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一生,花與佛的因緣

2020-12-05 香花芳草

佛陀一生,從出生、成道到涅槃,都與花有密切的關係。《釋迦如來成道記》裡記載,佛陀誕生前,摩耶夫人曾作了一個奇特的夢,她夢見一隻雪白的大象銜著一朵白蓮花,進入宮殿,在她臥榻周圍右繞三匝後,再從她右脇鑽進胎中安住,不久她就有了身孕。在接近產期時,摩耶夫人依照印度的習俗,回娘家拘利城待產,途中經過藍毘尼園,看到無憂樹上綻開美麗的花朵,她情不自禁伸手摘取,於是太子就誕生了。

太子誕生時,百花盛開,他向東西南北四方各走七步,步步皆生蓮花。成道、說法時,常有諸天從空中散下繽紛的天花贊歎、供養,有時候天人也會自身化成天花或花座來供養。涅槃時,天人更以曼陀羅等種種珍貴的花來供養佛陀。

在《大乘寶要義論》中說:

無熱惱大池北面有山名五峰,而彼山上有優曇華林。若佛世尊從兜率天宮降生人間入母胎時,彼優曇華而方含蕊。若佛世尊出母胎時,是華增長有開敷相。若佛世尊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時,彼優曇華開敷茂盛。若佛世尊棄捨壽命及緣行時,是華萎瘁。若佛世尊入涅槃時,是華枝葉及以華果,皆悉凋落。其華分量大若車輪。

這裡以優曇華來比喻佛陀出世的稀有難得,也更說明了佛陀應化世間的生命與花的關係。

甚至佛陀此生成佛,也是緣由於他前世以華供佛。根據《佛本行集經》卷三的記載,佛陀前生為一婆羅門弟子,名叫雲童,有一次他參訪至蓮花城,聽說燃燈佛將來此說法。雲童希望能以鮮花供養燃燈佛,但全城的鮮花已被國王收購一空,雲童尋遍全城都找不到一朵花。後來他在井邊遇見一位婢女,雙手捧著瓶子,瓶中藏著七莖優缽羅花,雲童懇切的向她求花,婢女為其至誠感動,答應給他五莖,另留兩莖請雲童代為獻佛,以積自己的功德。不過她提出一個條件,要雲童和她共同發願,兩人生生世世有良好的因緣,雲童求花心切,便答應她的請求。

雲童拿著花趕至城門獻花許願,燃燈佛為他授記無量劫後必可成佛,佛號為釋迦牟尼,而此婢女就是釋迦牟尼佛未成佛前的王妃耶輸陀羅之前身;此即是「借花獻佛」典故的由來。

另外,在《五燈會元》裡,記述佛陀在靈山會上,拿起梵王所獻的金色波羅花示眾,當時大眾皆默然,唯有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佛陀於是說道:「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這就是有名的「世尊拈花,迦葉微笑」的公案,後人也以此作為禪宗傳法的開始。

除了佛陀,諸佛菩薩說法時,也常有來自四方的妙華供養,如《無量壽經》所言:

即時四方自然風起,普吹寶樹,出五音聲,雨無量妙華,隨風四散,自然供養,如是不絕。一切諸天皆齎天上百千華香,萬種伎樂,供養其佛,及諸菩薩聲聞之眾。

披覽經典,我們可以看到許多佛是以花為名,如雜寶華嚴佛、金華佛、華生佛、華蓋佛……在佛國世界裡,佛與佛之間也常以花供養饋贈,彼此以花相互問好。

花是佛門最受歡迎的物品;供花象徵著信仰的虔敬,具有無比殊勝的功德。《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中說到香花供佛,能得十種功德:

一者處世如花。二者身無臭穢。三者福香戒香,遍諸方所。四者隨所生處,鼻根不壞。五者超勝世間,為眾歸仰。六者身常香潔。七者愛樂正法,受持讀誦。八者具大福報。九者命終生天。十者速證涅槃。

《撰集百緣經》記載有位採花人以所採之花,作成花鬘供佛供塔,死後得生天。《採花違王上佛授決號妙花經》裡,為國王採花的僕役,甘冒被誅殺的危險,誠心以花供佛,而蒙佛授記未來成佛。《賢愚經》中說一男子以花供僧,感得來世出生時,家中滿布天華。《釋氏六帖》也有「花能續壽」的記載。凡此以花供佛而得妙果的事例真是不勝枚舉。

花的清淨、柔軟、美麗,最能代表虔誠恭敬的心,因此,花不但可作為佛菩薩聖潔的象徵,也是佛教徒與諸佛菩薩之間溝通的橋梁。

微店精品

相關焦點

  • 佛說:這一生,傷害你的人,都是來渡你的!
    佛說:若無相欠,怎會相見?人與人之間沒有緣分是不會見面的,「有緣千裡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沒有誰會無緣無故出現在我們的生命中,凡有出現,皆有使命。世間萬千,皆因緣和合,無緣不聚、無債不來。
  • 佛教:佛說,一切皆有因緣果報,想要修福報就要從「它」做起!
    佛教:佛說,一切皆有因緣果報,想要修福報就要從「它」做起!福報,對於我們每個人而言,都非常重要。一個有福報的人,出門遇貴人,好運連連,做什麼事都容易成。佛說,世間萬事萬物,一切都在因緣果報中,只要你細心觀察,就可以發現這個道理。這也是佛法中認為,亙古不變的真理,這也是學佛之人、信佛之人,心中始終敬畏並奉行的真理。當然,有人信,但也有人不信,或者是半信半疑。常常有人問我,師父,我人都已經死了,還能有什麼未來呢?有這種觀念的人,往往目光短淺,心量狹小,看不到長遠。這也是為什麼在人緣或者是事業上無法擴大的原因。
  • 楞嚴經·卷四|為何佛說因緣法、自然法為戲論之法(14)
    阿難覺得這是很明顯的「因緣說」。而世人也都是這麼認為的。那麼,佛陀是怎麼認為的呢?為何佛說因緣法、自然法為戲論之法?繼續邊讀邊聊《楞嚴經》。世尊,此因緣法又何單單只是我等年少之有學聲聞受益?現在此法會中的大目犍連、舍利弗、須菩提等等,皆先師從老梵志學自然法,後因為聽聞佛之因緣法,啟發覺心而得開悟,證得無漏之果。如今說菩提不從因緣而得,則王舍城的拘舍梨等外道所說的自然法就成了第一義諦。惟願如來垂大悲心,開啟我等的覺悟,使我等遠離迷悶。」
  • 佛說:縱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佛說,這個世界的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生。套用現在流行的一句話「你所遇到的都是該出現的」,是一個意思。這也是佛法解釋的,為什麼有人作惡反而能夠享受好報,有人行善反而命運坎坷?因為他們因緣和合的緣故,比方說這一世某人的善業條件具足了,他就會受到善報,下一世他的惡業顯現了有了共同受業的因緣,那麼他就會受到惡報。
  • 佛說:今生傷害你的人,其實是來渡你的!
    人這一生離不開一個「緣」字,「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緣聚緣散、緣起緣滅、緣深緣淺,都有定數,都是因果緣法。父母與子女之間是債,欠債或還債,要債或者報恩。夫妻之間是緣,善緣或惡緣。無緣不聚、無債不來,彼此緣份深的,會陪伴結識的時間久一點;緣分淺的,還完了也就各自散了。
  • 佛陀累世修行為何壽命如此之短,甚至不如一些外道仙人
    ——大般涅槃經卷三佛陀累世修行善業為何壽命如此之短,甚至不如一些外道仙人。其實釋迦牟尼佛是根據眾生因緣隨機示現教法,如同佛說處處經裡面說的那樣,佛舍餘壽命二十年,有三種因緣,一是因為世人貪著色身。二是應該說的法已經說得差不多了,要度的人也度化完了。第三是為了防止有的人謗法謗佛造下地獄重罪,所以取證涅槃。
  • 佛陀在涅槃時,最後一次開示,其中有八個字,讓後人們受用一生
    佛陀在涅槃時,最後一次開示在《遺教經》內,其中有八個字,讓後人們受用一生華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明,古賢德人留下了太多的智慧,以至於讓我們談起文化時,只能制心一處。我國傳統文化以儒釋道三家為綱領,其中佛家文化近兩千年發展,到今天,蘊含著諸多處事經典,受人廣泛應用到生活中。
  • 學佛人|了解十二因緣到底有什麼用?佛如是說!
    學佛人一定知道十二因緣,也就是十二緣起,指的是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等十二支。這是佛教的基礎理論常識,具體內容就不贅述。十二因緣是佛陀自修自證得到的真理,它們之間因果相隨,三世相續,永無間斷,使人沉淪生死海,不脫輪迴。
  • 釋迦牟尼佛的「妻子」為何一生會孤苦?原來是命中注定
    善與惡也好,愛與恨也好,命與運也好,都有其背後的因緣,而這些因緣在世間又很難能夠解釋清楚。釋迦牟尼佛說:「無論你遇見誰,他(她)都是在你生命中該出現的人」。釋迦牟尼佛欲回來救度本國眾生的消息傳回來時,淨飯老王非常高興,他們親自率領眾王子王孫和百姓虔誠出迎,而他的妻子卻沒有出現在他眼前。釋迦牟尼佛上門來尋到妻子,兩人相對而坐。妻子一語不發,看著眼前的釋迦牟尼佛,這一生的青春就這麼付諸東流了,不覺間淚水已布滿了雙眼。
  • 釋迦牟尼佛簡稱為佛,是佛陀的稱呼
    rtha Gautama,釋迦牟尼(即「釋迦先賢」)佛,或簡稱為佛,是佛陀的稱呼。苦行僧(?rama?a)和聖人,佛教的奠基人。據信,他主要在公元前6至4世紀的某個時候在古印度的東部生活和教書。喬達摩教導了一種介於感官放縱和在拉瑪中發現的嚴重禁欲主義之間的中間道路。後來他在印度東部的其他地區(如Magadha和Kosala)任教。
  • 佛陀為什麼不解釋宇宙的真相?佛陀的一生只講了這一件事!
    佛陀是世間偉大的覺者,流傳下來的覺悟法門,讓無數眾生離苦得樂。許多人都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佛陀在菩提樹下深觀緣起,徹悟世間真相,可是在流傳下來的佛經中卻很少記載關於宇宙真相的內容,那麼佛陀真的明白了世間宇宙的真相嗎?
  • 佛陀到底是什麼概念?
    釋迦牟尼佛當時,除了直接教導四眾弟子之外,尚有難於教化、不願發大乘菩提心的五百比丘,為了因緣善巧教化所有的出家人和尚們和八千菩薩,應其因緣由古佛多傑羌示現緣起轉由妙喜世界說法後,而化身成維摩聖尊出面協助佛陀教化僧寶、菩薩等弟子,原因是為了護持釋迦牟尼佛所傳的佛法。
  • 如來佛祖 釋迦牟尼佛陀
    關於釋迦牟尼覺悟的內容,《阿含經》中的說法竟有十五種之多,較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或說由四諦而悟;或由十二因緣而悟;或四禪中得三明而悟。作為完整系統化的四諦和十二因緣,或不視為成道內觀的原形;成道所悟之「法」,以及三明的內容,都是關於緣起和寂滅的學說。佛陀開悟後享受於法樂中。
  • 佛陀給的困惑很多年的問題的答案,十四無記
    然按釋迦牟尼佛的一貫思想來看,這種說法實際上貶低了佛教,佛陀大概不會承認自己的學說為哲學,尤其是近代思辨哲學。《中阿含經》卷六十的《箭喻經》,被認為集中表達了佛陀對哲學的態度及佛教的宗旨。(此經有東晉異譯本名《佛說箭喻經》)經中說:佛住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
  • 縱使百千劫 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所謂的自愛、自立、自尊,就是在生命的每時每刻,對自己的所思所言所行,都負有責任感,這樣才會一生無悔,迎來光明的未來。佛陀以其一切智智現量照見萬法的因緣,關於人道之中種種的苦樂差別從何而來,佛陀曾經開示說:「國王、長者地位尊貴,是從禮敬三寶得來的;大富之人,財物無量,是從布施得來的;長壽之人健康無病,是從持戒得來的;相好之人容光煥發、膚色潔白,是從忍辱得來的;勤奮之人樂於福事,是從精進得來的;安詳之人言行審慎,是從禪定得來的;聰慧之人通澈明達,是從修慧得來的;又有人音聲清澈、
  • 扒了50條佛沒說過的「佛說」後,我們總結出5個分辨方法!
    」文章  即便我們懵懂知道  那些內容並不是佛陀說的  但難免還是會被其中  似是而非的觀點迷惑住  不知不覺中,被其潛移默化  本期講堂,我們借著網上流行的  佛陀沒說過的50句「佛說」  探討如何慧眼辨別「佛說體」
  • 寺廟驚現神秘「佛花」,古老預言成真,聖人將出世2分鐘
    看到的太有福了……最近,一座寺廟的法堂門驚現「優曇婆羅花」,相傳此花3000年一開!太神奇了……佛陀曾預言:這種花出現,意味著將有轉輪聖王下世,度化眾生!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今日能夠見到佛花,實在太有福了!
  • 他為佛陀安排了帝王式的葬體,佛陀涅槃後究竟誰是佛陀?
    他在毗舍離獲悉佛陀行將入滅的消息,又知道佛陀朝北而行。於是,他便立刻出發追從佛陀。他每到一處,都有比丘加入他的行列。他到達婆納村的時候,與他同行的人數已多至五百。他們抵達波婆城時,剛巧遇到一個相反方向而來的旅客,襟上插著一朵娑羅花。他告訴他們佛陀已在六日前在拘屍那附近的娑羅樹林入滅。摩訶迦葉的追從隨著這個消息而告終。他帶領著五百名比丘趕往拘屍那。
  • 拜佛為何要「上供」,花果燈香的含義,你都知道嗎?
    佛前上供,很多人已經司空見慣,我們常看到佛案前或者擺放花果,或者燃點香、燈,這樣做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呢?到底是用來裝飾,亦或者如某些善信所說,是為了讓諸佛聞到撲鼻的香氣呢?供品並非有些人認為的那樣,等於走親訪友時帶一個果籃或者一束花,用來表達友善。
  • 佛陀故事會:父親——累世佛子 今證聖果 善惡必感因果
    「釋迦牟尼佛到了王舍城,很多人都朝拜佛陀去了。」「釋迦牟尼佛是誰呀?」美麗者的父母為他講述了世尊苦行、成道等共不共的功德,美麗者生起非常稀有之心,決定無論如何要去拜見如此莊嚴具德的世尊。他再三祈求父母同他一起去拜見世尊。遠見世尊三十二相,美麗者即生起無比歡喜心,萌生了世尊是自己父親的念頭,不由自主地喊著「父親」奔上前去抱住世尊不肯放手。