其心。文殊師利,是名初親近處。】
七個不親近,解決了菩薩人事上的紛擾。菩薩由此才能清淨下來,安靜坐禪,在空閒處,修攝其心歸於正道。這就叫菩薩的初親近處。如此修行,菩薩的妄念就會漸漸減少,乃至平復下來。
【複次,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顛倒,不動,不退,不轉。如虛空,無所有性。一切語言道斷,不生、不出、不起,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無量、無邊,無礙、無障,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故說,常樂觀如是法相,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親近處。】
妄念減少了,接著,菩薩就能慧觀一切法空。如何觀呢?
從空如來藏看,自性真覺中,觀一切法「如實相」。從六根看,不將六根所見之妄覺當作真覺,叫做「不顛倒」。從六塵看,看破六塵生滅幻相,見到其不生不滅的「不動」實相。從六識看,六識無分別中,是識「不退」。從法相看,真覺對實相,於無分別中而產生的識,都是淨識。淨識無分別,有怎麼會隨著境界而轉呢?故為「不轉」。
從不空如來藏看,自性真塵中,一切法「如虛空」中的幻相,因緣而聚,因緣而散,本身沒有自體,亦不歸誰所有,故而「無所有性」。比如,瞪視虛空而產生的虛空花,歸誰所有啊?歸虛空嗎?歸所見者嗎?顯然都不是。必須要有這樣的因緣和合,這個虛空花才會現出。
從空不空如來藏看,識性無分別處,為「一切語言道斷」,無法言傳。因為無分別,故而「不生」新的識種。因為無分別,無牽引中「不出」新的業力。因為無分別,無是非中「不起」新的妄想。沒有了妄想,則一切法於「無名、無相」中「實無所有」。
三藏本是一心,此心「無量、無邊,無礙、無障」,種種法不過是「以因緣有「而幻化出來的。眾生以幻為真,故而」從顛倒生」出了妄心世界。
如果菩薩常常這樣以一心三藏之法,慧觀一切法相,這就叫菩薩摩訶薩第二親近處。這樣觀的結果,就是以佛智慧而入諸佛境界。
如果說初親近處是收攝其心而修定,那麼,第二親近處就是修慧,修成佛之慧。這個第二親近處,可以說是集中概括了佛知見。如果展開來,就是法華經、楞嚴經。
《邊讀邊聊法華經》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